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下行。
消瘅利水。
去内心而外達。
散熱除風。
止渴通淋。
清胃兼能清肺。
潰癰治衄。
茅針卻異茅花。
(茅根此物自本經以下諸家本草皆未雲可以發表。
今人皆用之發表。
未知何意。
考其性味氣寒。
味甘質潤。
其所謂發表者安在哉。
不過清養肺胃。
涼瘀滌熱。
是其所長。
除風之說。
亦血行風自滅之意耳。
觀古人用茅針煎服。
可以潰膿。
茅花煎服。
可以止血。
皆所以入血分也。
每見昔人治吐衄不止。
用茅根搗汁服之即止。
則茅根之用概可知矣。
) 草部 山草類 延胡索 延胡索 行血中之氣滞。
質屬溫香。
使氣順而血調。
味兼辛苦。
入胃搜除瘀冷痛。
達肝通治婦人經。
(延胡索辛苦而溫。
色黃氣香。
其形堅實。
肝家血分藥也。
能行血活血。
而又能理血中氣滞。
故一切氣血阻滞作痛者。
皆可用之。
若病不因氣血阻滞而涉虛者。
又不宜用。
延胡索木屬肝經血分之藥。
而能治胃痛者。
以肝邪瘀滞乘胃而作痛也。
) 草部 山草類 地榆 地榆 酸苦入營陰。
肝與大腸皆可及。
沉寒涼血分。
火同濕熱總堪除。
且能散腫疏風。
瘡疹常用。
并可療崩治痢。
痔漏多宜。
(地榆入肝涼血。
是其本功。
痔痢等證。
雖由于大腸。
然皆出于血分中之濕熱。
地榆能除血中之熱。
熱除則濕自去耳。
地榆非疏風藥。
不過血熱則生風。
血涼則風自息矣。
至其治崩者。
亦由血為熱妄逼而行所緻。
當炙黑用之。
如因脾虛肝郁。
不因血熱者。
不可用也。
) 草部 山草類 巴戟天 巴戟天 能入腎肝血分。
起痿強陽。
質屬甘苦辛溫。
益陰固下。
疝瘕香港腳。
借以溫通。
痹濕風寒。
資其宣導。
(巴戟天其根狀如牡丹。
而結細過之。
外赤内黑。
去心用。
專治肝腎陽虛。
補而不滞。
宣而不燥。
故凡一切風寒濕痹于下焦腰膝諸證。
皆可治之。
其氣味甘溫之中。
略兼辛苦。
色紫質重。
其功可想。
觀巴戟之用。
為下焦肝腎血分之藥。
能補陰中之陽。
若陰中真水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用。
以其味兼辛苦氣溫。
非純靜之藥耳。
) 草部 山草類 肉苁蓉 肉苁蓉 壯陽滋腎。
甘鹹少帶微酸。
補命通幽。
溫潤且猶兼黑。
鎖陽之性。
主治相同。
(肉苁蓉草類也。
其狀柔軟如肉。
形有鱗甲如松枝。
一雲馬精遺地而生者。
亦未知然否。
甘鹹溫潤色黑。
專入肝腎。
能益精壯陽。
但無峻補之力。
卻有滑腸之能。
故雖肝腎不足。
而脾虛便溏者。
不宜服之。
鎖陽亦一類二種耳。
鎖陽出處形質性味功用。
皆與苁蓉同。
為腎經血分藥。
能補下焦陽中之陰。
與巴戟之補陰中之陽者略異。
故凡老人陽中之陰不足。
而緻大便結燥者宜之。
) 草部 山草類 淫羊藿 淫羊藿 有助陽補火之功。
辛味獨專。
甘香并至。
治腎弱肝虛等疾。
寒淫所勝。
痹痿鹹宜。
(淫羊藿一名仙靈脾。
其葉似豆藿。
羊食之則喜淫。
辛溫之性。
峻補命門之火。
故凡下焦一切風寒濕痹之病。
皆可治之。
惟陰虛陽勝者。
不宜服耳。
此藥僅助火益陽。
雖能補命門。
然香燥之品。
極易傷陰。
較巴戟苁蓉過之。
) 草部 山草類 貫衆 貫衆 辟時行之疫疠。
入血除邪。
化痘毒與疹。
散瘀解熱。
殺蟲化哽方多效。
入胃行肝苦且寒。
(貫衆多生山陰近水處。
味苦性寒。
有小毒。
故本經主治腹中邪熱諸毒。
殺三蟲等語。
皆取寒能勝熱。
以毒攻毒之意。
其所以治諸血病者。
亦血因熱結。
用此寒散之力也。
察其形性肝胃血分之藥。
一根能貫衆枝。
故名。
皮黑肉赤。
血分藥也。
其根叢生。
雖苦寒而能解散。
有小毒而能解毒。
凡遇時疫盛行。
痘疹竊發。
皆以此浸水缸中辟之。
) 草部 山草類 金毛脊 金毛脊 苦甘有強筋骨之功。
腎肝并補。
溫燥能利機關之疾。
痹痿皆瘳。
(金毛脊其根形如狗脊。
或如狗形。
有金黃毛。
苦溫性燥。
長于治風寒濕痹。
利機關。
強腰膝。
是其本功。
至益肝腎。
壯筋骨。
補性似不足耳。
此藥苦中兼甘。
性溫而燥。
其色紫。
如肝腎虛而有風寒濕邪痹着關節者。
最為相宜。
若純虛無邪。
亦非其治也。
) 草部 山草類 白芨 白芨 清金治嗽。
苦辛甘澀性平寒。
止血生肌。
散結斂瘡質膩滑。
(白芨色白。
味甘苦兼辛。
氣平微寒。
性滑。
有汁極粘膩。
得秋金之令。
而主收斂。
專入肺家血分。
故止血止嗽生肌治瘡。
皆取用之。
