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不足,産後疾痛。

    一名鹿腸,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

    生江夏川谷。

    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出近道,葉似,根形似茈胡,氣如敗豆醬,故以為名。

    唐本注雲:此藥不出近道,多生崗嶺間。

    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鹿醬,臣,敗醬是也。

    味辛、苦,微寒。

    治毒風痹,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膿為水及産後諸病,止腹痛,餘疹煩渴。

    日華子雲:味酸。

    治赤眼障膜,肉,耳,血氣心腹痛,破症結,産前後諸疾,催生落胞,血暈,排膿,補,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

    又名酸益。

    七、八、十月采。

     圖經曰:敗醬,生江夏川谷,今江東亦有之,多生崗嶺間。

    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色,似柴胡,作陳敗豆醬氣,故以為名。

    八月采根,曝幹用。

    張仲景治腹癰,腹有膿者。

    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搗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頓服之。

    小盒飯下,愈。

     雷公雲:凡使,收得後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未,出,焙幹,去甘草葉,取用。

    楊氏産乳:治蠼尿繞腰者。

    煎敗醬汁塗之,瘥。

     白藓 白藓 味苦、鹹,寒,無毒。

    主頭風,黃膽,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痫,婦人産後餘痛。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

    四月、五月采根,陰幹。

    (惡螵蛸、桔梗、茯苓、萆。

    )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以蜀中者為良。

    俗呼為白羊藓(音仙),氣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

     唐本注雲:此藥葉似茱萸,苗高尺餘,根皮白而心實,花紫白色。

    根宜二月采。

    若四月、五月采,便虛惡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藓皮,臣。

    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良。

    日華子雲: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并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

