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用。
又栝蒌根,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瘡疖。
圖經曰:栝蒌,生洪農山谷及山陰地,今所在有之。
實名黃瓜。
《詩》所謂果裸之實是也。
根亦名白藥,皮黃肉白。
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
葉如甜瓜葉,作叉,有細毛。
七月開花,似葫蘆花,淺黃色。
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
二月、八月采根,刮去皮,曝幹,三十日成。
其實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
其根唯歲久入土深者佳,鹵地生者有毒。
謹按栝蒌主消渴,古方亦單用之。
孫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濃削皮至白處,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經五日取出,爛搗研,以絹袋盛之,澄濾令極細如粉,去水。
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并宜。
卒患胸痹痛,取大實一枚切,薤白半升,以白酒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一方:加半夏四兩,湯洗去滑,同煮服更善。
又唐·崔元亮療箭镞不出。
搗根敷瘡,日三易,自出。
又療時疾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認人者。
取大實一枚黃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樸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便瘥。
雷公雲:栝蒌,凡使皮、子、莖、根,效各别。
其栝并蒌樣全别。
若栝,自圓,黃皮濃蒂小。
若蒌,唯形長,赤皮蒂粗,是陰人服。
若修事,去上殼皮革膜并油了。
使根,待構二、三圍,去皮細搗作煎攪取汁,冷凍飲料任用也。
食療子,下乳汁。
又,治癰腫。
栝蒌根苦酒中熬燥,搗篩之,苦酒和,塗紙上攤貼。
服金石人宜用。
聖惠方:治熱病頭疼發熱進退方:用栝蒌一枚大者,取其瓤細锉,置瓷碗中,用熱湯一盞沃之,蓋卻良久,去滓,不計時候頓服。
又方:治中風口眼斜。
用栝蒌絞取汁,和大麥面搜作餅,炙令熱熨。
正便止,勿令太過。
外台秘要:治消渴利方:生栝蒌三十斤,以水一碩,煮取一鬥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盡。
以暖酒先食服如雞子大,日三服,即炒。
又方:主傷寒渴飲。
栝蒌根三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分二服。
清淡竹瀝一升,水二升,煮好銀二兩半,去銀。
先與病患飲之,然後服栝蒌湯,其銀汁須冷服。
肘後方:治耳卒得風,覺耳中KTKT。
栝蒌根削令可入耳,以臘月豬脂煎三沸,出,塞耳,每用三、七日即愈。
又方:消渴,小便多。
栝蒌薄切,炙取五兩,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飲之良。
又方:折傷。
取栝蒌根以塗之,重布裹之,熱除,痛即止。
又方:治二、三年聾耳方:栝蒌根三十斤細切之,以水煮,用釀酒如常法。
久久服之,甚良。
又方:若腸随肛出,轉久不可收入。
搗生栝蒌取汁,溫之豬肉汁中洗手随挪之令暖,自得入。
梅師方:治諸癰發背,乳房初起微赤。
搗栝蒌作末,以井華水調方寸匕。
勝金方:治太陽傷寒。
栝蒌根二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小便利即瘥。
廣利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并黃,生栝蒌根搗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
集驗方:下乳汁。
栝蒌子淘洗控幹,炒令香熟,瓦上焙令白色為末。
酒調下一匕,合面卧少時,杜壬治胸膈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及治痰嗽。
大栝蒌去穣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十五丸。
傷寒類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栝蒌主之。
子母秘錄:治乳腫痛。
栝蒌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以白酒一鬥煮取四升,去滓溫一升,日三服。
若無大者,小者二枚黃熟為上。
楊氏産乳:治熱遊丹赤腫。
栝蒌末二大兩,酽醋調塗之。
又方:治乳無汁。
栝蒌根燒灰,米飲服方寸匕。
産寶:治産後乳無汁。
栝蒌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夜流出。
楊文蔚治痰嗽,利胸膈方:栝蒌肥實大者,割開,子淨洗,捶破括皮,細切焙幹,半夏四十九個,湯洗十遍,捶破焙幹,搗羅為末,用洗栝蒌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細為丸如梧子大,生姜湯下二十丸。
又方:治癰未潰。
栝蒌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塗。
衍義曰:栝蒌,實,九月、十月間取穣,以幹葛粉拌,焙幹。
銀石器中慢火炒熟為末。
食後、夜卧,以沸湯點一、二錢服,治肺燥、熱渴、大腸秘。
其根與貝母、知母、秦艽、黃芩之類,皆治馬熱。
苦參 苦參 味苦,寒,無毒。
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膽,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
一名水槐,一名苦(音識),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驕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岑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
生汝南山谷及田野。
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幹。
(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反藜蘆。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處處有。
葉極似槐樹,故有槐名,花黃,子作莢,根味至苦惡。
病人酒漬飲之多瘥。
患疥者,一、兩服亦除,蓋能殺蟲。
唐本注雲:以十月收其實,餌如槐子法。
久服輕身不老,明目,有驗。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苦參,能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癞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不入湯用。