然必虛而有熱者乃為相宜耳。
白芨雖禀秋金收斂之性。
而仍具苦洩辛散之意。
與白蔹相近。
故每相需而用。
但非治病緊要之品耳。
) 草部 山草類 黃精 黃精 甘可益脾。
使五髒豐盈。
精完神固。
潤能養血。
從後天平補。
辟谷充饑。
(黃精得土之精氣而生。
甘平之性。
故為補益脾胃之勝品。
土者萬物之母。
母得其養。
則水火既濟。
金木調平。
諸邪自去。
百病不生矣。
然滋膩之品。
久服令人不饑。
若脾虛有濕者。
不宜服之。
恐其膩膈也。
此藥味甘如饴。
性平質潤。
為補養脾陰之正品。
可供無病患服食。
古今方中不見用之。
) 草部 山草類 白薇 白薇 鹹苦入陽明。
寒能勝熱。
芳香走血分。
涼可除蒸。
利水益陰。
兼治癃淋成閉。
産虛煩嘔。
并醫血熱生風。
(白薇其根色白。
微細如絲。
故名。
味苦而鹹。
性寒而香。
故能清解血分熱邪。
凡一切時邪溫病。
熱傳營分。
下午為盛者。
最宜。
其所以益陰利水者。
亦熱退則陰生。
陰生則水利也。
能入陽明者。
因金匮竹皮大丸一方。
用白薇以治産虛煩嘔之胃病耳。
白薇花于夏。
實于秋。
采根于秋末。
有由陽轉陰之意。
故治表熱。
解風溫。
皆由裡陰不守而來。
皆可用此治愈者。
亦陽歸陰之義。
其所以能利水者。
因其根似牛膝。
有引熱下行之意。
亦由陽歸陰也。
草部 山草類 參三七 (一名山漆)參三七 散血可和傷。
入胃行肝。
廣産野生種不一。
行瘀并止痛。
外敷内服。
苦多甘少性偏溫。
(參三七甘苦而溫。
以其能合金瘡。
如漆之粘物。
出廣地山中。
故名。
功專散血。
一切内服外敷之用。
皆取其散血之功。
陽明厥陰為多血之經。
故入之。
近時人家所種者。
其類甚多。
而皆不及廣産者良。
廣産者苦多甘少。
其形如參。
故謂之參三七。
無瘀者勿用。
) 草部 山草類 白頭翁 白頭翁 苦洩辛疏。
能治傳裡傷寒。
蘊成協熱痢。
涼瘀解表。
毋使外來溫疫擾亂少陽明。
(白頭翁形似柴胡。
春生苗葉。
莖端有細白毛。
一雲近根處有白毛叢生。
性味相近柴胡。
形質相近白薇。
故本經有主治溫瘧寒熱等證。
然苦寒之中。
有寓升發之意。
故仲景治協熱下痢之證。
有白頭翁湯。
以其解表清裡。
兩擅其長也。
白頭翁散瘀逐熱。
是其專功。
至解表不過餘力而已。
一雲即柴胡中揀出根有白毛者。
或一類二種。
故性味亦相似也。
) 草部 山草類 荠 荠 甘能解毒。
清金除消渴之邪。
寒可退陽。
入腎治強中之火。
(荠即甜桔梗。
甘寒入肺。
專解金石草木藥毒蠱毒。
以及瘡毒疔腫沙虱禽獸諸毒。
皆可服之。
大清肺火。
是其所長。
至所治強中消渴等疾。
亦清其源而流自潔耳。
又其所以成消渴強中者。
或恣意服餌金石燥毒等物。
助陽肆欲。
以緻内火自焚。
為害不淺。
荠能解之。
) 草部 山草類 仙茅 仙茅 補腎壯陽除痼冷。
味辛蠲痹理風邪。
(仙茅其葉如茅。
羊食之遍體化筋。
人食此羊。
大能溫補精血。
可見仙茅之功。
補命門。
助陽道。
其力頗雄。
然畢竟辛溫有毒之品。
用以搜除下焦風痹痼冷則可。
欲服之補陽添精則不可也。
仙茅之熱毒。
能助下焦淫火。
傷陰涸液。
緻發癰疽消渴強中之患。
與桂附之補火益下。
其性雖同。
但一得其正。
一得其偏耳。
) 草部 山草類 白前 白前 藉苦辛以降氣行痰。
仗微寒而清金除熱。
(白前其根形似北沙參。
色白性寒。
故功用亦相似。
專入肺家。
長于降氣下痰。
非肺有壅實者不相宜。
不如北沙參之養陰清熱。
略有補性耳。
) 草部 山草類 紫參 色紫入肝。
氣寒散血。
行瘀破積。
皆因微苦微辛。
治痢通經。
卻又能通能降。
(紫參苦寒之性。
略兼辛味。
全無補益。
隻能入肝行血清血。
凡血崩血痢。
以及癰腫諸瘡。
胸腹積聚而有瘀熱者。
皆可用之。
一名牡蒙。
五月結實。
六月采根。
色紫形似丹參。
用亦相近。
但丹參性平有甘味。
此則寒兼苦辛無甘味耳。
) 草部 山草類 山慈菇 山慈菇 殺蠱消癰。
有毒而能解毒。
行瘀散結。
辛寒又帶甘寒。
(山慈菇辛寒有毒。
散瀉之品。
隻可用以外敷癰腫。
然疔瘡之證。
各有成病之由。
當詳審用藥。
雖卒中閉證。
亦不可浪投毒藥。
以攻擊取禍也。
即金燈花根如慈菇。
惟外科發散藥用之為多。
服食方内。
隻玉樞丹用之。
其餘不多見也。
) 草部 隰草類 地黃 地黃 生者甘寒入腎。
涼血補陰。
熟則溫濃培元。
填精益髓。
細生地。
柔細和營。
在外證可以養陰不膩。
鮮生地。
新鮮散血。
雖壯水實則清胃偏長。
