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曰:此瘧也。
以三花神丸五、七十丸,以冷水送過五、六行。
次以冷水止之,冷主收斂故也。
濕水既盡一、二日,煎白虎湯,作頓啜之,瘧猶不愈,候五、六日,吐之以常山散,去冷痰涎水六、七次,若翻漿。
次以柴胡湯和之,間用妙功丸磨之,瘧悉除。
火形 馬刀二十 襄陵馬國卿,病左乳下二脅間期門穴中發癰,堅而不潰,痛不可忍。
醫瘍者皆曰乳癰,或曰紅系漏,或曰觑心瘡,使服内托散百日,又服五香連翹湯數月,皆無驗。
國卿伛偻而來,求治于戴人。
遇諸市,戴人見之曰:此馬刀癰也。
足少陽膽經之病,出《靈樞·十二經》以示之。
其狀如馬刀,故曰馬刀。
堅而不潰。
乃邀之于食肆中,使食水浸湯餅。
國卿曰:稍覺緩。
次日,先以滄鹽上湧,又以涼劑滌去熱勢,約數十行,腫已散矣。
又朱葛黃家外家,左脅病馬刀癰,憎寒發痛,已四五日矣。
戴人适避暑于寺中。
來乞藥,戴人曰:此足少陽膽經病也。
少血多氣,堅而不潰,不可急攻。
當以苦劑湧之,以五香連翹湯托之。
既而痛止,然癰根未散。
有一盜醫過,見之曰:我有妙藥,可潰而為膿,不如此,何時而愈?既毒藥,痛不可忍,外寒内熱,嘔吐不止,大便黑色,食飲不下,号呼悶亂,幾至于死。
諸姑惶懼,夜投戴人。
戴人曰:當尋元醫者,餘不能治。
其主母亦來告,至于再三。
戴人曰:脅間皮薄肉淺,豈可輕用毒藥!複令洗出,以涼劑下之,痛立止,腫亦消也。
火形 項瘡二十一 戴人在西華,寄于夏官人宅。
忽項上病一瘡,狀如白頭,瘡腫根紅硬,以其微小,不慮也。
忽遇一故人見邀,以羊羔酒飲,雞魚醢蒜皆在焉。
戴人以其故舊,不能辭,又忘其禁忌。
是夜瘡疼痛不可忍,項腫及頭,口發狂言,因見鬼神。
夏君甚懼,欲報其家。
戴人笑曰:請無慮,來日當平。
乃以酒調通經散六、七錢,下舟車丸百餘粒,次以熱面羹投之。
上湧下洩,一時齊作,合去半盆。
明日日中,瘡腫已平。
一、二日,腫消而愈。
夏君見,大奇之。
火形 代指痛二十二 麻先生妻,病代指痛,不可忍。
酒調通經散一錢,半夜大吐,吐畢而痛減。
餘因歎曰:向見陳五曾病此,醫以為小蟲傷,或以草上有毒物,手因觸之。
遷延數月,膿盡方已。
以今日觀之,可以大笑。
火形 瘰二十三 一婦人病瘰,延及胸臆,皆成大瘡,相連無好皮肉,求戴人療之。
戴人曰:火淫所勝,治以鹹寒。
命以滄鹽吐之,一吐而着痂。
次用涼膈散、解毒湯等劑,皮肉乃複如初。
火形 咽喉腫塞二十四 一婦人病咽喉腫塞,漿粥不下,數日腫不退,藥既難下,針亦無功。
戴人以當歸、荊芥、甘草煎,使熱漱之,以冷水拔其兩手。
不及五、六日,痛減腫消,飲食如故。
咽喉之病甚急,不可妄用針藥。
火形 舌腫二十五 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元舌大二倍。
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下兩旁廉泉穴,病勢轉兇,将至颠。
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
以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
心主血,故血出則愈。
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火形 腰胯痛二十六 戴人女僮,冬間自途來,面赤如火,至HT,病腰胯大痛,裡急後重,痛則見鬼神。
戴人曰:此少陽經也,在身側為相火。
使服舟車丸經散,瀉至數盆,病猶未瘥。
人皆怪之,以為有祟。
戴人大怒曰:驢鬼也!複令調胃承氣湯二兩,加牽牛頭末一兩,同煎服之,大過數十行,約一、二缶,方舍其杖策。
但發渴。
戴人恣其飲水、西瓜、梨、柿等。
戴人曰:凡治火,莫如冰。
水,天地之至陰也。
約飲水一、二桶,猶覺微痛。
戴人乃刺其陽陵穴,以伸其滞,足少陽膽經之穴也。
自是方甯。
女僮自言:此病每一歲須瀉五、七次,今年不曾瀉,故如是也。
常仲明悟其言,以身有濕病,故一歲亦瀉十餘行,病始已。
此可與智者言,難與愚者論也。
火形 狂二十七 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口鼻覺如蟲行,兩手爬搔,數年不已。
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洪大如繩。
斷之曰:口為飛門,胃為贲門。
曰:口者,胃之上源也,鼻者,足陽明經起于鼻交之中,旁納太陽,下循鼻柱,交人中,環唇下,交承漿,故其病如是。
夫徭役煩擾,便屬火化。
火乘陽明經,故發狂。
