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即便通。

    又除寒熱不通之氣,消鼠,金瘡,折,煮汁釀酒妙。

     芍藥 芍藥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一名白木,一名餘容,一名犁食,一名解倉,一名。

    生中嶽川谷及丘陵。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須丸為之使。

    臣禹錫等謹按别本作雷丸,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鼈甲、小薊,反藜蘆。

    ) 陶隐居雲: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

    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減當歸。

    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今按别本注雲:此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

    白者止痛散血。

    其花亦有紅、白二色。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芍藥,神農:苦。

    桐君:甘,無毒。

    歧伯:鹹。

    季氏:小寒。

    雷公:酸。

    藥性論雲:芍藥,臣。

    能治肺邪氣,腹中痛,血氣積聚,通宣髒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髒,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日華子雲: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并産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暈,及腸風瀉血,痔,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肉。

    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此便芍藥花根。

    海、鹽、杭、越俱好。

     圖經曰:芍藥,生中嶽川谷及丘陵,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

    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

    夏開花,有紅、白、紫數種,子似牡丹子而小。

    秋時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

    崔豹《古今注》雲: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

    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也。

    又雲:牛亨問曰:将離相别,贈以芍藥,何也?答曰:芍藥一名何離,故相贈。

    猶相招召,贈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欲忘人之憂,則贈以丹棘,丹棘一免忘憂,使忘憂也;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一名合歡,贈之使忘忿也。

    張仲景治傷寒,湯多用芍藥,以其主寒熱,利小便故也。

    古人亦有單服食者。

     安期生服煉法雲: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

    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

    若取,審看勿令差錯。

    若欲服餌,采得淨刮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幹。

    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幹,搗末。

    以麥飲或酒服三錢匕,日三。

    滿三百日,可以登嶺。

    絕谷不饑。

    《正元廣利方》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瘥者,取白芍藥三大兩,并幹姜半大兩,細锉,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佳。

    又金創血不止而痛者,亦單搗白芍藥末,敷上即止,良驗。

     唐本注:益好血。

    雷公雲:凡采得後,于日中曬幹,以竹刀刮上粗皮并頭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幹用之。

    經驗後方:治風毒,骨髓疼痛。

    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博濟方:治五淋。

    赤芍藥一兩,槟榔一個,面裹煨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服。

    廣利方:治金瘡血不止,痛。

    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

    酒或米飲下二錢并得,初三服,漸加。

    初虞世:治咯血衄血。

    白芍藥一兩,犀角末一分,為末。

    新水服一錢匕,血止為限。

    别說雲: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

    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為藥,遂曝幹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

    藥家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絕不佳,故人藥不可責其效。

    今考,用宜根據《本經》所說,川谷丘陵有生者為勝爾。

     衍義曰: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

    花葉多即根虛。

    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

    餘如《經》。

    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

    誠不可忽。

     蠡(音禮)實 蠡(音禮)實 味甘,平、溫,無毒。

    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

    久服輕身。

     花、葉 去白蟲,療喉痹,多服令人溏洩。

    一名荔實,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豕首。

    生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俗無識者。

    天名精亦名豕首也。

    唐本注雲:此即馬蔺子也。

    《月令》雲:荔挺出。

    鄭注雲:荔,馬薤也。

    《說文》雲:荔,似蒲根,可為刷。

    《通俗文》一名馬蔺。

    《本經》一名荔實子。

    療金瘡血内流,癰腫等病,有效。

    臣禹錫等謹按蜀經雲:蠡實,寒。

    日華子雲:馬蔺,治婦人血氣煩悶,産後血運并經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疖腫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敷蛇蟲咬,殺蕈毒。

    亦可菜蔬食,莖、葉同用。

     圖經曰:蠡實,馬蔺子也,北人音訛,呼為馬楝子。

    生河東川谷,今陝西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京尤多。

    葉似薤而長濃,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實作角子。

    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

    三月采花,五月采實,并陰幹用。

    謹按《顔氏家訓》雲:《月令》曰荔挺出。

    鄭康成雲:荔挺,馬薤也。

    《易統驗玄圖》雲:荔挺不出,則國多少災。

    《說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

    《廣雅》雲:馬薤,荔也。

    蔡邕、高誘皆雲:荔以挺出,然則鄭以荔挺為名,誤矣。

    此物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于階庭,但呼為旱蒲,故不誠馬薤。

    講禮者,乃以為馬苋,且馬苋亦名豚耳,俗曰馬齒者是也。

    其花、實皆入藥。

    《列仙傳》:寇先生者,宋人也,好種荔,食其葩實焉。

    今山人亦單服其實,去大溫,益下,甚有奇效。

    崔元亮治喉痹腫痛,取荔花、皮、根,共十二分,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含之,細細咽汁,瘥止。

