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良。
久食抽人肌肉。
生則寒,炒則熱。
又葉,搗和漿水,絞去滓,沐發,去風潤發。
其油冷,常食所用也。
無毒,發冷疾,滑骨髓,發髒腑渴,困脾髒,殺五黃,下三焦熱毒瓦斯,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瘡疥癬,殺一切蟲。
取油一合,雞子兩顆,芒硝一兩,攪服之,少時即瀉,治熱毒甚良。
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經宿即動氣。
有牙齒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
陳者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補皮裂。
〔(新補)見孟诜及陳藏器、陳士良、日華子。
〕圖經曰:油麻,《本經》舊不着條。
然古醫方:多用之,無毒,滑腸胃,行風氣,久食消人肌肉,生則寒,炒熟則熱。
仙方:蒸以辟谷,壓笮為油,大寒,發冷疾,滑精髓,發髒腑渴,令病。
《近效方》婆羅門僧療大風疾,并壓丹石熱毒,熱風,手腳不遂麻油二大升,合納铛中,以土墼蓋口,以紙泥固濟,勿令氣出,細進火麻油二大升和合,又微火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納不津器中。
服法:患大風者,用火為使,在室中看作小紙屋子,外燃火,令患人在紙屋中發汗,日服一大合,病患力壯,日二服,服之三七日,頭面瘡皆滅。
若服諸丹石藥,熱發不得食熱物,着濃衣,卧濃床者,即兩人共服一劑。
服法同前,不用火為使,忌風二七日。
若丹石發,即不用此法,但取一匙納口中,待消咽汁,熱除,忌如藥法。
劉禹錫《傳信方》:蚰蜒入耳,以油麻油作煎餅枕卧,須臾蚰蜒自出而瘥。
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蚰蜒入耳,無計可為,半月後腦中洪洪有聲,腦悶不可徹,至以頭自擊門柱,奏疾狀危極,因其為受苦不念生存,忽有人獻此方,乃愈。
外台秘要:治胸喉間覺有症蟲上下,偏聞蔥、豉食香,此是發蟲。
油煎蔥、豉令香,二日不食,開口而卧,将油、蔥、豉緻口邊。
蟲當漸出,徐徐以物引去之。
又方:治傷寒。
三五日麻油一盞,水半盞,雞子白一枚和之,熟攪令相勻,一服令盡。
又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熱得所,去油麻頓服之。
又方:欲得飲油一升,香澤煎之。
大沙鑼貯,安必當疲極眠睡,發症出。
煎油人等守視之,并鍛石一裹,見症出,以灰粉手捉取症抽出,須臾抽盡,即是發也。
初從腹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随發長短,形亦如之,無忌。
肘後方:治卒心痛。
生油半合,溫服瘥。
又方治豌豆瘡。
服油麻一升,須利,即不生百漿,大效。
經驗後方治蚰蜒、蜘蛛子咬人。
用油麻研敷之瘥。
孫真人同。
孫真人《枕中記》雲:麻油一升,薤白三斤,切令薤黑,去滓,合酒服之半升三合,百脈血氣充盛。
服金石人,先宜服後脫腸不收。
用油五斤煉熟,以盆盛後溫卻,令産婦坐油盆中,約一頓飯久。
用皂角炙令脆,去粗皮為末。
少許吹入鼻中令作嚏,立瘥,神效。
博物志:積油滿百石武庫火災積油所緻。
塞上方:治心痛,無問冷熱。
一合生麻服。
譚氏焦炒油麻,從铫子中取,乘熱嚼吐敷之止。
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搖,懸之滴衍義曰:白油麻,與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此胡麻差淡,亦不全白。
今人隻謂之脂麻,前條已具。
炒熟乘熱壓出油,而謂之生油,但可點照。
須再煎煉,方:謂之熟油,始可食,複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亦此義耳。
饴(音贻)糖 味甘,微溫。
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陶隐居雲:方:家用饴糖,乃雲膠饴,皆是濕糖如濃蜜者,建中湯多用之。
其疑強及牽白者,不入藥。
今酒曲、糖用,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
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也雲: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饧。
粳米、粟米、大麻、白術、黃精、枳(音止)(音矩)子等并堪作之,唯以糯米作者入藥。
孟诜雲:饧糖,補虛,止渴,健脾胃以蔓荊汁煮,頓服之。
日華子雲:益氣力,消痰止嗽并潤五髒。
食療:主吐血,健脾。
凝強者為良。
主打損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惡血。
又,傷寒大毒嗽,于蔓荊、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
外台秘要:誤吞錢。
取饴糖一斤,漸漸盡食之,環哽在喉中,衆法不能去。
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
不出,大作丸用衍義曰:饴糖,即饧是也,多食動脾風,今醫家用以和藥。
糯與粟米作者佳,餘不堪用,蜀黍米亦可造。
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氣和。
唐·白樂天詩一盤較牙饧者是此。
灰 味甘,平,無毒。
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
搗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
亦作浴湯去疥癬風瘙。
燒為灰,口含及納齒孔中,殺齒甘瘡。
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着肉作瘡,子炊為飯,香滑,殺三蟲。
生熟地葉心有白粉,似藜。
而藜心赤,莖大堪為杖,亦殺蟲,人食為藥,不如白也。
〔(新補)見陳藏器〕雷公:金鎖天,時呼為灰,是金鎖天葉,撲蔓翠上,往往有金星,堪用也。
若白青色,是忌女莖,不入用也。
若使金鎖天葉,莖高低二尺五寸,妙也。
若長若短,不中使。
