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善咳,亦火咳也。
喘咳者,水氣并于陽明,亦濕咳也。
風水不能正偃則咳,亦濕咳也。
腎氣腹大胫腫,喘咳身重,亦濕咳也。
脾痹者,四肢懈堕,發咳嘔汁,上為大寒,亦寒咳也。
咳之六氣,固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狀。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非風咳之雲乎?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非暑咳之雲乎?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非火咳之雲乎?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内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幹枯,細瘡燥癢,大便秘澀,涕唾稠粘,非燥咳之雲乎?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卧濕地,或冒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非寒咳之雲乎?其法治也,風之嗽,治以通聖散加半夏、大人參半夏丸,甚者汗之;暑之嗽,治以白虎湯、洗心散、涼膈散,加蜜一匙為呷之;火之嗽,治以黃連解毒湯、洗心散、三黃丸,甚者加以鹹寒大下之;濕之嗽,治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及白術丸,甚者以三花神佑丸下之;燥之嗽,治以木香葶苈散、大黃黃連阿膠丸,甚者以鹹寒大下之;寒之嗽,治以甯神散、甯肺散,有寒痰在上者,以瓜蒂散越之。
此法雖已幾于萬全,然老幼強弱,虛實肥瘦不同,臨時審定權衡可也。
病有變态,而吾之方,亦與之俱變,然則枯礬、幹姜、烏梅、罂粟殼,其誤人也,不為少矣!嗚呼!有人自幼咳嗽,至老不愈而亦不死者,餘平生見此等無限。
或小年咳嗽,不計男女,不數月而殒者,亦無限矣!夫甯神、甯肺散,此等之人,豈有不曾服者哉?其不愈而死者,以其非寒嗽故也。
彼執款冬花、佛耳草,至死不移者,雖與之割席而坐可也。
曹魏時,軍吏李成,苦咳嗽,晝夜不寐,時吐膿血,華佗以謂“咳之所吐,非從肺來”,以苦劑二錢匕,吐膿血二升餘而瘥。
若此之嗽,人不可不知也。
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二十六 天以氣而焘,地以氣而持。
萬物盈乎天地之間,鹹以氣而生。
及其病也,莫不以氣而得。
且風之氣,和平而HT啟;熱之氣,暄而舒榮;火之氣,炎暑而出行,濕之氣,埃溽而盈,燥之氣,清勁而凄怆;寒之氣,寒霧而歸藏。
此六氣時化,司化之常也。
及其變,風之氣,飄怒而反大涼;熱之氣,大暄而反寒;火之氣,飄風燔燎而反霜凝;濕之氣,雷霆驟注而反烈風;燥之氣,散落而反濕;寒之氣,寒雪霜雹而反白埃。
此六氣之變也。
故天久寒則治之以暑;天久涼則治之以暄;天久晦則治之以明;天久晴則治之以雨。
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
而況人禀天地之氣,五運疊侵于其外,七情交戰于其中。
是以聖人啬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大和。
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因于氣,百病皆生于氣。
遂有九氣不同之說。
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
所謂九者,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
其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逆上矣。
王太仆曰: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洩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王太仆雲:恐則陽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還回而不散,故聚而脹也。
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也。
《新校正》雲:不行當作下行。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王太仆雲: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洩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于中而不散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洩矣。
王太仆雲: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
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外滲,汗大洩。
驚則心無所根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氣耗矣。
王太仆雲:疲勞役則氣奔速,故喘息。
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
内外皆逾越于常紀,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王太仆雲: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
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
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飧洩,餘皆不言。
惟《靈樞》論思慮、悲哀、喜樂、愁憂、盛怒、恐懼而言其病。
其言曰:知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和剛柔。
如是則辟邪不至,而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神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怵惕思慮而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恍亂,四肢不舉,毛瘁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正,當人陰縮攣筋,兩脅不舉,毛瘁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季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毛瘁色夭,死于季夏;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靈樞》論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無寒暑驚勞四證。
餘以是推而廣之。
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飧洩,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瘅,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解,發于外為疽癰;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發焦,為内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痹,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為目昏,為少氣不足以息,為泣則臂麻;恐氣所至,為破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HT,為口,為癡痫,為不省人,為僵仆,久則為痛痹;勞氣所至,為咽噎病,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瞑視,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潰潰乎若環都,乎不可止;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卧,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瘅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快然如衰,為不嗜食;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沏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饑,堅痞腹滿急痛,症瘕頹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熱氣所至,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瘡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洩淋閉,身熱惡寒,甚則瞀,目昧不明,耳鳴或聾,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禁栗,如喪神守,氣逆沖上,嚏腥湧溢,食不下,跗腫疼酸,暴喑暴注,暴病暴死。
