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眠,鼻息,語言難出。

    此以上二證,不宜下。

    若與巴豆大毒丸藥,熱證并生,重者必死。

    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巳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者,身熱、目疼、鼻幹、不得卧;少陽者,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

    此三陽屬熱。

    太陰者,腹滿、咽幹、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舌幹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

    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

    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

    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洩、胃洩、大腸洩、小腸洩、大瘕洩、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谷不分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幹、脹滿氣痞、手足無力。

    小兒亦如此。

    四之氣病,宜滲洩,五苓散之類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小兒斑瘾瘡。

    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裡之類。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痹四肢。

    秋收多,冬水複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

    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厥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

    積滞、瘕塊、寒疝、血瘕,凡氣之疾。

    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肝之經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狐疝、遺溺、閉癃。

    為此諸病。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颔痛、目内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瘿、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内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颔肩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疸、不能卧、強立、股膝内腫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顔黑、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贲響腹脹,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膑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

     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

     腎之經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