(地黃出懷慶者佳。
今河南河内等處皆種之。
其根長四五寸。
外赤内黃。
得土之正氣。
狀如胡蘿蔔之形。
曬之則幹而黑。
今之所用生地黃。
已得丙火煉。
其寒性已退。
養陰益血之功。
不寒不膩。
洵為上品。
細者即旁生小枝。
功雖相似。
而無膩滞之性。
有流動之機。
故一切痘疹瘡瘍皆用之。
生地未經蒸曬。
即今之所為鮮生地。
色黃味甘性寒。
專入脾胃。
散血清熱。
凡熱邪内幹營分。
胃陰告竭者。
頗屬相宜。
熟地即生地蒸曬極熟。
色黑如漆。
味如甘饴。
寒轉為溫。
自能獨入腎家。
填精補血。
為培助下元之首藥。
如脾虛有濕者。
不宜用耳。
) 草部 隰草類 麥門冬 麥門冬 養胃陰。
具柔滑功能。
療金燥受戕之咳。
潤肺髒。
兼苦甘性味。
治上焦不戢之焚。
若或拌入辰砂。
驚煩可定。
假使炒同元米。
寒苦堪除。
乳壅能通。
便溏須禁。
(麥門冬生山谷中。
肥地叢生。
其葉如韭。
根如連珠形。
一棵十餘枚。
去心用。
甘苦而寒。
專入肺胃。
以其柔潤多汁。
故最能養陰退熱。
然寒潤之品。
隻可用治肺胃陰液不足而有熱邪者。
若陽虛多寒。
便溏多濕之人。
尤宜禁之。
亦有連心用者。
以其心如人之脈絡。
一棵十餘枚。
個個貫通。
取其能貫通經絡之意。
故生脈散用之者。
以能複脈中之津液也。
) 草部 隰草類 牛膝 牛膝 滋肝助腎。
生者破血行瘀。
鹽炒酒蒸。
熟則強筋健骨。
具苦酸平和之性。
治拘攣痹着之邪。
懷産者。
象若枝條。
下行力足。
川産者。
形同續斷。
補益功多。
(牛膝今江淮閩粵等處皆有之。
惟以懷慶及川中所産者為良。
亦地土之各有異宜。
故功用亦有差等耳。
性善下行。
制炒則補益肝腎。
生用則專去惡血。
二者而已。
懷牛膝根細而長。
川牛膝根粗而大。
欲行瘀達下則懷勝。
補益肝腎則川勝耳。
) 草部 隰草類 紫菀 紫菀 性溫利肺。
治風寒咳逆之邪。
色赤和營。
療痿吐紅之疾。
皆為苦能降氣。
金肅則小但辛苦之性。
疏邪降逆。
是其所長。
故一切風寒風熱咳嗽痰血等證。
凡屬肺金之邪郁而不宜者。
皆可用之。
惟潤養之力為不足耳。
因紫菀根雖柔軟。
然亦非潤藥。
皆以辛散苦洩為功。
若内無郁結。
外無表邪。
肺陰不足。
虛火上刑者。
仍不可用。
) 草部 隰草類 川斷 川斷 益肝腎。
筋骨能強。
利機關。
勞傷可續。
治帶脈之郁結。
暖子宮之虛寒。
抑且補而能宣。
味苦性溫瘀可散。
況複行而不洩。
婦人外證病鹹宜。
(川斷以其能接續斷絕筋骨諸傷損。
故名。
而筋骨主于肝腎。
故專入肝腎。
考其苦溫之性。
以及本經主治。
畢竟行散之力有餘。
補益之功不足。
婦人血脈因寒瘀阻。
外科已潰未潰等證。
皆可治之。
川斷之性味主治。
與牛膝相近。
但下行之力。
牛膝為長。
宣補之功。
川斷較勝耳。
肝腎不足。
風寒痹于下焦血分者。
更宜。
) 草部 隰草類 車前子 車前子 清邪火以下行。
直達州都祛濕熱。
味甘寒而降利。
專清水道愈癃淋。
治肝家有夢之遺精。
精因火擾。
導腎部諸般之留垢。
垢盡虛回。
滑可催生。
黑能走血。
(車前子甘寒滑利。
性專降洩。
故有去濕熱利小便之功。
且色黑能走血分。
治一切血淋胎産等證。
皆取其滑利之功。
詩雲。
采采。
即車前也。
言婦人樂有子而取其易産之意。
此物味甘。
略兼鹹味。
與苦劣之味不同。
且性又粘滑。
故古人有降而不洩。
行而有補之說。
然亦須腎虛有邪熱者為宜。
若陽虛有寒。
元氣下陷之人。
還當禁服。
) 草部 隰草類 蓄 蓄 入膀胱專主分消。
降利功偏化濕濁。
行脾肺并療疥疾。
苦平性燥殺蟲瘡。
(蓄多生道旁。
一名扁竹。
如竹形布地。
節間有粉。
如花。
苦平之性。
善祛濕熱。
殺諸蟲。
觀本經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等語。
即可想矣。
) 草部 隰草類 燈心 燈心 清心肺煩蒸。
味淡性寒輕且白。
導小腸濕熱。
通淋利水降而行。
(燈心色白體輕。
功專入肺。
以其寒能清熱。
淡可分消。
故能祛除濕熱。
通利水道。
以其為心也。
又能入心。
凡屬上焦濕熱。
緻成癃淋等證。
皆可用之。
制輕元法。
用燈心堅塞竹管内。
燒紅透悶。
隐即成黑灰。
欲研粉須用米粉漿曬研末。
入水取浮起者。
) 草部 隰草類 甘菊 甘菊 味甘性寒。
平肝疏肺。
清上焦之邪熱。
治目祛風。
禀金水之精英。
益陰滋腎。
(甘菊其花禀秋金之氣而生。
故能入肺。
凡花皆散。
故主疏風。
風氣通于肝。
