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吹氣令滿,常不能透,豈真有沙石而能漏者邪?以此知前人所說,服五石丸散而緻者,恐未盡然。
《内經》曰:木郁則達之。
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正散,加湯堿等分頓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又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
得之麥秋,發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跳躍旋轉,号呼不已;小溲數日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澀,肛門脫出一、二寸。
諸醫莫能治。
聞戴人在朱葛寺避暑,乃負其子而哀請戴人。
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
時日在辰巳間矣。
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
日加晡,上湧下洩,一時齊出,有膿有血。
湧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
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隻哭一次。
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與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
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一日太瘥。
恐暑天失所養,留五日而歸。
戴人曰:此下焦約也。
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者是也。
又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
戴人以苦劑三湧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熱形 膏淋三十七 鹿邑一閥閱家,有子二十三歲,病膏淋三年矣。
鄉中醫不能治。
往京師遍訪,多作虛損,補以溫燥,灼以針艾,無少減。
聞戴人僑居HT,見戴人。
曰:惑蠱之疾也,亦曰白淫。
實由少腹冤熱,非虛也。
可以湧以洩。
其人以時暑,憚其法峻,不決者三日。
浮屠一僧曰:予以有暑病,近覺頭痛。
戴人曰:亦可湧。
願與君同之,毋畏也。
于是湧痰三升,色如黑礬汁,内有死血并黃綠水。
又瀉積穢數行,尋覺病去。
方其來時,面無人色,及治畢,次日面如醉。
戴人慮其暑月路遠,又處數方,使歸以自備雲。
熱形 二陽病三十八 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咳一、二聲,面黃無力,懶思飲食,夜多寝汗,日漸瘦削。
諸醫作虛損治之,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轉虛。
戴人斷之曰:上實也。
先以湧劑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飲子,降火益水,不月餘複舊。
此證名何?乃《内經》中曰二陽病也。
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隐曲。
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證名異而實合。
仲明之病,味不化也。
熱形 小兒面上赤腫三十九 黃氏小兒,面赤腫,兩目不開。
戴人以針刺輕砭之,除兩目尖外,亂刺數十針,出血三次乃愈。
此法人多不肯從,必欲治病,不可謹護。
熱形 頭熱痛四十 丹霞僧,病頭痛,常居暗室,不敢見明。
其頭熱痛,以布環其頭上,置冰于其中,日易數次,熱不能已。
諸醫莫識其證。
求見戴人。
戴人曰:此三陽蓄熱故也。
乃置炭火于暖室中,出汗湧吐,三法并行,七日方愈。
僧顧從者曰:此神仙手也。
熱形 勞嗽四十一 口鎮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數年,其聲欲出不出。
戴人問曰:曾服否?其人曰:家貧,未嘗服藥。
戴人曰:年壯不妄服藥者易治。
先以苦劑湧之,次以舟車、浚川大下之,更服重劑,果瘥。
一田夫,病勞嗽,一湧一洩,已減大半;次服人參補肺湯,臨卧更服槟榔丸以進食。
又東門高三郎,病嗽一年半,耳鳴三月矣。
嗽膿血,面多黑點,身表俱熱,喉中不能發聲。
