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一名領石,一名懸石。

    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

    正月采。

    (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

    ) 陶隐居雲:不識此藥,仙、俗方法都無用者,或雲是石類。

    既雲或生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等,系石以為名爾。

    唐本注雲:此物生陰濕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延繞樹石側。

    若在石間者,葉細濃而圓短。

    繞樹生者,葉大而薄。

    人家亦種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謂之石血,療産後血結,大良。

    以其苞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

    《别錄》謂之石龍藤,主療蝮蛇瘡,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悶。

    刀斧傷諸瘡,封之立瘥。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絡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風,變白宜老。

    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

    生山之陰,與薜荔相似。

     更有木蓮、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并是其類,大略皆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

    若呼石血為絡石,殊誤爾。

    石血葉尖,一頭赤,絡石葉圓,正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木石間,淩冬不凋,葉似細橘,蔓延木石之陰,莖節着處,即生根須,包絡石旁,花白,子黑。

    今所在有,六月、七月采莖、葉,日幹。

    藥性論雲:絡石,君,惡鐵精,殺孽毒。

    味甘,平。

    主治喉痹。

    陳藏器雲:地錦,味甘,溫,無毒。

    主破老血,産後血結,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

    并煎服之,亦浸酒。

    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着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産後用之。

    一名地噤。

    蘇恭注曰:絡石,石血亦此類也。

    又雲:扶芳藤,味苦,小溫,無毒。

    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去百病。

    久服延年,變白不老。

    山人取楓樹上者為附楓藤。

    亦如桑上寄生,大主風血。

    一名滂藤。

     性冷,以酒浸服。

    藤苗小時如絡石、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濃若石葦。

    生子似蓮房,中有細子,一年一熟。

    子亦入用,房破血。

    一名木蓮,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采取無時也。

    又雲土鼓藤,味苦。

    子,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羸老,腹内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

    煮服,浸酒服。

    生林薄間,作蔓繞草木,葉頭尖,子熟如珠,碧色正圓。

    小兒取藤于地,打用鼓聲,李邕名為常春藤。

    日華子雲:木蓮藤汁,敷白癜,瘍及風惡疥癬。

    又雲常春藤,一名龍鱗薜荔。

     圖經曰:絡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間,今在處有之。

    宮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間,種以為飾。

    葉圓如細橘,正青,冬夏不凋。

    其莖蔓延,莖節着處,即生根須,包絡石上,以此得名。

    花白子黑,正月采,或雲六月、七月采莖、葉,日幹。

    以石上生者良。

    其在木上者,随木性而移。

    薜荔、木蓮、地錦、石血,皆其類也。

    薜荔與此極相類,但莖葉粗大,如藤狀。

    近人用其葉治背癰,幹末服之,下利即愈。

    木蓮更大如絡石,其實若蓮房,能壯陽道,尤勝。

    地錦葉如鴨掌,蔓着地上,随節有根,亦緣木石上。

    石血極與絡石相類,但葉頭尖而赤耳。

     雷公雲:凡采得後,用粗布揩葉上莖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時,出,切,日幹任用。

     外台秘要: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

    以絡石草二兩,水一升,煎取一大盞,去滓,細細吃,須臾即通。

    背癰:《圖經》雲:薜荔治背癰。

    晟頃寓宜興縣,張渚鎮有一老舉人聚村學,年七十餘,忽一日患發背,村中無他醫藥,急取薜荔葉,爛研絞汁,和蜜飲數升,以其滓敷瘡上,後以他藥敷貼,遂愈。

    醫者雲:其本蓋得薜荔之力,乃知《圖經》所載不妄。

     蒺藜子 蒺藜子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

    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可作摩粉。

    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

     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

    生馮翊平澤或道旁。

    七月、八月采實,曝幹。

    (烏頭為之使。

    ) 陶隐居雲: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

    長安最饒,人行多着木屐。

    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

    《易》雲:據于蒺藜。

    言其兇傷。

    《詩》雲:牆有茨,不可掃也。

    以刺梗穢也。

    方用甚稀爾。

    今按别本注雲:《本經》雲溫,《别錄》雲寒。

    此藥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則其溫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茨,蒺藜。

    注: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藥性論雲: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

    治諸風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産,去躁熱,不入湯用。

    日華子雲: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堕胎,益精,療腫毒及水髒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溺血。