日華子雲: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瀉血并熱痢。
圖經曰:苦參,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處處皆有之。
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
三、五莖并生,苗高三、二尺以來。
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
其花黃白,七月結實如小豆子。
河北生者無花子。
五月、六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幹用。
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亦可治癞疾。
其法用苦參五斤切,以好酒三鬥漬三十日。
每飲一合,日三,常服不絕。
若覺痹即瘥。
取根皮末服之亦良。
唐本雲:治胫酸,療惡蟲。
雷公雲:凡使,不計多少,先須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穢氣,并在水面上浮,并須重重淘過,即蒸,從巳至申出,曬幹,細锉用之。
聖惠方:治傷寒四日,已嘔吐,更宜吐。
以苦參末,酒下二錢,得吐瘥。
外台秘要:治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體熱。
苦參一兩锉,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盡飲之,當吐,即愈。
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
又方:治小兒身熱,苦參湯浴兒良。
千金方:治狂邪發惡,或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以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又方:治飲食中毒。
以苦參三兩,酒二升半。
煮取一升服,取吐愈。
肘後方:治谷疸食勞,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黃。
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緻。
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如梧子大。
生大麥汁服五丸,日三服。
又方:治時氣垂死者。
苦參一兩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适寒溫盡服之。
當聞苦參吐毒如溶膠,便愈。
又方:治卒心痛。
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
梅師方:治飲食中毒,魚、肉、菜等。
苦參三兩,以苦酒一升,煎三、五沸,去滓服,吐出即愈。
或取煮犀角汁一升,亦佳。
又方: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
苦參五兩,烏梅二十枚細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服。
孫真人食忌:治中惡心痛。
苦參一兩,酒一升半,煮取八合,乘熱頓服。
勝金方:治時疾熱病,狂言心躁。
苦參不限多少,炒黃色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
連煎三服。
有汗、無汗皆瘥。
集驗方:治毒熱,足腫疼欲脫。
酒煮苦參以漬之。
傷寒類要:治瘟氣病欲死。
苦參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吐則愈,或汗愈。
子母秘錄:治小腹疼,青黑或赤,不能喘。
苦參一兩,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
太倉公淳于意醫齊中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苦參湯日漱三升。
出入慎風,五、六日愈。
沈存中筆談常患腰疼,時以病齒用苦參。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
自後不用苦參,腰疾遂愈。
衍義曰:苦參,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餘步,然後能行。
有一将佐謂朝士曰:見公日逐以藥揩齒,得無用苦參否?曰:始以病齒,用苦參已數年。
此病由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
自後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胸、頸、臍、腹及近隐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
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食後溫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當歸 當歸 味甘、辛,溫、大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音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癢(音羊),金瘡,煮飲之。
溫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風,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髒,生肌肉。
一名幹歸。
生隴西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 陶隐居雲: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稍難得。
西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
曆陽所出,色白而氣味薄,不相似,呼為草當歸,缺少時乃用之。
方家有雲真當歸,正謂此,有好惡故也。
俗用甚多,道方時須爾。
唐本注雲:當歸苗有二種:于内一種,似大葉芎。
一種似細葉芎,唯莖葉卑下于芎也。
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勝。
細葉者名蠶頭當歸,大葉者名馬尾當歸,今用多是馬尾當歸,蠶頭者不如此,不複用,陶稱曆陽者,是蠶頭當歸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薜,山蕲。
注《廣雅》曰:山蕲,當歸也。
當歸今似蕲而粗大。
吳氏雲: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
歧伯、雷公:辛,無毒。
季氏:小溫。
或生羌胡地。
範子雲:當歸無枯者善。
藥性論雲:當歸,臣,惡熱面。
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