故《經》言:陽明之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
又況肝主謀,膽主決。
徭役迫遽,則财不能支,則肝屢謀而膽屢不能決。
屈無所伸,怒無所洩,心火磅因礴,遂乘陽明經。
然胃本屬土,而肝屬木,膽屬相火,火随木氣而入胃,故暴發狂。
乃命置燠室中,湧而汗出,如此三次,《内經》曰:木郁則達之,火郁則發之。
良謂此也。
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取之乃康。
以通聖散調其後矣。
火形 痰厥二十八 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關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
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
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
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于右鼻竅中,然下咽有聲。
後灌其左竅亦然。
戴人曰:可治矣。
良久涎不出。
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
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哕,吐膠涎數升,頗腥。
砒石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如此莫能動。
然無瓜蒂,亦不可便用,宜消息之。
大凡中風涎塞,往往隻斷為風,專求風藥,靈寶、至寶,誤人多矣。
劉河間治風,舍風不論,先論二火,故令将此法實于火形中。
火形 滑洩幹嘔二十九 麻先生妻,當七月間,病髒腑滑洩。
以祛濕降火之藥治之,少愈。
後腹脹及乳痛,狀如吹乳,痛重壯熱,面如渥丹,寒熱往來,嗌幹嘔逆,胸脅痛不能轉側,耳鳴,食不可下,又複瀉。
餘欲瀉其火,髒腑已滑數日矣;欲以溫劑止痢,又禁上焦已熱。
實不得其法。
使人就諸葛寺,禮請戴人。
比及戴人至,因檢劉河間方,惟益元散正對此證,能降火解表,止渴利小便,定利安神。
以青黛、薄荷末,調二升,置之枕右,使作數次服之。
夜半遍身冷汗如洗。
元覺足冷如冰,至此足大暖,頭頓輕,肌涼痛減,嘔定痢止。
及戴人至,餘告之已解。
戴人曰:益元固宜。
此是少陽證也,能使人寒熱遍劇,他經縱有寒熱,亦不至甚,既熱而有痢,不欲再下,何不以黃連解毒湯服之?乃令診脈。
戴人曰:娘子病來,心常欲痛哭為快否?婦曰:欲如此,餘亦不知所謂。
戴人曰:少陽相火,淩爍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
肺主悲,但欲痛哭而為快也。
麻先生曰:餘家諸親,無不敬服。
脈初洪數有力,自服益元散後已半,又聞戴人之言,使以當歸、芍藥,以解毒湯中數味服之,大瘥矣。
火形 笑不止三十 戴人路經古亳,逢一婦,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
衆醫治者,皆無藥術矣。
求治于戴人。
戴人曰:此易治也。
以滄鹽成塊者二兩,餘用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吐出熱痰五升;次服大劑黃連解毒湯是也。
不數日而笑定矣。
《内經》曰:神有餘者,笑不休。
此所謂神者,心火是也。
火得風而成焰,故笑之象也。
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火形 隔食中滿三十一 遂平李官人妻,病咽中如物塞,食不下,中滿,他醫治之不效。
戴人診其脈曰:此痰隔也。
《内經》曰:三陽結為隔。
王啟玄又曰:格陽雲陽盛之極,故食格拒而不入。
先以通經散,越其一半;後以舟車丸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蒂散再越之,健啖如昔日矣。
火形 目盲三十二 戴人女僮至西華,目忽暴盲不見物。
戴人曰:此相火也。
太陽陽明,氣血俱盛。
乃刺其鼻中攢竺穴與頂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
火形 小兒悲哭不止三十三 夫小兒悲哭,彌日不休,兩手脈弦而緊。
戴人曰:心火甚而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
肺主悲。
王太仆雲:心爍則痛甚。
