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一名須丸,出姑幕者名須丸,出代郡者名代赭。

    一名血師。

    生齊國山谷。

    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

    采無時。

    (畏天雄。

    ) 陶隐居雲:舊說雲是代郡城門下土。

    江東久絕,頃魏國所獻,猶是彼間赤土爾,非複真物,此于俗用乃疏,而為仙方之要,并與戎鹽、鹵鹹皆是急須。

    唐本注雲:此石多從代州來,雲山中采得,非城門下土,又言生齊地山谷。

    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

    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唯采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

    今靈州鳴沙縣界河北,平地掘深四、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所出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代赭,使,雁門城土,幹姜為使,味甘,平。

    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末,溫服之,辟鬼魅。

    蕭炳雲:代赭,臣。

    日華子雲:代赭,畏附子。

    止吐血,鼻衄,腸風,痔,月經不止,小兒驚痫,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圖經曰:代赭,生齊國山谷,今河東、京東山中亦有之,以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者良。

    古方紫丸治小兒用代赭,雲無真者,以左顧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難得。

    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文頭有如浮漚丁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采無時。

    次條又有白垩,生邯鄲山谷,即畫家所用者,多而且賤,一名白善土。

    胡居士雲:始興小桂縣晉陽鄉有白善,俗方稀用。

    今處處皆有,人家往往用以浣衣。

    《山海經·西山經》石(音跪)之山,其陰灌水出焉,而北流于愚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郭璞注雲:赭,赤土也。

    今人以朱塗牛角,雲以辟惡。

    又雲:大次之山,其陽多垩。

    又《北山經》天池之山,其中多黃垩。

    又《中山經》蔥聾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黃垩。

    注雲:言有雜色之垩也。

    然則赭以西土者為貴,垩有五色,入藥唯白者耳。

     雷公雲:凡使,不計多少,用蠟水細研盡,重重飛過,水面上有赤色如薄雲者去之。

    然後用細茶腳湯煮之,一伏時了,取出又研一萬匝,方入用。

    淨鐵铛一口,着火得铛熱底赤,即下白蠟一兩于铛底逡巡間,便投新汲水沖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鬥門方:治小腸氣。

    用血師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為度,搗羅如面。

     用湯調下一大錢,即瘥如神矣。

    血師即代赭也。

    禦藥院治風疹疼癢不可忍。

    赤土不計多少研碎,空心溫酒調下一錢。

    丹房鏡源雲:代赭出金色。

    别說雲:謹按;今處州歲貢,數不啻萬斤,其色亦丹鮮。

     衍義曰:代赭,方士爐火中多用,丁頭、光澤、堅實、赤紫色者佳。

    白垩,即白善土,京師之白土子。

    方寸許切成段,鬻于市,人得以浣衣。

    今人合王瓜,等分為末,湯點二錢服,治頭痛。

    赤土,今公府用以飾椽柱者。

    水調細末一、二錢服,以治風疹。

     石燕 石燕 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

    婦人難産,兩手各把一枚,立驗。

    出零陵。

     唐本注雲:俗雲因雷雨則從石穴中出,随雨飛堕者,妄也。

    永州祁陽縣西北百一十五裡土崗上,掘深丈餘取之。

    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爾雅》雲:蠃小者(音含)。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

    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雲:别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氣物也。

    日華子雲:石燕,涼,無毒。

    出南土穴中,凝強似石者佳。

     圖經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陽縣江旁沙灘上有之。

    形似蚶而小,其實石也。

    或雲生山洞中,因雷爾則飛出,堕于沙上而化為石,未審的否?今人以催生,令産婦兩手各握一枚,須臾子則下。

    采無時。

     食療雲: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

    餘月采者,隻堪治病,不堪食也。

    又,治法:取石燕二七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鬥,浸三日,即每夜卧時飲一、兩盞,随性也。

    甚能補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

    聖惠方: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

    用石燕搗羅為末,不計時候,蔥白湯調半錢,得通為度。

    簡要濟衆:治淋疾。

    石燕子七個,搗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兩,锉如豆粒,同拌令勻,分作七貼。

    用水一盞煎一貼,取七分去滓,每服空心、午前各一服。

    靈苑方:治久患腸風痔一、二十年不瘥,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及患髒腑傷損,多患洩瀉,暑月常瀉不止,及諸般淋瀝,久患消渴,婦人月候湛濁,赤白帶下,多年不瘥,應是髒腑諸疾皆主之。

    用石燕淨洗,刷去泥土收之。

    上每日空心取一枚,于堅硬無油瓷器内,以溫水磨服之,如彈丸大者一個分三服,大小以此為準,晚食更一服。

    若欲作散,須先杵羅為末,以磁石去杵頭鐵屑後,更入堅瓷缽内,以硬乳槌研細,水飛過,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幹。