故又能入肝。
治一切目疾。
但甘菊之用。
可一言以蔽之曰。
疏風而已。
然雖系疏風之品。
而性味甘寒。
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
故補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
考菊花之性。
入肝之用為長。
以其甘寒能清金壯水。
水壯則木有所生。
金清則木有所制。
故肝風可熄。
肝火能平。
一切肝病皆治。
各随佐使之藥以為用耳。
) 草部 隰草類 益母草 益母草 入肝行血。
辛苦微寒。
消水逐風。
敷圍散腫。
花能外散兼行表。
子則行中帶補陰。
(益母草消瘀化水。
是其所長。
以産母必有瘀濁停留。
此物能消之化之。
邪去則母受益。
故有益母之名。
凡花皆散。
故可兼表。
凡子皆潤。
而帶甘味。
故可兼補。
然一本之物。
總不越消水行血。
進退而已。
無瘀滞者不宜用之。
其子名茺蔚子。
本經首言能明目。
雖雲行中有補。
隻可用于肝血瘀滞。
及血灌瞳神之證。
若無瘀滞而欲其補益。
則未必耳。
祛風者。
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
) 草部 隰草類 麻黃 麻黃 走太陽寒水之經。
功先入肺。
為發汗輕疏之劑。
性則偏溫。
寒飲稽留。
藉味辛而宣散。
痰哮久痼。
仗苦力以搜除。
(麻黃其苗中空。
味辛苦。
氣味俱薄。
升也陽也。
專入肺家衛分。
疏散風寒。
達表由汗而出。
麻黃本肺家衛分藥。
仲景治寒傷營用麻黃湯者。
以内有桂枝領之入營也。
宣肺發表。
麻黃之能足以盡之。
故一切咳嗽宿哮等疾。
凡屬肺中有風寒痰飲者。
皆可用之。
不必拘拘乎麻黃之但能出汗也。
足太陽主一身之表。
故入之。
大抵寒邪輕而從口鼻入者。
則傷肺。
寒邪重而從表入者。
則傷經。
故雖所傷不同。
而其治則一也。
麻黃之功。
首先入肺。
若肺中有寒痰宿飲之疾。
麻黃到肺。
隻能搜剔肺中痰飲。
不能再發汗出表。
猶用兵者。
有一戰之功。
無再戰之力也。
) 草部 隰草類 款冬花 款冬花 治嗽化痰。
性暖平和不燥。
潤金疏肺。
味辛略帶微甘。
(款冬花。
此花發于冬令。
雖雪積冰堅。
其花獨豔。
陰中含陽。
故性溫。
凡花皆輕揚上達。
故入肺。
有邪可散。
無邪可潤。
故一切咳嗽。
皆可取用。
然性雖溫潤。
畢竟疏散之品。
無補養之功耳。
用者審之。
款冬花溫而不燥。
潤而不寒。
散而不洩。
故無論虛實寒熱。
一切咳嗽之屬肺病者。
皆可用也。
) 草部 隰草類 冬葵子 冬葵子 滑利通淋。
下乳催生悉主治。
甘寒入胃。
二腸水腑并分消。
(冬葵子甘寒滑利之品。
入胃與大腸。
故消乳癰。
潤大便。
滑胎利竅。
是其所長。
至通淋滲濕等治。
不過旁及小腸膀胱之地耳。
凡乳癰初起。
用冬葵子二兩。
酒水各半煎飲。
即消。
此物隻可用于氣血燥澀之人。
而不可施于虛羸中寒之體。
以其甘寒滑利也。
中虛氣陷者。
尤宜禁之。
) 草部 隰草類 萱花 服之利水。
甘涼賴以和脾。
樹以忘憂。
香滑可供快膈。
(萱花一名宜男草。
又名忘憂草。
即今之黃花菜也。
産下隰之地。
甘涼之性。
善除濕熱利水。
以其花有解散之功。
雖利水去濕。
而又潤而不燥。
故可和中快膈耳。
隻可供菜食之用。
雖有治病之力。
非所擅長也。
) 草部 隰草類 白蒺藜 白蒺藜 行瘀破滞。
搜肝風有走散之功。
味苦兼辛。
瀉肺部而溫宣可貴。
催生下乳。
退翳除星。
(白蒺藜狀如菱形。
三角有刺。
色白甚小。
布地而生。
善行善破。
專入肺肝。
宣肺之滞。
疏肝之瘀。
故能治風痹目疾。
乳癰積聚等證。
溫苦辛散之品。
以祛逐為用。
無補益之功也。
) 草部 隰草類 沙苑 補腎固精。
味苦多甘能攝下。
益陰明目。
性溫滋水卻生肝。
(沙苑出陝西潼關等處。
一名潼蒺藜。
其形如豆。
其色青綠。
嚼之微有腥氣。
味甘帶苦。
其性微溫。
故為補腎之藥。
能治腰痛洩精等證。
雖然力薄之品。
而命門火熾。
濕熱淋濁等證。
仍不可用。
以其性溫固攝也。
) 草部 隰草類 旋覆花 旋覆花 鹹以軟堅。
蠲飲化痰都有效。
苦能下達。
通腸導水悉皆能。
具宣行肺胃之功。
噫氣不除。
賴其辛散。
有斡旋胸中之力。
肝邪痹着。
借以溫通。
(旋覆花一名金沸草。
六月開細黃花。
其香如菊。
中有白毛。
宜絹包用。
鹹溫辛苦之性。
能利大腸。
軟堅痰。
散結氣。
搜肝瀉肺。
由胃及腸。
