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圖引漿粥,此權變之道也。

    若專以淡粥責之,則病患不悅而食減,久則病增損命,世俗誤人矣。

     雜記九門 不忌反忌不忌口得愈 戴人常曰:髒毒酒毒;下血嘔血;婦人三十以下血閉;六月七月間膿血惡痢,疼痛不止;婦人初得孕擇食者,以上皆不忌口。

     雜記九門 不忌反忌不忌口得愈 戴人常曰:人言我不接衆工。

    戴人曰:餘豈不欲接人,但道不同,不相為謀。

    醫之善,惟《素問》一經為祖。

    有平生不識其面者,有看其文,不知其義者,此等雖曰相親,欲何說?止不過求一、二藥方而已矣。

    大凡藥方,前人所以立法,病有百變,豈可執方?設于富貴之家病者,數工同治,戴人必不能從衆工,衆工亦不能從戴人,以此常孤。

    惟書生高士,推者複來,日不離門。

    戴人又曰:我之術,止可以教,書生不能受醫者忽授老書生曰:我是書生,豈不知書生?書生固多許可,以易慢。

    戴人問之,曰:彼未嘗見予治病,故有是言。

    若親見予治病數十人,自反思矣。

    凡謗我者,皆望風取信于群醫之口也。

    孔子曰:浸潤之谮,膚之HT,不行焉。

    可謂明也已矣。

     雜記九門 群言難正 或言:人有病,不可吐,人身骨節間皆有涎,若吐出骨節間涎,令人偏枯。

    戴人聞之曰:我之藥,止是吐腸胃間久積,或膜盲間宿沫,皆是胃膈中溢出者,天下與吐一理也。

    但病有上下,故用藥有逆順耳。

     雜記九門 群言難正 或言:戴人汗、下、吐三法,欲該天下之醫者,非也。

    夫古人醫法未備,故立此三法。

    後世醫法皆備,自有成說,豈可廢後世之法,而從遠古?譬猶上古結繩,今日可廢書契而從結繩乎?戴人問之曰:易之法雖多,不離八卦五行;刑章雖多,不過笞杖徒流。

    岐伯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然則岐伯亦诳人乎?大抵舉綱則簡,計目則繁。

     雜記九門 群言難正 或言:戴人用藥皆峻激,乃《本草》中下品藥也,豈可服哉?戴人曰:甚矣。

    人之不讀書!《本草》言上藥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者,所以辯其性剛柔也。

    《内經》言:所謂君臣佐使者,非本草中三品之謂也。

    主治之為君,次君之謂臣,應臣之為佐使。

    假如大黃能治此病,則大黃為君;甘遂能治此病,則甘遂為君矣。

    若專以人參、黃治人之邪氣,此庸工所以常誤人命也。

     李嗣榮言:京中閑人雲:戴人醫殺二婦,遂辭太醫之職而去。

    又有人雲:昔曾醫殺穎守,私遁而去。

    麻知幾初聞亦疑之,乃載見戴人于穎陽。

    觀其用藥,百發百中,論議該贍,應變無窮。

    其所治之疾,則不三、二十年,即十年,或五、六年,應手辄愈。

    群醫之領袖,無以養生。

    及其歸也,謗言滿市,皆曰:戴人醫殺倉使、耿四而去。

    時倉使以病卒,與餘未嘗通姓名。

    耿四病嗽咯血,曾問戴人。

    戴人曰:公病消困,不可峻攻,宜以調養。

    戴人已去,後而卒矣。

    麻先生乃肖李嗣榮所言,皆誣也,凡餘所治之病,皆衆壞之證,将危且死而治之,死則當怨于戴人。

    又戴人所論按經切理,衆誤皆露,以是嫉之。

    又戴人治病,多用峻激之藥,将愈未愈之間,适戴人去。

    群醫毀之曰:病為戴人攻損,急補之。

    遂用相反之藥。

    如病愈,則我藥可久服,攻疾之藥可暫用。

    我方攻疾,豈欲常服哉?疾去則止藥。

    若果欲養氣,五谷、五肉、五菜,非上藥耶?亦安在枯草死木之根核哉? 雜記九門 群言難正 南鄉刀鑷工衛氏病風,半身無汗,已再中矣。

    戴人以三法療之,尋愈。

    恐其求報,乃曰:餘夜夢一長髯人,針餘左耳,故愈。

     巫者武媪,年四十,病勞三年,羸瘦不足觀,諸醫技絕。

    适五、六月間求治,願奉白金五兩。

    戴人治之,五、六日而安。

    止答曰:白金三兩。

    乃曰:一道士投我一符,焚而吞之,乃痊。

    如此等人,不可勝計。

    若病再作,何以求治?至有恥前言,而不敢複求治療,而殺其身者。

    此所以世之庸工,當正病時,以犀、珠、龍、麝、丁、沉、木、乳,乘其急而巧取之。

    然君子博愛,賢愚亦不當效若輩也。

     雜記九門 群言難正 有扶救之功,如死,我則有攻擊之罪,明者不可不察也。

    麻先生常見他醫言戴人能治奇病,不能治常病;能治雜病,不能治傷寒。

    他日見戴人,問以傷寒事。

    超然獨出仲景言外之意,謂餘曰:公慎勿仲景紙上語,惑殺世人。

     餘他日再讀仲景,方省其旨。

    戴人雲:人常見傷寒疫氣動時辄避,曰:夫傷寒多變,須朝夕再視。

    若十人病,已不能給,況阖郡之中,皆親故人乎?其死生常在六、七日之間,稍不往視,别變矣。

    以此他醫鹹诮之,以為不能治傷寒。

    蓋未常窺其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