    根皮良。

    花功用同上,亦可作菜食。

    又名金雀兒椒。

     圖經曰:白藓,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甯府、滁州、潤州亦有之。

    苗高尺餘,莖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

    四月開花淡紫色,似小蜀葵。

    根似蔓菁,皮黃白而心實。

    四月、五月采根,陰幹用。

    又雲:宜二月采,差晚則虛惡也。

    其氣息都似羊膻,故俗呼為白羊鮮,又名地羊膻,又名金爵兒椒。

    其苗,山人以為菜茹。

    葛洪治鼠已有口,膿血出者,白藓皮煮汁服一升,當吐鼠子乃愈。

    李《兵部手集方》:療肺嗽,有白藓皮湯方,甚妙。

     酸漿 酸漿 味酸,平、寒,無毒。

    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産難吞其實立産。

    一名醋漿。

     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

    五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處處人家多有。

    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

    小兒食之能除熱,亦主黃病,多效。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根如菹芹,白色,絕苦。

    搗其汁治黃病,多效。

    爾雅雲:,寒漿。

    注:今酸漿草,江東人呼曰苦。

     圖經曰: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今處處有之。

    苗似水茄而小,葉亦可食。

    實作房如囊,囊中有子,如梅李大,皆赤黃色。

    小兒食之尤有益。

    可除熱。

    根似菹芹,色白,絕苦。

     搗其汁飲之治黃病,多效。

    五月采,陰幹。

    《爾雅》所謂(音針),寒漿。

    郭璞注雲:今酸漿草,江東人呼為苦是也。

    今醫方稀用。

     千金方:治婦人赤白帶下。

    三葉酸草陰幹為末。

    空心酒下三錢匕。

    靈苑方:治卒患諸淋,遺瀝不止,小便赤澀疼痛。

    三葉酸漿草,人家園林亭檻中,着地開黃花,味酸者是。

    取嫩者淨洗,研絞自然汁一合,酒一合,攪湯暖,令空心服之,立通。

     衍義曰:酸漿,今天下皆有之。

    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

    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

    櫻中腹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

    此即苦耽也。

    今《圖經》又立苦耽條,顯然重複。

    《本經》無苦耽。

     紫參 紫參 味苦、辛,寒、微寒,無毒。

    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

    一名牡蒙,一名衆戎,一名童腸,一名馬行。

    生河西及冤句山谷。

    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

    (畏辛夷。

    ) 陶隐居雲:今方家皆呼為牡蒙,用之亦少。

    唐本注雲:紫參,葉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紅白,肉淺皮深,所在有之。

    牡蒙,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餘,皮肉亦紫色,根苗并不相似。

    雖一名牡蒙,乃王孫也。

    紫參,京下見用者是,出蒲州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牡蒙,神農、黃帝:苦。

    季氏:小寒。

    生河西或商山。

    圓聚生,根黃赤有紋,皮黑中紫。

    五月華紫赤,實黑大如豆。

    藥性論雲:紫參,使,味苦。

    能散瘀血,主心腹堅脹,治婦人血閉不通。

     圖經曰:紫參,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今河中解、晉、齊及淮、蜀州郡皆有之。

    苗長一、二尺,根淡紫色如地黃狀,莖青而細,葉亦青似槐葉,亦有似羊蹄者。

    五月開花,白色似蔥花,亦有紅紫而似水荭者。

    根皮紫黑,肉紅白色,肉淺而皮深。

    三月采根,火炙令紫色。

    又雲:六月采,曬幹用。

    張仲景治痢,紫參湯主之。

    紫參半斤,甘草二兩。

    以水五升煎紫參,取二升納甘草煎取半升,分溫三服。

     本 本 味辛、苦,溫、微溫、微寒,無毒。

    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顔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

     實 主風流四肢。

    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

    生崇山山谷。

    正月、二月采根,曝幹,陶隐居雲:俗中皆用芎根須,其形氣乃相類。

    而《桐君藥錄》說芎苗似本,論說花實皆不同,所生處又異。

    今東山别有本,形氣甚相似,唯長大爾。

    唐本注雲:本,莖、葉、根,味與芎小别。

    以其根上苗下似根,故名本。

    今出宕州者佳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本,臣,微溫。

    畏青葙子。

    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

    日華子雲:治痫疾并皮膚疵,酒,粉刺。

     圖經曰:本,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東州郡及兖州、杭州有之。

    葉似白芷香,又似芎。

     但芎似水芹而大,本葉細耳。

    根上苗下似禾,故以名之。

    五月有白花,七、八月結子,根紫色。

    正月、二月采根,曝幹,三十日成。

     石葦 石葦 味苦、甘,平,無毒。

    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髒,去惡風,益精氣。

    一名石(之夜切),一名石皮。

    用之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

    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

    二月采葉,陰幹。

    滑石(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絡石)、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

     陶隐居雲: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葦。

    今處處有。

    以不聞水聲、人聲者為佳。

    出建平者,葉長大而濃。

    唐本注雲:此物叢生石旁陰處,不蔓延生。

    生古瓦屋上,名瓦葦。

    用療淋亦好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石葦,使,微寒。

    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去膀胱熱滿。

    日華子雲:治淋瀝,遺溺。

    入藥須微炙。

     圖經曰:石葦,生華陰山谷石上,今晉、绛、滁、海、福州,江甯府皆有之。

    叢生石上,葉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故以名。

    以不聞水聲者良。

    二月、七月采葉,陰幹用。

    南中醫人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皆甚效。

    石葦一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種石皮,三月有花。

    其月采葉煎浴湯,主風。

    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用治淋亦佳。

     萆 萆 味苦、甘,平,無毒。

    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

    一名赤節。

    生真定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茈胡、牡蛎。

    )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亦似菝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

    唐本注雲: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

    無刺者,根虛軟。

    内軟者為勝,葉似薯蓣,蔓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萆,能治冷風痹,腰腳不遂,手足驚掣,主男子腰痛。

    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博物志雲:菝與萆相亂。

    日華子雲:治癰緩軟,風頭旋,痫疾,補水髒,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時人呼為白菝。