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
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日華子雲: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症癖。
圖經曰:當歸,生隴西川谷,今川蜀、陝西諸郡及江甯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為勝。
春生苗,綠葉有三瓣。
七、八月開花似時羅,淺紫色。
根黑黃色。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然苗有二種,都類芎,而葉有大小為異,莖梗比芎甚卑下。
根亦二種,大葉名馬尾當歸,細葉名蠶頭當歸。
大抵以肉濃而不枯者為勝。
謹按《爾雅》雲:薜(布革切),山蕲(古芹字巨斤切)。
郭璞注引《廣雅》雲:山蕲,當歸也。
似蕲而粗大。
釋曰:《說文》雲:蕲,草也。
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蕲。
然則當歸芹類也。
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而粗大者名當歸也。
雷公雲:凡使,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以來,酒浸一宿。
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
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
若一時用,不如不使,服食無效,單使妙也。
外台秘要:治頭疼欲裂。
當歸二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又方:治心痛。
當歸為末,酒服方寸匕。
肘後方:治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痫。
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服,瘥。
葛氏方:治小便出血。
當歸四兩細锉,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梅師方:治胎動下血,心腹疼,死生不知,服此湯,活即安,死即下。
用當歸四兩,芎九兩,細锉,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服。
子母秘錄治倒産,子死腹中。
搗當歸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治小兒臍風瘡久不瘥,用當歸末敷之。
賈相公進過《牛經》,牛有尿血病。
當歸、紅花各半兩,為末,以酒半升煎,候冷,灌之瘥。
支太醫方治婦人百病,諸虛不足。
當歸四兩,地黃二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
食前米飲下十五丸。
别說雲:謹按當歸,自古醫家方論,用治婦人産後惡血上沖,倉卒取效,無急于此,世俗多以謂唯能治血。
又《外台秘要》、《金匮》、《千金》等方,皆為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
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
此蓋服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則可以于産後備急于補虛速效。
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矣。
衍義曰:當歸,《廣雅》雲:山蕲(古芹切),當歸也,似芹而粗大。
《說廣》雲:蕲,草也,生山中者名薜(音百)。
新書《圖經》以謂當歸,芹類也。
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
若然,則今川蜀皆以平地作畦種,尤肥好多脂肉。
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但肥潤不枯燥者佳。
今醫家用此一種為勝。
市人又以薄酒灑使肥潤,不可不察也。
《藥性論》雲: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也。
麻黃 麻黃 味苦,溫、微溫,無毒。
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髒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洩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虛。
一名卑相,一名龍沙,一名卑鹽。
生晉地及河東。
立秋采莖,陰幹令青。
(濃樸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 陶隐居雲:今出青州、彭城、荥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
蜀中亦有,不好。
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
先煮一、兩沸,去上沫,沫令人煩。
其根亦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俗用療傷寒,解肌第一。
唐本注雲:鄭州鹿台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
其青、徐者,今不複用。
同州沙苑最多也。
今注今用中牟者為勝,開封府歲貢焉。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麻黃,君,味甘,平。
能治身上毒風痹,皮肉不仁,主壯熱,解肌發汗,溫瘧,治溫疫。
根、節能止汗。
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撲之。
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絹袋盛,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麻黃,莖端開花,花小而黃,蔟生。
子如覆盆子,可食。
日華子雲: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逐風,破症癖積聚,逐五髒邪氣,退熱,禦山岚瘴氣。
圖經曰:麻黃,生晉地及河東,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陽、中牟者為勝。
苗春生,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
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紅皮,裡仁子黑。
根紫赤色。
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于三月、四月内開花,六月内結子。
雄者無花,不結子。
至立秋後,收采其莖,陰幹令青。
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