戴人曰:嗽之源,心火之勝也。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冬水既旺,水濕相接,隔絕于心火,火不下降,反而炎上。
肺金被爍,發而為嗽。
金爍既久,聲反不發。
醫者補肺腎,皆非也。
戴人令先備西瓜、冰、雪等物,其次用湧洩之法,又服去濕之藥,病日已矣。
熱形 勞嗽咯血四十二 HT陽劉氏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血吐唾,粘臭不可聞。
秋冬少緩,春夏則甚,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狀如瘧,寝汗如水。
累服麻黃根、敗蒲扇止汗,汗自若也。
又服甯神散、甯肺散止嗽,嗽自若也。
戴人先以獨聖散湧其痰,狀如雞黃,汗随湧出,昏愦三日不省。
時時飲以涼水,精神稍開,飲食加進。
又與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服之,不經數日乃愈。
熱形 吐血四十三 嶽八郎,常日嗜酒,偶大飲醉,吐血近一年,身黃如橘,昏愦發作,數日不省,漿粥不下,強直如厥,兩手脈皆沉細。
戴人視之曰:脈沉細者,病在裡也,中有積聚。
用舟車丸百餘粒,浚川散五、六錢,大下十餘行,狀若葵菜汁,中燥糞,氣穢異常。
忽開兩目,伸挽問左右曰:我緣何至此?左右曰:你吐血後數日不省,得戴人治之乃醒。
自是五、六日必以瀉,凡四、五次,其血方止,但時咳一、二聲,潮熱未退。
以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各秤二兩,水一大盂,加老竹葉,入蜜少許,同煎去滓,時時呷之,間與人參白虎湯,不一月複故。
熱形 嘔血四十四 棠溪李民範,初病嗽血。
戴人以調胃湯一兩,加當歸使服之,不動。
再以舟車丸五、六十粒,過三、四行,又嘔血一碗。
若庸工則必疑。
不再宿,又與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三、四錢,大下之,過十餘行,已愈過半。
仍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煎服之,次以草莖鼻中出血半升。
臨晚,又用益腎散,利數行乃愈。
熱形 因藥燥熱四十五 高爍巡檢之子八歲,病熱。
醫者皆為傷冷治之,以熱藥攻矣。
欲飲水,水禁而不與。
内水涸竭,煩躁轉生,前後皆閉,口鼻俱幹,寒熱往來,嗽咳時作,遍身無汗。
又欲灸。
适遇戴人。
戴人責其母曰:重濃被,暖炕紅爐,兒已不勝其熱矣,尚可灸乎?其母謝以不明。
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連進數服,下爛魚腸之類,臭氣異常。
渴欲飲水,聽其所欲,冰雪涼水,連進數杯。
節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熱方去。
又與牛黃通膈丸,複下十餘行,兒方大痊。
前後約五十餘行,略無所困,冰雪水飲至一斛。
向灸之,當何如哉? 熱形 肺癰四十六 武陽仇天祥之子,病發寒熱。
諸醫作骨蒸勞治之,半年病愈甚。
以禮來聘戴人。
戴人往視之。
診其兩手脈,尺寸皆潮于關,關脈獨大。
戴人曰:癰象也。
問其乳媪:曾有痛處否?乳媪曰:無。
戴人令兒去衣,舉其兩手,觀其兩脅下,右脅稍高。
戴人以手側按之,兒移身乃避之,按其左脅則不避。
戴人曰:此肺部有癰也,非肺癰也。
若肺癰已吐膿矣。
此不可動,止可以藥托其裡,以待自破。
家人皆疑之,不以為然。
服藥三日,右脅有三點赤色。
戴人連辭雲:此兒之病,若早治者,談笑可已,今已失之遲。
然破之後,方驗其生死矣。
若膿破黃赤白者生也,膿青黑者死也。
遂辭而去,私告天祥之友李簡之曰必有一證也。
其證乃死矣,肺死于巳。
至期而頭眩不舉,不數日而死也。
其父曰:群醫治之,斷為骨蒸證。
戴人獨言其肺有癰也。
心終疑之。
及其死,家人輩以火焚其棺。
既燃,天祥以杖破其脅下,果出青黑膿一碗。
天祥仰天哭曰:諸醫誤殺吾兒矣! 熱形 痿四十七 宛丘營軍校三人,皆病痿,積年不瘥。
腰以下,腫痛不舉,遍身瘡赤,兩目昏暗,唇幹舌燥,求療于戴人。
戴人欲投瀉劑,二人不從,為他醫溫補之藥所惑,皆死。
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熱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
戴人曰:公之疾,服熱藥久矣。
先去其藥邪,然後及病邪,可下三百行。
子玉曰:敬從教。
先以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許。
明日減三分,兩足舊不仁,是日覺痛癢。
累至三百行始安。
戴人曰:諸痿獨取陽明。
陽明者,胃與大腸也。
此言不止謂針也,針與藥同也。
