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辰纏度,及風雲雷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而忘其圊。
楊嘗曰:治洞洩不已之人,先問其所好之事。
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辍。
又聞莊先生者,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
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将愈,慰之。
诘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此二人可謂得玄關者也。
然華元化以怒郡守而幾見殺;文摯以怒齊王而竟殺之。
千萬人中,僅得一兩人,而反招暴禍。
若乃醫,本至精至微之術,不能自保,果賤技也哉?悲夫! 三消之說當從火斷二十七 八卦之中,離能物;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氣之中,惟火能消物。
故火之為用,燔木則消而為炭;焚土則消而為伏龍肝;煉金則消而為汁;石則消而為灰;煮水則消而為湯;煎海則消而為鹽;幹汞則消而為粉;熬錫則消而為丹。
故澤中之潦,涸于炎晖;鼎中之水,幹于壯火。
蓋五髒,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髒腑,而津液竭焉。
故入水之物,無物不長;入火之物,無物不消。
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為膈膜之消;甚于中,則為腸胃之消;甚于下,為膏液之消;甚于外為肌肉之消。
上甚不已,則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肝腎;外甚而不已,則消及于筋骨。
四髒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
故《素問》有消瘅、消中、消渴、風消、膈消、肺消之說。
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也。
故消瘅者,衆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饑之通稱;消渴者,善飲之同謂。
惟風消、膈消、肺消,此三說,不可不分。
風消者,二陽之病。
二陽者,陽明也。
陽明者,胃與大腸也。
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隐曲之事。
火伏于内,久而不已,為風所鼓,消渴腸胃,其狀口幹,雖飲水而不咽,此風熱格拒于贲門也。
口者,病之上源,故病如是。
又《經》曰:二陽結,謂之消。
此消乃腸胃之消也。
其善食而瘦者,名曰食,此消乃肌肉之消也。
膈消者,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
王太仆雲:心肺兩間中有斜膈膜,下際内連橫膈膜。
故心移熱于肺,久久傳化,内為膈熱消渴而多飲者,此雖肺金受心火之邪,然止是膈消,未及于肺也。
故飲水至鬥,亦不能已。
其渴也,其狀多飲而數溲,或不數溲變為水腫者,皆是也。
此消乃膈膜之消也。
肺消者,心移寒于肺,肺主氣,《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之精氣,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以為常也。
《靈樞》亦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
今心為陽火,先受陽邪,陽火内郁,火郁内傳,肺金受制,火與寒邪,皆來乘肺,肺外為寒所搏,陽氣得施,内為火所燥,亢極水複,故皮膚索澤而辟着,溲溺積濕而頻并,上飲半升,下行十合。
故曰:飲一溲二者,死。
膈消不為寒所搏,陽氣得宣散于外,故可治。
肺消為寒所搏,陽氣自潰于中,故不可治。
此消乃消及于肺髒者也。
又若脾風傳之腎,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出白液,名曰蠱。
王太仆雲:消灼脂肉,如蟲之蝕,日漸損削,此消乃膏液之消也。
故後人論三焦,指以為腎消。
此猶可治,久則變,不救必死。
此消乃消及于腎髒者也。
夫消者必渴。
渴亦有三:有甘之渴,有石之渴,有火燥之渴。
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經》又曰:味濃者發熱。
《靈樞》亦曰:鹹走血,多食之人渴。
鹹入于胃中,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肺,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幹而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
此皆肥甘之渴。
夫石藥之氣悍,适足滋熱,與熱氣相遇,必内傷脾,此藥石之渴也。
陽明司天,四之氣,嗌幹引飲,此心火為寒水所郁故然;少陽司天,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渴;太陽司天,甚則渴而欲飲,水行淩火,火氣郁故然。
少陰之複,渴而欲飲;少陽之複,嗌絡焦槁,渴飲水漿,色變黃赤。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幹而渴。
腎熱病者,苦渴數飲,此皆燥熱之渴也。
故膏粱之人,多肥甘之渴、石藥之渴;藜藿奔走之人,多燥熱之渴。
二者雖殊,其實一也。
故火在上者,善渴;火在中者,消谷善饑;火在上中者,善渴多飲而數溲;火在中下者,不渴而溲白液;火偏上中下者,飲多而數溲,此其别也。
後人斷消渴為腎虛,水不勝火則是也。
其藥則非也,何哉?以八味丸治渴,水未能生而火反助也。
此等本不知書,妄引王太仆之注“壯火之主,以制陽光。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但益心之陽,寒熱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豈知王太仆之意,以寒熱而行之也!腎本惡燥,又益之以火,可乎?今代劉河間自制神芎丸,以黃芩味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以滑石引入腎經。
