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己酉添加衍義序例上韓保升雲: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直雲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

     嘉補注總叙 舊說《本草經》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

    《平帝紀》雲:元始五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

    本草之名,蓋見于此。

    而英公李世績等注引班固叙《黃帝内外經》雲: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此乃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

    唯梁《七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推以為始,斯為失矣。

    或疑其間所載生出郡縣,有後漢地名者,以為似張仲景、華佗輩所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雲: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

    蓋上世未着文本,師學相傳,謂之本草。

    兩漢以來,名醫益衆,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繇是見于經錄。

    然舊經才三卷,藥隻三百六十五種,至梁·陶隐居,又進名醫别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

    唐顯慶中,監守衛長史蘇恭,又摭其差謬,表請刊定,乃命司空英國公李世績等,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門部類,廣為二十卷,世謂之《唐本草》。

    國朝開寶中,兩诏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肪、王、扈蒙等,重為刊定,乃有詳定、重定之目,并镂闆摹行。

    由此,醫者用藥,遂知适從。

    而僞蜀孟昶,亦嘗命其學士韓保升等,以唐本圖經,參比為書,稍或增廣,世謂之《蜀本草》,今亦傳行。

    是書自漢迄今,甫千歲,其間三經撰着,所增藥六百餘種,收采彌廣,可謂大備。

    而知醫者,猶以為傳行既久,後來講求,浸多參校;近之所用,頗亦漏略,宜有纂錄,以備頤生驅疾之用。

    嘉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錫、(臣)億、(臣)頌、(臣)洞等,再加校正。

    (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核。

    竊謂前世醫工,原診用藥,随效辄記,遂至增多。

    概見諸方,浩博難究;雖屢加删定,而去取非一。

    或《本經》已載,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嘗用,而太醫未聞,向非因事詳着,則遺散多矣。

    乃請因其疏捂,更為補注。

    應諸家醫書、藥譜所載物品功用,并從采掇;唯名近迂僻,類乎怪誕,則所不取。

    自餘經史百家,雖非方餌之急,其間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亦兼收載,務從該洽,以副诏意。

    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開寶重定》本為正;其分布卷類、經注雜糅、間以朱墨,并從舊例,不複厘改。

    凡補注并據諸書所說,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則從删削,以避重複;其舊已着見,而意有未完,後書複言,亦具存之,欲詳而易曉;仍每條并以朱書其端雲:“(臣)等謹按某書雲”某事;其别立條者,則解于其末,雲“見某書”。

    凡所引書,以唐、蜀二本草為先,他書則以所着先後為次第。

    凡書舊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曰“某人”,唯唐、蜀本則曰“唐本雲”、“蜀本雲”。

    凡字朱、墨之别,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于朱字;餘所增者,皆别立條,并以墨字。

    凡陶隐居所進者,謂之《名醫别錄》,并以其注附于末。

    凡顯慶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

    凡開寶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

    凡今所增補,舊經未有者,于逐條後開列雲“新補”。

    凡藥舊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補”,難于詳辨,但以類附見,如綠礬次于礬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次于水楊之類是也。

    凡藥有功用,《本經》未見,而舊注已曾引據,今之所增,但涉相類,更不立條,并附本注之末曰“續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馬藻附于海藻之類是也。

    凡舊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雲”;出于顯慶者,曰“唐本注”;出于開寶者,曰“今注”;其開寶考據傳記者,别曰“今按”、“今詳”、“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

    凡藥名《本經》已見而功用未備,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

    凡藥有今世已嘗用,而諸書未見,無所辨證者,如葫蘆巴、海帶之類,則請從太醫衆論參議,别立為條,曰“新定”。

    舊藥九百八十三種;新補八十二種,附于注者不預焉;新定一十七種。

    總新、舊一千八十二條,皆随類粗釋。

    推以十五凡,則補注之意可見矣。

    舊着開寶、英公、陶氏三序,皆有義例,所不可去,仍載于首篇雲。

     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三百六十種神農本經一百八十二種名醫别錄一百一十四種唐本先附一百三十三種今附一百九十四種有名未用八十二種新補一十七種新定 本草圖經序 昔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以救萬民之疾苦,後世師祖,由是本草之學興焉。

