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草部

關燈
心氣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

    以苦洩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本草》又雲:惡幹漆。

     連翹 氣平,味苦。

    苦,微寒,氣味俱輕,陰中陽也,無毒。

     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

     《象》雲:治寒熱瘰,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

     《心》雲:瀉心經客熱,諸家須用,瘡家聖藥也。

     《珍》雲: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本草》雲:主寒熱鼠,瘰,癰腫瘿瘤,結熱蠱毒,去寸白蟲。

     《液》雲:手、足少陽。

    治瘡、瘍、瘤、氣瘿起、結核,有神。

    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耳。

    與鼠粘子同用,治瘡瘍别有神功。

     連轺 氣寒,味苦。

     《本經》不見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雲,即連翹之根也。

    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人參 氣溫,味甘。

    甘而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

    陽中微陰,無毒。

     《象》雲: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能補肺。

    氣促,短氣、少氣。

    補而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

    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為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心》雲:補氣不足而瀉肺火,甘溫而補陽利氣。

    脈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參補之。

    益脾,與幹姜同用,補氣,裡虛則腹痛,此藥補之,是補不足也。

     《珍》雲:補胃,喘嗽勿用,短氣用之。

     《本草》雲: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液》雲: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瀉肺之陰也。

    若便言補肺,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

    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

    肺為天之地,即手太陰也,為清肅之髒,貴涼而不貴熱,其象可知。

    若傷熱則宜沙參。

    沙參味苦、甘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

     安五髒,補中。

    人參補五髒之陽也,沙參苦,微寒,補五髒之陰也。

    安得不異。

     易老雲:用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可也。

     葛洪雲:沙參,主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

    細末。

    酒調服方寸匕,立瘥。

     《日華子》雲:治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海藏雲:今易老取沙參代人參,取其甘也。

    若微苦則補陰,甘者則補陽,雖雲補五髒,亦須各用本髒藥相佐使,随所引而相輔一髒也,不可不知。

     沙參 味苦、甘,微寒。

    無毒。

     治證附前人參條下。

     半夏 氣微寒,味辛、平。

    苦而辛,辛濃苦輕,陽中陰也。

    生微寒,熟溫。

    有毒。

     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雲: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

    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

    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心》雲: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

    渴者禁用。

     《珍》雲: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雲: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

    止汗。

     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堕胎,療痿黃,悅澤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用之湯洗去滑令盡。

    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

    射幹為之使。

    惡皂莢。

    畏雄黃、生姜、幹姜、秦皮、龜甲。

    反烏頭。

     《藥性論》雲:半夏使。

    忌羊血、海藻、饴糖。

    柴胡為之使。

    俗用為肺藥,非也。

    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

    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

    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

    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

    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

    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

    半夏能洩痰之标,不能洩痰之本,洩本者,洩腎也。

    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五味子 氣溫,味酸,陰中陽。

    酸而微苦,味濃氣輕,陰中微陽。

    無毒。

     入手太陰經,入足少陰經。

     《象》雲:大益五髒。

     孫真人雲: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髒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

    生用。

     《珍》雲:治咳嗽。

     《心》雲:收肺氣,補氣不足,升也。

    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幹姜同用治之。

     《本草》雲: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益氣強陰益精,養五髒,除熱。

     《日華子》雲: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

    霍亂轉筋,癖,奔豚冷氣。

    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

    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名五味子。

    仲景八味丸用此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也。

     孫真人雲: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故入手太陰、足少陰也。

     甘遂 氣大寒,味苦、甘。

    甘,純陽。

    有毒。

     《本草》雲: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

    破堅消積,利水谷道。

    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瓜蒂為使。

    惡遠志,反甘草。

     《液》雲: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衍義》雲: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用之。

     《珍》雲: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大戟 氣大寒,味苦、甘,陰中微陽。

    有小毒。

     《本草》雲: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疼,發汗,利大小腸。

    此澤漆根也。

     《液》雲:與甘遂同為洩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

    反甘草。

    與芫花、黃藥子等分,水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傷風、傷寒,蔥白湯下;傷食,陳皮湯下。

    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

    芫花别有條,海藏,十棗湯同用。

     《珍》雲:瀉肺,損真氣。

     荛花 氣微寒,味苦、辛。

    有毒。

     《本草》雲: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

    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衍義》雲:仲景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

    用時斟酌,不可太過與不及也。

    仍察其須有是證,方可用之。

    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荛花,如雞子,熬令赤色用之。

    蓋利水也。

     海藻 氣寒,味鹹。

     《本草》雲:主瘿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