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蒲黃,生河東池澤,香蒲,蒲黃苗也。

    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泰州者為良。

     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

    《周禮》以為菹,謂其始生。

    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

    以苦酒浸,如食筍,大美,亦可以為,今人罕複有食者。

    至夏抽梗于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謂蒲捶,亦謂之蒲厘。

    花黃,即花中蕊屑也。

     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有便取之。

    市廛間亦采。

    以蜜搜作果食貨賣,甚益小兒。

    醫家又取其粉,下篩後有赤滓,謂之蒲萼。

    入藥以澀腸已洩,殊勝。

     雷公雲:凡使,勿用松黃并黃蒿。

    其二件全似,隻是味及吐人。

    凡欲使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焙令幹,用之妙。

    千金方:治重舌,舌上生瘡,涎出。

    以蒲黃敷之,不過三度瘥。

    又方:治丈夫陰下濕癢。

    蒲黃末敷之,三、四良。

    肘後方:治腸痔,每大便常血水。

    服蒲黃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緻胞轉。

    以蒲黃裹腰腎,令頭緻地,三度通。

    又方:若血内漏者。

    蒲黃二兩,水服方寸匕,立止。

    梅師方:治産後血不下。

    蒲黃三兩,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

    孫真人食忌:主卒吐血,以水服蒲黃一升。

    簡要濟衆:治吐血,唾血。

    蒲黃一兩,搗為散。

    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妙。

    又方:治小兒吐血不止。

    蒲黃細研,每服半錢,用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進之。

    塞上方治鼠奶痔。

    蒲黃末,空心溫酒下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墜傷樸損,瘀血在内,煩悶。

    蒲黃末,空心熱酒調下,三錢匕服。

    子母秘錄治日月未足而欲産者。

    蒲黃如棗許大,以井花水服。

    又方:治脫肛腸出。

    蒲黃和豬脂敷上,日三、五度。

    楊氏産乳:療母勞熱胎動下血,手足煩躁。

    蒲黃根絞汁,服一、二升。

    産寶:治産後下血,虛羸迨死。

    蒲黃二兩,水二升,煎取八合,頓服。

    又方:治産後妒乳并癰腫。

    蒲黃草熟杵,敷腫上,日二度易之。

    并煎葉汁飲之亦佳,食之亦得,并瘥。

    催生蒲黃、地龍、陳橘皮等分。

    地龍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黃,各為末,三處貼之。

    如經日不産,各抄一錢匕,新汲水調服,立産。

    此常親用之,甚妙。

     衍義曰:蒲黃,處處有,即蒲槌中黃粉也。

    今京師謂槌為蒲棒。

    初得黃,細羅,取萼别貯,以備他用。

    将蒲黃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髒虛熱。

    小兒尤嗜。

    涉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

    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香蒲 香蒲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睢(七餘切),一名醮。

    生南海池澤。

     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俗人無采,彼土人亦不複識者。

    江南貢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廟縮酒。

    或雲是薰草,又雲是燕麥,此蒲亦相類爾。

    唐本注雲:此即甘蒲,作薦者,春初生,用白為菹,亦堪蒸食。

    山南名此蒲為香蒲,謂菖蒲為臭蒲。

    陶隐居所引菁茅,乃三脊茅也。

     其燕麥、薰草、香茅,野俗皆識,都不為類此,并非例也。

    蒲黃,即此香蒲花是也。

     圖經曰文具蒲黃條下。

     續斷 繼斷 味苦、辛,微溫,無毒。

    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崩中漏血,金瘡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

    久服益氣力。

    一名龍豆,一名屬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

    生常山山谷。

    七月、八月采,陰幹。

    (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 陶隐居雲:按《桐君藥錄》雲: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

    七月、八月采根。

    今皆用莖葉,節節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

    恐皆非真。

    時人又有接骨樹,高丈餘許,葉似蒴(音朔濯)。

    皮,主療金瘡,有此接骨名,疑或者。

    而廣州又有一藤名續斷,一名諾藤,斷其莖,器承其汁飲之,療虛損絕傷;用沐頭,又長發。

    折枝插地即生,恐此又相類。

    李雲是虎薊,與此大乖,而虎薊亦自療血爾。

    唐本注雲:此藥所在山谷皆有。

    今俗用者,是葉似苎而莖方,根如大薊,黃白色。

    陶注者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苎,莖方,兩葉對,花紅白色,根如大薊,一株有五、六枝。

