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茜,主蠱為最也。

    日華子雲:味。

    止鼻洪,帶下,産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排膿,治瘡疖,洩精,尿血,撲損,瘀血,酒煎服。

    殺蠱毒,入藥锉、炒用。

     圖經曰:茜根,一作茜。

    生喬山山谷,今近處皆有之。

    染绯草也。

    許慎《說文解字》以為人血所生,葉似棗葉而頭尖下闊,三、五對生節間,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色。

    陸機《草木疏》雲:茹,茅搜,茜草也。

    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

    二月、三月采根,曝幹。

    今圃人或作畦種莳。

    故《貨殖傳》雲: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

    言地利之濃也。

    醫家用治蠱毒尤勝。

    《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

    幹寶以嘉草為荷。

    陳藏器以為荷與茜,主蠱之最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隻是味酸澀,不入藥中用。

    若服,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瓦斯散。

    凡使茜根,用銅刀于槐砧上锉,日幹,勿犯鐵并鉛。

    簡要濟衆:治吐血不定。

    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良。

    傷寒類要:治心瘅煩心,心中熱,茜根主之。

    又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如爛肝。

    茜草根、荷葉根各三兩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溫,頓服即愈。

     飛廉 味苦,平,無毒。

    主骨節熱,胫重酸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

    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幹。

    一名漏蘆,一名天荠,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菟,一名飛雉,一名木禾。

    生河内川澤。

    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陰幹。

    (得烏大良,惡麻黃。

    ) 陶隐居雲:處處有,極似苦(烏老切),唯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

    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

    今既别有漏蘆,則非此别名爾。

    唐本注雲:此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

    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幹則黑如玄參。

    用葉莖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

    今俗以馬薊以苦為漏蘆,并非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苦,莖似軟羽,紫花,子毛白。

    今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采,日幹。

    藥性論雲:飛廉,使,味苦,鹹,有毒。

    主留血。

    蕭炳雲: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之,大效。

     雷公雲: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隻赤脂蔓見酒色便如血色,可表之。

    凡修事,先刮去粗皮了,杵,用苦酒拌之一夜,至明漉出,日幹,細杵用之。

    千金翼:治疳食口齒及下部。

    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着痛處,甚痛忍之;若不痛,非疳也。

    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

    十日瘥,二十日平複。

     五味子 五味 味酸,溫,無毒。

    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髒,除熱,生陰中肌。

    一名會及。

    一名玄及。

    生齊山山谷及代郡。

    八月采實,陰幹。

    (苁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 陶隐居雲: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翼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

    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

    此藥多膏潤,烈日曝之,乃可搗篩,道方亦須用。

    唐本注雲: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本經》雲:味酸,當以木為五行之先也。

    其葉似杏而大,蔓生木上。

    子作房如落葵,大如子。

    一出蒲州及藍田山中。

    今注今河中府歲貢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莖赤色,蔓生,花黃白,生青熟紫,味甘者佳。

    八月采子,日幹。

    爾雅雲:,。

    注:五味也。

    蔓生,子叢在莖頭。

    疏雲:一名,一名。

    藥性論雲:五味子,君。

    能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

    病患虛而有氣兼嗽,加用之。

    日華子雲: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圖經曰:五味子,生齊山山谷及代郡,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長六、七尺。

    葉尖圓似杏葉。

    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

    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

    《爾雅》雲:,。

    注雲:五味也。

    蔓生,子叢莖端。

    疏雲:一名,一名。

    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

    八月采,陰幹用。

    一說小顆皮皺泡者,有白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千金月令》:五月宜服五味湯。

    取五味子一大合,以木杵臼細搗之,置小瓷瓶中,以百沸湯投之,入少蜜,即密封頭,置火邊良久,湯成堪飲。

     雷公雲:凡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水浸一宿,焙幹用。

    抱樸子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義曰:五味子,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