熱形 口瘡四十八 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嗌,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
一湧一洩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餘日皆釋。
熱形 虛勞四十九 西華束茂之,病虛勞寝汗,面有青黃色,自膝以下,冷痛無汗,腹中燥熱。
醫以姜、附補之,五晦朔不令飲水,又禁梳頭,作寒治之。
請于戴人。
戴人曰:子之病,不難愈,難于将護,恐愈後陰道轉茂,子必不慎。
束生曰:不敢。
戴人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
心火下降,覺渴,與冰水飲之,又令澡浴,數日間面紅而澤。
後以河水煮粥,溫養脾胃。
河水能利小溲。
又以活血當歸丸、人參柴胡散、五苓散、木香白術散調之。
病大瘥,寝汗皆止,兩足日暖,食進。
戴人常曰:此本肺痹,當以涼劑。
蓋水之一物,在目為涼,在皮為汗,在下為小溲。
谷多水少為常,無水可乎?若禁飲水必内竭,内竭則燥熱生焉。
人若不渴,與水亦不肯飲之矣。
束生既愈,果忘其戒,病複作。
戴人已去,乃殂。
熱形 心痛五十 酒官楊仲臣,病心氣痛。
此人常好飲酒,初飲三、二杯,必奔走,跛懶兩足,三、五十次,其酒稍散,方能複席。
飲至前量,一醉必五、七次,至明嘔青黃水,數日後變魚腥臭,六、七日始安。
戴人曰:宜湧。
乃吐蟲一條,赤黃色,長六、七寸,口目鼻皆全,兩目膜瞞,狀如蛇類,以鹽淹幹示人。
熱形 傷寒極熱五十一 戴人之仆,常與鄰人同病傷寒,俱至六、七日,下之不通,鄰人已死。
仆發熱極,投于井中。
撈出,以汲水貯之,檻使坐其中。
适戴人遊他方,家人偶記戴人治法。
曰:傷寒三下不通,不可再攻,盒飯湧之。
試服瓜蒂散,良久,吐膠涎三碗許,與宿食相雜在地,狀如一帚,頓快。
乃知世醫殺人多矣。
戴人之女僮,亦嘗吐,一吏傷寒,吐訖,使服太白散、甘露散以調之。
熱形 失笑五十二 戴人之次子,自出妻之後,日瘦,語如甕中。
此病在中也。
常拈第三指失笑,此心火也。
約半載,日飲冰雪,更服涼劑。
戴人曰:惡雪則愈矣。
其母懼其大寒。
戴人罵曰:汝親也,吾用藥如鼓之應桴,尚惡涼藥,宜乎世俗之謗我也。
至七月,厭冰不飲,病日解矣。
熱形 赤目五十三 安喜趙君玉,目暴赤腫,點洗不退。
偶思戴人語曰:凡病在上者皆宜吐。
乃以茶調散湧之。
一湧,赤腫消散。
君玉歎曰:法之妙,其迅如此。
乃知法不遠,人自遠法也。
《内經》曰:木郁則達之。
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正散,加湯堿等分頓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又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
得之麥秋,發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跳躍旋轉,号呼不已;小溲數日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澀,肛門脫出一、二寸。
諸醫莫能治。
聞戴人在朱葛寺避暑,乃負其子而哀請戴人。
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
時日在辰巳間矣。
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
日加晡,上湧下洩,一時齊出,有膿有血。
湧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
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隻哭一次。
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與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
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一日太瘥。
恐暑天失所養,留五日而歸。
戴人曰:此下焦約也。
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者是也。
又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
戴人以苦劑三湧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熱形 膏淋三十七 鹿邑一閥閱家,有子二十三歲,病膏淋三年矣。
鄉中醫不能治。