    漢魏以來,名醫相繼,傳其書者,則有吳普、李當之藥錄,陶隐居、蘇恭等注解。

    國初兩诏近(臣),總領上醫,兼集諸家之說,則有《開寶重定本草》,其言藥之良毒,性之寒溫,味之甘苦,可謂備且詳矣。

    然而五方物産,風氣異宜,名類既多,赝僞難别,以虺床當蘼蕪,以荠亂人參,古人猶且患之,況今醫師所用,皆出于市賈,市賈所得,蓋自山野之人,随時采獲,無複究其所從來。

    以此為療,欲其中病,不亦遠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複有圖經相輔而行,圖以載其形色,經以釋其同異;而明皇禦制又有《天寶單方藥圖》,皆所以叙物真濫,使人易知,原診處方,有所根據。

    二書失傳且久,散落殆盡,雖鴻都秘府,亦無其本。

    天寶方書,但存一卷,類例粗見,本末可尋。

    宜乎聖君哲輔,留意于搜輯也。

    先是诏命儒臣,重校《神農本草》等凡八書,光祿卿直秘閣(臣)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臣)億、太常博士集賢校理(臣)頌、殿中丞(臣)檢、光祿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選,仍領醫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編繹累年,既而補注本草成書,奏禦,又诏天下郡縣,圖上所産藥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編述。

    (臣)禹錫以謂:考正群書,資衆見,則其功易就;論著文本,出異手,則其體不一。

    今天下所上,繪事千名,其解說物類,皆據世醫之所聞見,事有詳略,言多鄙俚,向非專壹整比,緣飾以文,則前後不倫,披尋難曉。

    乃以(臣)頌向嘗刻意此書,于是建言奏請,俾專撰述。

    (臣)頌既被旨,則裒集衆說,類聚诠次,粗有條目。

    其間玉石、金土之名,草木、蟲魚之别,有一物而雜出諸郡者,有同名而形類全别者,則參用古今之說,互相發明;其梗之細大,華實之榮落,雖與舊說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備,則稍援舊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經史,及方書、小說,以條悉其本原。

    若陸英為蒴花,則據《爾雅》之訓以言之;諸香同本,則用《嶺表錄異》以證之之類是也。

    生出郡縣,則以《本經》為先,今時所宜次之。

    若菟絲生于朝鮮,今則出于冤句;奚毒生于少室,今乃來自三蜀之類是也。

    收采時月有不同者,亦兩存其說,若赤箭,《本經》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莖苗之類是也。

    生于外夷者,則據今傳聞,或用書傳所載,若玉屑、玉泉,今人但雲玉出于于阗,不究所得之因,乃用平居誨《行程記》為質之類是也。

    藥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經》為次第。

    其性類相近,而人未的識,或出于遠方,莫能形似者,但于前條附之,若溲疏附于枸杞,琥珀附于茯苓之類是也。

    又古方書所載,簡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驗,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諸郡醫工所陳經效之藥,皆并載其方,用天寶之例也。

    自餘書傳所無,今醫又不能解,則不敢以臆說淺見,附會其文,故但阙而不錄。

    又有今醫所用,而舊經不載者,并以類次,系于末卷,曰“本經外類”;其間功用尤着,與舊名附近者,則次于逐條載之,若通脫次于木通,石蛇次于石蟹之類是也。

    總二十卷,目錄一卷。

    撰次甫就,将備親覽。

    恭唯主上,以至仁濃德,函養生類,一物失所,則為之恻然。

    且謂劄瘥薦臻,四時代有,救恤之惠,無先醫術。

    蚤歲屢敕近臣,酬校歧黃内經,重定針艾俞穴,或範金揭石,或镂闆聯編,憫南方蠱惑之妖,于是作《慶曆善救方》以賜之;思下民資用之阙,于是作《簡要濟衆方》以示之。

    今複廣藥譜之未備,圖地産之所宜;物色萬殊,指掌斯見;将使合和者,得十全之效。

    飲餌者,無未達之疑;納斯民于壽康,召和氣于穹壤,太平之緻,茲有助焉。

    (臣)學不該通,職預編述,仰奉宸旨,深愧寡聞。

     嘉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新差和穎州軍州兼管内勸 農及管句開治溝洫河道事騎都尉借紫(臣)蘇頌謹上。

