卷十一

關燈
也。

    世人多用大黃、牡蛎,間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經之道也。

     凡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

    可以導水丸、禹功散,先瀉肝經訖;以木香散敷之,日上三、兩度;後服淡粥一、二日止。

     凡一切惡瘡久不愈者,以木香槟榔散貼之則愈矣。

    凡男子、婦人咳逆,俗呼曰吃忒,乃陰陽不和之故。

    火欲上行,為寒所抑,寒不勝火,故作凝滞之聲。

    傷寒亦有此證,并宜既濟散治之。

     濕門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姜、附酸熱之劑,《經》曰:陽氣耗減于内,陰精損削于外,三焦閉塞,水道不行。

    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色,兩足按之,陷而不起。

    《内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可用獨聖散吐之。

    如時月涼寒,宜于燠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借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量病患虛實,瀉十餘行,濕去腫減則愈矣。

    是汗、下、吐三法俱行。

    三法行畢,髒腑空虛,先宜以淡漿粥,養胃腸三、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

    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功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

    既平之後,宜大将息。

    慎忌油、鹽、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則不複作矣。

     凡上喘中滿,酸心腹脹,時時作聲,痞氣上下不能宣暢,叔和雲:氣壅三焦不得昌是也。

    可用獨聖散吐之;次用導水禹功散,輕瀉藥三、四行,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并無壅滞;後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散,分陰陽,利水道之藥則愈矣。

     凡老人久病,大便澀滞不通者,可用神功丸、麻仁丸,時時服葵羹、菠菜,自然通利也。

     凡三消者,《内經》所謂肺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則愈。

     寒門 《經》曰:寒瘍流水,俗呼為凍瘡。

    因冬月行于冰雪中而得此證。

    或經年不愈者,用坡野中淨土曬幹,以大蒜研如泥,捏作餅子,如大觀錢濃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火艾加于餅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幹為度,去幹餅子,再換濕餅,灸,不問多少,直至瘡痂覺痛癢,是瘡活也。

    然後口含漿水洗漬,用雞翎一十二莖,縛作刷子,于瘡上洗刷淨。

    以此洗刷,不緻肌肉損傷也。

    以軟帛拭幹。

    次用木香槟榔散敷之。

    如夏月醫之更妙。

     内傷 凡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類傷寒,身熱、惡寒戰栗、頭痛、腰脊強。

    不可用雙解散,止可導飲丸、木香槟榔丸五、六十丸,量虛實加減,利五、七行,所傷冷物宿酒推盡,頭痛病自愈矣。

    次以五苓散,生姜、棗煎,用長流水煎取五、六錢。

    不可服酒症丸、進食丸,此藥皆犯巴豆,有大毒故也。

     凡膏粱之人,起居閑逸,奉養過度,酒食所傷,以緻中脘留飲,惡悶、痞滿、醋心,可服木香導飲丸治之。

    若田野刍荛之人,食疏衣薄,動作勞役,若酒食所傷,心腹滿悶、醋心、時時吐酸水,可用進食丸,以其勝毒也。

    病甚者,每月瀉三、五次。

     凡一切沉積,或有水不能食,使頭目昏眩,不能清利,可茶調散吐之;次服七宣丸、木香槟榔丸。

     凡人咳嗽一聲,或作悲笑啼泣,擡舁重物,忽然腰痛氣刺,不能轉側,或不能出氣者,可用不卧散嚏之,汗出痛止。

     外傷治法 凡一切刀器所傷,用風化鍛石一斤,龍骨四兩,二味為細末,先于端四日,采下刺薊菜,于端午日五更合搗,和成團子,中間穿眼,懸于背陰處,陰幹,搗羅為末,于瘡上摻貼。