    入藥不計丸散,并炒去刺用。

     圖經曰: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

    七月、八月采實,曝幹。

    又冬采。

    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

    此《詩》所謂牆有茨者。

    郭璞注《爾雅》雲: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是也。

    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

    綠葉細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小。

    九月結實,作莢子,便可采。

    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

    又與馬子酷相類,但馬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辨之。

    今人多用。

    然古方雲: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

    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雲不問黑白,但取堅實者,舂去刺用。

    兼主痔漏,陰汗及婦人發乳,帶下。

    葛洪治卒中五屍,搗蒺藜子,蜜丸,服如胡豆二枚。

    日三,愈。

     雷公雲:凡使,采後淨揀,擇了蒸,從午至酉,出,日幹。

    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幹用。

    聖惠方: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水出不止。

    以蒺藜二握,當道車碾過,以水一大盞,煮取半盞。

    仰卧,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鼻中。

    不過再灌之,嚏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即瘥。

    外台秘要:治急引腰脊痛。

    搗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

    又方: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

    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陰幹搗散。

    食後水服方寸匕。

    又方:治腫。

    蒺藜子一升熬令黃,搗篩,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以塗故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上。

    又方: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陰幹作灰。

    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一切疔腫。

    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酢和封頭上,如破,塗之佳。

    又方:備急小兒蠼瘡,繞身匝即死。

    以蒺藜搗葉敷之,無葉用子亦可。

    千金方:塗瘡腫。

    蒺藜蔓洗,三寸截之,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又煮取一升,納小器中,如稠糖下,取敷瘡腫上。

    又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

    以蒺藜子苗煮湯洗之,立瘥。

    《千金翼》同。

    梅師方:治難産礙胎在腹中,如已見兒,并胞衣不出,胎死。

    蒺藜子、貝母各四兩,為末。

    米湯下一匙,相去四、五裡不下,再服。

    孫真人食忌:治白癜風。

    以白蒺藜子生搗為末,作湯服之。

    神仙秘旨雲:服蒺藜子一碩,當七、八月熟時收,日幹,舂去刺,然後杵為末。

    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日三服,勿令中絕,斷谷長生。

    服之一年以後,冬不寒,夏不熱。

    服之二年,老者複少,發白複黑,齒落重生。

    服之三年,身輕長生。

     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

    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此正是牆有茨者。

    花收摘,蔭幹為末,每服三、二錢,飯後以溫酒調服,治白癜風。

    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收馬處。

    黃紫花,作莢,結子如羊内腎。

    補腎藥,今人多用。

    風家唯用刺蒺藜。

     黃 黃 味甘,微溫。

    無毒。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生白水者冷,補。

    其莖葉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

    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幹。

     (惡龜甲。

    ) 陶隐居雲:第一出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

    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

    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

    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用,消癰腫,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唐本注雲:此物葉似羊齒,或如蒺藜。

    獨莖,或作叢生。

     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複采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羊齒草,獨莖,枝扶疏,紫花,根如甘草,皮黃肉白,長二、三尺許。

    今原州者好,宜州、甯州亦佳。

    藥性論雲:黃,一名王孫。

    治發背,内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

    生隴西者下,補五髒。

    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熱用之。

    蕭炳雲:出原州華原谷子山,花黃。

    日華子雲:黃,惡白藓皮。

    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瘿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産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并治頭風,熱毒赤目等。

    藥中補益,呼為羊肉。

    又雲白水,涼,無毒。

    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

    功次黃。

    赤水,涼,無毒。

    治血,退熱毒,餘功用并同上。

    木,涼,無毒。

    治煩,排膿。

    力微于黃,遇阙即倍用之。

     圖經曰:黃,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根長二、三尺以來。

    獨莖,作叢生,枝稈去地二、三寸。

    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

    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

    八月中采根用。

    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

    然有數種:有白水、有赤水、有木,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短而理橫。

    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

    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

    唐·許裔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後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

    裔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

    乃造黃防風湯數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

    藥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

    使善醫者,知所取法焉。

     雷公雲:凡使,勿用木,草真相似,隻是生時葉短并根橫。

    先須去頭上皺皮了,蒸半日,出後,用手擘令細,于槐砧上锉用。

    聖惠方:治肺壅得吐。

    以黃二兩,杵為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日三、四服。

    又方:治緩疽。

    以一兩杵散,不計時候,溫水調下二錢匕。

    外台秘要:主甲疽瘡,腫爛生腳指甲邊,赤肉出,時瘥時發者。

    以黃二兩,茹三兩,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三合,絞去滓,以封瘡上,日三、兩度,其肉即消。

    肘後方: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緻。

     黃二兩,木蘭一兩,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梅師方:補肺排膿。

    以黃六兩,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初虞世治陷甲生入肉,常有血,疼痛。

    黃、當歸等分為末,貼瘡上。

    若有惡肉,更研少硫黃末同貼。

    孫用和:治腸風瀉血。

    黃、黃連等分,右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席延賞: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舌咽幹,又不可服涼藥。