治肺痿上氣,有射幹麻黃湯、濃樸麻黃湯,皆大方也。
古方湯用麻黃,皆先煮去沫,然後納諸藥。
今用丸散者,皆不然也。
《必效方》治天行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着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粥,濃覆取汗,于夜最佳。
《千金方》:療傷寒,雪煎以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兩仁、尖、皮熬,大黃一斤十三兩金色者,先以雪水五碩四鬥,漬麻黃于東向竈釜中,三宿後納大黃攪令調,以桑薪煮之,得二碩汁,去滓,複納釜中,又搗杏仁納汁中,複煮之,可餘六、七鬥,絞去滓,置銅器中。
更以雪水三鬥合煎,令得二鬥四升,藥成,丸如彈子。
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适寒溫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複服一丸,封藥勿令洩也。
雷公雲:凡使,去節并沫,若不盡,服之令人悶。
用夾刀剪去節并頭,槐砧上用銅刀細锉,煎三、四十沸,竹片掠去上沫盡,漉出,曬幹用之。
傷寒類要張仲景《傷寒論》雲:黃膽病,以麻黃醇酒湯主之。
麻黃一把去節,綿裹,以美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
又治傷寒表熱發疸,宜汗之則愈,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
子母秘錄治産後腹痛及血下不盡。
麻黃去節杵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
澤蘭湯服亦妙。
衍義曰:麻黃,出鄭州者佳,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
病瘡倒黑者,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複出。
一法用無灰酒煎。
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以此知此藥入表也。
通草 通草 味辛、甘,平,無毒。
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哕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折,(音甕)鼻息肉,堕胎,去三蟲。
一名附支,一名丁翁。
生石城山谷及山陽。
正月采枝,陰幹。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
繞樹藤生,汁白。
莖有細孔,兩頭皆通。
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
或雲即(音福)藤莖。
唐本注雲: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
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穣白,食之甘美。
南人謂為燕(芳服切),或名烏今言藤,、聲相近爾。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萬年。
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除煩熱。
用根治項下瘤瘿。
孟诜雲:燕子,平。
濃腸胃,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惡氣。
和子食之更好。
江北人多不識,江南人多食。
又,續五髒斷絕氣,使語聲足氣,通十二經脈。
其莖名通草,食之通利諸經脈擁不通之氣,北人但識通草,不委子之功。
其皮不堪食。
陳士良雲:燕子,寒,無毒。
主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熱。
此是木通,實名桴子,莖名木通。
主理風熱淋疾,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
宜煎湯并蔥食之,有效,野生。
日華子雲:木通,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寒,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赢劣,乳結及下乳。
子名子,七、八月采。
陳藏器雲:通脫木,無毒。
花上粉,主諸蟲瘡,野雞病,取粉納瘡中。
生山側,葉似蓖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
女工取以飾物。
《爾雅》雲:離南,活脫也。
一本雲:藥草,生江南,主蟲病,今俗亦名通草。
圖經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
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莖稈大者徑三寸。
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頗類石葦,又似芍藥,三葉相對。
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
結實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
南人謂之燕,亦雲烏,正月、二月采枝,陰幹用。
或以為葡萄苗,非也。
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
此木生山側,葉如蓖麻,心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爾雅》雲:離南,活(音脫)。
釋雲:離南,草也。
一名活。
《山海經》又名寇脫,生江南,高丈許,大葉似荷而肥,莖中有瓤正白者是也。
又名倚商,主蠱毒。
其花上粉,主諸蟲惡瘡痔疾,取粉納瘡中。
《正元廣利方》療瘰,及李绛兵部療胸伏氣攻胃咽不散方中,并用之。
今京師園圃間亦有種莳者。
又按:張氏《燕吳行役記》:揚州大儀甘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葉,子垂梢際,如苦楝。
與今所說殊别,不知是木通邪?通脫邪?或别是一種也。
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脫稀有使者。
近世醫家多用利小便。
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諸藥毒。
陳藏器雲: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煩熱,食之令人心寬,止渴下氣,江東人呼為畜子,江西人呼為拿子,如算袋,穣黃子黑,食之當去其皮。
蘇雲色白、乃猴也。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廣州山谷。
味溫,平。
主諸瘡,喉嚨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食療雲:煮飲之,通婦人血氣。
濃煎三、五盞