    藥性論雲:續斷,君。

    主絕傷,去諸溫毒,能通宣經脈。

    日華子雲:助氣,調血脈,補五勞七傷,破症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乳癰,瘰,撲損,婦人産前後一切病,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洩精,尿血,胎漏,子宮冷。

    又名大薊、山牛蒡。

     圖經曰:續斷,生常山山谷。

    今陝西、河中、興元府、舒、越、晉州亦有之。

    三月以後生苗,稈四棱,似苎麻,葉亦類之,兩兩相對而生。

    四月開花,紅白色,似益母花。

    根如大薊,赤黃色,七月、八月采。

    謹按《範汪方》雲: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于小薊耳。

     葉似旁翁菜而小濃,兩邊有刺,刺人,其花紫色,與今越州生者相類。

    而市之貨者,亦有數種,少能辨其粗良。

    醫人用之,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

     雷公雲:凡使,勿用草茆根,緣真似續斷,若誤用服之,令人筋軟。

    采得後橫切锉之,又去向裡硬筋了,用酒浸一伏時,焙幹用。

    外台秘要:治淋,取生續斷絞取汁服之,馬薊根是。

    子母秘錄治産後心悶,手足煩熱,氣欲絕,血暈,心頭硬,乍寒乍熱,增寒忍不禁。

    續斷皮一握,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溫服。

    如人行三、二裡再服。

    無所忌。

    此藥救産後垂死。

     漏蘆 漏蘆一 漏蘆二 味苦、鹹,寒、大寒,無毒。

    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

    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

    一名野蘭。

    生喬山山谷。

    八月采根,陰幹。

     陶隐居雲: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

    今出近道亦有,療諸疥,此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用之。

    今市人皆取苗用之。

    俗中取根,名鹿骊(力支切)根,苦酒摩,以療瘡疥。

     唐本注雲: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如箸許,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後皆黑,異于衆草蒿之類也。

    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

    其鹿骊,山南謂之木藜蘆,有毒,非漏蘆也。

    今按别本注雲:漏蘆,莖箸大,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

     江東人取其苗用,勝于根。

    江甯及上黨者佳。

    陶注雲:根名鹿骊,唐注雲:山南人名木藜蘆,皆非也。

    漏蘆自别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濕地最多。

    六月、七月采莖,日幹之,黑于衆草。

    藥性論雲:漏蘆,君。

    能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瘾疹。

    陳藏器雲:按漏蘆,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根。

    樹生如茱萸。

    樹高二、三尺,有毒,殺蟲。

    山人洗瘡疥用之。

    日華子雲:連翹為使。

    治小兒壯熱,通小腸,洩精,尿血,風赤眼,乳癰,發背,瘰,腸風,排膿,補血。

    治撲損,續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

     花、苗并同用,俗呼為鬼油麻,形并氣味似幹牛蒡,頭上有白花子。

     圖經曰:漏蘆,生喬山山谷,今京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

    舊說莖葉似白蒿,有莢,花黃,生莢端,莖若箸大,其子作房,類油麻房而小,七、八月後皆黑,異于衆草。

    今諸郡所圖上,唯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

    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稈幹上。

    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菁而細,又類蔥本,淮甸人呼為老翁花。

    三州所生,花雖别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耳。

    一物而殊類若此,醫家何所适從,當依舊說,以單州出者為勝,六月、七月采莖苗,日幹,八月采根,陰幹。

    南方用苗,北土多用根。

    又此下有飛廉條雲:生河内川澤,一名漏蘆,與苦(烏老切)相類,唯葉下附莖有皮起似箭羽,又多刻缺,花紫色,生平澤。

    又有一種生山崗上,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幹則黑如玄參。

    《經》雲:七月、八月采花陰幹用。

    蘇恭雲:用莖葉及療疳蝕殺蟲有驗。

    據此所說,與秦州、海州所謂漏蘆者,花葉及根頗相近,然彼人但謂之漏蘆,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