凡用,勿令布拭上肉毛令盡,細锉,焙幹用之。
久食抽人肌肉。
生則寒,炒則熱。
又葉,搗和漿水,絞去滓,沐發,去風潤發。
其油冷,常食所用也。
無毒,發冷疾,滑骨髓,發髒腑渴,困脾髒,殺五黃,下三焦熱毒瓦斯,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瘡疥癬,殺一切蟲。
取油一合,雞子兩顆,芒硝一兩,攪服之,少時即瀉,治熱毒甚良。
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經宿即動氣。
有牙齒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
陳者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補皮裂。
〔(新補)見孟诜及陳藏器、陳士良、日華子。
〕圖經曰:油麻,《本經》舊不着條。
然古醫方:多用之,無毒,滑腸胃,行風氣,久食消人肌肉,生則寒,炒熟則熱。
仙方:蒸以辟谷,壓笮為油,大寒,發冷疾,滑精髓,發髒腑渴,令病。
《近效方》婆羅門僧療大風疾,并壓丹石熱毒,熱風,手腳不遂麻油二大升,合納铛中,以土墼蓋口,以紙泥固濟,勿令氣出,細進火麻油二大升和合,又微火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納不津器中。
服法:患大風者,用火為使,在室中看作小紙屋子,外燃火,令患人在紙屋中發汗,日服一大合,病患力壯,日二服,服之三七日,頭面瘡皆滅。
若服諸丹石藥,熱發不得食熱物,着濃衣,卧濃床者,即兩人共服一劑。
服法同前,不用火為使,忌風二七日。
若丹石發,即不用此法,但取一匙納口中,待消咽汁,熱除,忌如藥法。
劉禹錫《傳信方》:蚰蜒入耳,以油麻油作煎餅枕卧,須臾蚰蜒自出而瘥。
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蚰蜒入耳,無計可為,半月後腦中洪洪有聲,腦悶不可徹,至以頭自擊門柱,奏疾狀危極,因其為受苦不念生存,忽有人獻此方,乃愈。
外台秘要:治胸喉間覺有症蟲上下,偏聞蔥、豉食香,此是發蟲。
油煎蔥、豉令香,二日不食,開口而卧,将油、蔥、豉緻口邊。
蟲當漸出,徐徐以物引去之。
又方:治傷寒。
三五日麻油一盞,水半盞,雞子白一枚和之,熟攪令相勻,一服令盡。
又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熱得所,去油麻頓服之。
又方:欲得飲油一升,香澤煎之。
大沙鑼貯,安必當疲極眠睡,發症出。
煎油人等守視之,并鍛石一裹,見症出,以灰粉手捉取症抽出,須臾抽盡,即是發也。
初從腹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随發長短,形亦如之,無忌。
肘後方:治卒心痛。
生油半合,溫服瘥。
又方治豌豆瘡。
服油麻一升,須利,即不生百漿,大效。
經驗後方治蚰蜒、蜘蛛子咬人。
用油麻研敷之瘥。
孫真人同。
孫真人《枕中記》雲:麻油一升,薤白三斤,切令薤黑,去滓,合酒服之半升三合,百脈血氣充盛。
服金石人,先宜服後脫腸不收。
用油五斤煉熟,以盆盛後溫卻,令産婦坐油盆中,約一頓飯久。
用皂角炙令脆,去粗皮為末。
少許吹入鼻中令作嚏,立瘥,神效。
博物志:積油滿百石武庫火災積油所緻。
塞上方:治心痛,無問冷熱。
一合生麻服。
譚氏焦炒油麻,從铫子中取,乘熱嚼吐敷之止。
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搖,懸之滴衍義曰:白油麻,與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此胡麻差淡,亦不全白。
今人隻謂之脂麻,前條已具。
炒熟乘熱壓出油,而謂之生油,但可點照。
須再煎煉,方:謂之熟油,始可食,複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亦此義耳。
饴(音贻)糖 味甘,微溫。
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陶隐居雲:方:家用饴糖,乃雲膠饴,皆是濕糖如濃蜜者,建中湯多用之。
其疑強及牽白者,不入藥。
今酒曲、糖用,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
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也雲: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饧。
粳米、粟米、大麻、白術、黃精、枳(音止)(音矩)子等并堪作之,唯以糯米作者入藥。
孟诜雲:饧糖,補虛,止渴,健脾胃以蔓荊汁煮,頓服之。
日華子雲:益氣力,消痰止嗽并潤五髒。
食療:主吐血,健脾。
凝強者為良。
主打損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惡血。
又,傷寒大毒嗽,于蔓荊、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
外台秘要:誤吞錢。
取饴糖一斤,漸漸盡食之,環哽在喉中,衆法不能去。
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
不出,大作丸用衍義曰:饴糖,即饧是也,多食動脾風,今醫家用以和藥。
糯與粟米作者佳,餘不堪用,蜀黍米亦可造。
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氣和。
唐·白樂天詩一盤較牙饧者是此。
灰 味甘,平,無毒。
主惡瘡,蟲、蠶、蜘蛛等咬。
搗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
亦作浴湯去疥癬風瘙。
燒為灰,口含及納齒孔中,殺齒甘瘡。
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蝕息肉,除白癜風,黑子面,着肉作瘡,子炊為飯,香滑,殺三蟲。
生熟地葉心有白粉,似藜。
而藜心赤,莖大堪為杖,亦殺蟲,人食為藥,不如白也。
〔(新補)見陳藏器〕雷公:金鎖天,時呼為灰,是金鎖天葉,撲蔓翠上,往往有金星,堪用也。
若白青色,是忌女莖,不入用也。
若使金鎖天葉,莖高低二尺五寸,妙也。
若長若短,不中使。
凡用,勿令布拭上肉毛令盡,細锉,焙幹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