    每服半錢至一錢,清飯飲調下,溫水亦得。

    此方偏治久年腸風痔,須常服勿令歇,服至及一月,諸疾皆愈。

     衍義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則石也。

    既無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飛出,何故隻堕沙灘上?此說近妄。

    《唐本》注:永州土崗上,掘深丈餘取之。

    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則此自是一物,餘說不可取。

    潰虛積藥中多用。

     戎鹽 味鹹,寒,無毒。

    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

    一名胡鹽。

    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

    北海青、南海赤。

    十月采。

     陶隐居雲:今俗中不複見鹵鹹,唯魏國所獻虜鹽,即是河東大鹽,形如結冰圓強,味鹹、苦,夏月小潤液。

    虜中鹽乃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主腹脹氣滿;胡鹽,主耳聾目痛;柔鹽,主馬脊瘡;又有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不入食。

    馬齒即大鹽,黑鹽凝是鹵鹹,柔鹽疑是戎鹽,而此戎鹽又名胡鹽,并主眼痛,二、三相亂。

    今戎鹽虜中甚有,從涼州來,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從敦煌來,亦得之,自是稀少爾。

    其形作塊片,或如雞鴨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鹹,口嘗氣臭,正如雞子臭者言真。

    又河南鹽池泥中,自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青黑色,善療馬脊瘡,又凝世或者。

    鹽雖多種,而戎鹽,鹵鹹最為要用。

    又巴東朐縣北岸大有鹽井,鹽水自凝,生粥子鹽,方一、二寸,中央突張傘形,亦有方如石膏、博棋者。

    李雲:戎鹽味苦,臭。

    是海潮水澆山石,經久鹽凝着石取之。

    北海者青,南海者紫赤。

    又雲:鹵鹹即是人煮鹽釜底凝強鹽滓,如此二說并未詳。

    唐本注雲:陶稱鹵鹹,疑是黑鹽,此是堿土,議如前說,其戎鹽即胡鹽。

    沙州名為秃登鹽,廓州名為陰土鹽,生河岸山之陰土石間,塊大小不常,堅白似石,燒之不鳴爾。

    臣禹錫等謹按陳器雲:鹽藥,味鹹,無毒。

    主眼赤皆爛風赤,細研水和點目中。

    又入腹去熱煩,痰滿,頭痛,明目,鎮心,水研服之。

    又主蛇惡蟲毒,疥癬,癰腫,瘰。

    以前入腹,水消服之,着瘡正爾摩敷。

    生海西南雷、羅諸州山谷。

    似芒硝末細,入口極冷。

    南人多取敷瘡腫,少有服者,恐極冷,入腹傷人,且宜慎之。

    日華子雲:戎鹽,平。

    助水髒,益精氣,除五髒症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等。

    即西蕃所出,食者号戎鹽,又名羌鹽。

     圖經文具食鹽條下。

     陳藏器雲:戎鹽累卵。

    丹房鏡源雲:戎鹽,赤、黑二色。

    累卵,幹汞,制丹砂。

     衍義曰:戎鹽,成垛,裁之如枕,細白,味甘、鹹。

    亦功在卻血。

    入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大鹽 味甘、鹹,寒,無毒。

    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

    令人吐。

    生邯鄲及河東池澤。

    (漏蘆為之使。

    ) 唐本注雲:大鹽,即河東印鹽也,人之常食者是,形粗于末鹽,故以大别之。

    臣禹錫等謹按蕭炳雲:大鹽,臣。

     圖經文具食鹽條下。

     太平廣記:梁四公子傳KT傑曰:交河之間平碛中,掘深數尺有末鹽,紅紫色鮮,味甘,食之衍義曰:大鹽,新者不苦,久則鹹苦。

    今解州鹽池所出者,皆成鬥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

    海水煎成者,但味和。

    二鹽互有得失。

    入藥及金銀作,多用大鹽及解鹽。

    傍海之人多黑色,蓋日食魚鹽,此走血之驗也。

    齒縫中血出,鹽湯嗽之,及接藥入腎。

    北虜以鹽淹屍使不腐 鹵鹹 味苦、鹹,寒,無毒。

    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

    去五髒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

    生河東鹽池。

     陶隐居雲:是煎鹽釜下凝滓。

    唐本注雲:鹵鹹既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

    此是堿土名鹵鹹,今人熟皮用之,斯則于堿地掘取之。