往京師遍訪,多作虛損,補以溫燥,灼以針艾,無少減。
聞戴人僑居HT,見戴人。
曰:惑蠱之疾也,亦曰白淫。
實由少腹冤熱,非虛也。
可以湧以洩。
其人以時暑,憚其法峻,不決者三日。
浮屠一僧曰:予以有暑病,近覺頭痛。
戴人曰:亦可湧。
願與君同之,毋畏也。
于是湧痰三升,色如黑礬汁,内有死血并黃綠水。
又瀉積穢數行,尋覺病去。
方其來時,面無人色,及治畢,次日面如醉。
戴人慮其暑月路遠,又處數方,使歸以自備雲。
熱形 二陽病三十八 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咳一、二聲,面黃無力,懶思飲食,夜多寝汗,日漸瘦削。
諸醫作虛損治之,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轉虛。
戴人斷之曰:上實也。
先以湧劑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飲子,降火益水,不月餘複舊。
此證名何?乃《内經》中曰二陽病也。
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隐曲。
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證名異而實合。
仲明之病,味不化也。
熱形 小兒面上赤腫三十九 黃氏小兒,面赤腫,兩目不開。
戴人以針刺輕砭之,除兩目尖外,亂刺數十針,出血三次乃愈。
此法人多不肯從,必欲治病,不可謹護。
熱形 頭熱痛四十 丹霞僧,病頭痛,常居暗室,不敢見明。
其頭熱痛,以布環其頭上,置冰于其中,日易數次,熱不能已。
諸醫莫識其證。
求見戴人。
戴人曰:此三陽蓄熱故也。
乃置炭火于暖室中,出汗湧吐,三法并行,七日方愈。
僧顧從者曰:此神仙手也。
熱形 勞嗽四十一 口鎮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數年,其聲欲出不出。
戴人問曰:曾服否?其人曰:家貧,未嘗服藥。
戴人曰:年壯不妄服藥者易治。
先以苦劑湧之,次以舟車、浚川大下之,更服重劑,果瘥。
一田夫,病勞嗽,一湧一洩,已減大半;次服人參補肺湯,臨卧更服槟榔丸以進食。
又東門高三郎,病嗽一年半,耳鳴三月矣。
嗽膿血,面多黑點,身表俱熱,喉中不能發聲。
戴人曰:嗽之源,心火之勝也。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冬水既旺,水濕相接,隔絕于心火,火不下降,反而炎上。
肺金被爍,發而為嗽。
金爍既久,聲反不發。
醫者補肺腎,皆非也。
戴人令先備西瓜、冰、雪等物,其次用湧洩之法,又服去濕之藥,病日已矣。
熱形 勞嗽咯血四十二 HT陽劉氏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血吐唾,粘臭不可聞。
秋冬少緩,春夏則甚,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狀如瘧,寝汗如水。
累服麻黃根、敗蒲扇止汗,汗自若也。
又服甯神散、甯肺散止嗽,嗽自若也。
戴人先以獨聖散湧其痰,狀如雞黃,汗随湧出,昏愦三日不省。
時時飲以涼水,精神稍開,飲食加進。
又與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服之,不經數日乃愈。
熱形 吐血四十三 嶽八郎,常日嗜酒,偶大飲醉,吐血近一年,身黃如橘,昏愦發作,數日不省,漿粥不下,強直如厥,兩手脈皆沉細。
戴人視之曰:脈沉細者,病在裡也,中有積聚。
用舟車丸百餘粒,浚川散五、六錢,大下十餘行,狀若葵菜汁,中燥糞,氣穢異常。
忽開兩目,伸挽問左右曰:我緣何至此?左右曰:你吐血後數日不省,得戴人治之乃醒。
自是五、六日必以瀉,凡四、五次,其血方止,但時咳一、二聲,潮熱未退。
以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各秤二兩,水一大盂,加老竹葉,入蜜少許,同煎去滓,時時呷之,間與人參白虎湯,不一月複故。
熱形 嘔血四十四 棠溪李民範,初病嗽血。
戴人以調胃湯一兩,加當歸使服之,不動。
再以舟車丸五、六十粒,過三、四行,又嘔血一碗。
若庸工則必疑。
不再宿,又與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三、四錢,大下之,過十餘行,已愈過半。
仍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煎服之,次以草莖鼻中出血半升。
臨晚,又用益腎散,利數行乃愈。
熱形 因藥燥熱四十五 高爍巡檢之子八歲,病熱。
醫者皆為傷冷治之,以熱藥攻矣。
欲飲水,水禁而不與。
内水涸竭,煩躁轉生,前後皆閉,口鼻俱幹,寒熱往來,嗽咳時作,遍身無汗。
又欲灸。
适遇戴人。