旋覆之功。
皆在鹹潤而已。
旋覆花本為肺藥。
以其散
消瘅利水。
去内心而外達。
散熱除風。
止渴通淋。
清胃兼能清肺。
潰癰治衄。
茅針卻異茅花。
(茅根此物自本經以下諸家本草皆未雲可以發表。
今人皆用之發表。
未知何意。
考其性味氣寒。
味甘質潤。
其所謂發表者安在哉。
不過清養肺胃。
涼瘀滌熱。
是其所長。
除風之說。
亦血行風自滅之意耳。
觀古人用茅針煎服。
可以潰膿。
茅花煎服。
可以止血。
皆所以入血分也。
每見昔人治吐衄不止。
用茅根搗汁服之即止。
則茅根之用概可知矣。
) 草部 山草類 延胡索 延胡索 行血中之氣滞。
質屬溫香。
使氣順而血調。
味兼辛苦。
入胃搜除瘀冷痛。
達肝通治婦人經。
(延胡索辛苦而溫。
色黃氣香。
其形堅實。
肝家血分藥也。
能行血活血。
而又能理血中氣滞。
故一切氣血阻滞作痛者。
皆可用之。
若病不因氣血阻滞而涉虛者。
又不宜用。
延胡索木屬肝經血分之藥。
而能治胃痛者。
以肝邪瘀滞乘胃而作痛也。
) 草部 山草類 地榆 地榆 酸苦入營陰。
肝與大腸皆可及。
沉寒涼血分。
火同濕熱總堪除。
且能散腫疏風。
瘡疹常用。
并可療崩治痢。
痔漏多宜。
(地榆入肝涼血。
是其本功。
痔痢等證。
雖由于大腸。
然皆出于血分中之濕熱。
地榆能除血中之熱。
熱除則濕自去耳。
地榆非疏風藥。
不過血熱則生風。
血涼則風自息矣。
至其治崩者。
亦由血為熱妄逼而行所緻。
當炙黑用之。
如因脾虛肝郁。
不因血熱者。
不可用也。
) 草部 山草類 巴戟天 巴戟天 能入腎肝血分。
起痿強陽。
質屬甘苦辛溫。
益陰固下。
疝瘕香港腳。
借以溫通。
痹濕風寒。
資其宣導。
(巴戟天其根狀如牡丹。
而結細過之。
外赤内黑。
去心用。
專治肝腎陽虛。
補而不滞。
宣而不燥。
故凡一切風寒濕痹于下焦腰膝諸證。
皆可治之。
其氣味甘溫之中。
略兼辛苦。
色紫質重。
其功可想。
觀巴戟之用。
為下焦肝腎血分之藥。
能補陰中之陽。
若陰中真水不足而相火旺者不宜用。
以其味兼辛苦氣溫。
非純靜之藥耳。
) 草部 山草類 肉苁蓉 肉苁蓉 壯陽滋腎。
甘鹹少帶微酸。
補命通幽。
溫潤且猶兼黑。
鎖陽之性。
主治相同。
(肉苁蓉草類也。
其狀柔軟如肉。
形有鱗甲如松枝。
一雲馬精遺地而生者。
亦未知然否。
甘鹹溫潤色黑。
專入肝腎。
能益精壯陽。
但無峻補之力。
卻有滑腸之能。
故雖肝腎不足。
而脾虛便溏者。
不宜服之。
鎖陽亦一類二種耳。
鎖陽出處形質性味功用。
皆與苁蓉同。
為腎經血分藥。
能補下焦陽中之陰。
與巴戟之補陰中之陽者略異。
故凡老人陽中之陰不足。
而緻大便結燥者宜之。
) 草部 山草類 淫羊藿 淫羊藿 有助陽補火之功。
辛味獨專。
甘香并至。
治腎弱肝虛等疾。
寒淫所勝。
痹痿鹹宜。
(淫羊藿一名仙靈脾。
其葉似豆藿。
羊食之則喜淫。
辛溫之性。
峻補命門之火。
故凡下焦一切風寒濕痹之病。
皆可治之。
惟陰虛陽勝者。
不宜服耳。
此藥僅助火益陽。
雖能補命門。
然香燥之品。
極易傷陰。
較巴戟苁蓉過之。
) 草部 山草類 貫衆 貫衆 辟時行之疫疠。
入血除邪。
化痘毒與疹。
散瘀解熱。
殺蟲化哽方多效。
入胃行肝苦且寒。
(貫衆多生山陰近水處。
味苦性寒。
有小毒。
故本經主治腹中邪熱諸毒。
殺三蟲等語。
皆取寒能勝熱。
以毒攻毒之意。
其所以治諸血病者。
亦血因熱結。
用此寒散之力也。
察其形性肝胃血分之藥。
一根能貫衆枝。
故名。
皮黑肉赤。
血分藥也。
其根叢生。
雖苦寒而能解散。
有小毒而能解毒。
凡遇時疫盛行。
痘疹竊發。
皆以此浸水缸中辟之。
) 草部 山草類 金毛脊 金毛脊 苦甘有強筋骨之功。
腎肝并補。
溫燥能利機關之疾。
痹痿皆瘳。
(金毛脊其根形如狗脊。
或如狗形。
有金黃毛。
苦溫性燥。
長于治風寒濕痹。
利機關。
強腰膝。
是其本功。
至益肝腎。
壯筋骨。
補性似不足耳。
此藥苦中兼甘。
性溫而燥。
其色紫。
如肝腎虛而有風寒濕邪痹着關節者。
最為相宜。
若純虛無邪。
亦非其治也。
) 草部 山草類 白芨 白芨 清金治嗽。
苦辛甘澀性平寒。
止血生肌。
散結斂瘡質膩滑。
(白芨色白。
味甘苦兼辛。
氣平微寒。
性滑。
有汁極粘膩。
得秋金之令。
而主收斂。
專入肺家血分。
故止血止嗽生肌治瘡。
皆取用之。
然必虛而有熱者乃為相宜耳。
白芨雖禀秋金收斂之性。
而仍具苦洩辛散之意。
與白蔹相近。
故每相需而用。
但非治病緊要之品耳。
) 草部 山草類 黃精 黃精 甘可益脾。