又栝蒌根,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瘡疖。
圖經曰:栝蒌,生洪農山谷及山陰地,今所在有之。
實名黃瓜。
《詩》所謂果裸之實是也。
根亦名白藥,皮黃肉白。
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
葉如甜瓜葉,作叉,有細毛。
七月開花,似葫蘆花,淺黃色。
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
二月、八月采根,刮去皮,曝幹,三十日成。
其實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
其根唯歲久入土深者佳,鹵地生者有毒。
謹按栝蒌主消渴,古方亦單用之。
孫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濃削皮至白處,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經五日取出,爛搗研,以絹袋盛之,澄濾令極細如粉,去水。
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并宜。
卒患胸痹痛,取大實一枚切,薤白半升,以白酒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一方:加半夏四兩,湯洗去滑,同煮服更善。
又唐·崔元亮療箭镞不出。
搗根敷瘡,日三易,自出。
又療時疾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認人者。
取大實一枚黃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樸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便瘥。
雷公雲:栝蒌,凡使皮、子、莖、根,效各别。
其栝并蒌樣全别。
若栝,自圓,黃皮濃蒂小。
若蒌,唯形長,赤皮蒂粗,是陰人服。
若修事,去上殼皮革膜并油了。
使根,待構二、三圍,去皮細搗作煎攪取汁,冷凍飲料任用也。
食療子,下乳汁。
又,治癰腫。
栝蒌根苦酒中熬燥,搗篩之,苦酒和,塗紙上攤貼。
服金石人宜用。
聖惠方:治熱病頭疼發熱進退方:用栝蒌一枚大者,取其瓤細锉,置瓷碗中,用熱湯一盞沃之,蓋卻良久,去滓,不計時候頓服。
又方:治中風口眼斜。
用栝蒌絞取汁,和大麥面搜作餅,炙令熱熨。
正便止,勿令太過。
外台秘要:治消渴利方:生栝蒌三十斤,以水一碩,煮取一鬥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盡。
以暖酒先食服如雞子大,日三服,即炒。
又方:主傷寒渴飲。
栝蒌根三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分二服。
清淡竹瀝一升,水二升,煮好銀二兩半,去銀。
先與病患飲之,然後服栝蒌湯,其銀汁須冷服。
肘後方:治耳卒得風,覺耳中KTKT。
栝蒌根削令可入耳,以臘月豬脂煎三沸,出,塞耳,每用三、七日即愈。
又方:消渴,小便多。
栝蒌薄切,炙取五兩,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飲之良。
又方:折傷。
取栝蒌根以塗之,重布裹之,熱除,痛即止。
又方:治二、三年聾耳方:栝蒌根三十斤細切之,以水煮,用釀酒如常法。
久久服之,甚良。
又方:若腸随肛出,轉久不可收入。
搗生栝蒌取汁,溫之豬肉汁中洗手随挪之令暖,自得入。
梅師方:治諸癰發背,乳房初起微赤。
搗栝蒌作末,以井華水調方寸匕。
勝金方:治太陽傷寒。
栝蒌根二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小便利即瘥。
廣利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并黃,生栝蒌根搗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
集驗方:下乳汁。
栝蒌子淘洗控幹,炒令香熟,瓦上焙令白色為末。
酒調下一匕,合面卧少時,杜壬治胸膈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及治痰嗽。
大栝蒌去穣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十五丸。
傷寒類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栝蒌主之。
子母秘錄:治乳腫痛。
栝蒌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以白酒一鬥煮取四升,去滓溫一升,日三服。
若無大者,小者二枚黃熟為上。
楊氏産乳:治熱遊丹赤腫。
栝蒌末二大兩,酽醋調塗之。
又方:治乳無汁。
栝蒌根燒灰,米飲服方寸匕。
産寶:治産後乳無汁。
栝蒌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夜流出。
楊文蔚治痰嗽,利胸膈方:栝蒌肥實大者,割開,子淨洗,捶破括皮,細切焙幹,半夏四十九個,湯洗十遍,捶破焙幹,搗羅為末,用洗栝蒌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細為丸如梧子大,生姜湯下二十丸。
又方:治癰未潰。
栝蒌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塗。
衍義曰:栝蒌,實,九月、十月間取穣,以幹葛粉拌,焙幹。
銀石器中慢火炒熟為末。
食後、夜卧,以沸湯點一、二錢服,治肺燥、熱渴、大腸秘。
其根與貝母、知母、秦艽、黃芩之類,皆治馬熱。
苦參 苦參 味苦,寒,無毒。
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膽,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
一名水槐,一名苦(音識),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驕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岑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
生汝南山谷及田野。
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幹。
(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反藜蘆。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處處有。
葉極似槐樹,故有槐名,花黃,子作莢,根味至苦惡。
病人酒漬飲之多瘥。
患疥者,一、兩服亦除,蓋能殺蟲。
唐本注雲:以十月收其實,餌如槐子法。
久服輕身不老,明目,有驗。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苦參,能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癞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不入湯用。