凡此九者,《内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
夫怒傷肝,肝屬木,怒則氣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過,則肝亦自病。
喜傷心,心屬火,喜則氣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過,則心亦自病。
悲傷肺,肺屬金,悲則氣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過,則肺亦自病。
恐傷腎,腎屬水,恐則氣并于腎,而心火受邪;水太過,則腎亦自病。
思傷脾,脾屬土,思則氣并于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
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寒太過,則陰亦自病。
熱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熱太過,則陽亦自病。
凡此七者,更相為治。
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必詭詐谲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
若胸中無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熱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淬針、HT熨湯而汗之;寒在内者,以熱食溫劑平之。
寒可以治熱,熱在外者,以清房、涼榻、薄衣,以清劑汗之;熱在内者,以寒飲、寒劑平之。
惟逸可以治勞,《經》曰:勞者溫之。
溫,謂溫存而養之。
今之醫者,以溫為溫之藥,差之久矣!岐伯曰:“以平為期”。
亦謂休息之也,惟習可以治驚。
《經》曰:驚者平之。
平,謂平常也。
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此九者,《内經》自有至理,庸工廢而不行。
今代劉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
謂五志所發,皆從心造。
故凡見喜、怒、悲、驚、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
至于勞者傷于動,動便屬陽;驚者駭于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為主。
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群而聚HT之,士大夫又從而惑之,公議何時而定耶?昔餘治一書生,勞苦太過,大便結燥,咳逆上氣,時喝喝然有音,唾嘔鮮血。
餘以苦劑,解毒黃連湯加木香、漢防己,煎服,時時啜之;複以木香槟榔丸,洩其逆氣,不月餘而痊。
餘又嘗以巫躍妓抵,以治人之悲結者。
餘又嘗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
餘嘗擊拍門窗,使其聲不絕,以治因驚而畏響,魂氣飛揚者。
餘又嘗治一婦人,久思而不眠,餘假醉而不問,婦果呵怒,是夜困睡。
又嘗以酸棗仁丸,治人多憂。
以白虎湯,不計四時,調理人之暑。
餘又以無憂散,瀉人冬月得水中之寒痹,次以麻黃湯,數兩作一劑,煎之棗姜,熱服汗出而愈。
如未愈者,以瓜蒂散湧之,以火助其汗,治寒厥亦然。
餘嘗治大暑之病,諸藥無效,餘從其頭,數刺其,出血立愈。
餘治此數者,如探囊。
然惟勞而氣耗,恐而氣奪者,為難治。
喜者少病,百脈舒和故也。
昔聞山東楊先生,治府主洞洩不已。
楊初未對病患,與衆人談日月星
喘咳者,水氣并于陽明,亦濕咳也。
風水不能正偃則咳,亦濕咳也。
腎氣腹大胫腫,喘咳身重,亦濕咳也。
脾痹者,四肢懈堕,發咳嘔汁,上為大寒,亦寒咳也。
咳之六氣,固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狀。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非風咳之雲乎?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非暑咳之雲乎?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非火咳之雲乎?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内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幹枯,細瘡燥癢,大便秘澀,涕唾稠粘,非燥咳之雲乎?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卧濕地,或冒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非寒咳之雲乎?其法治也,風之嗽,治以通聖散加半夏、大人參半夏丸,甚者汗之;暑之嗽,治以白虎湯、洗心散、涼膈散,加蜜一匙為呷之;火之嗽,治以黃連解毒湯、洗心散、三黃丸,甚者加以鹹寒大下之;濕之嗽,治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及白術丸,甚者以三花神佑丸下之;燥之嗽,治以木香葶苈散、大黃黃連阿膠丸,甚者以鹹寒大下之;寒之嗽,治以甯神散、甯肺散,有寒痰在上者,以瓜蒂散越之。
此法雖已幾于萬全,然老幼強弱,虛實肥瘦不同,臨時審定權衡可也。
病有變态,而吾之方,亦與之俱變,然則枯礬、幹姜、烏梅、罂粟殼,其誤人也,不為少矣!嗚呼!有人自幼咳嗽,至老不愈而亦不死者,餘平生見此等無限。
或小年咳嗽,不計男女,不數月而殒者,亦無限矣!夫甯神、甯肺散,此等之人,豈有不曾服者哉?其不愈而死者,以其非寒嗽故也。
彼執款冬花、佛耳草,至死不移者,雖與之割席而坐可也。
曹魏時,軍吏李成,苦咳嗽,晝夜不寐,時吐膿血,華佗以謂“咳之所吐,非從肺來”,以苦劑二錢匕,吐膿血二升餘而瘥。
若此之嗽,人不可不知也。
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二十六 天以氣而焘,地以氣而持。
萬物盈乎天地之間,鹹以氣而生。
及其病也,莫不以氣而得。
且風之氣,和平而HT啟;熱之氣,暄而舒榮;火之氣,炎暑而出行,濕之氣,埃溽而盈,燥之氣,清勁而凄怆;寒之氣,寒霧而歸藏。
此六氣時化,司化之常也。
及其變,風之氣,飄怒而反大涼;熱之氣,大暄而反寒;火之氣,飄風燔燎而反霜凝;濕之氣,雷霆驟注而反烈風;燥之氣,散落而反濕;寒之氣,寒雪霜雹而反白埃。
此六氣之變也。
故天久寒則治之以暑;天久涼則治之以暄;天久晦則治之以明;天久晴則治之以雨。
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
而況人禀天地之氣,五運疊侵于其外,七情交戰于其中。
是以聖人啬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大和。
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因于氣,百病皆生于氣。
遂有九氣不同之說。
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
所謂九者,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
其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逆上矣。
王太仆曰: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洩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王太仆雲:恐則陽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還回而不散,故聚而脹也。
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也。