使五髒豐盈。
精完神固。
潤能養血。
從後天平補。
辟谷充饑。
(黃精得土之精氣而生。
甘平之性。
故為補益脾胃之勝品。
土者萬物之母。
母得其養。
則水火既濟。
金木調平。
諸邪自去。
百病不生矣。
然滋膩之品。
久服令人不饑。
若脾虛有濕者。
不宜服之。
恐其膩膈也。
此藥味甘如饴。
性平質潤。
為補養脾陰之正品。
可供無病患服食。
古今方中不見用之。
) 草部 山草類 白薇 白薇 鹹苦入陽明。
寒能勝熱。
芳香走血分。
涼可除蒸。
利水益陰。
兼治癃淋成閉。
産虛煩嘔。
并醫血熱生風。
(白薇其根色白。
微細如絲。
故名。
味苦而鹹。
性寒而香。
故能清解血分熱邪。
凡一切時邪溫病。
熱傳營分。
下午為盛者。
最宜。
其所以益陰利水者。
亦熱退則陰生。
陰生則水利也。
能入陽明者。
因金匮竹皮大丸一方。
用白薇以治産虛煩嘔之胃病耳。
白薇花于夏。
實于秋。
采根于秋末。
有由陽轉陰之意。
故治表熱。
解風溫。
皆由裡陰不守而來。
皆可用此治愈者。
亦陽歸陰之義。
其所以能利水者。
因其根似牛膝。
有引熱下行之意。
亦由陽歸陰也。
草部 山草類 參三七 (一名山漆)參三七 散血可和傷。
入胃行肝。
廣産野生種不一。
行瘀并止痛。
外敷内服。
苦多甘少性偏溫。
(參三七甘苦而溫。
以其能合金瘡。
如漆之粘物。
出廣地山中。
故名。
功專散血。
一切内服外敷之用。
皆取其散血之功。
陽明厥陰為多血之經。
故入之。
近時人家所種者。
其類甚多。
而皆不及廣産者良。
廣産者苦多甘少。
其形如參。
故謂之參三七。
無瘀者勿用。
) 草部 山草類 白頭翁 白頭翁 苦洩辛疏。
能治傳裡傷寒。
蘊成協熱痢。
涼瘀解表。
毋使外來溫疫擾亂少陽明。
(白頭翁形似柴胡。
春生苗葉。
莖端有細白毛。
一雲近根處有白毛叢生。
性味相近柴胡。
形質相近白薇。
故本經有主治溫瘧寒熱等證。
然苦寒之中。
有寓升發之意。
故仲景治協熱下痢之證。
有白頭翁湯。
以其解表清裡。
兩擅其長也。
白頭翁散瘀逐熱。
是其專功。
至解表不過餘力而已。
一雲即柴胡中揀出根有白毛者。
或一類二種。
故性味亦相似也。
) 草部 山草類 荠 荠 甘能解毒。
清金除消渴之邪。
寒可退陽。
入腎治強中之火。
(荠即甜桔梗。
甘寒入肺。
專解金石草木藥毒蠱毒。
以及瘡毒疔腫沙虱禽獸諸毒。
皆可服之。
大清肺火。
是其所長。
至所治強中消渴等疾。
亦清其源而流自潔耳。
又其所以成消渴強中者。
或恣意服餌金石燥毒等物。
助陽肆欲。
以緻内火自焚。
為害不淺。
荠能解之。
) 草部 山草類 仙茅 仙茅 補腎壯陽除痼冷。
味辛蠲痹理風邪。
(仙茅其葉如茅。
羊食之遍體化筋。
人食此羊。
大能溫補精血。
可見仙茅之功。
補命門。
助陽道。
其力頗雄。
然畢竟辛溫有毒之品。
用以搜除下焦風痹痼冷則可。
欲服之補陽添精則不可也。
仙茅之熱毒。
能助下焦淫火。
傷陰涸液。
緻發癰疽消渴強中之患。
與桂附之補火益下。
其性雖同。
但一得其正。
一得其偏耳。
) 草部 山草類 白前 白前 藉苦辛以降氣行痰。
仗微寒而清金除熱。
(白前其根形似北沙參。
色白性寒。
故功用亦相似。
專入肺家。
長于降氣下痰。
非肺有壅實者不相宜。
不如北沙參之養陰清熱。
略有補性耳。
) 草部 山草類 紫參 色紫入肝。
氣寒散血。
行瘀破積。
皆因微苦微辛。
治痢通經。
卻又能通能降。
(紫參苦寒之性。
略兼辛味。
全無補益。
隻能入肝行血清血。
凡血崩血痢。
以及癰腫諸瘡。
胸腹積聚而有瘀熱者。
皆可用之。
一名牡蒙。
五月結實。
六月采根。
色紫形似丹參。
用亦相近。
但丹參性平有甘味。
此則寒兼苦辛無甘味耳。
) 草部 山草類 山慈菇 山慈菇 殺蠱消癰。
有毒而能解毒。
行瘀散結。
辛寒又帶甘寒。
(山慈菇辛寒有毒。
散瀉之品。
隻可用以外敷癰腫。
然疔瘡之證。
各有成病之由。
當詳審用藥。
雖卒中閉證。
亦不可浪投毒藥。
以攻擊取禍也。
即金燈花根如慈菇。
惟外科發散藥用之為多。
服食方内。
隻玉樞丹用之。
其餘不多見也。
) 草部 隰草類 地黃 地黃 生者甘寒入腎。
涼血補陰。
熟則溫濃培元。
填精益髓。
細生地。
柔細和營。
在外證可以養陰不膩。
鮮生地。
新鮮散血。
雖壯水實則清胃偏長。
(地黃出懷慶者佳。
今河南河内等處皆種之。
其根長四五寸。
外赤内黃。
得土之正氣。
狀如胡蘿蔔之形。
曬之則幹而黑。
今之所用生地黃。
已得丙火煉。
