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化則愈矣。
腸鳴:燥濕相抟為腸鳴;中有濕,亦為腸鳴;火濕相攻,亦為腸鳴。
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支滿溏:上滿而後洩,下洩而後複上滿。
治法同上。
久則反寒,治法同寒中。
如溏而腸寒者,亦斯義。
風濕亦有支滿者。
腸:大、小便膿血,治法同上。
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子等藥,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髒毒:下血,治法同上。
又宜苦劑、奪劑,以苦燥之。
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
血溫身熱者死火之成數,七日而死。
如屍臭者不治。
脫肛:大腸熱甚也。
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
廣腸痛:治法同上。
又大黃牽牛丸、散,奪之法,燥澀亦同。
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皆同髒毒治法。
乳痔腸風:必肛門左右有核。
《内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屬大腸經,可服枳殼之屬。
大癖生腸風,乳痔相連。
《金匮》十全五洩法後論 天之氣一也。
一之用為風、火、燥、濕、寒、暑。
故濕之氣,一之一也,相乘而為五變,其化在天為雨,在地為泥,在人為脾,甚則為洩。
故風而濕其洩也,胃暑而濕其洩也,脾燥而濕其洩也,大腸熱而濕其洩也,小腸寒而濕其洩也。
大瘕,若胃不已,變而為飧洩;飧洩不已,變而為洞洩;洞洩不已,變而為脾洩寒中。
此風乘濕之變也。
若脾洩不已,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為腫蠱。
此暑乘濕之變也。
若大腸洩不已,變而為脹;脹不已,變而為腸鳴;腸鳴不已,變而為支滿溏。
此燥乘濕之變也。
若小腸洩不已,變而為腸;腸不已,變而為髒毒;髒毒不已,變而為前後便血。
此熱乘濕之變也。
若大瘕洩不已,變而為脫肛;脫肛不已,變而為廣腸痛;廣腸痛不已,變而為乳痔腸風。
此寒乘濕之變也。
凡此二十五變,若無濕則終不成疾。
況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飲,脾亦惡濕,此洩之所由生也。
凡下痢之脈,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
水腫則反是,浮大者生,沉細者死。
夫病在裡脈沉,在表脈浮。
裡當下之,表當汗之。
下痢而脈浮滑,水腫者脈沉細,表裡俱受病,故不治也。
凡髒血便血,兩手脈俱弦者死絕,俱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
王太仆則曰:若下血而身熱血溫,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屬火故也。
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數也。
夫飧洩得之于風,亦汗可愈。
或伏驚怖,則膽木受邪,暴下綠水。
蓋謂戊己見伐于甲木也。
嬰兒洩綠水,《素問》有嬰兒風,理亦如之。
洞洩者,飧洩之甚,但飧洩近于洞洩,洞洩久則寒中,溫之可也。
治法曰:和之則可也,汗之則不可。
蓋在腑則易治,入髒則難攻。
洞洩寒中,自腑而入髒,宜和解而勿争。
水腫之作者,未遽而然也。
由濕遍于大腸,小溲自澀,水濕既潴,腫滿日倍,面黃腹大,肢體如泥,濕氣周身,難專一法。
越其高而奪其下,發其表而滲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滲而苦堅,用攻劑以救其甚,緩劑以平其餘。
如是則孤精得氣,獨魄反陽,亦可保形,陳去而淨府潔矣。
彼豆蔻、烏梅、罂粟殼勿驟用也。
設病形一變,必緻大誤。
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豈限一法?世俗止知塞劑之能塞,而不知通劑之能塞者,拘于方也!凡治濕,皆以利小溲為主。
諸洩不已,宜灸水分穴,謂水谷之所别也。
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
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也。
凡濕勿針。
《内經》雖雲缪刺其處,莫若以張長沙治傷寒法治之。
蓋洩者,亦四時傷寒之一也。
仲景曰:上湧而下洩,表汗而裡攻,半在表,半在裡,則宜和解之,表裡俱見,随證滲洩。
此雖以治傷寒,其于治濕也同。
仍察脈以視深淺,問年壯以視虛實,所投必如其意矣。
頃商水縣白堤酒監單昭信,病飧洩,逾年不愈。
此邑劉繼先命予藥之。
為桂枝麻黃湯數兩,一劑而愈。
因作五洩圖,摭《難》《素》本意。
書錄于上,刊而行之,誠有望于後之君子,戴人張子和述以上之圖,校改為篇法。