故爍甚悲亦甚。
今浴以溫湯,漬形以為汗也。
肺主皮毛,汗出則肺熱散矣。
浴止而啼亦止。
乃命服涼膈散加當歸、桔梗,以竹葉、生姜、樸硝同煎服,瀉膈中之邪熱。
火形 小兒手足搐搦三十四 李氏一小兒,病手足搐搦,以示戴人。
戴人曰:心火勝也,勿持捉其手,當從搐搦。
此由乳母保抱太極所緻。
乃令掃淨地以水灑之,幹,令複灑之,令極濕;俯卧兒于地上,良久,渾身轉側,泥皆滿;仍以水洗之,少頃而瘥矣。
火形 目赤三十五 李民範,目常赤。
至戊子年火運,君火司天。
其年病目者,往往暴盲,運火炎烈故也。
民範是年目大發,遂遇戴人,以瓜蒂散湧之,赤立消。
不數日,又大發。
其病之來也,先以左目内,赤發牽睛,狀如鋪麻,左之右。
次銳發,亦左之右。
赤貫瞳子,再湧之又退。
凡五次,交亦五次,皆湧。
又刺其手中出血及頭上鼻中皆出血,上下中外皆奪,方能戰退。
然不敢觀書及見日。
張雲:當候秋涼再攻則愈。
火方旺而在皮膚,雖攻其裡無益也。
秋涼則熱漸入裡,方可擒也。
惟宜暗處閉目,以養其神水。
暗與靜屬水,明與動屬火,所以不宜見日也。
蓋民範因初愈後,曾冒暑出門,故痛連發不愈。
如此湧洩之後,不可常攻。
使服黍粘子以退翳,方在别集中矣。
熱形 沙石淋三十六 酒監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
初因瘡疹餘毒不出,作便血。
或告之,令服太白散。
稍止後,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
每發則見鬼神,号則驚鄰。
适戴人客鄧牆寺,以此病請。
戴人曰: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
《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病遺溺閉癃。
閉為小溲不行,癃為淋瀝也。
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
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
下焦為之約,結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堿。
今夫羊豕之脬,
以三花神丸五、七十丸,以冷水送過五、六行。
次以冷水止之,冷主收斂故也。
濕水既盡一、二日,煎白虎湯,作頓啜之,瘧猶不愈,候五、六日,吐之以常山散,去冷痰涎水六、七次,若翻漿。
次以柴胡湯和之,間用妙功丸磨之,瘧悉除。
火形 馬刀二十 襄陵馬國卿,病左乳下二脅間期門穴中發癰,堅而不潰,痛不可忍。
醫瘍者皆曰乳癰,或曰紅系漏,或曰觑心瘡,使服内托散百日,又服五香連翹湯數月,皆無驗。
國卿伛偻而來,求治于戴人。
遇諸市,戴人見之曰:此馬刀癰也。
足少陽膽經之病,出《靈樞·十二經》以示之。
其狀如馬刀,故曰馬刀。
堅而不潰。
乃邀之于食肆中,使食水浸湯餅。
國卿曰:稍覺緩。
次日,先以滄鹽上湧,又以涼劑滌去熱勢,約數十行,腫已散矣。
又朱葛黃家外家,左脅病馬刀癰,憎寒發痛,已四五日矣。
戴人适避暑于寺中。
來乞藥,戴人曰:此足少陽膽經病也。
少血多氣,堅而不潰,不可急攻。
當以苦劑湧之,以五香連翹湯托之。
既而痛止,然癰根未散。
有一盜醫過,見之曰:我有妙藥,可潰而為膿,不如此,何時而愈?既毒藥,痛不可忍,外寒内熱,嘔吐不止,大便黑色,食飲不下,号呼悶亂,幾至于死。
諸姑惶懼,夜投戴人。
戴人曰:當尋元醫者,餘不能治。
其主母亦來告,至于再三。
戴人曰:脅間皮薄肉淺,豈可輕用毒藥!複令洗出,以涼劑下之,痛立止,腫亦消也。
火形 項瘡二十一 戴人在西華,寄于夏官人宅。
忽項上病一瘡,狀如白頭,瘡腫根紅硬,以其微小,不慮也。
忽遇一故人見邀,以羊羔酒飲,雞魚醢蒜皆在焉。
戴人以其故舊,不能辭,又忘其禁忌。
是夜瘡疼痛不可忍,項腫及頭,口發狂言,因見鬼神。
夏君甚懼,欲報其家。
戴人笑曰:請無慮,來日當平。
乃以酒調通經散六、七錢,下舟車丸百餘粒,次以熱面羹投之。
上湧下洩,一時齊作,合去半盆。
明日日中,瘡腫已平。
一、二日,腫消而愈。
夏君見,大奇之。
火形 代指痛二十二 麻先生妻,病代指痛,不可忍。
酒調通經散一錢,半夜大吐,吐畢而痛減。
餘因歎曰:向見陳五曾病此,醫以為小蟲傷,或以草上有毒物,手因觸之。
遷延數月,膿盡方已。
以今日觀之,可以大笑。
火形 瘰二十三 一婦人病瘰,延及胸臆,皆成大瘡,相連無好皮肉,求戴人療之。
戴人曰:火淫所勝,治以鹹寒。
命以滄鹽吐之,一吐而着痂。
次用涼膈散、解毒湯等劑,皮肉乃複如初。
火形 咽喉腫塞二十四 一婦人病咽喉腫塞,漿粥不下,數日腫不退,藥既難下,針亦無功。