日華子雲: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瀉血并熱痢。
圖經曰:苦參,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處處皆有之。
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
三、五莖并生,苗高三、二尺以來。
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
其花黃白,七月結實如小豆子。
河北生者無花子。
五月、六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幹用。
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亦可治癞疾。
其法用苦參五斤切,以好酒三鬥漬三十日。
每飲一合,日三,常服不絕。
若覺痹即瘥。
取根皮末服之亦良。
唐本雲:治胫酸,療惡蟲。
雷公雲:凡使,不計多少,先須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穢氣,并在水面上浮,并須重重淘過,即蒸,從巳至申出,曬幹,細锉用之。
聖惠方:治傷寒四日,已嘔吐,更宜吐。
以苦參末,酒下二錢,得吐瘥。
外台秘要:治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體熱。
苦參一兩锉,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盡飲之,當吐,即愈。
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
又方:治小兒身熱,苦參湯浴兒良。
千金方:治狂邪發惡,或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以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又方:治飲食中毒。
以苦參三兩,酒二升半。
煮取一升服,取吐愈。
肘後方:治谷疸食勞,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黃。
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緻。
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如梧子大。
生大麥汁服五丸,日三服。
又方:治時氣垂死者。
苦參一兩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适寒溫盡服之。
當聞苦參吐毒如溶膠,便愈。
又方:治卒心痛。
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
梅師方:治飲食中毒,魚、肉、菜等。
苦參三兩,以苦酒一升,煎三、五沸,去滓服,吐出即愈。
或取煮犀角汁一升,亦佳。
又方: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
苦參五兩,烏梅二十枚細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服。
孫真人食忌:治中惡心痛。
苦參一兩,酒一升半,煮取八合,乘熱頓服。
勝金方:治時疾熱病,狂言心躁。
苦參不限多少,炒黃色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
連煎三服。
有汗、無汗皆瘥。
集驗方:治毒熱,足腫疼欲脫。
酒煮苦參以漬之。
傷寒類要:治瘟氣病欲死。
苦參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吐則愈,或汗愈。
子母秘錄:治小腹疼,青黑或赤,不能喘。
苦參一兩,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
太倉公淳于意醫齊中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苦參湯日漱三升。
出入慎風,五、六日愈。
沈存中筆談常患腰疼,時以病齒用苦參。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
自後不用苦參,腰疾遂愈。
衍義曰:苦參,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餘步,然後能行。
有一将佐謂朝士曰:見公日逐以藥揩齒,得無用苦參否?曰:始以病齒,用苦參已數年。
此病由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
自後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胸、頸、臍、腹及近隐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
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食後溫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當歸 當歸 味甘、辛,溫、大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音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癢(音羊),金瘡,煮飲之。
溫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風,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髒,生肌肉。
一名幹歸。
生隴西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 陶隐居雲: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稍難得。
西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
曆陽所出,色白而氣味薄,不相似,呼為草當歸,缺少時乃用之。
方家有雲真當歸,正謂此,有好惡故也。
俗用甚多,道方時須爾。
唐本注雲:當歸苗有二種:于内一種,似大葉芎。
一種似細葉芎,唯莖葉卑下于芎也。
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勝。
細葉者名蠶頭當歸,大葉者名馬尾當歸,今用多是馬尾當歸,蠶頭者不如此,不複用,陶稱曆陽者,是蠶頭當歸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薜,山蕲。
注《廣雅》曰:山蕲,當歸也。
當歸今似蕲而粗大。
吳氏雲: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
歧伯、雷公:辛,無毒。
季氏:小溫。
或生羌胡地。
範子雲:當歸無枯者善。
藥性論雲:當歸,臣,惡熱面。
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
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