     圖經文具食鹽條下。

     丹房鏡源雲:鹵鹽純制四黃,作焊藥。

     漿水 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痢,消宿食。

    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髒。

    粟米新熟白花者佳。

    煎令醋止嘔哕,白人膚體如缯帛。

    為其常用,故人不齒其功。

    冰漿至冷,婦人懷妊,不可食之,食譜所忌也。

    (新補) 外台秘要:大妙去黑子方:夜以暖漿水洗面,以布揩黑子令赤痛,水研白檀香取濃汁以塗之旦又複以漿水洗面,仍以鷹糞粉黑子。

    孫真人食忌:手指腫方:煎漿水和少鹽,熱漬之,冷即易。

    又方:食生脯臘過多,筋痛悶絕。

    煮細漿水粥,以少鷹糞末攪和,頓服三、五合。

    鹞子糞亦得。

    兵部手集:救人霍亂,頗有神效。

    漿水稍醋味者,煎幹姜屑,呷之。

    夏月腹肚不調,煎呷之瘥。

    産寶雲:孕婦令易産。

    酸漿水和水少許,頓服立産。

    楊氏産乳雲:妊娠不得食漿水粥,令兒骨瘦不成人。

     衍義曰:漿水,不可同李實飲,令人霍亂吐利。

     井華水 味甘,平,無毒。

    主人九竅大驚出血,以水面,亦主口臭,正朝含之,吐棄廁下,數度即瘥。

    又令好顔色,和朱砂服之。

    又堪煉諸藥石,投酒醋令不腐。

    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與諸水有異,共功極廣。

    此水井中平旦第一汲者,《本經》注井苔條中略言之,今此重細解也。

    (新補) 千金方:治心悶汗出,不識人。

    新汲水和蜜飲之,甚妙。

    又方:欲産時,取井花水半升,頓一服。

    又方:治馬汗及毛入人瘡。

    腫毒熱痛,入腹害人。

    以冷水浸瘡,頓易,飲好酒立愈。

    又雲井華水,服藥、煉藥并用之。

    梅師方:治眼睛無故突一、二寸者。

    以新汲水灌漬睛中,數易水,睛自入。

    又方:治卒驚悸,九竅血皆溢出。

    以井華水面當止,勿使知之。

     衍義:井華水,文具半天河條下。

     菊花水 味甘,溫,無毒。

    除風補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顔色,肥健,益陽道,溫中,去痼疾。

    出南陽郦縣北潭水,其源悉芳。

    菊生被崖,水為菊味。

    盛洪之《荊州記》雲:郦縣菊水,太尉胡廣,久患風羸,常汲飲此水,後疾逐瘳。

    此菊甘美,廣後收此菊實播之京師,處處傳植。

    《抱樸子》雲:南陽郦縣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曆世彌久,故水味為變。

    其臨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無不壽考。

    故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傅袁隗皆為南陽太守,每到官,常使郦縣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為飲食。

    此諸公,多患風痹及眩冒,皆得愈。

    (新補) 衍義曰:菊花水,本條言南陽郦縣北潭水,其源悉芳。

    菊生被崖,水為菊味,此說甚怪。

     且菊生于浮土上,根深者不過尺,百花之中,此特淺露,水泉莫非深遠而來。

    況菊根亦無香,其花當九月、十月間,隻三、兩旬中,焉得香入水也?若因花而香,其無花之月合如何也?殊不詳。

    水自有甘、淡、鹹、苦,焉知無有菊味者?嘗官于永、耀間,沿幹至洪門北山下古石渠中,泉水清澈。

    衆官酌而飲,其味與惠山泉水等,亦微香,世皆未知之。

    烹茶尤相宜。

    由是知泉脈如此,非緣浮土上所生菊能變泉味,博識之士,宜細詳之。

     地漿 寒,主解中毒煩悶。

     陶隐居雲: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

    山中有毒菌,人不識,煮食之,無不死。

    又楓樹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唯飲土漿皆瘥,餘藥不能救矣。

    今注《唐本》元在草部下品之下今移。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地漿,無毒。

     聖惠方:治熱渴心悶,服地漿一盞并妙。

    梅師方:食生肉中毒。

    掘地深三尺,取土三升,以水五升,煎五沸,清之一升,即愈。

     臘雪 味甘,冷,無毒。

    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痫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膽,仍小溫服之。

    藏淹一切果實良。

    春雪有蟲,水亦便敗,所以不收之。

    (新補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 别說雲:謹按霜治暑月汁漬,腋下赤腫及痱瘡以和蚌粉,敷之立瘥。

