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東垣先生用藥心法

關燈
铢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铢為一兩也;雲三兩者,即今之一兩;雲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料例大者,隻合三分之一足矣。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謂也?岐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

    補瀉在味,随時換氣。

    主病者為君,假令治風者,防風為君;治上焦熱,黃芩為君;治中焦熱,黃連為君;治濕,防己為君;治寒,附子之類為君。

    兼見何證,以佐使藥分治之。

    此制方之要也。

    《本草》說,上品藥為君,各從其宜也。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雲: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複之。

    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

    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營運。

    故動必有靜,勝必有複,乃天地陰陽之道也。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

    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而使之高。

    若本下,何舉之有?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湯方:芍藥,味酸寒,主收,補中,本乎地者親下,故芍藥為君,桂、甘草佐之。

    一則治表虛,一則治裡虛,各言其主用也。

    後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不緻差誤矣。

     藥味專精 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愦。

    予診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

    心亦悸動,吃噫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倦卧,惡人語笑,以炙甘草湯治之。

    成無己雲:補可去弱。

    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

    五髒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

    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複脈通心是也。

    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

    锉一、兩劑,服之不效。

    予再候之,脈證相對,莫非藥有陳腐者,緻不效乎?再市藥之氣味濃者,煎服,其證減半,再服而安。

     凡藥之昆蟲草木,産之有地;根葉花實,采之有時。

    失其地,則性味少異矣;失其時,則性味不全矣。

    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

    《内經》曰:司歲備物。

    氣味之精專也,修合之際,宜加謹焉。

     湯液煎造 病患服藥,必擇人煎藥。

    能識煎熬制度,須令親信恭誠至意者煎藥,铫器除油垢、腥穢。

    必用新淨甜水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

    用紗濾去渣,取清汁服之,無不效也。

     古人服藥活法 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

     古人服藥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者,宜饑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察病輕重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機。

    五髒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效。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将難存。

    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于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髒,病随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蓋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于苦,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