戴人責其母曰:重濃被,暖炕紅爐,兒已不勝其熱矣,尚可灸乎?其母謝以不明。
戴人令先服人參柴胡飲子,連進數服,下爛魚腸之類,臭氣異常。
渴欲飲水,聽其所欲,冰雪涼水,連進數杯。
節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熱方去。
又與牛黃通膈丸,複下十餘行,兒方大痊。
前後約五十餘行,略無所困,冰雪水飲至一斛。
向灸之,當何如哉? 熱形 肺癰四十六 武陽仇天祥之子,病發寒熱。
諸醫作骨蒸勞治之,半年病愈甚。
以禮來聘戴人。
戴人往視之。
診其兩手脈,尺寸皆潮于關,關脈獨大。
戴人曰:癰象也。
問其乳媪:曾有痛處否?乳媪曰:無。
戴人令兒去衣,舉其兩手,觀其兩脅下,右脅稍高。
戴人以手側按之,兒移身乃避之,按其左脅則不避。
戴人曰:此肺部有癰也,非肺癰也。
若肺癰已吐膿矣。
此不可動,止可以藥托其裡,以待自破。
家人皆疑之,不以為然。
服藥三日,右脅有三點赤色。
戴人連辭雲:此兒之病,若早治者,談笑可已,今已失之遲。
然破之後,方驗其生死矣。
若膿破黃赤白者生也,膿青黑者死也。
遂辭而去,私告天祥之友李簡之曰必有一證也。
其證乃死矣,肺死于巳。
至期而頭眩不舉,不數日而死也。
其父曰:群醫治之,斷為骨蒸證。
戴人獨言其肺有癰也。
心終疑之。
及其死,家人輩以火焚其棺。
既燃,天祥以杖破其脅下,果出青黑膿一碗。
天祥仰天哭曰:諸醫誤殺吾兒矣! 熱形 痿四十七 宛丘營軍校三人,皆病痿,積年不瘥。
腰以下,腫痛不舉,遍身瘡赤,兩目昏暗,唇幹舌燥,求療于戴人。
戴人欲投瀉劑,二人不從,為他醫溫補之藥所惑,皆死。
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熱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
戴人曰:公之疾,服熱藥久矣。
先去其藥邪,然後及病邪,可下三百行。
子玉曰:敬從教。
先以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許。
明日減三分,兩足舊不仁,是日覺痛癢。
累至三百行始安。
戴人曰:諸痿獨取陽明。
陽明者,胃與大腸也。
此言不止謂針也,針與藥同也。
熱形 口瘡四十八 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嗌,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
一湧一洩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餘日皆釋。
熱形 虛勞四十九 西華束茂之,病虛勞寝汗,面有青黃色,自膝以下,冷痛無汗,腹中燥熱。
醫以姜、附補之,五晦朔不令飲水,又禁梳頭,作寒治之。
請于戴人。
戴人曰:子之病,不難愈,難于将護,恐愈後陰道轉茂,子必不慎。
束生曰:不敢。
戴人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
心火下降,覺渴,與冰水飲之,又令澡浴,數日間面紅而澤。
後以河水煮粥,溫養脾胃。
河水能利小溲。
又以活血當歸丸、人參柴胡散、五苓散、木香白術散調之。
病大瘥,寝汗皆止,兩足日暖,食進。
戴人常曰:此本肺痹,當以涼劑。
蓋水之一物,在目為涼,在皮為汗,在下為小溲。
谷多水少為常,無水可乎?若禁飲水必内竭,内竭則燥熱生焉。
人若不渴,與水亦不肯飲之矣。
束生既愈,果忘其戒,病複作。
戴人已去,乃殂。
熱形 心痛五十 酒官楊仲臣,病心氣痛。
此人常好飲酒,初飲三、二杯,必奔走,跛懶兩足,三、五十次,其酒稍散,方能複席。
飲至前量,一醉必五、七次,至明嘔青黃水,數日後變魚腥臭,六、七日始安。
戴人曰:宜湧。
乃吐蟲一條,赤黃色,長六、七寸,口目鼻皆全,兩目膜瞞,狀如蛇類,以鹽淹幹示人。
熱形 傷寒極熱五十一 戴人之仆,常與鄰人同病傷寒,俱至六、七日,下之不通,鄰人已死。
仆發熱極,投于井中。
撈出,以汲水貯之,檻使坐其中。
适戴人遊他方,家人偶記戴人治法。
曰:傷寒三下不通,不可再攻,盒飯湧之。
試服瓜蒂散,良久,吐膠涎三碗許,與宿食相雜在地,狀如一帚,頓快。
乃知世醫殺人多矣。
戴人之女僮,亦嘗吐,一吏傷寒,吐訖,使服太白散、甘露散以調之。
熱形 失笑五十二 戴人之次子,自出妻之後,日瘦,語如甕中。
此病在中也。
常拈第三指失笑,此心火也。
約半載,日飲冰雪,更服涼劑。
戴人曰:惡雪則愈矣。
其母懼其大寒。
戴人罵曰:汝親也,吾用藥如鼓之應桴,尚惡涼藥,宜乎世俗之謗我也。
至七月,厭冰不飲,病日解矣。
熱形 赤目五十三 安喜趙君玉,目暴赤腫,點洗不退。
偶思戴人語曰:凡病在上者皆宜吐。
乃以茶調散湧之。
一湧,赤腫消散。
君玉歎曰:法之妙,其迅如此。
乃知法不遠,人自遠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