     外台秘要:治睡死者。

    杵蠡實根一握,水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灌之。

    又方:治喉痹,咽喉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

    以根、葉二兩,水一升半,煮取一盞,去滓,細細吃,立通。

     千金方:治中蠱下血如雞肝出,其餘四髒悉壞,唯心未毀,或鼻破待死。

    取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則出,極神。

    此苗似葛蔓綠紫,生子似橘子。

    肘後方:治面及鼻病酒。

    以馬蔺子用六月六日面熬令黃,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方寸匕。

    如無六月六日面,用常面或牛骨灰等分亦得。

    又方:治水痢白病。

    以馬蔺子、幹姜、黃連各等分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

    冷熱皆治,常用神效。

    不得輕之。

    忌豬肉、冷水。

     衍義曰:蠡實,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俗無識者。

    《本經》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馬蔺,則日華子不當更言亦可為菜蔬食。

    蓋馬蔺,其葉馬、牛皆不食,為才出土葉已硬,況又無味,豈可更堪人食也。

    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蔺子,更俟博識者。

     瞿(音劬)麥 瞿(音劬)麥 味苦、辛,寒,無毒。

    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發。

    一名巨句麥,一名大菊,一名大藍。

    生泰山川谷。

    立秋采實,陰幹。

    (草、牡丹為之使,惡螵蛸。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

    一莖生細葉,花紅紫赤可愛,合子、葉刈取之,子頗似麥,故名瞿麥。

    此類乃有兩種:一種微大,花邊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

    複一種葉廣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

    按《經》雲:采實。

    中子至細,燥熟便脫盡。

    今市人唯合莖、葉用,而實正空殼無複子爾。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瞿麥,臣,味甘。

    主五淋。

    日華子雲:瞿麥,催生,又名杜母草、燕麥、麥,又雲石竹。

    葉治痔并瀉血,作湯粥食并得。

    子治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

    葉治小兒蛔蟲,痔疾煎湯服。

    丹石藥發并眼目腫痛及腫毒,搗敷。

    治浸淫瘡并婦人陰瘡。

     圖經曰:瞿麥,生泰山川谷,今處處有之。

    苗高一尺以來,葉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細蔓菁。

    花紅紫赤色,亦似映山紅。

    二月至五月開。

    七月結實作穗,子頗似麥,故以名之。

    立秋後合子、葉收采陰幹用。

    河陽河中府出者,苗可用。

    淮甸出者根細,村民取作刷帚。

    《爾雅》謂之大菊。

    《廣雅》謂之茈萎是也。

    古今方通心經、利小腸為最要。

    張仲景治小便不利,有水氣,栝蒌瞿麥丸主之。

    栝蒌根二兩,大附子一個,茯苓、山芋各三兩,瞿麥一分,五物杵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三丸,日三。

    未知,益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也。

     雷公雲:凡使,隻用蕊殼,不用莖、葉。

    若一時使,即空心令人氣咽,小便不禁。

    凡欲用,又方:治石淋。

    取子酒服方寸匕,一、二日當下石。

    千金方:治産經數日不出,或子死腹中,母欲死。

     以瞿麥煮濃汁服之。

    梅師方:治竹木刺入肉中不出。

    瞿麥為末,水服方寸匕。

    或煮瞿麥汁飲之。

    日三。

    《千金》同。

    崔氏治魚臍瘡毒腫,燒灰和油敷于腫上,甚佳。

     衍義曰:瞿麥,八正散用瞿麥,今人為至要藥。

    若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退,而小腸别作病矣。

    料其意者,不過為心與小腸為傳送,故用此入小腸藥。

    按《經》,瞿麥并不治心熱。

    若心無大熱,則當止治其心,若或制之不盡,須當求其屬以衰之。

    用八正散者,其意如此。

     玄參 玄參 味苦、鹹,微寒,無毒。

    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産乳餘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髒。

    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

    一名重台,一名玄台,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鹹,一名端。

    生河間川谷及冤句。

    三月、四月采根,曝幹。

    (惡黃、幹姜、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處處有。

    莖似人參而長大。

    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唐本注雲:玄參根苗并臭,莖亦不似人參,陶雲道家亦以合香,未見其理也。