此方以牽牛、滑石為君,以大黃、黃芩為臣,以芎、連、薄荷為使,将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秘旨也。
而又以人參白術湯、消痞丸、大人參散、碧玉雞蘇散,數法以調之。
故治消渴,最為得體。
昔有消渴者,日飲數升,先生以生姜自然汁一盆,置于密室中,具罂勺于其間,使其人入室,從而鎖其門,病患渴甚,不得已而飲汁盡,渴減。
《内經》“辛以潤之“之旨。
《内經》治渴,以蘭除其陳氣,亦辛平之劑也。
先生之湯劑,雖用此一味,亦必有旁藥助之。
初虞世曰:凡渴疾未發瘡瘍,便用大黃寒藥利其勢,使大困大虛自勝。
如發瘡瘍,膿血流漓而飧,此真俗言也。
故巴郡太守奏三黃丸能治消渴。
餘嘗以膈數年不愈者,減去樸硝,加黃連一斤,大作劑,以長流千裡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數百次,以桂苓甘露散、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相間服之,大作劑料,以代飲水,不日而痊。
故消渴一證,調之而不下,則小潤小濡,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旋飲旋消,終不能沃膈膜之幹: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複作。
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況《靈樞》又說:心脈滑為善渴。
《經》又曰:滑者陽氣勝。
又言:五髒脈,心脈微小為消瘅。
又言:五髒脆,為消瘅。
又言:消瘅之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長沖直揚,其心剛。
剛者多怒,怒則氣逆上,胸中蓄積,血氣逆留,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瘅。
又言: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者多怒,柔弱者易傷也。
餘以是遂悟氣逆之人,非徒病消渴。
若寒薄其外,亦為癰腫、少氣、狂、膈中、肺消。
湧水者,熱客其髒,則亦為驚衄、膈消、柔,虛腸死;客其腑,則為癃溺血、口麋、伏瘕、為沉、食、辛鼻淵、衄瞑目。
蓋此二十一證,皆在氣厥論中。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一言可了,善讀書者,以是求之。
蟲之生濕熱為主訣二十八 巢氏之衍九蟲三詳矣。
然蟲之變,不可勝窮,要之皆以濕熱為主,不可純歸三氣虛與食生具。
巢氏之衍九蟲也,曰伏、蛔、白、肉、肺、胃、弱、赤、蛲。
伏蟲,長四分,群蟲之主也。
蛔蟲,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其發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今脈反洪大,是蟲也。
白蟲,長一寸,相生子孫轉大,長四、五尺,亦能殺人。
寸白蟲色白形扁小,因飲白酒,以桑枝貫牛肉炙食之,并生粟所成。
又雲:食生魚後,即飲乳酪亦生。
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
此蟲長一尺,則令人死。
肉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滿。
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
胃蟲,狀如蝦蟆,令人嘔逆吐喜哕。
弱蟲,狀如瓜瓣,又名鬲蟲,令人多唾。
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腹鳴。
蛲蟲,至微,形如菜蟲,居肚腸中,多則為痔,極則為癞,因人瘡處,以生癰、疽、癬、、疠疥。
齲蟲,無故不為,人患亦不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無者。
此諸蟲根據腸胃之間,若人髒腑氣實,則不為害,虛則侵蝕,随其蟲之動,能變成諸疾也。
三者,下唇生瘡,是蟲蝕下部,則肛門爛開。
心者,因虛而動,攻食心,謂之心匿。
疳者有五,曰白、赤、蛲、、黑。
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蛲者又次,者,又次,黑者最重。
皆從腸裡上食咽喉、齒龈,并生瘡,下至谷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腳痛,嗜卧。
秋冬可,春夏甚。
巢氏之論蟲為病之狀固詳矣。
然蟲之變此數者,天地之間,氣之所至,百蟲争出。
如厥陰所至為毛化。
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應夏,其蟲羽,其畜馬;其應長夏,其蟲;其應秋,其蟲介,其畜雞;其應冬,其蟲鱗,其畜彘。
其畜犬雞,其蟲毛介;其畜彘,其蟲羽鱗;其畜牛犬,其蟲毛;其畜雞羊,其蟲介羽;其畜彘牛,其蟲鱗。
其髒肝脾,其蟲毛介;其髒心肺,其蟲羽鱗;其髒脾腎,其蟲毛;其髒肺肝,其蟲介羽;其髒腎心,其蟲鱗。
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
天制色,地制形。
色者,青、黃、赤、白、黑;形者,毛、羽、、介、鱗。
其生也,胎卵濕化;其成也,行飛走。
故五氣、五味根于中,五色、五類形于外,而有一歲之中,互有勝複,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居泉,毛蟲育,蟲耗,羽蟲不育。
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居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太陰司天,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居泉,蟲育,鱗蟲不成。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蟲不成居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居泉,介蟲育,毛蟲
