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方以為神。

    及讀是書。

    而知張君之為醫。

    固循循然示人以易者。

    于。

    其易也。

    其神也。

    庖丁一日解十二牛不頓芒刃。

    若張君者。

    微特善醫。

     亦可謂善着書矣。

    若夫是書之用。

    則前序已言之。

    餘又奚言。

     光緒二十有一年。

    歲次乙未季春之月。

    武進盛康拜撰。

    時年八十有二。

     程序 先生餘之姻娅也。

    少好讀書。

    及長得足疾。

    渡江求諸名醫治療。

    不得瘳。

    而家道中落。

     因銳志學醫。

    早夕研究。

    自以己疾不治。

    欲思操技以治天下之疾。

    先生之心亦良苦矣。

    同治甲子。

    家君宦閩乞歸。

    家君亦素邃于醫。

    日與先生相過從。

    尋繹經論參酌古今。

    往往心為之折。

     歲戊子。

    餘以薄宦從事鄭州工次。

    暑雨祈寒。

    晨昏無間。

    幾成怯證。

    爰請假歸就先生治之。

     竟愈。

    先生出手鈔本草便讀兩冊示餘。

    囑為訂誤。

    餘輾轉奉讀。

    見其每味編作長短偶言。

    将所屬之性味。

    所入之髒腑。

    前後互辭。

    發明精當。

    考本草一書。

    向無善本可讀。

    即明季李士材着本草征要一卷。

    習醫者皆奉為圭臬。

    然其間性味髒腑亦列之于前。

    且語句多不純。

    主治或不切。

    學人憾之。

    斯編簡而要。

    詳而明。

    不特便學人之讀。

    且足補醫林之缺。

    竊欲授梓以公同好。

    因匆促北上。

    即當領憑赴滇。

    事遂不果。

    然未嘗一日忘也。

    丁酉冬。

    餘奉諱裡居。

     知此書已為同裡盛君我彭刊行鄂渚。

    足見有目共賞。

    十年宦海。

    素願遂償。

    因于讀禮之餘。

     謹序先生所以着此書之始末。

    與餘所以景仰向慕之意。

    質諸我彭以廣流傳雲。

     光緒歲次戊戌春月姻愚侄程福海頓首拜序 自序 粵自神農嘗草木。

    着本草經。

    創始醫道。

    厥後神其技者。

    太古有岐伯少俞。

    中世有扁鵲秦和。

    漢興有太倉公張仲景。

    考方域之異宜。

    辨藥品之真僞。

    按陰陽五行君臣佐使之理。

    着書立說。

    以羽翼本經。

    魏晉以來。

    校修補注者。

    魏有李當之。

    梁有陶宏景。

    北齊有徐之才。

    唐有蘇恭。

    孫思邈。

    陳藏器。

    宋有劉翰。

    掌禹錫。

    唐慎微。

    寇宗。

    金元之間。

    有張劉李朱。

    皆其最着者也。

    但名作雖多。

    惜無善本。

    逮有明李時珍出。

    采輯藥品千九百種。

    綜核群籍。

    八百餘家。

    集諸家之大成。

    着本草綱目一書。

    誠為廣大精微。

    盡善盡美。

    但初學人讀之。

    一如望洋觀海。

    即窮經皓首。

    亦無所折衷。

    其餘之簡便者。

    如備要。

    如從新。

    固能由博返約。

    但皆以所屬之性味。

    所入之髒腑。

    有毒無毒列之于前。

    記誦之難。

    無有甚于此者。

    (成)學醫二十餘年。

    力購本草數十家。

    朝夕研究。

    以為業醫者。

    若不先明藥之性味。

    氣之濃薄。

    質之寒溫。

    雖博覽群書。

    知方知病。

    而不知藥之性。

    其不緻運用乖方。

    而草菅人命者幾希矣。

    故遇有一物之性味功用。

    确切不移。

    能與病相當而取效者。

    則每味拟一二聯或五六聯。

    置之案頭。

    數年來積成五百餘品。

    删繁去複。

    編為排偶俚言。

    将各物性味所入所治。

    參差前後。

    不使學人混淆難誦。

    書成。

    仿李東垣指掌。

    陳嘉谟蒙筌之意。

    顔之曰本草便讀。

    亦非敢以管窺蠡測之見。

    與先哲争衡也。

    不過欲引進後學。

    譬如行遠必自迩。

    登高必自卑耳。

    至其中詞句之不雅。

    對仗之不工。

    一則緣(成)之學業未深。

    短于文墨。

    一則限于藥品之性味主治。

    恐失本真。

    谫陋之由。

    實有所自。

    定知當世高明君子。

    必有起而正之者。

    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光緒丁亥孟夏武進張秉成兆嘉氏自序于存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