    今注詳此藥,莖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細毛。

    葉如掌大而尖長。

    根生青白,幹即紫黑,新者潤膩,合香用之。

    俗呼為馥草,酒漬飲之,療諸毒鼠。

    陶雲似人參莖,唐本注言根苗并臭,蓋未深識爾。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玄參,使,一名逐馬,味苦。

    能治暴結熱,主熱風頭痛,傷寒勞複,散瘤瘿瘰疠。

    日華子雲:治頭風,熱毒遊風,補虛勞損,心驚煩躁劣乏,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

     圖經曰:玄參,生河間及冤句,今處處有之。

    二月生苗。

    葉似脂麻,又如槐柳。

    細莖青紫色。

     七月開花青碧色。

    八月結子黑色。

    亦有白花,莖方大,紫赤色而有細毛,有節若竹者,高五、六尺。

    葉如掌大而尖長如鋸齒。

    其根尖長,生青白。

    幹即紫黑,新者潤膩。

    一根可生五、七枚,三月、八月、九月采曝幹。

    或雲蒸過日幹。

     陶隐居雲:道家時用合香。

    今人有傳其法酒瓶中,投白蜜漬,令瓶七、八分,緊封系頭,安釜中,煮不住火,一伏時止火,候冷破瓶取出,再搗熟,如幹,更用熟蜜和,瓷器盛,陰埋地中,旋取,使入龍腦搜,亦可以熏衣。

     雷公雲:凡采得後,須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時後,出幹曬。

    使用時,勿令犯銅,餌之後噎人喉,喪人目,揀去蒲草盡了,用之。

    經驗方:治患勞人燒香法:用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瓷瓶内封閉,地中埋窨十日取出。

    更用灰末六兩,更煉蜜六兩,和令勻,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

    燒令其鼻中常聞其香,疾自愈。

    廣利方治瘰,經年久不瘥。

    生玄參搗碎敷上,日二易之。

     秦艽(膠字) 秦艽(膠字)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生飛烏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菖蒲為之使。

    ) 陶隐居雲:飛烏或者地名,今出甘松、龍洞、蠶陵,長大黃白色為佳。

    根皆作羅文相交,中多銜土,用之熟破除去。

    方家多作秦膠字,與獨活療風常用,道家不須爾。

    唐本注雲:今出泾州、州、歧州者良。

    本作劄,或作糾,作膠。

    正作艽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秦艽,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悅,畏牛乳。

    點服之,利大小便。

    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蕭炳雲:《本經》名秦瓜,世人以療酒黃、黃膽大效。

    日華子雲:味苦,冷。

    主傳屍,骨蒸,治疳及時氣。

    又名秦瓜,羅紋者佳。

     圖經曰:秦艽,生飛烏山谷,今河陝州軍多有之。

    根土黃色,而相交糾,長一尺以來,粗細不等。

    枝稈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如莴苣葉。

    六月中開花,紫色,似葛花,當月結子。

    每于春秋采根,陰幹。

    《正元廣利方》療黃,心煩熱,口幹,皮肉皆黃。

    以秦艽十二分,牛乳一大升,同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瘥。

    此方出于許仁則。

    又崔元亮《集驗方》:凡發背疑似者,須便服秦艽牛乳煎,當得快利三、五行,即瘥。

    法并同此。

    又治黃方,用秦艽一大兩細锉,作兩貼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貼半升,酒絞,取汁,去滓,空腹分兩服。

    或利便止,就中好酒人易治。

    凡黃有數種:傷酒曰酒黃;夜食誤餐鼠糞亦作黃;因勞發黃,多痰涕,目有赤脈,日益憔悴,或面赤,惡心者是。

    元亮用之,及治人皆得力極效。

    秦艽須用新好羅紋者。

     雷公雲:凡使,秦并艽,須于腳文處認取:左文列為秦,即治疾。

    艽,即發腳氣。

    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黃肉毛盡,然後用還元湯浸一宿,至明出,日幹用。

    聖惠方:治傷寒,心神熱躁,口幹煩渴。

    秦艽一兩,去苗細锉,以牛乳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又方:治小便難,腹滿悶,不急療之殺人。

    用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每于食後,分為二服。

    孫真人治黃膽,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

    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一兩,服。

     百合 百合 味甘,平,無毒。

    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胪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一名重箱,一名摩羅,一名中逢花,一名強瞿。