    亦得裡外瘡,并諸雜瘡皆效。

     凡犬咬蛇傷,不可便貼膏藥及生肌散之類。

    《内經》雲:先治内而後治外可也。

    先當用導水丸、禹功散之類。

    可瀉驚恐不散、毒瓦斯。

    或瀉十餘行,實時痛減腫消,然後可用膏藥生肌散之類,敷之則愈矣。

     凡一切蟲獸所傷及背瘡腫毒,杖瘡發,或透入裡,可服木香槟榔丸七、八十丸,或至百餘丸,生姜湯下五、七行,量虛實加減用之。

    《經》曰:先治内而後治外是也。

     凡落馬墜井,因而打撲,便生心恙,是痰涎散于上也。

    《内經》曰:所謂因氣動而病生于外。

    宜三聖散,空心服之。

    如本人虛弱瘦瘁,可用聖獨散吐之;後服安魄之藥,如定志丸之類,牛黃、人參、朱砂之屬。

     婦人風門 凡婦人頭風眩運,登車乘船,眩運眼澀,手麻發脫,健忘喜怒,皆胸中宿痰所緻。

    可用瓜蒂散吐之;次以長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參半夏丸。

     凡婦人腰胯痛,兩腳麻木,惡寒喜暖,《内經》曰:風寒濕合而為痹。

    先可服除濕丹七、八十丸,量虛實以意加減;次以禹功散投之,瀉十餘行,清冷積水,清黃涎沫為驗;後用長流水煎生姜、棗,同五苓散服之,風濕散而氣血自和也。

     凡婦人乳癰發痛者,亦生于心也,俗呼吹奶是也。

    吹者,風也。

    風熱結于乳房之間,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

    宜用益元散,生姜湯調下,冷服;或新汲水,時時呷之勿辍,晝夜可三、五十次,自解矣;或煎解毒湯,頓服之。

     火類門 凡婦人月事沉滞,數月不行,肌肉漸減,《内經》曰:小腸熱已滿,移熱于大腸,則伏瘕為沉。

    沉者,月事沉滞不行,故雲“伏瘕”。

    急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大作劑料煎服,不過三服立愈。

    後用四物湯補之,更宜服宣明中槟榔丸。

     凡婦人血崩,或年及四十以上,或悲哀太甚故然。

    《内經》曰:悲哀太甚,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

    故《經》雲:血崩下,心系者,血山也。

    如久不愈,則面黃、肌熱、瘦弱,慎不可以熱治之。

    蓋血得熱而散,故禁之。

    宜以當歸散等藥治之。

     凡婦人年五十以上,經脈暴下。

    婦人經血,終于七七之數。

    數外暴下者,此乃《内經》所謂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憂愁驚恐緻然。

    慎勿作冷病治之。

    如下峻熱藥治之必死。

    止宜黃連解毒湯以清上,更用蓮殼、棕毛灰以滲其下,然後用四物湯、玄胡索散,涼血和經之藥也。

     凡婦人月事不來,室女亦同,《内經》曰:謂月事不來,皆是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

     令氣上通于肺,心下不通,故月事不來也。

    可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玉燭散、芎湯、三和湯、桂苓白術散之類,降心火,益腎水,開胃進食,分陰陽,利水道之藥皆是也。

    慎勿服峻熱有毒之藥。

    若服之,變成肺痿,骨蒸潮熱,咳嗽咯膿,嘔血喘滿,小便不利,寝汗不止,漸至形瘦脈大,雖遇良醫,亦成不救。

    嗚呼!人之死者,豈命使之然也。

     凡懷孕婦人病瘧,可煎白虎湯、小柴胡、柴胡飲子等藥。

    如大便結硬,可用大柴胡湯下。

    微利過,不可大吐瀉,恐傷其孕也。

    《經》曰:夏傷于暑,秋必瘧。

     凡雙身婦人,傷寒、時氣、溫疫,頭痛身熱,可用升麻散一兩,水半碗,大作劑料,去滓,分作二服,先一服吐了,後一服勿吐;次以長流水加生姜、棗,煎五苓散,熱服之,汗盡其痛立止。

     凡婦人雙身,大、小便不利,可用八正散,大作劑料,去滑石,加葵菜子煎服。

    《經》曰:膀胱不利為癃。

    癃者,小便閉而不通也。

    如八正散加木香取效更捷。

    《經》曰:膀胱氣化則能出焉。

    然後服五苓散,三、五服則愈矣。

     凡婦人身重,九月而喑啞不言者,是胞之絡脈不相續也,故不能言。

    《經》曰:無治也。

    然有是言,不若煎玉燭散二兩,水半碗,同煎至七分,去滓,入蜜,放溫,時時呷之,令火下降,肺金自清,故聲複出也。

    肺主聲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