戴人以當歸、荊芥、甘草煎,使熱漱之,以冷水拔其兩手。
不及五、六日,痛減腫消,飲食如故。
咽喉之病甚急,不可妄用針藥。
火形 舌腫二十五 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元舌大二倍。
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下兩旁廉泉穴,病勢轉兇,将至颠。
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
以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
心主血,故血出則愈。
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火形 腰胯痛二十六 戴人女僮,冬間自途來,面赤如火,至HT,病腰胯大痛,裡急後重,痛則見鬼神。
戴人曰:此少陽經也,在身側為相火。
使服舟車丸經散,瀉至數盆,病猶未瘥。
人皆怪之,以為有祟。
戴人大怒曰:驢鬼也!複令調胃承氣湯二兩,加牽牛頭末一兩,同煎服之,大過數十行,約一、二缶,方舍其杖策。
但發渴。
戴人恣其飲水、西瓜、梨、柿等。
戴人曰:凡治火,莫如冰。
水,天地之至陰也。
約飲水一、二桶,猶覺微痛。
戴人乃刺其陽陵穴,以伸其滞,足少陽膽經之穴也。
自是方甯。
女僮自言:此病每一歲須瀉五、七次,今年不曾瀉,故如是也。
常仲明悟其言,以身有濕病,故一歲亦瀉十餘行,病始已。
此可與智者言,難與愚者論也。
火形 狂二十七 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口鼻覺如蟲行,兩手爬搔,數年不已。
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洪大如繩。
斷之曰:口為飛門,胃為贲門。
曰:口者,胃之上源也,鼻者,足陽明經起于鼻交之中,旁納太陽,下循鼻柱,交人中,環唇下,交承漿,故其病如是。
夫徭役煩擾,便屬火化。
火乘陽明經,故發狂。
故《經》言:陽明之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
又況肝主謀,膽主決。
徭役迫遽,則财不能支,則肝屢謀而膽屢不能決。
屈無所伸,怒無所洩,心火磅因礴,遂乘陽明經。
然胃本屬土,而肝屬木,膽屬相火,火随木氣而入胃,故暴發狂。
乃命置燠室中,湧而汗出,如此三次,《内經》曰:木郁則達之,火郁則發之。
良謂此也。
又以調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取之乃康。
以通聖散調其後矣。
火形 痰厥二十八 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關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
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
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
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于右鼻竅中,然下咽有聲。
後灌其左竅亦然。
戴人曰:可治矣。
良久涎不出。
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
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哕,吐膠涎數升,頗腥。
砒石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如此莫能動。
然無瓜蒂,亦不可便用,宜消息之。
大凡中風涎塞,往往隻斷為風,專求風藥,靈寶、至寶,誤人多矣。
劉河間治風,舍風不論,先論二火,故令将此法實于火形中。
火形 滑洩幹嘔二十九 麻先生妻,當七月間,病髒腑滑洩。
以祛濕降火之藥治之,少愈。
後腹脹及乳痛,狀如吹乳,痛重壯熱,面如渥丹,寒熱往來,嗌幹嘔逆,胸脅痛不能轉側,耳鳴,食不可下,又複瀉。
餘欲瀉其火,髒腑已滑數日矣;欲以溫劑止痢,又禁上焦已熱。
實不得其法。
使人就諸葛寺,禮請戴人。
比及戴人至,因檢劉河間方,惟益元散正對此證,能降火解表,止渴利小便,定利安神。
以青黛、薄荷末,調二升,置之枕右,使作數次服之。
夜半遍身冷汗如洗。