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日華子雲: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症癖。
圖經曰:當歸,生隴西川谷,今川蜀、陝西諸郡及江甯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為勝。
春生苗,綠葉有三瓣。
七、八月開花似時羅,淺紫色。
根黑黃色。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然苗有二種,都類芎,而葉有大小為異,莖梗比芎甚卑下。
根亦二種,大葉名馬尾當歸,細葉名蠶頭當歸。
大抵以肉濃而不枯者為勝。
謹按《爾雅》雲:薜(布革切),山蕲(古芹字巨斤切)。
郭璞注引《廣雅》雲:山蕲,當歸也。
似蕲而粗大。
釋曰:《說文》雲:蕲,草也。
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蕲。
然則當歸芹類也。
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而粗大者名當歸也。
雷公雲:凡使,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以來,酒浸一宿。
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
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
若一時用,不如不使,服食無效,單使妙也。
外台秘要:治頭疼欲裂。
當歸二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又方:治心痛。
當歸為末,酒服方寸匕。
肘後方:治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痫。
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服,瘥。
葛氏方:治小便出血。
當歸四兩細锉,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梅師方:治胎動下血,心腹疼,死生不知,服此湯,活即安,死即下。
用當歸四兩,芎九兩,細锉,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服。
子母秘錄治倒産,子死腹中。
搗當歸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治小兒臍風瘡久不瘥,用當歸末敷之。
賈相公進過《牛經》,牛有尿血病。
當歸、紅花各半兩,為末,以酒半升煎,候冷,灌之瘥。
支太醫方治婦人百病,諸虛不足。
當歸四兩,地黃二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
食前米飲下十五丸。
别說雲:謹按當歸,自古醫家方論,用治婦人産後惡血上沖,倉卒取效,無急于此,世俗多以謂唯能治血。
又《外台秘要》、《金匮》、《千金》等方,皆為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
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
此蓋服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則可以于産後備急于補虛速效。
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矣。
衍義曰:當歸,《廣雅》雲:山蕲(古芹切),當歸也,似芹而粗大。
《說廣》雲:蕲,草也,生山中者名薜(音百)。
新書《圖經》以謂當歸,芹類也。
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
若然,則今川蜀皆以平地作畦種,尤肥好多脂肉。
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但肥潤不枯燥者佳。
今醫家用此一種為勝。
市人又以薄酒灑使肥潤,不可不察也。
《藥性論》雲: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也。
麻黃 麻黃 味苦,溫、微溫,無毒。
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髒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洩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虛。
一名卑相,一名龍沙,一名卑鹽。
生晉地及河東。
立秋采莖,陰幹令青。
(濃樸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 陶隐居雲:今出青州、彭城、荥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
蜀中亦有,不好。
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
先煮一、兩沸,去上沫,沫令人煩。
其根亦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俗用療傷寒,解肌第一。
唐本注雲:鄭州鹿台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
其青、徐者,今不複用。
同州沙苑最多也。
今注今用中牟者為勝,開封府歲貢焉。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麻黃,君,味甘,平。
能治身上毒風痹,皮肉不仁,主壯熱,解肌發汗,溫瘧,治溫疫。
根、節能止汗。
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撲之。
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絹袋盛,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麻黃,莖端開花,花小而黃,蔟生。
子如覆盆子,可食。
日華子雲: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逐風,破症癖積聚,逐五髒邪氣,退熱,禦山岚瘴氣。
圖經曰:麻黃,生晉地及河東,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陽、中牟者為勝。
苗春生,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
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紅皮,裡仁子黑。
根紫赤色。
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于三月、四月内開花,六月内結子。
雄者無花,不結子。
至立秋後,收采其莖,陰幹令青。
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
治肺痿上氣,有射幹麻黃湯、濃樸麻黃湯,皆大方也。