     開寶重定序 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

    百藥既辯,本草存其錄。

    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别錄,互為編纂。

    至粱·正白先生陶景,乃以别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注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

    逮乎有唐,别加參校,增藥八百餘味,添注為二十一卷。

    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

    然而載曆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阙;非聖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

    至如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類之間。

    敗鼓皮移附于獸皮,胡桐淚改從于木類。

    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

    橘柚附于果實,食鹽附于光明鹽。

    生姜、幹姜,同歸一說。

    至于雞腸、蘩蒌、陸英、蒴,以類相似,從而附之。

     仍采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讨源于别本,或傳效于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

    至如突屈白,舊說灰類,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異。

    去非取是,特立新條。

    自餘刊正,不可悉數,下采衆議,定為印闆。

    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

    義既刊定,理亦詳明。

    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并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唐本序 (禮部郎中孔志約撰) 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

    蟄穴栖巢,感物之情蓋寡,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

    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

    中外交侵,形神分戰。

    飲食伺舋,成腸胃之眚;風濕侯隙,構手足之災。

    機(當作幾) 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肓,期于夭折。

    暨炎晖紀物,識藥石之功;雲瑞名官,窮診候之術。

    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

    刳麝犀,驅洩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

    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恩邁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賴。

    歧、和、彭、緩,騰絕軌于前;李、華、張、吳,振英聲于後。

    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

    梁·陶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

    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

    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衆記,頗或駁與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

    然而時鐘鼎峙,聞見阙于殊方,事非佥議,诠釋拘于獨學。

    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裡之半夏。

    秋采榆人,冬收雲實。

    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蒌于雞腸,合由跋于鸢尾。

    防葵、野狼毒、妄曰同根;鈎吻、黃精,引為連類。

    鉛錫莫辨,橙、柚不分。

    凡此比例,蓋亦多矣。

    自時厥後,以迄于今。

    雖方技分镳,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厘正。

    乃複采杜蘅于及己,求忍冬于絡石;舍陟厘而取藤,退飛廉而用馬薊。

    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歎。

    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摭陶氏之乘違,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

    乃诏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禦,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

    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

    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時非。

    名實既爽,寒溫多謬。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于是上禀神規,下詢衆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

    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鹹萃。

    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

    《本經》雖阙,有驗必書;《别錄》雖存,無稽必正。

    考其同異,擇其去取。

    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煥,備庶物之形容。

    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草序作五十三卷,及唐英公《進本草表》雲:勒成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凡五十三卷。

    又英公序雲: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三卷,據此三者,合作五十三卷。

    又據李含光《本草音義》雲:正經二十卷,目錄一卷,又别立圖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圖經七卷,凡五十四卷。

    二說不同,今并注之。

    )庶以網羅為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

    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梁·陶隐居序 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

    舊說皆稱《神農本經》,餘以為信然。

    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天傷之命。

    此三道者,曆衆聖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人天。

    後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岐、黃、彭、扁,振楊輔導,恩流含氣。

    并歲逾三千,民到于今賴之。

    但軒轅以前,文本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穑,即事成迹。

    至于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

    至乎桐、雷,乃着在于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

    秦皇所焚,醫方、蔔術不預,故猶得全錄。

    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KT,音糜。

    )千不遺》《神農本草》三卷。

    又據《本經》陶序後朱書雲:《本草經》卷上、卷中、卷下。

    卷上注雲: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卷中雲:玉石、草、木三品;卷下雲:蟲獸、果、菜、米食三品。

    即不雲三卷外别有序錄,明知韓保所雲:承據誤本,妄生曲說,今當從三卷為正。

    ) 是其《本經》。

    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

    又雲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花葉形色。

    《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普,廣陵人也,華佗弟子。

    撰《本草》一卷。

    )李當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華佗弟子。

    修神農舊經,而世少行用。

    )等,更複損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

    今辄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

    精粗皆取,無複遺落,分别科條,區畛(音轸)物類,兼注銘(音瞑)時用,土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