楊嘗曰:治洞洩不已之人,先問其所好之事。
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辍。
又聞莊先生者,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
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将愈,慰之。
诘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此二人可謂得玄關者也。
然華元化以怒郡守而幾見殺;文摯以怒齊王而竟殺之。
千萬人中,僅得一兩人,而反招暴禍。
若乃醫,本至精至微之術,不能自保,果賤技也哉?悲夫! 三消之說當從火斷二十七 八卦之中,離能物;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氣之中,惟火能消物。
故火之為用,燔木則消而為炭;焚土則消而為伏龍肝;煉金則消而為汁;石則消而為灰;煮水則消而為湯;煎海則消而為鹽;幹汞則消而為粉;熬錫則消而為丹。
故澤中之潦,涸于炎晖;鼎中之水,幹于壯火。
蓋五髒,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髒腑,而津液竭焉。
故入水之物,無物不長;入火之物,無物不消。
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為膈膜之消;甚于中,則為腸胃之消;甚于下,為膏液之消;甚于外為肌肉之消。
上甚不已,則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肝腎;外甚而不已,則消及于筋骨。
四髒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
故《素問》有消瘅、消中、消渴、風消、膈消、肺消之說。
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也。
故消瘅者,衆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饑之通稱;消渴者,善飲之同謂。
惟風消、膈消、肺消,此三說,不可不分。
風消者,二陽之病。
二陽者,陽明也。
陽明者,胃與大腸也。
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隐曲之事。
火伏于内,久而不已,為風所鼓,消渴腸胃,其狀口幹,雖飲水而不咽,此風熱格拒于贲門也。
口者,病之上源,故病如是。
又《經》曰:二陽結,謂之消。
此消乃腸胃之消也。
其善食而瘦者,名曰食,此消乃肌肉之消也。
膈消者,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
王太仆雲:心肺兩間中有斜膈膜,下際内連橫膈膜。
故心移熱于肺,久久傳化,内為膈熱消渴而多飲者,此雖肺金受心火之邪,然止是膈消,未及于肺也。
故飲水至鬥,亦不能已。
其渴也,其狀多飲而數溲,或不數溲變為水腫者,皆是也。
此消乃膈膜之消也。
肺消者,心移寒于肺,肺主氣,《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之精氣,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以為常也。
《靈樞》亦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
今心為陽火,先受陽邪,陽火内郁,火郁内傳,肺金受制,火與寒邪,皆來乘肺,肺外為寒所搏,陽氣得施,内為火所燥,亢極水複,故皮膚索澤而辟着,溲溺積濕而頻并,上飲半升,下行十合。
故曰:飲一溲二者,死。
膈消不為寒所搏,陽氣得宣散于外,故可治。
肺消為寒所搏,陽氣自潰于中,故不可治。
此消乃消及于肺髒者也。
又若脾風傳之腎,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出白液,名曰蠱。
王太仆雲:消灼脂肉,如蟲之蝕,日漸損削,此消乃膏液之消也。
故後人論三焦,指以為腎消。
此猶可治,久則變,不救必死。
此消乃消及于腎髒者也。
夫消者必渴。
渴亦有三:有甘之渴,有石之渴,有火燥之渴。
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經》又曰:味濃者發熱。
《靈樞》亦曰:鹹走血,多食之人渴。
鹹入于胃中,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肺,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幹而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
此皆肥甘之渴。
夫石藥之氣悍,适足滋熱,與熱氣相遇,必内傷脾,此藥石之渴也。
陽明司天,四之氣,嗌幹引飲,此心火為寒水所郁故然;少陽司天,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渴;太陽司天,甚則渴而欲飲,水行淩火,火氣郁故然。
少陰之複,渴而欲飲;少陽之複,嗌絡焦槁,渴飲水漿,色變黃赤。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幹而渴。
腎熱病者,苦渴數飲,此皆燥熱之渴也。
故膏粱之人,多肥甘之渴、石藥之渴;藜藿奔走之人,多燥熱之渴。
二者雖殊,其實一也。
故火在上者,善渴;火在中者,消谷善饑;火在上中者,善渴多飲而數溲;火在中下者,不渴而溲白液;火偏上中下者,飲多而數溲,此其别也。
後人斷消渴為腎虛,水不勝火則是也。
其藥則非也,何哉?以八味丸治渴,水未能生而火反助也。
此等本不知書,妄引王太仆之注“壯火之主,以制陽光。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但益心之陽,寒熱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豈知王太仆之意,以寒熱而行之也!腎本惡燥,又益之以火,可乎?今代劉河間自制神芎丸,以黃芩味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以滑石引入腎經。