    既未的識,故不複分别,但附其說于下。

     雷公雲:凡使,勿用獨漏,緣似漏蘆,隻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須細驗。

    夫使漏蘆,細锉,拌生甘草相對蒸,從巳至申,去甘草淨揀用。

    聖惠方:治小兒無辜疳,肚脹或時瀉痢,冷熱不調。

    以漏蘆一兩,杵為散。

    每服以豬肝一兩,散子一錢匕,鹽少許,以水煮熟,空心頓服。

    外台秘要:治蛔蟲,漏蘆,杵,以餅和方寸匕,服之。

     營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

    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

     久服輕身益氣。

    根止洩痢腹痛,五髒客熱,除邪逆氣,疽癞,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複肌。

    一名薔薇,一名薔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

    生零陵川谷及蜀郡。

     八月、九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

    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即薔薇也。

    莖間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葛洪治金創方:用薔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藥性論雲:薔薇,使,味苦。

    子,治頭瘡白秃,主五髒客熱。

    日華子雲:白薔微根,味苦、澀,冷,無毒。

    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腸風瀉血,惡瘡疥癬,小兒疳蟲肚痛。

    野白者用良。

     雷公雲:今薔薇也。

    凡采得,去根并用粗布拭黃毛了,用刀于槐砧上細锉,用漿水拌令濕。

     蒸一宿,至明出,日幹用。

    外台秘要:治鲠及刺不出。

    薔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折箭刺入肉,膿囊不出,堅慘及鼠仆。

    服十日,鲠刺皆穿皮出。

    又方:治少小睡中遺尿不自覺。

     以根随多少,锉,以酒飲之。

    千金方:治口瘡久不瘥及胸中并生瘡,三年以上不瘥。

    以根濃煮汁服之,稍稍咽效。

    冬取根,夏取莖、葉用之。

    又方:治壅熱,口中及舌生瘡爛。

    锉根濃煮汁,含漱之。

    冬用根皮,夏用枝葉。

    又方:諸癰腫發背及癰疖已潰爛,疼痛。

    薔薇殼更炙熨之,即愈。

    又方:治小兒疳痢,行數暴多。

    生薔薇根洗淨切,以适多少濃煎汁,稍稍飲之瘥。

    肘後方:治口瘡。

    以根避風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易。

    《聖惠》同。

     天名精 天名精 味甘,寒,無毒。

    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遂水大吐下。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麥句姜,一名蛤蟆藍,一名豕首,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

    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觐。

    生平原川澤,五月采。

    (垣衣為之使。

    ) 陶隐居雲:此即今人呼為(音喜)(音),亦名首。

    夏月搗汁服之,以除熱病。

     味至苦,而雲甘,恐或非是。

    唐本注雲:鹿活草是也。

    《别錄》一名天蔓菁,南人名為地菘,味甘、辛,故有姜稱。

    狀如藍,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

    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痔,金瘡内射。

    身癢,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苦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地菘也。

    《短劇方》名天蕪菁,一名天蔓菁,聲并相近。

    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其葉似山南菘菜。

    爾雅雲:,豕首。

    釋曰:藥名也。

    一名麥句姜。

    郭雲:江東首,可以炒蠶蛹者。

    三蒼雲:炒,熬也。

    藥性論雲:麥句姜,使,味辛。

    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陳藏器雲:天名精,《本經》一名麥句姜。

    蘇雲:鹿活草也。

    《别錄》雲:一名天蔓菁,南人呼為地菘,與蔓菁相似,故有此名。

    《爾雅》雲:大鞠,蘧麥。

    注雲:麥句姜,蘧麥,即今之瞿麥,然終非麥句姜,《爾雅》注錯如此。

    陶公注釣樟條雲:有一草,似野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燼草,主金瘡,言劉燼昔曾用之。