其寒性已退。
養陰益血之功。
不寒不膩。
洵為上品。
細者即旁生小枝。
功雖相似。
而無膩滞之性。
有流動之機。
故一切痘疹瘡瘍皆用之。
生地未經蒸曬。
即今之所為鮮生地。
色黃味甘性寒。
專入脾胃。
散血清熱。
凡熱邪内幹營分。
胃陰告竭者。
頗屬相宜。
熟地即生地蒸曬極熟。
色黑如漆。
味如甘饴。
寒轉為溫。
自能獨入腎家。
填精補血。
為培助下元之首藥。
如脾虛有濕者。
不宜用耳。
) 草部 隰草類 麥門冬 麥門冬 養胃陰。
具柔滑功能。
療金燥受戕之咳。
潤肺髒。
兼苦甘性味。
治上焦不戢之焚。
若或拌入辰砂。
驚煩可定。
假使炒同元米。
寒苦堪除。
乳壅能通。
便溏須禁。
(麥門冬生山谷中。
肥地叢生。
其葉如韭。
根如連珠形。
一棵十餘枚。
去心用。
甘苦而寒。
專入肺胃。
以其柔潤多汁。
故最能養陰退熱。
然寒潤之品。
隻可用治肺胃陰液不足而有熱邪者。
若陽虛多寒。
便溏多濕之人。
尤宜禁之。
亦有連心用者。
以其心如人之脈絡。
一棵十餘枚。
個個貫通。
取其能貫通經絡之意。
故生脈散用之者。
以能複脈中之津液也。
) 草部 隰草類 牛膝 牛膝 滋肝助腎。
生者破血行瘀。
鹽炒酒蒸。
熟則強筋健骨。
具苦酸平和之性。
治拘攣痹着之邪。
懷産者。
象若枝條。
下行力足。
川産者。
形同續斷。
補益功多。
(牛膝今江淮閩粵等處皆有之。
惟以懷慶及川中所産者為良。
亦地土之各有異宜。
故功用亦有差等耳。
性善下行。
制炒則補益肝腎。
生用則專去惡血。
二者而已。
懷牛膝根細而長。
川牛膝根粗而大。
欲行瘀達下則懷勝。
補益肝腎則川勝耳。
) 草部 隰草類 紫菀 紫菀 性溫利肺。
治風寒咳逆之邪。
色赤和營。
療痿吐紅之疾。
皆為苦能降氣。
金肅則小但辛苦之性。
疏邪降逆。
是其所長。
故一切風寒風熱咳嗽痰血等證。
凡屬肺金之邪郁而不宜者。
皆可用之。
惟潤養之力為不足耳。
因紫菀根雖柔軟。
然亦非潤藥。
皆以辛散苦洩為功。
若内無郁結。
外無表邪。
肺陰不足。
虛火上刑者。
仍不可用。
) 草部 隰草類 川斷 川斷 益肝腎。
筋骨能強。
利機關。
勞傷可續。
治帶脈之郁結。
暖子宮之虛寒。
抑且補而能宣。
味苦性溫瘀可散。
況複行而不洩。
婦人外證病鹹宜。
(川斷以其能接續斷絕筋骨諸傷損。
故名。
而筋骨主于肝腎。
故專入肝腎。
考其苦溫之性。
以及本經主治。
畢竟行散之力有餘。
補益之功不足。
婦人血脈因寒瘀阻。
外科已潰未潰等證。
皆可治之。
川斷之性味主治。
與牛膝相近。
但下行之力。
牛膝為長。
宣補之功。
川斷較勝耳。
肝腎不足。
風寒痹于下焦血分者。
更宜。
) 草部 隰草類 車前子 車前子 清邪火以下行。
直達州都祛濕熱。
味甘寒而降利。
專清水道愈癃淋。
治肝家有夢之遺精。
精因火擾。
導腎部諸般之留垢。
垢盡虛回。
滑可催生。
黑能走血。
(車前子甘寒滑利。
性專降洩。
故有去濕熱利小便之功。
且色黑能走血分。
治一切血淋胎産等證。
皆取其滑利之功。
詩雲。
采采。
即車前也。
言婦人樂有子而取其易産之意。
此物味甘。
略兼鹹味。
與苦劣之味不同。
且性又粘滑。
故古人有降而不洩。
行而有補之說。
然亦須腎虛有邪熱者為宜。
若陽虛有寒。
元氣下陷之人。
還當禁服。
) 草部 隰草類 蓄 蓄 入膀胱專主分消。
降利功偏化濕濁。
行脾肺并療疥疾。
苦平性燥殺蟲瘡。
(蓄多生道旁。
一名扁竹。
如竹形布地。
節間有粉。
如花。
苦平之性。
善祛濕熱。
殺諸蟲。
觀本經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等語。
即可想矣。
) 草部 隰草類 燈心 燈心 清心肺煩蒸。
味淡性寒輕且白。
導小腸濕熱。
通淋利水降而行。
(燈心色白體輕。
功專入肺。
以其寒能清熱。
淡可分消。
故能祛除濕熱。
通利水道。
以其為心也。
又能入心。
凡屬上焦濕熱。
緻成癃淋等證。
皆可用之。
制輕元法。
用燈心堅塞竹管内。
燒紅透悶。
隐即成黑灰。
欲研粉須用米粉漿曬研末。
入水取浮起者。
) 草部 隰草類 甘菊 甘菊 味甘性寒。
平肝疏肺。
清上焦之邪熱。
治目祛風。
禀金水之精英。
益陰滋腎。
(甘菊其花禀秋金之氣而生。
故能入肺。
凡花皆散。
故主疏風。
風氣通于肝。
故又能入肝。
治一切目疾。
但甘菊之用。
可一言以蔽之曰。
疏風而已。
然雖系疏風之品。
而性味甘寒。