    方紅熟時,采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

    肺虛寒人可化作湯,時時服。

    作果,可以寄遠。

    《本經》言溫,今食之,多緻虛熱,小兒益甚。

    《藥性論》以謂除熱氣。

    日華子雲謂暖水髒,又曰除煩熱。

    後學至此多惑。

    今即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

    補下藥亦用之。

    入藥生曝不去子。

     旋花 旋花 味甘,溫,無毒。

    主益氣,去面黑色,媚好。

    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

    久服不饑,輕身。

    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

    生豫州平澤。

    五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東人呼為山姜,南人呼為美草。

    根似杜若,亦似高良姜。

    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

    其葉似姜,花赤色,殊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

    今山東甚多。

    唐本注雲:此即生平澤,旋(音福)是也。

    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

    旋(徐兖切)花,陶所證真山姜爾。

    陶複于下品旋注中雲:此根出河南,北國來,根似芎,唯膏中用。

    今複道似高良美,二說自相矛盾。

    且此根味甘,山姜味辛,都非此類。

    其旋膏療風逐水,隻用花,言根亦無妨,然不可以杜若亂之也。

    又将旋花名金沸,作此别名,非也。

    《别錄》雲:根,主續筋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饑。

    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

    根,主續筋骨,合金瘡。

    陶注誤而唐注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旋花根也,蔓生,葉似薯蓣而多狹長,花紅白色,根無毛節。

    蒸煮堪啖,味甘美,根名筋根。

    今所在川澤皆有,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蕭炳雲:旋(徐元切) 複(音伏)用花,(音福)旋(徐願反)用根,今雲旋複根即旋誤矣。

     圖經曰:旋(徐願切)花,生豫州平澤,今處處皆有之。

    蘇恭雲:此即平澤所生旋(音福)是也。

    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

    《别錄》雲:根主續筋,故南人皆呼為續筋根。

    苗作叢蔓,葉似山芋而狹長。

    花白,夏秋生遍田野。

    根無毛節,蒸煮堪啖,甚甘美。

    五月采花,陰幹。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花今不見用者,下品有旋(徐元切)複花,與此殊别。

    人疑其相近,殊無謂也。

    《救急方》續斷筋法:取旋草根,淨洗去土,搗量瘡大小敷之,日一、二易之,乃瘥止。

    一名肫腸草,俗謂鼓子花也。

    黔南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别是一物也。

     衍義曰:旋花,蔓生,今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

    世又謂之鼓之花,言其形肖也。

    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

    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

    方涉旬,苗已生。

    《蜀本·圖經》是矣。

     蘭草 味辛,平,無毒。

    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除胸中痰癖。

    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水香。

    生大吳池澤。

    四月、五月采。

     陶隐居雲:方藥、俗人并不複識用。

    大吳,即應是吳國爾,太伯所居,故呼大吳。

    今東間有煎澤草,名蘭香。

    亦或者此也,生濕地。

    李雲:是今人所種,似都梁香草。

    唐本注雲:此是蘭澤香草也。

    八月花白,人間多種之以飾庭池,溪水澗旁往往亦有。

    陶雲不識,又言煎澤草,或稱李雲都梁香近之,終非的識也。

    今按别本注雲:葉似馬蘭,故名蘭草,俗呼為燕尾香。

    時人皆煮水以浴,療風。

    故又名香水蘭。

    陶雲煎澤草,唐注雲蘭澤香,并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生下濕地。

    陳藏器雲:蘭草與澤蘭,二物同名。

    陶公竟不能知,蘇亦強有分别。

    按蘭草本功外,主惡氣,香澤可作膏塗發。

    生澤畔,葉光潤,陰小紫,五月、六月采陰幹,婦人和油澤頭,故雲蘭澤。

    李雲都梁是也。

    蘇注蘭草雲:八月花白,人多種于庭池,此即澤蘭,非蘭草也。

    澤蘭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初采微辛,幹亦辛,入産後補虛用之。

    已别出中品之下。

    蘇乃将澤蘭注于蘭草之中,殊誤也。

    《廣志》雲:都梁香出淮南,亦名煎澤草,盛洪之《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山,山下有水清淺,其中生蘭草,因名為都梁,亦因山為号也。