    《異苑》雲:青州劉燼,宋元嘉中,射一獐,剖五髒,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

    燼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

    燼密錄此草種之,主折傷多愈,因以名焉。

    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會。

    陶、蘇兩說俱是地菘,功狀既同,定非二物。

     圖經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

    夏秋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謂之地菘。

    香氣似蘭,故名蟾蘭。

    狀如藍,故名蛤蟆藍。

    其味甘、辛,故名麥句姜,一名豕首。

    《爾雅》所謂(音列)(音真),豕首是也。

    江東人用此以炒(音炒) 蠶蛹。

    五月采此草。

    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條。

     決明子 決明子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

    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

    久服益精光,輕身。

    生龍門川澤。

    石決明生豫章。

    十月十日采,陰幹百日。

    (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 陶隐居雲:龍門乃在長安北。

    今處處有。

    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

    用之當搗碎。

    又别有草決明,是萋(音妻)蒿子,在下品中也。

    臣禹錫等謹按唐本雲:石決明,是蚌蛤類,形似紫貝,附見别出在魚獸條中,皆主明目,故并有決明之名。

    俗方唯以療眼也,道術時須。

    蜀本圖經雲:葉似苜蓿而闊大,夏花,秋生子作角,實似馬蹄,俗名馬蹄決明。

    今出廣州、桂州,十月采子,陰幹。

    爾雅雲:,。

    釋曰:藥草,決明也。

    郭雲: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或曰也。

    關西謂之。

    藥性論雲:決明,臣。

    利五髒,常可作菜食之。

    又除肝家熱,朝朝取一匙,挪令淨,空心吞之,百日見夜光。

    陳藏器雲:茳芏,是江離子。

    芏字音吐,草也。

    似莞,生海邊,可為席。

    又與決明葉不類。

    本草決明注又無,好事者更詳之。

    陶雲:決明葉如茳芏。

    按茳芏性平,無毒。

    火炙作飲極香,除痰止渴,令人不睡,調中。

    生道旁,葉小于決明。

    隋·稠禅師作五色飲,以為黃飲進,炀帝嘉之。

    日華子雲:馬蹄決明,助肝氣,益精。

    水調末塗消腫毒。

    協太陽穴治頭痛。

    又貼腦心止鼻洪。

    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也。

     圖經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莳。

    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

    葉似苜蓿而大。

    七月有花,黃白色。

    其子作穗,如青綠豆而銳,十月十日采,陰幹百日。

    按《爾雅》,。

    釋曰:藥草,決明也。

    郭璞注雲:葉黃銳,赤華,實如山茱萸。

    關西謂之與此種頗不類。

    又有一種馬蹄決明,葉如江豆,子形似馬蹄,故得此名。

    又萋蒿子亦謂之草決明,未知孰為入藥者。

    然今醫家但用子如綠豆者。

    其石決明,是蚌蛤類,當在蟲獸部中。

     食療雲:平。

    葉,主明目,利五髒,食之甚良。

    子,主肝家熱毒瓦斯,風眼赤淚。

    每日取一匙,挪去塵埃,空腹水吞之。

    百日後,夜見物光也。

    外台秘要:治積年失明不識人。

    決明子二升杵散,食後以粥飲服方寸匕。

    千金方:治肝毒熱,取決明作菜食之。

     衍義曰:決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

    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

    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種。

    《蜀本·圖經》言,葉似苜蓿而阙大,甚為允當。

     丹參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

    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

    久服利人。

    一名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

    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

    五月采根,曝幹。

    (畏鹹水,反藜蘆。

    ) 陶隐居雲: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

    今近道處處有。

     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

    酒漬飲之療風痹。

    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

    今雲微寒,恐為謬矣。

    唐本注雲:此藥冬采良,夏采虛惡。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紫蘇有細毛;花紫亦似蘇花;根赤,大者如指,長尺餘,一苗數根。

    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

    藥性論雲:丹參,臣,平。

    能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

    蕭炳雲: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

    日華子雲: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瘿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又名山參。

     圖經曰:丹參,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随州亦有之。

    二月生苗,高一尺許。

    莖稈方棱,青色。

    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

    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

    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

    五月采曝幹。

    又雲冬月采者良,夏月采者虛惡。

     聖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

    以丹參一兩,杵為散。

    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佳。

    千金方:治落胎,身下有血。

    丹參十二兩,以酒五升。

    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

    丹參八兩,細锉,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敷瘡上。

    《肘後方:》同。

     茜根 茜根 味苦,寒。

    無毒。

    主寒濕風痹,黃膽,補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跌,蠱毒。

    久服益精氣,輕身。

    可以染绛。

    一名地血,一名茹,一名茅搜,一名茜。

    生喬山川谷。

    二月、三月采根,曝幹。

    (畏鼠姑。

    ) 陶隐居雲:此則今染绛茜草也。

    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

    今俗道、經方不甚服用。

     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

    《詩》雲茹在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染绯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

    今所在有,八月采根。

    爾雅雲:茹,茅搜。

    疏引陸機雲: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

    徐州人謂之牛蔓。

    藥性論雲:茜根,味甘。

    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用之。

    陳藏器雲:茜根,主蠱,煮汁服之。

    今之染绯者,字亦作茜。

    《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

    嘉草、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