    生荊州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

    根如胡蒜,數十片相累。

    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蚯蚓相纏結變作之。

    俗人皆呼為強仇,仇即瞿也,聲之訛爾。

    亦堪服食。

    唐本注雲:此藥有二種:一種細葉,花紅白色。

    一種葉大莖長,根粗花白,宜入藥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百合,使,有小毒。

    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滿痛,治腳氣,熱咳逆。

    吳氏雲:百合一名重邁,一名中庭。

    生冤朐及荊山。

    日華子雲:白百合,安心定膽,益志,養五髒,治癫邪、啼泣、狂叫、驚悸,殺蠱毒,氣、乳癰、發背及諸瘡腫,并治産後血狂運。

    又雲紅百合,涼,無毒。

    治瘡腫及療驚邪。

    此是紅花者,名連珠。

     圖經曰:百合,生荊州川谷,今近道處處有之。

    春生苗,高數尺。

    稈粗如箭,四面有葉如雞距,又似柳葉,青色,葉近莖微紫,莖端碧白。

    四、五月開紅、白花,如石榴觜而大。

    根如胡蒜,重疊生二、三十瓣。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人亦蒸食之,甚益氣。

    又有一種,花黃有黑斑,細葉,葉間有黑子,不堪入藥。

    徐锴《歲時廣記》:二月種百合法,宜雞糞。

    或雲百合是蚯蚓所化,而反好雞糞,理不可知也。

    又百合作面最益人,取根曝幹搗細篩,食之如法。

     張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

    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食療雲:平。

    主心急黃。

    蒸過蜜和食之,作粉尤佳。

    紅花者名山丹,不甚良。

    聖惠方:治肺髒壅熱煩悶。

    新百合四兩,蜜半盞,和蒸令軟,時時含一棗大,咽津。

    又方:治傷寒,腹中滿痛。

    用百合一兩,炒令黃色,搗為散,不計時候,粥飲調下二錢服。

    孫真人食忌:治陰毒傷寒。

     煮百合濃汁,服一升良。

    勝金方:治耳聾疼痛。

    以幹百合為末,溫水調下二錢匕,食後服。

     衍義曰:百合,張仲景用治傷寒壞後百合病,須此也。

    莖高三尺許,葉如大柳葉,四向攢枝而上。

    其颠即有淡黃白花,四垂向下覆,長蕊。

    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須五、六花。

    子紫色,圓如梧子,生于枝、葉間。

    每葉一子,不在花中,此又異也。

    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殼。

    四向攢生,中間出苗。

     知母 知母 味苦,寒,無毒。

    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内疸。

    多服令人洩。

    一名(音歧)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沉燔,一名(杜含切),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一名昌支。

    生河内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今出彭城。

    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

    掘出随生,須枯燥乃止。

    甚療熟結,亦主瘧熱煩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藩。

    釋曰:知母也,一名,一名藩。

    郭雲:生山上,葉如韭。

    範子雲:提母出三輔,黃白者善。

    吳氏雲:知母,神農、桐君:無毒,補不足,益氣。

    藥性論雲:知母,君,性平。

    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産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幹,加而用之。

    日華子雲:味苦、甘。

    治熱勞,傳屍疰病,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圖經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瀕河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

    根黃色,似菖蒲而柔潤。

     葉至難死,掘出随生,須燥乃止。

    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用。

    《爾雅》謂之(徙南切),又謂之KT(直林切)藩是也。

    《肘後方》用此一物治溪毒大勝。

     其法:連根、葉搗作散服之。

    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

    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随。

    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

    兼辟射工,亦可和水作湯浴之,甚佳。

     雷公雲:凡使,先于砧上細锉,焙幹,木臼杵搗,勿令犯鐵器。

    聖惠方:治妊娠月未足似欲産,腹中痛。

    用知母二兩末,蜜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粥飲下二十丸。

    《楊氏産乳》同。

     貝母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

    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髒,利骨髓。

    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勤母。

    生晉地。

    十月采根,曝幹。

    (濃樸、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石、莽草,反烏頭。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

    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

    斷谷服之不饑。

    唐本注雲:此葉似大蒜。

     四月蒜熟時,采良。

    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

    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

     味甘、苦、不辛。

    按《爾雅》一名KT(忙庚切)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KT,貝母。

    注:根如小貝,圓而白華,葉似韭。

    疏引陸機雲:其葉如栝蒌而細小。

    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着,有分解也。

    藥性論雲:貝母,臣,微寒。

    治虛熱,主難産,作末服之。

    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

    末,點眼去膚翳。

    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膽。

    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瘿疾。

    日華子雲:消痰,潤心肺。

    末和沙糖為丸,含止嗽。

    燒灰油調敷人畜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