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東垣先生藥類法象

關燈
五髒苦欲補瀉藥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補之,細辛。

    以酸瀉之,芍藥。

    虛,以生姜、陳皮之類補之。

    《經》曰:虛則補其母。

    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是也。

    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

    實,則白芍藥瀉之。

    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

    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

    以鹹補之,澤瀉。

    以甘瀉之,人參、黃、甘草。

    虛,以炒鹽補之。

    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補肝。

    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

    實,則甘草瀉之。

    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

    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以甘補之,人參。

    以苦瀉之,黃連。

    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

    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

    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實,則以枳實瀉之。

    如無他證,以瀉黃散瀉之。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瀉之,桑白皮。

    以酸補之,五味子。

    虛,則五味子補之。

    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補之。

    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

    實,則桑白皮瀉之。

    如無他證,以瀉白散瀉之。

    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

    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

    以苦補之,黃柏。

     以鹹瀉之,澤瀉。

    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

    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隻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髒補瀉,《内經·髒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精,詳看本論。

     髒腑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栀子佐之) 黃芩瀉大腸火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 柴胡瀉膽火(亦以黃連佐之) 白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 以上諸藥,各瀉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合為臣處,詳其所宜而用,勿執一也。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溫涼寒熱,四氣是也,皆象于天。

    溫、熱者,天之陽也。

    涼、寒者,天之陰也。

    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皆象于地。

    辛甘淡者,地之陽也。

    酸苦鹹者,地之陰也。

    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洩,酸、苦、鹹、寒是也。

    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洩,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輕清成象(味薄,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

     重濁成形(味濃,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

     濁陰走五髒,濁之清者也。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

     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

     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氣味濃薄寒熱陰陽升降圖 氣味濃薄寒熱陰陽升降圖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

    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洩下?《經》雲: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洩下。

    然而,洩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

     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雲: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升上而發汗。

    然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附子,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雲:發熱。

    大黃,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雲:洩下。

    粥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

    茶苦,為陰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