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
故補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
考菊花之性。
入肝之用為長。
以其甘寒能清金壯水。
水壯則木有所生。
金清則木有所制。
故肝風可熄。
肝火能平。
一切肝病皆治。
各随佐使之藥以為用耳。
) 草部 隰草類 益母草 益母草 入肝行血。
辛苦微寒。
消水逐風。
敷圍散腫。
花能外散兼行表。
子則行中帶補陰。
(益母草消瘀化水。
是其所長。
以産母必有瘀濁停留。
此物能消之化之。
邪去則母受益。
故有益母之名。
凡花皆散。
故可兼表。
凡子皆潤。
而帶甘味。
故可兼補。
然一本之物。
總不越消水行血。
進退而已。
無瘀滞者不宜用之。
其子名茺蔚子。
本經首言能明目。
雖雲行中有補。
隻可用于肝血瘀滞。
及血灌瞳神之證。
若無瘀滞而欲其補益。
則未必耳。
祛風者。
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
) 草部 隰草類 麻黃 麻黃 走太陽寒水之經。
功先入肺。
為發汗輕疏之劑。
性則偏溫。
寒飲稽留。
藉味辛而宣散。
痰哮久痼。
仗苦力以搜除。
(麻黃其苗中空。
味辛苦。
氣味俱薄。
升也陽也。
專入肺家衛分。
疏散風寒。
達表由汗而出。
麻黃本肺家衛分藥。
仲景治寒傷營用麻黃湯者。
以内有桂枝領之入營也。
宣肺發表。
麻黃之能足以盡之。
故一切咳嗽宿哮等疾。
凡屬肺中有風寒痰飲者。
皆可用之。
不必拘拘乎麻黃之但能出汗也。
足太陽主一身之表。
故入之。
大抵寒邪輕而從口鼻入者。
則傷肺。
寒邪重而從表入者。
則傷經。
故雖所傷不同。
而其治則一也。
麻黃之功。
首先入肺。
若肺中有寒痰宿飲之疾。
麻黃到肺。
隻能搜剔肺中痰飲。
不能再發汗出表。
猶用兵者。
有一戰之功。
無再戰之力也。
) 草部 隰草類 款冬花 款冬花 治嗽化痰。
性暖平和不燥。
潤金疏肺。
味辛略帶微甘。
(款冬花。
此花發于冬令。
雖雪積冰堅。
其花獨豔。
陰中含陽。
故性溫。
凡花皆輕揚上達。
故入肺。
有邪可散。
無邪可潤。
故一切咳嗽。
皆可取用。
然性雖溫潤。
畢竟疏散之品。
無補養之功耳。
用者審之。
款冬花溫而不燥。
潤而不寒。
散而不洩。
故無論虛實寒熱。
一切咳嗽之屬肺病者。
皆可用也。
) 草部 隰草類 冬葵子 冬葵子 滑利通淋。
下乳催生悉主治。
甘寒入胃。
二腸水腑并分消。
(冬葵子甘寒滑利之品。
入胃與大腸。
故消乳癰。
潤大便。
滑胎利竅。
是其所長。
至通淋滲濕等治。
不過旁及小腸膀胱之地耳。
凡乳癰初起。
用冬葵子二兩。
酒水各半煎飲。
即消。
此物隻可用于氣血燥澀之人。
而不可施于虛羸中寒之體。
以其甘寒滑利也。
中虛氣陷者。
尤宜禁之。
) 草部 隰草類 萱花 服之利水。
甘涼賴以和脾。
樹以忘憂。
香滑可供快膈。
(萱花一名宜男草。
又名忘憂草。
即今之黃花菜也。
産下隰之地。
甘涼之性。
善除濕熱利水。
以其花有解散之功。
雖利水去濕。
而又潤而不燥。
故可和中快膈耳。
隻可供菜食之用。
雖有治病之力。
非所擅長也。
) 草部 隰草類 白蒺藜 白蒺藜 行瘀破滞。
搜肝風有走散之功。
味苦兼辛。
瀉肺部而溫宣可貴。
催生下乳。
退翳除星。
(白蒺藜狀如菱形。
三角有刺。
色白甚小。
布地而生。
善行善破。
專入肺肝。
宣肺之滞。
疏肝之瘀。
故能治風痹目疾。
乳癰積聚等證。
溫苦辛散之品。
以祛逐為用。
無補益之功也。
) 草部 隰草類 沙苑 補腎固精。
味苦多甘能攝下。
益陰明目。
性溫滋水卻生肝。
(沙苑出陝西潼關等處。
一名潼蒺藜。
其形如豆。
其色青綠。
嚼之微有腥氣。
味甘帶苦。
其性微溫。
故為補腎之藥。
能治腰痛洩精等證。
雖然力薄之品。
而命門火熾。
濕熱淋濁等證。
仍不可用。
以其性溫固攝也。
) 草部 隰草類 旋覆花 旋覆花 鹹以軟堅。
蠲飲化痰都有效。
苦能下達。
通腸導水悉皆能。
具宣行肺胃之功。
噫氣不除。
賴其辛散。
有斡旋胸中之力。
肝邪痹着。
借以溫通。
(旋覆花一名金沸草。
六月開細黃花。
其香如菊。
中有白毛。
宜絹包用。
鹹溫辛苦之性。
能利大腸。
軟堅痰。
散結氣。
搜肝瀉肺。
由胃及腸。
旋覆之功。
皆在鹹潤而已。
旋覆花本為肺藥。
以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