     圖經曰:萆,生真定山谷,今河、陝、京東、荊、蜀諸郡有之。

    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

    苗葉俱青,作蔓生,葉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綠豆葉。

    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

    春、秋采根,曝幹。

    舊說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以軟者為勝。

    今成德軍所産者,根亦如山芋,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荞麥,子三棱,不拘時月采。

     其根用利刀切作片子,曝幹用之。

    《正元廣利方》:療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者。

    以萆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搗篩。

    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匕,增至五匕。

    禁食牛肉。

    又有萆丸大方,功用亦同。

     孫尚藥:治腸風痔漏如聖散:萆細锉,貫衆逐葉擘下了,去土,等分搗羅為末。

    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

     杜衡 杜衡 味辛,溫,無毒。

    主風寒咳逆。

    香人衣體。

    生山谷。

    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曝幹。

     陶隐居雲:根、葉都似細辛,唯氣小異爾。

    處處有之。

    方藥少用,唯道家服之。

    令人身衣香。

    《山海經》雲:可療瘿。

    唐本注雲:杜衡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雲馬蹄香。

    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

    根似細辛、白前等。

    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

    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芳氣。

    有毒,服之令人吐,唯療瘡疥,不可亂杜衡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杜,土鹵。

    注:杜衡也。

    似葵而香。

    山海經雲:天帝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瘿。

    郭璞注雲:帶之令人便馬。

    或曰:馬得之而健走。

    藥性論雲:杜衡,使。

    能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瘿之疾。

     圖經曰:杜衡,舊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淮間皆有之。

    苗、葉都似細辛,唯香氣小異,而根亦粗,黃白色,葉似馬蹄,故名馬蹄香。

    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曝幹。

    謹按《山海經》雲:天帝之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瘿。

    郭璞注雲:帶之可以走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

    《爾雅》謂之杜,又名土鹵。

    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

    據郭璞注雲: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衡也。

    今人用作浴湯及衣香甚佳。

     衍義曰:杜衡,用根,似細辛,但根色白,葉如馬蹄之下。

    市者往往亂細辛,須如此别之。

     《爾雅》以謂似葵而香是也。

    将杜衡與細辛相對,便見真僞。

    況細辛唯出華州者良。

    杜衡其色黃白,拳局而脆,幹則作團。

     白薇 白薇 味苦、鹹,平、大寒,無毒。

    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

    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

    久服利人。

    生平原川谷。

    三月三日采根,陰幹。

    (惡黃、大黃、大戟、幹姜、幹漆、山茱萸、大棗。

    )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

    根狀似牛膝而短小爾。

    方家用,多療驚邪,風狂,疰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薇,臣。

    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

     圖經曰: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陝西諸郡及滁、舒、潤、遼州亦有之。

    莖、葉俱青,頗類柳葉。

    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

    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

    三月三日采根,陰幹用。

    今雲八月采。

     雷公雲:凡采得後,用糯米泔汁浸一宿。

    至明取出去髭了,于槐砧上細锉蒸,從巳至申,出用。

     菝(蒲八切)(棄八切) 菝(蒲八切)(棄八切)一 菝(蒲八切)(棄八切)二 味甘,平、溫,無毒。

    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生山野。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此有三種,大略根、苗并相類。

    菝莖紫,短小,多細刺,小減萆而色深,人用作飲。

    唐本注雲:陶雲三種相類,非也。

    萆有刺者,葉粗相類,根不相類。

    萆細長而白,菝根作塊結,黃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時疾瘟瘴。

    葉治風腫,止痛,撲損,惡瘡。

    以鹽塗敷,佳。

    又名金剛根,又名王瓜草。

     圖經曰:菝,舊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山野,今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

    苗莖成蔓,長二、三尺,有刺。

    其葉如冬青、烏藥葉,又似菱葉差大。

    秋生黃花,結黑子。

    櫻桃許大。

    其根作塊,赤黃色。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用。

    江浙間人呼為金剛根。

    浸赤汁以煮粉食,雲啖之可以辟瘴。

    其葉以鹽搗,敷風腫惡瘡等,俗用有效。

    田舍貧家亦取以釀酒,以風毒腳弱,痹滿上氣,殊佳。

     大青 大青 味苦,大寒,無毒。

    主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三、四月采莖,陰幹。

     陶隐居雲:療傷寒方多用此,《本經》又無。

    今出東境及近道。

    長尺許,紫莖。

    除時行熱毒為良。

    唐本注雲:大青用葉兼莖,不獨用莖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大青,臣,味甘。

     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

    日華子雲: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幹,小兒身熱疾,風疹,天行熱疾及金石藥毒,兼塗腫毒。