元覺足冷如冰,至此足大暖,頭頓輕,肌涼痛減,嘔定痢止。
及戴人至,餘告之已解。
戴人曰:益元固宜。
此是少陽證也,能使人寒熱遍劇,他經縱有寒熱,亦不至甚,既熱而有痢,不欲再下,何不以黃連解毒湯服之?乃令診脈。
戴人曰:娘子病來,心常欲痛哭為快否?婦曰:欲如此,餘亦不知所謂。
戴人曰:少陽相火,淩爍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
肺主悲,但欲痛哭而為快也。
麻先生曰:餘家諸親,無不敬服。
脈初洪數有力,自服益元散後已半,又聞戴人之言,使以當歸、芍藥,以解毒湯中數味服之,大瘥矣。
火形 笑不止三十 戴人路經古亳,逢一婦,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
衆醫治者,皆無藥術矣。
求治于戴人。
戴人曰:此易治也。
以滄鹽成塊者二兩,餘用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吐出熱痰五升;次服大劑黃連解毒湯是也。
不數日而笑定矣。
《内經》曰:神有餘者,笑不休。
此所謂神者,心火是也。
火得風而成焰,故笑之象也。
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火形 隔食中滿三十一 遂平李官人妻,病咽中如物塞,食不下,中滿,他醫治之不效。
戴人診其脈曰:此痰隔也。
《内經》曰:三陽結為隔。
王啟玄又曰:格陽雲陽盛之極,故食格拒而不入。
先以通經散,越其一半;後以舟車丸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蒂散再越之,健啖如昔日矣。
火形 目盲三十二 戴人女僮至西華,目忽暴盲不見物。
戴人曰:此相火也。
太陽陽明,氣血俱盛。
乃刺其鼻中攢竺穴與頂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
火形 小兒悲哭不止三十三 夫小兒悲哭,彌日不休,兩手脈弦而緊。
戴人曰:心火甚而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
肺主悲。
王太仆雲:心爍則痛甚。
故爍甚悲亦甚。
今浴以溫湯,漬形以為汗也。
肺主皮毛,汗出則肺熱散矣。
浴止而啼亦止。
乃命服涼膈散加當歸、桔梗,以竹葉、生姜、樸硝同煎服,瀉膈中之邪熱。
火形 小兒手足搐搦三十四 李氏一小兒,病手足搐搦,以示戴人。
戴人曰:心火勝也,勿持捉其手,當從搐搦。
此由乳母保抱太極所緻。
乃令掃淨地以水灑之,幹,令複灑之,令極濕;俯卧兒于地上,良久,渾身轉側,泥皆滿;仍以水洗之,少頃而瘥矣。
火形 目赤三十五 李民範,目常赤。
至戊子年火運,君火司天。
其年病目者,往往暴盲,運火炎烈故也。
民範是年目大發,遂遇戴人,以瓜蒂散湧之,赤立消。
不數日,又大發。
其病之來也,先以左目内,赤發牽睛,狀如鋪麻,左之右。
次銳發,亦左之右。
赤貫瞳子,再湧之又退。
凡五次,交亦五次,皆湧。
又刺其手中出血及頭上鼻中皆出血,上下中外皆奪,方能戰退。
然不敢觀書及見日。
張雲:當候秋涼再攻則愈。
火方旺而在皮膚,雖攻其裡無益也。
秋涼則熱漸入裡,方可擒也。
惟宜暗處閉目,以養其神水。
暗與靜屬水,明與動屬火,所以不宜見日也。
蓋民範因初愈後,曾冒暑出門,故痛連發不愈。
如此湧洩之後,不可常攻。
使服黍粘子以退翳,方在别集中矣。
熱形 沙石淋三十六 酒監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
初因瘡疹餘毒不出,作便血。
或告之,令服太白散。
稍止後,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
每發則見鬼神,号則驚鄰。
适戴人客鄧牆寺,以此病請。
戴人曰: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
《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病遺溺閉癃。
閉為小溲不行,癃為淋瀝也。
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
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
下焦為之約,結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堿。
今夫羊豕之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