    好黃四兩,甘草一兩,為末。

    每服三錢,如茶點、羹、粥中亦可服。

    别說雲:謹按黃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

    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

    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然黃本皆柔韌,若僞者,但以幹脆為别爾。

     衍義曰:防風、黃,世多相須而用。

    唐許嗣(嗣本羊晉切,犯廟諱,今改為嗣)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後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

    嗣宗曰:餌液不可進。

    即以黃、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重薄之,是夕語。

     肉苁蓉 肉苁蓉 味甘、酸、鹹,微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補中。

    除莖中寒熱痛,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久服輕身。

    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

    五月五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代郡雁門屬并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

    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

    芮芮河南間至多。

    今第一出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

    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

    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

    唐本注雲:此注論草苁蓉,陶未見肉者。

    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爾。

    《本經》有肉苁蓉,功力殊勝。

    比來醫人,時有用者。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出肅州祿福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穿陰幹。

    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鱗甲,根長尺餘。

    其草苁蓉,四月中旬采,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采取壓令扁,日幹。

    原州、秦州、靈州皆有之。

    吳氏雲:肉苁蓉,一名肉松蓉。

    神農、黃帝:鹹。

    雷公:酸。

    季氏:小溫。

    生河西山陰地,長三、四寸,叢生。

    或代郡,二月至八月采。

    藥性論雲:肉苁蓉,臣。

    益髓,悅顔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日禦過倍大補益。

    主赤白下,補精敗,面黑,勞傷。

    用苁蓉四兩,水煮令爛。

    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日華子雲: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産,潤五髒,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洩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據本草雲:即是野馬精餘瀝結成。

    采訪人方知落樹下并土塹上,此即非馬交之處,陶說誤耳。

    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較微耳。

     圖經曰: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濃而力緊。

    舊說是野馬遺瀝落地所生。

    今西人雲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此,非遊牝之所而乃有,則知自有種類耳。

    或凝其初生于馬瀝,後乃滋殖。

    如茜根生于人血之類是也。

    皮如松子,有鱗甲。

    苗下有一細扁根,長尺餘,三月采根,采時掘取中央好者,以繩穿,陰幹。

    至八月乃堪用。

    《本經》雲:五月五日采。

    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

    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刮去鱗甲,以酒淨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食之勝服補藥。

    又有一種草苁蓉,極相類,但根短,莖圓,紫色。

    比來人多取,刮去花,壓令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耳。

    又下品有列當條雲:生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掘取,陰幹,亦名草苁蓉。

    性溫,補男子。

    疑即是此物。

    今人鮮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見于此。

     陳藏器序雲:強筋健髓,苁蓉、鳝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

    此說出《幹甯記》。

     雷公雲:凡使,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

    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不出。

    凡使用,先須酒浸,并刷草了,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衍義曰:肉苁蓉,《圖經》以謂皮如松子,有鱗。

    子字當為殼。

    于義為允。

    又曰:以酒淨洗,去黑汁作羹。

    黑汁既去,氣味皆盡。

    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

    入藥,少則不效。

     防風 防風 味甘、辛,溫,無毒。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内痙。

    久服輕身。

    葉,主中風熱汗出。

    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根,一名百蜚。

    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

    二月、十月采根,曝幹。

    (得澤瀉、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髒風,殺附子毒,惡幹姜、藜蘆、白蔹、芫花。

    ) 陶隐居雲:郡縣無名沙苑。

    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琅邪者。

    郁州互市亦得之。

    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唯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俗用療風最要,道方時用。

    唐本注雲: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

    葉似牡蒿、附子苗等。

    《别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

    叉尾者,發痼疾。

    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

    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雲無沙苑,誤矣。

    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

    藥性論雲:防風,臣。

    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青州防風子,可亂荜茇。

    日華子雲: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髒,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圖經曰: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上蔡,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

    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

    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

    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莳蘿花。

    實似胡荽而大。

    二月、十月采根,曝幹。

    關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

    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曝幹。

    亦療頭風眩痛。

    又宋、亳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雲動風氣。

    《本經》雲: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别是一種耳。

     經驗後方:治破傷風。

    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

    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

    又方:治崩中。

    防風去蘆頭,炙赤色,為末。

    每服二錢,以面糊酒調下,更以面糊酒投之,此藥累經有效。

     衍義文具黃條下。

     蒲黃 蒲黃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

    生河東池澤,四月采。

     陶隐居雲:此即蒲厘(力之切)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仙經》亦用此。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蒲黃,君。

    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日華子雲:蒲黃,治撲血悶,排膿,瘡疖,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墜胎,血暈,血症,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遊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洩精,血痢。

    此即是蒲上黃花。

    入藥要破血消腫即生使,要補血止血即炒用。

    蒲黃篩下後有赤滓,名為萼。

    炒用,甚澀腸,止瀉血及血痢。

     圖經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