古方湯用麻黃,皆先煮去沫,然後納諸藥。
今用丸散者,皆不然也。
《必效方》治天行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着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粥,濃覆取汗,于夜最佳。
《千金方》:療傷寒,雪煎以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兩仁、尖、皮熬,大黃一斤十三兩金色者,先以雪水五碩四鬥,漬麻黃于東向竈釜中,三宿後納大黃攪令調,以桑薪煮之,得二碩汁,去滓,複納釜中,又搗杏仁納汁中,複煮之,可餘六、七鬥,絞去滓,置銅器中。
更以雪水三鬥合煎,令得二鬥四升,藥成,丸如彈子。
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适寒溫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複服一丸,封藥勿令洩也。
雷公雲:凡使,去節并沫,若不盡,服之令人悶。
用夾刀剪去節并頭,槐砧上用銅刀細锉,煎三、四十沸,竹片掠去上沫盡,漉出,曬幹用之。
傷寒類要張仲景《傷寒論》雲:黃膽病,以麻黃醇酒湯主之。
麻黃一把去節,綿裹,以美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
又治傷寒表熱發疸,宜汗之則愈,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
子母秘錄治産後腹痛及血下不盡。
麻黃去節杵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
澤蘭湯服亦妙。
衍義曰:麻黃,出鄭州者佳,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
病瘡倒黑者,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複出。
一法用無灰酒煎。
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以此知此藥入表也。
通草 通草 味辛、甘,平,無毒。
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哕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折,(音甕)鼻息肉,堕胎,去三蟲。
一名附支,一名丁翁。
生石城山谷及山陽。
正月采枝,陰幹。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
繞樹藤生,汁白。
莖有細孔,兩頭皆通。
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
或雲即(音福)藤莖。
唐本注雲: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
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穣白,食之甘美。
南人謂為燕(芳服切),或名烏今言藤,、聲相近爾。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萬年。
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除煩熱。
用根治項下瘤瘿。
孟诜雲:燕子,平。
濃腸胃,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惡氣。
和子食之更好。
江北人多不識,江南人多食。
又,續五髒斷絕氣,使語聲足氣,通十二經脈。
其莖名通草,食之通利諸經脈擁不通之氣,北人但識通草,不委子之功。
其皮不堪食。
陳士良雲:燕子,寒,無毒。
主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熱。
此是木通,實名桴子,莖名木通。
主理風熱淋疾,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
宜煎湯并蔥食之,有效,野生。
日華子雲:木通,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寒,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赢劣,乳結及下乳。
子名子,七、八月采。
陳藏器雲:通脫木,無毒。
花上粉,主諸蟲瘡,野雞病,取粉納瘡中。
生山側,葉似蓖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
女工取以飾物。
《爾雅》雲:離南,活脫也。
一本雲:藥草,生江南,主蟲病,今俗亦名通草。
圖經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
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莖稈大者徑三寸。
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頗類石葦,又似芍藥,三葉相對。
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
結實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
南人謂之燕,亦雲烏,正月、二月采枝,陰幹用。
或以為葡萄苗,非也。
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
此木生山側,葉如蓖麻,心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爾雅》雲:離南,活(音脫)。
釋雲:離南,草也。
一名活。
《山海經》又名寇脫,生江南,高丈許,大葉似荷而肥,莖中有瓤正白者是也。
又名倚商,主蠱毒。
其花上粉,主諸蟲惡瘡痔疾,取粉納瘡中。
《正元廣利方》療瘰,及李绛兵部療胸伏氣攻胃咽不散方中,并用之。
今京師園圃間亦有種莳者。
又按:張氏《燕吳行役記》:揚州大儀甘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葉,子垂梢際,如苦楝。
與今所說殊别,不知是木通邪?通脫邪?或别是一種也。
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脫稀有使者。
近世醫家多用利小便。
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諸藥毒。
陳藏器雲: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煩熱,食之令人心寬,止渴下氣,江東人呼為畜子,江西人呼為拿子,如算袋,穣黃子黑,食之當去其皮。
蘇雲色白、乃猴也。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廣州山谷。
味溫,平。
主諸瘡,喉嚨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食療雲:煮飲之,通婦人血氣。
濃煎三、五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