     圖經曰:大青,舊不載所出州土,今江東州郡及荊南,眉、蜀、濠、淄諸州皆有之。

    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

    根黃。

    三月、四月采莖、葉,陰幹用。

    古方:治傷寒,黃汗,黃膽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

    葛根湯亦用大青。

    大抵時疾藥多用之。

     女萎 女萎 味辛,溫。

    主風寒灑灑,霍亂洩痢,腸鳴遊氣上下無常,驚痫寒熱百病,出汗。

    李氏本草雲:止下,消食。

     唐本注雲:其葉似白蔹,蔓生,花白,子細。

    荊、襄之間名為女萎,亦名蔓楚。

    止痢有效。

     圖經文具萎蕤條下。

     雷公雲:凡采得,陰幹,去頭并白蕊,于槐砧上锉,拌豆淋酒蒸。

    從巳至未出,曬令幹用。

     石香 石香 味辛,香,溫,無毒。

    主調中溫胃,止霍亂吐瀉,心腹脹滿,臍腹痛,腸鳴。

    一名石蘇。

    生蜀郡陵、榮、資、簡州及南中諸處,在山岩石縫中生。

    二月、八月采。

    苗、莖、花、實俱用。

    (今附。

    ) 衍義曰:石香,處處有之,不必山岩石縫中,但山中臨水附崖處或有之。

    九月、十月尚有花。

     二十二種陳藏器餘 兜納香 味甘,溫,無毒。

    去惡氣,溫中,除暴冷。

    《廣志》雲:生剽國。

    《魏略》曰:大秦國出兜納香。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西海諸山。

    味辛,平,無毒。

    主惡瘡腫,止痛生肌,并入膏用。

    燒之能辟遠近惡氣。

    帶之夜行,壯膽安神。

    與茅香、柳枝合為湯浴小兒,則易長。

     風延母 味苦,寒,無毒。

    小兒發熱發強,驚痫寒熱,熱淋,解煩,利小便,明目。

    主蛇、犬毒,惡瘡,癰腫,黃膽。

    并煮服之。

    細葉蔓生,纓繞草木。

    《南都賦》雲:風衍蔓延于衡臯是也。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生南海山野中。

    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瘅溪等毒,一切瘡腫。

    并宜煎服,祗出南中,諸無所出也。

     耕香 味辛,溫,無毒。

    主臭鬼氣,調中。

    生烏浒國。

    《南方草木狀》曰:耕香,莖生細葉。

     大瓠藤水 味甘,寒,無毒。

    主煩熱,止渴,潤五髒,利小便。

    藤如瓠,斷之水出。

    生安南。

    《太康地記》曰:朱崖,擔耳無水處,種用此藤,取汁用之。

     海藥雲:謹按《太原記》雲:生安南朱崖上,彼無水,唯大瓠中有天生水。

    味甘,冷,香美。

    主解大熱,止煩渴,潤五髒,利水道。

    彼人造飲馔皆瓠也。

     筋子根 味苦,溫,無毒。

    主心腹痛,不問冷熱遠近,惡鬼氣注刺痛,霍亂,蠱毒,暴下血,腹冷不調。

    酒飲磨服。

    生四明山。

    苗高尺餘,葉圓濃光潤。

    冬不凋,根大如指,亦名根子。

     土芋 味甘,寒,小毒。

    解諸藥毒。

    生研水服,當吐出惡物盡便止。

    煮食之,甘美不饑,濃人腸胃,去熱嗽。

    蔓如豆,根圓如卵。

    食後彌吐,人不可食。

     優殿 味辛,溫。

    去惡氣,溫中消食。

    生安南,人種為茹。

    《南方草木狀》曰:合浦有優殿,人種之,以豆醬汁食,芳香好味。

     土落草 味甘,溫,無毒。