《新校正》雲:不行當作下行。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王太仆雲: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洩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于中而不散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洩矣。
王太仆雲: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
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外滲,汗大洩。
驚則心無所根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氣耗矣。
王太仆雲:疲勞役則氣奔速,故喘息。
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
内外皆逾越于常紀,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王太仆雲: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
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
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飧洩,餘皆不言。
惟《靈樞》論思慮、悲哀、喜樂、愁憂、盛怒、恐懼而言其病。
其言曰:知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和剛柔。
如是則辟邪不至,而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神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怵惕思慮而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恍亂,四肢不舉,毛瘁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正,當人陰縮攣筋,兩脅不舉,毛瘁色夭,死于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季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毛瘁色夭,死于季夏;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靈樞》論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無寒暑驚勞四證。
餘以是推而廣之。
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飧洩,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瘅,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解,發于外為疽癰;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發焦,為内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痹,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為目昏,為少氣不足以息,為泣則臂麻;恐氣所至,為破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HT,為口,為癡痫,為不省人,為僵仆,久則為痛痹;勞氣所至,為咽噎病,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瞑視,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潰潰乎若環都,乎不可止;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卧,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瘅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快然如衰,為不嗜食;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沏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饑,堅痞腹滿急痛,症瘕頹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熱氣所至,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瘡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洩淋閉,身熱惡寒,甚則瞀,目昧不明,耳鳴或聾,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禁栗,如喪神守,氣逆沖上,嚏腥湧溢,食不下,跗腫疼酸,暴喑暴注,暴病暴死。
凡此九者,《内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
夫怒傷肝,肝屬木,怒則氣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過,則肝亦自病。
喜傷心,心屬火,喜則氣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過,則心亦自病。
悲傷肺,肺屬金,悲則氣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過,則肺亦自病。
恐傷腎,腎屬水,恐則氣并于腎,而心火受邪;水太過,則腎亦自病。
思傷脾,脾屬土,思則氣并于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
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寒太過,則陰亦自病。
熱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熱太過,則陽亦自病。
凡此七者,更相為治。
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必詭詐谲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
若胸中無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熱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淬針、HT熨湯而汗之;寒在内者,以熱食溫劑平之。
寒可以治熱,熱在外者,以清房、涼榻、薄衣,以清劑汗之;熱在内者,以寒飲、寒劑平之。
惟逸可以治勞,《經》曰:勞者溫之。
溫,謂溫存而養之。
今之醫者,以溫為溫之藥,差之久矣!岐伯曰:“以平為期”。
亦謂休息之也,惟習可以治驚。
《經》曰:驚者平之。
平,謂平常也。
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此九者,《内經》自有至理,庸工廢而不行。
今代劉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
謂五志所發,皆從心造。
故凡見喜、怒、悲、驚、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
至于勞者傷于動,動便屬陽;驚者駭于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為主。
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群而聚HT之,士大夫又從而惑之,公議何時而定耶?昔餘治一書生,勞苦太過,大便結燥,咳逆上氣,時喝喝然有音,唾嘔鮮血。
餘以苦劑,解毒黃連湯加木香、漢防己,煎服,時時啜之;複以木香槟榔丸,洩其逆氣,不月餘而痊。
餘又嘗以巫躍妓抵,以治人之悲結者。
餘又嘗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
餘嘗擊拍門窗,使其聲不絕,以治因驚而畏響,魂氣飛揚者。
餘又嘗治一婦人,久思而不眠,餘假醉而不問,婦果呵怒,是夜困睡。
又嘗以酸棗仁丸,治人多憂。
以白虎湯,不計四時,調理人之暑。
餘又以無憂散,瀉人冬月得水中之寒痹,次以麻黃湯,數兩作一劑,煎之棗姜,熱服汗出而愈。
如未愈者,以瓜蒂散湧之,以火助其汗,治寒厥亦然。
餘嘗治大暑之病,諸藥無效,餘從其頭,數刺其,出血立愈。
餘治此數者,如探囊。
然惟勞而氣耗,恐而氣奪者,為難治。
喜者少病,百脈舒和故也。
昔聞山東楊先生,治府主洞洩不已。
楊初未對病患,與衆人談日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