    瓦、木上以雞毛羽掃取,收瓷瓶中,時久不壞。

    今宜附臘雪後。

     衍義臘雪,文具半天河條下。

     泉水 味甘,平,無毒。

    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

    兼洗漆瘡,射癰腫。

    令散,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并多飲之。

    又新汲水,《百一方》雲:患心腹冷病者。

     若男子病,令女人以一杯與飲;女子病,令男子以一杯與飲。

    又解合口椒毒。

    又:主食魚肉,為骨所鲠。

    取一杯水,合口向水,張口取水氣,鲠當自下。

    又:主人忽被墜損腸出,以冷水噴之,令身噤,腸自入也。

    又。

    臘日夜,令人持椒井旁,無與人語,納椒井中,服此水去溫氣。

    《博物志》亦雲:凡諸飲水,療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濁暖,非直無效,固亦損人。

    (新補) 沈存中筆談:東阿是濟水所經,取其井水煮膠,謂之阿膠。

    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服。

    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

     半天河 微寒。

    主鬼疰,狂,邪氣,惡毒。

     陶隐居雲:此竹籬頭水也,及空樹中水,皆可飲,并洗諸瘡用之。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半天河,在槐樹間者主諸風及惡瘡,風瘙疥癢,亦溫取洗瘡,今注《唐本》元在草部,今移。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半天河,單用。

    此竹籬頭水及高樹穴中盛天雨,能殺鬼精,恍惚妄語,勿令知之與飲,瘥。

    日華子雲:平,無毒。

    主蠱毒。

     外台秘要:治身體白駁。

    取樹木孔中水洗之,搗桂屑,唾和敷駁上,日再。

    白駁者,浸淫漸長似癬,但無瘡也。

     衍義曰:半天河水,一水也。

    然用水之義有數種,種各有理。

    如半天河水,在上天澤水也,故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臘雪水,大寒水也,故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熱痫、丹石發、酒後暴熱、黃膽。

    井華水,清冷澄澈水也,故通九竅,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

    後世又用東流水者,取其快順疾速,通關下膈者也。

    倒流水者,取其回旋留止,上而不下者也。

     熱湯 主忤死。

    先以衣三重,藉忤死人腹上,乃取銅器若瓦器盛湯着衣上,湯冷者去衣,大冷者換湯,即愈。

    又霍亂,手足轉筋。

    以銅器若瓦器盛湯熨之,亦可令蹋器使腳底熱徹,亦可以湯捋之,冷則易,用醋煮湯更良,煮蓼子及吳茱萸汁亦好。

    以錦絮及破氈角腳,以湯淋之,貴在熱徹。

    又缲絲湯,無毒,主蛔蟲。

    熱取一盞服之,此煮繭汁,為其殺蟲故也。

    又豬湯,無毒,主産後血刺心痛欲死,取一盞溫服之。

    (新補見《抱樸子》、陳藏器。

    ) 陳藏器雲:凡初覺傷寒三日内,但取熱湯飲之,候吐則止,可飲一、二升,随吐,汗出瘥。

     重者亦減半。

    又凍瘡不瘥者,熱湯洗之效。

    野人閑話《朱真人靈驗篇》:有病者,患風疾數年不較。

    掘坑令患者解衣坐于坑内,逐以熱湯上淋之。

    良久,複以簟蓋之,瘥。

    别說雲:謹按《外台秘要》有作甘爛水法:以木盆盛水,杓揚千百下,泡起作珠子五、六千顆,撇取治霍亂及入膀胱,治奔豚,藥用殊勝。

    《傷寒論》第三卷,亦有此法。

     衍義曰:熱湯,助陽氣,行經絡。

    患風冷氣痹人,多以湯渫腳至膝上,濃覆使汗出周身。

     然别有藥,亦終假湯氣而行也。

    四時暴洩利,四肢冷,臍腹疼,深湯中坐,浸至腹上,頻頻作,生陽佐藥,無速于此。

    虛寒人始坐湯中必戰,仍常令人伺守。

     白垩 (烏恪切) 白垩(烏恪切) 味苦、辛,溫,無毒。

    主女子寒熱,症瘕,月閉,積聚,陰腫痛,漏下,無子,洩痢。

    不可久服,傷五髒,令人羸瘦。

    一名白善。

    生邯鄲山谷。

    采無時。

     陶隐居雲:此即今畫用者,甚多而賤,俗方亦稀,《仙經》不須。

    臣禹錫等謹按唐本雲:胡居士言,始興小桂縣晉陽鄉有白善。

    藥性論雲:白垩,使,味甘,平。

    主女子血結,月候不通,能澀腸止痢,溫暖。

    蕭炳雲:不入湯。

    日華子雲:白善,味甘。

    治瀉痢,痔,洩精,女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