腸鳴:燥濕相抟為腸鳴;中有濕,亦為腸鳴;火濕相攻,亦為腸鳴。
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支滿溏:上滿而後洩,下洩而後複上滿。
治法同上。
久則反寒,治法同寒中。
如溏而腸寒者,亦斯義。
風濕亦有支滿者。
腸:大、小便膿血,治法同上。
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子等藥,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髒毒:下血,治法同上。
又宜苦劑、奪劑,以苦燥之。
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
血溫身熱者死火之成數,七日而死。
如屍臭者不治。
脫肛:大腸熱甚也。
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
廣腸痛:治法同上。
又大黃牽牛丸、散,奪之法,燥澀亦同。
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皆同髒毒治法。
乳痔腸風:必肛門左右有核。
《内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
屬大腸經,可服枳殼之屬。
大癖生腸風,乳痔相連。
《金匮》十全五洩法後論 天之氣一也。
一之用為風、火、燥、濕、寒、暑。
故濕之氣,一之一也,相乘而為五變,其化在天為雨,在地為泥,在人為脾,甚則為洩。
故風而濕其洩也,胃暑而濕其洩也,脾燥而濕其洩也,大腸熱而濕其洩也,小腸寒而濕其洩也。
大瘕,若胃不已,變而為飧洩;飧洩不已,變而為洞洩;洞洩不已,變而為脾洩寒中。
此風乘濕之變也。
若脾洩不已,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為腫蠱。
此暑乘濕之變也。
若大腸洩不已,變而為脹;脹不已,變而為腸鳴;腸鳴不已,變而為支滿溏。
此燥乘濕之變也。
若小腸洩不已,變而為腸;腸不已,變而為髒毒;髒毒不已,變而為前後便血。
此熱乘濕之變也。
若大瘕洩不已,變而為脫肛;脫肛不已,變而為廣腸痛;廣腸痛不已,變而為乳痔腸風。
此寒乘濕之變也。
凡此二十五變,若無濕則終不成疾。
況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飲,脾亦惡濕,此洩之所由生也。
凡下痢之脈,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
水腫則反是,浮大者生,沉細者死。
夫病在裡脈沉,在表脈浮。
裡當下之,表當汗之。
下痢而脈浮滑,水腫者脈沉細,表裡俱受病,故不治也。
凡髒血便血,兩手脈俱弦者死絕,俱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
王太仆則曰:若下血而身熱血溫,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屬火故也。
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數也。
夫飧洩得之于風,亦汗可愈。
或伏驚怖,則膽木受邪,暴下綠水。
蓋謂戊己見伐于甲木也。
嬰兒洩綠水,《素問》有嬰兒風,理亦如之。
洞洩者,飧洩之甚,但飧洩近于洞洩,洞洩久則寒中,溫之可也。
治法曰:和之則可也,汗之則不可。
蓋在腑則易治,入髒則難攻。
洞洩寒中,自腑而入髒,宜和解而勿争。
水腫之作者,未遽而然也。
由濕遍于大腸,小溲自澀,水濕既潴,腫滿日倍,面黃腹大,肢體如泥,濕氣周身,難專一法。
越其高而奪其下,發其表而滲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滲而苦堅,用攻劑以救其甚,緩劑以平其餘。
如是則孤精得氣,獨魄反陽,亦可保形,陳去而淨府潔矣。
彼豆蔻、烏梅、罂粟殼勿驟用也。
設病形一變,必緻大誤。
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豈限一法?世俗止知塞劑之能塞,而不知通劑之能塞者,拘于方也!凡治濕,皆以利小溲為主。
諸洩不已,宜灸水分穴,謂水谷之所别也。
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
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也。
凡濕勿針。
《内經》雖雲缪刺其處,莫若以張長沙治傷寒法治之。
蓋洩者,亦四時傷寒之一也。
仲景曰:上湧而下洩,表汗而裡攻,半在表,半在裡,則宜和解之,表裡俱見,随證滲洩。
此雖以治傷寒,其于治濕也同。
仍察脈以視深淺,問年壯以視虛實,所投必如其意矣。
頃商水縣白堤酒監單昭信,病飧洩,逾年不愈。
此邑劉繼先命予藥之。
為桂枝麻黃湯數兩,一劑而愈。
因作五洩圖,摭《難》《素》本意。
書錄于上,刊而行之,誠有望于後之君子,戴人張子和述以上之圖,校改為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