     衍義曰:蘭草,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

    葉不香,唯花香。

    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于幽谷,益可驗矣。

    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紫點,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

    秋芳者,為秋蘭,色淡。

    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右,花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别。

    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謂此蘭矣。

    今未見用者。

    《本經》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

     忍冬 味甘,溫,無毒。

    主寒熱身腫。

    久服輕身,長年益壽。

    十二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今處處皆有,似藤生,淩冬不凋,故名忍冬。

    人唯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

     《仙經》少用。

    此既長年益壽,甚可常采服。

    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乎?唐本注雲:此草藤生,繞覆草木上。

    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音莫)之。

    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

    花白蕊紫。

    今人或以絡石當之,非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忍冬,主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之。

    小寒,本條雲溫,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忍冬亦可單用。

    味辛,主治腹脹滿,能止氣下。

     肘後方:飛屍者,遊走皮膚,穿髒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遁屍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不可得近,見屍喪聞哀哭便作;風屍者,淫躍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昏恍,得風雪便作;沉屍者,纏骨結髒,沖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屍注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廢,每節氣至,則辄緻大惡。

    此一條别有治後熨也。

    忍冬莖葉,锉數斛,煮令濃,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日二、三服。

     蛇床子 蛇床子 味苦、辛、甘,平,無毒。

    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癫痫,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髒熱,男子陰強。

    久服輕身,好顔色,令人有子。

    一名蛇粟。

    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

    生臨淄川谷及田野。

    五月采實,陰幹。

    (惡牡丹、巴豆、貝母。

    ) 陶隐居雲: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

    花、葉正似蘼蕪。

    唐本注雲:《爾雅》一名盱(音籲)。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似小葉芎,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

    生下濕地,今所在皆有出揚州、襄州者良。

    采子曝幹。

    爾雅雲:盱,虺床。

    注:蛇床也,一名馬床。

    藥性論雲:蛇床仁,君,有小毒。

    治男子、女人虛,濕痹,毒風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女陰,去風冷,大益陽事。

    主大風身癢,煎湯浴之瘥。

    療齒痛及小兒驚痫。

    日華子雲:治暴冷,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撲損瘀血,腰跨疼,陰汗,濕癬,四肢頑痹,赤白帶下,縮小便。

    凡合藥服食,即挪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

    作湯洗病則生使。

     圖經曰:蛇床子,生臨淄川谷及田野。

    今處處有之,而揚州、襄州者勝。

    三月生苗,高三、二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

    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

    四、五月開白花,又似散水。

    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

    五月采實,陰幹。

    《爾雅》謂之盱,一名虺床。

     雷公雲:凡使,須用濃藍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時,漉出日幹。

    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從午至亥,日幹。

    用此藥隻令陽氣盛數,号曰鬼考也。

    千金方:治産後陰下脫。

    蛇床子絹袋盛,蒸熨之,亦治陰戶痛。

    又方:治小兒癬瘡。

    杵蛇床末,和豬脂塗之。

    金匮方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為末,以白粉少許和令勻相得,如棗大,綿裹納之,自然溫矣。

     地膚子 地膚子 味苦,寒,無毒。

    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

    一名地葵,一名地麥。

    生荊州平澤及田野。

    八月、十月采實,陰幹。

     陶隐居雲: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

    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甚須。

     唐本注雲: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

    多出熟田中。

    苗極弱,不能勝舉。

    今雲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

    《别錄》雲: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

    苗灰,主痢亦善。

    北人亦名涎衣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細莖赤,初生薄地,花黃白,子青白色,今所在有。