    主腹冷疼氣,癖。

    作煎酒,亦搗絞汁,溫服。

    葉細長,生嶺南山谷,土人服之。

     KT(豬孝切)菜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腹内久寒,食飲不消,令人能食。

    《字林》曰:KT,辛菜,南人食之,去冷氣。

     必似勒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胃閉不消食,心腹脹滿,生昆侖,似馬蔺子。

     胡南莽 味甘,溫。

    去癖及冷氣,止腹痛。

    煮之。

    生嶺南。

    葉如地黃。

     海蘊 味鹹,寒,無毒。

    主瘿瘤結氣在喉間,下水。

    生大海中,細葉如馬尾,似海藻而短也。

     百丈青 味苦,寒,平,無毒。

    主解諸毒物,天行瘴瘧疫毒。

    并煮服,亦生搗絞汁。

    生江南林澤,藤蔓緊硬,葉如薯蓣,對生。

    根服令人下痢。

     斫合子 無毒。

    主金瘡,生膚,止血。

    搗碎敷瘡上。

    葉主目熱赤,挪碎滴目中。

    雲昔漢高帝戰時,用此敷軍士金瘡,故雲斫合子。

    籬落間藤蔓生,至秋霜,子如柳絮。

    一名薰桑,一名雞腸。

     獨自草 有大毒。

    煎敷箭镞,人中之立死。

    生西南夷中,獨莖生。

    《續漢書》曰:出西夜國,人中之辄死。

    今西南夷獠中,猶用此藥敷箭镞。

    解之法,在《拾遺》石部鹽藥條中。

     金钗股 味辛,平,小毒。

    解諸藥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

    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

    如無毒,亦吐,去熱痰瘧瘴,天行蠱毒,喉閉。

    生嶺南山谷。

    根如細辛,三、四十莖,一名三十根钗子股,嶺南人用之。

     博落回 有大毒。

    主惡瘡瘿根,瘤贅,息肉,白癜風,蠱毒,精魅溪毒,以上瘡者,和百丈青、雞桑灰等為末,敷瘡,蠱毒,精魅,當有别法。

    生江南山谷。

    莖、葉如蓖麻,莖中空,吹作聲如博落回,折之有黃汁,藥入立死,不可入口也。

     毛建草及子 味辛,溫,有毒。

    主惡瘡、癰腫疼痛未潰,煎搗葉敷之,不得入瘡,令人肉爛。

    主瘧,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縛臂上,男左女右,勿令近肉,便即成瘡。

    子和姜搗破,破冷氣。

    田野間呼為猴蒜。

    生江東澤畔,葉如芥而大,上有毛,花黃,子如蒺藜。

    又有建,有毒。

    生水旁,葉似胡芹,未聞餘功,大相似。

     數低 味甘,溫,無毒。

    主冷風冷氣,下宿食不消,脹滿。

    生西蕃,北土亦無有,似茴香,胡人作羹食之。

     仰盆 味辛,溫,有小毒。

    主蠱、飛屍,喉閉。

    水磨服少許,亦磨敷皮膚惡腫。

    生東陽山谷。

    苗似承露仙,根圓如仰盆,子大如雞卵。

     離鬲草 味辛,寒,有小毒。

    主瘰丹毒,小兒無辜寒熱,大腹痞滿,痰飲膈上熱。

    生研絞汁服一合,當吐出胸膈間宿物。

    生人家階庭濕處,高三、二寸,苗葉似幂KT,去瘧為上,江東有之,北土無。

     藥 味鹹,溫,無毒。

    主折傷内損血瘀,生膚止痛。

    主産後血病,治五髒,除邪氣,補虛損,乳及水煮服之,亦搗碎敷傷折處。

    生胡國,似幹茅,黃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