此方以牽牛、滑石為君,以大黃、黃芩為臣,以芎、連、薄荷為使,将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秘旨也。
而又以人參白術湯、消痞丸、大人參散、碧玉雞蘇散,數法以調之。
故治消渴,最為得體。
昔有消渴者,日飲數升,先生以生姜自然汁一盆,置于密室中,具罂勺于其間,使其人入室,從而鎖其門,病患渴甚,不得已而飲汁盡,渴減。
《内經》“辛以潤之“之旨。
《内經》治渴,以蘭除其陳氣,亦辛平之劑也。
先生之湯劑,雖用此一味,亦必有旁藥助之。
初虞世曰:凡渴疾未發瘡瘍,便用大黃寒藥利其勢,使大困大虛自勝。
如發瘡瘍,膿血流漓而飧,此真俗言也。
故巴郡太守奏三黃丸能治消渴。
餘嘗以膈數年不愈者,減去樸硝,加黃連一斤,大作劑,以長流千裡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數百次,以桂苓甘露散、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相間服之,大作劑料,以代飲水,不日而痊。
故消渴一證,調之而不下,則小潤小濡,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旋飲旋消,終不能沃膈膜之幹: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複作。
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況《靈樞》又說:心脈滑為善渴。
《經》又曰:滑者陽氣勝。
又言:五髒脈,心脈微小為消瘅。
又言:五髒脆,為消瘅。
又言:消瘅之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長沖直揚,其心剛。
剛者多怒,怒則氣逆上,胸中蓄積,血氣逆留,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瘅。
又言: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者多怒,柔弱者易傷也。
餘以是遂悟氣逆之人,非徒病消渴。
若寒薄其外,亦為癰腫、少氣、狂、膈中、肺消。
湧水者,熱客其髒,則亦為驚衄、膈消、柔,虛腸死;客其腑,則為癃溺血、口麋、伏瘕、為沉、食、辛鼻淵、衄瞑目。
蓋此二十一證,皆在氣厥論中。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一言可了,善讀書者,以是求之。
蟲之生濕熱為主訣二十八 巢氏之衍九蟲三詳矣。
然蟲之變,不可勝窮,要之皆以濕熱為主,不可純歸三氣虛與食生具。
巢氏之衍九蟲也,曰伏、蛔、白、肉、肺、胃、弱、赤、蛲。
伏蟲,長四分,群蟲之主也。
蛔蟲,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其發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今脈反洪大,是蟲也。
白蟲,長一寸,相生子孫轉大,長四、五尺,亦能殺人。
寸白蟲色白形扁小,因飲白酒,以桑枝貫牛肉炙食之,并生粟所成。
又雲:食生魚後,即飲乳酪亦生。
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
此蟲長一尺,則令人死。
肉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滿。
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
胃蟲,狀如蝦蟆,令人嘔逆吐喜哕。
弱蟲,狀如瓜瓣,又名鬲蟲,令人多唾。
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腹鳴。
蛲蟲,至微,形如菜蟲,居肚腸中,多則為痔,極則為癞,因人瘡處,以生癰、疽、癬、、疠疥。
齲蟲,無故不為,人患亦不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無者。
此諸蟲根據腸胃之間,若人髒腑氣實,則不為害,虛則侵蝕,随其蟲之動,能變成諸疾也。
三者,下唇生瘡,是蟲蝕下部,則肛門爛開。
心者,因虛而動,攻食心,謂之心匿。
疳者有五,曰白、赤、蛲、、黑。
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蛲者又次,者,又次,黑者最重。
皆從腸裡上食咽喉、齒龈,并生瘡,下至谷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腳痛,嗜卧。
秋冬可,春夏甚。
巢氏之論蟲為病之狀固詳矣。
然蟲之變此數者,天地之間,氣之所至,百蟲争出。
如厥陰所至為毛化。
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應夏,其蟲羽,其畜馬;其應長夏,其蟲;其應秋,其蟲介,其畜雞;其應冬,其蟲鱗,其畜彘。
其畜犬雞,其蟲毛介;其畜彘,其蟲羽鱗;其畜牛犬,其蟲毛;其畜雞羊,其蟲介羽;其畜彘牛,其蟲鱗。
其髒肝脾,其蟲毛介;其髒心肺,其蟲羽鱗;其髒脾腎,其蟲毛;其髒肺肝,其蟲介羽;其髒腎心,其蟲鱗。
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
天制色,地制形。
色者,青、黃、赤、白、黑;形者,毛、羽、、介、鱗。
其生也,胎卵濕化;其成也,行飛走。
故五氣、五味根于中,五色、五類形于外,而有一歲之中,互有勝複,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居泉,毛蟲育,蟲耗,羽蟲不育。
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居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太陰司天,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居泉,蟲育,鱗蟲不成。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蟲不成居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居泉,介蟲育,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