    藥性論雲:地膚子,君。

    一名益明。

    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日華子雲:治客熱,丹腫。

    又名落帚子。

    色青,似一眠起蠶沙矣。

     圖經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

    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

    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采實,陰幹用。

    神仙七精散雲:地膚子,星之精也。

    或曰其苗即獨掃也,一名鴨舌草。

    陶隐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

    蘇恭雲:苗極弱,不能勝舉。

    二說不同,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

    密州所上者,其說益明。

    雲根作叢生,每窠有二、三十莖,莖有赤有黃,七月開黃花,其實地膚也。

    至八月而稈成,可采,正與此地獨掃相類。

    若然,恐西北所出者短弱,故蘇注雲爾。

    其葉味苦,寒,無毒。

    主大腸洩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

    三、四月、五月采。

     外台秘要: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暝者。

    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

    又方:療手足煩疼。

     地膚草三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日一劑。

    肘後方:治積年久腰痛,有時發動。

    六月、七月取地膚子幹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子母秘錄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

    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

    楊氏産乳: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

    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歲 (力軌切)汁千歲 味甘,平,無毒。

    主補五髒,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通神明。

    一名蕪。

    生泰山川谷。

     陶隐居雲: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

    今俗人方藥,都不複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

    而遠近道俗鹹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未研訪尋識之爾。

    唐本注雲即(音纓)(音)藤汁也。

    此藤有得千歲者,莖大如碗,冬唯葉凋,莖終不死。

    藤汁味甘,子味甘、酸,苗似葡萄,其莖主哕(于月切)逆大善,傷寒後嘔哕更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千歲,陶雲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

    人不複識,仙方或須。

    唐本注即雲:藤得千歲者,汁甘,子酸。

    按是山蒲桃,斫斷藤,吹氣出一頭如通草。

    以水浸,吹取氣,滴目中,去熱翳赤障,更無甘汁,《本經》雲汁甘,明非也。

    千歲似葛蔓,葉下白,子赤,條中有白汁。

    《草木疏》雲:一名苣荒,連蔓而生,子赤可食。

    《毛詩》雲:葛。

    注雲:似葛之草也。

    此藤大者盤薄,故雲千歲。

    謂者,深是妄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今處處有,取汁用,當在夏秋也。

    日華子雲:味甘、酸。

    止渴,悅色。

    年多大者佳,莖葉同用,又名藤。

     圖經曰:千歲,生泰山川谷。

    作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

    四月摘其莖,汁白而甘。

     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采子,青黑微赤。

    冬唯凋葉。

    此即《詩》雲葛者也。

    蘇恭謂是藤,深為謬妄。

    陶隐居、陳藏器說最得之。

     衍義曰:千歲,唐開元末,訪隐民姜撫,已幾百歲。

    召至集賢院。

    言服常春藤,使白發還,則長生可緻藤。

    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

    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

    诏天下使自求之。

    擢撫銀青光祿大夫,号沖和先生。

    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

    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

    右骁騎将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也,旱藕者牡蒙也。

    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

    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

    撫内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

    今書之以備世疑。

     景天 景天 味苦、酸,平,無毒。

    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疋幾切),寒熱風痹,諸不足。

    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

    久服通神不老。

    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

    生太山川谷。

    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今人皆盆盛養之于屋上,雲以辟火。

    葉,可療金瘡止血,以洗浴小兒,去煩熱,驚氣。

    廣州城外有一樹,雲大三、四圍,呼為慎火樹。

    江東者甚細小。

    方用亦稀。

    其花入服食。

    衆藥之名,此最為麗。

    今注皇朝收複嶺表,得廣州醫官問其事,曾無慎火成樹者,蓋陶之誤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慎火草,葉似馬齒苋而大。

    藥性論雲:景天,君,有小毒。

    能治風疹惡癢,主小兒丹毒及治發熱驚疾。

    花能明目。

    日華子雲:景天,冷。

    治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丹腫,女人帶下。

     圖經曰:景天,生泰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