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金石部
關燈
小
中
大
破積滞。
劫痰涎。
散結胸。
療疥癬惡瘡。
殺蟲及虱。
其性燥烈。
能爛龈攣筋。
其功過與輕粉、粉霜同。
(今廚人往往以之染色供馔、宜去之。
) 雄黃 重、解毒殺蟲。
辛溫有毒。
獨入厥陰氣分。
搜肝氣而散肝風。
殺百毒。
辟鬼魅。
治驚痫。
痰涎積聚。
頭痛眩暈。
暑瘧痢洩瀉。
(夷堅志雲:虞雍雲:道中冒暑、洩痢連月、夢至仙居、延之坐、壁中有詞雲: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洩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食之安樂、别作治療、醫家大錯、如方服之而愈。
)又能化血為水。
燥濕殺蟲。
治勞疳蛇傷。
(焚之、蛇皆遠去。
)敷楊梅疔毒。
疥癬痔瘍。
血虛者大忌。
生山之陽。
赤似雞冠。
明徹不臭。
重三五兩者良。
醋浸。
入萊菔汁煮幹。
生山之陰者。
名雌黃。
功用略同。
劣者名熏黃。
燒之則臭。
隻堪熏瘡疥。
殺蟲虱。
(陰腫如鬥、雄黃礬石各二兩、甘草一尺、水五升、煮二升、浸之。
) 石膏 體重瀉火、氣輕解肌。
甘辛而淡。
體重而降。
足陽明經(胃。
)大寒之藥,色白入肺,兼入三焦。
(諸經氣分。
)寒能清熱降火。
辛能發汗解肌。
甘能緩脾。
生津止渴。
治傷寒郁結無汗。
陽明頭痛。
發熱惡寒。
日晡潮熱。
陽狂壯熱。
(經雲:陽盛生外熱。
)小便赤濁。
大渴引飲。
中暑自汗。
(能發汗、又能止自汗。
)舌焦(胎濃、無津。
)牙痛。
(陽明經熱、為末、擦牙固齒。
)又胃主肌肉。
肺主皮毛。
(嘉言曰:極清肺熱。
)為發斑疹之要品。
(色赤如錦紋者為斑、隐隐見紅點者為疹、斑重而疹輕、率由胃熱所緻、然亦有陰陽二證、陽證宜用石膏、又有内傷陰證見斑疹者、色微紅而稀少、此胃氣極虛、逼其無根之火遊行于外、當補益氣血、使中有主、則氣不外遊、血不外散、若作熱治、死生反掌。
)少壯火熱者。
功效甚速。
老弱虛寒者。
禍不旋踵。
(東垣曰:立夏前服白虎湯、令人小便不禁、降令太過也。
)極能寒胃。
胃弱血虛。
及病邪未入陽明者。
切勿輕投。
(成無己解大青龍湯曰:風陽邪、傷衛、寒陰邪、傷營、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去、營衛俱和、石膏乃重劑、而又颛達肌表也、東垣曰:石膏足陽明藥、仲景用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幹不得卧、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陽明主肌肉、故身熱、脈交中、故目痛、脈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幹、胃不和則卧不安、故不得卧、然亦有陽虛發熱、及脾胃虛勞、傷寒陰盛格陽、内寒外熱、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證至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于外、外熱而内寒、陽盛極而格陰于外、外冷而内熱、經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也、當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雖燥熱而中實寒、便赤者、外雖厥冷而内實熱也、再看口中之燥潤、及舌胎之淺深、胎黃黑者為熱、宜白虎湯、然亦有舌黑屬寒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溫之、誤投寒劑則死矣。
)有軟硬二種。
瑩白者良。
研細。
甘草水飛。
近人因其寒。
或用火。
則不甚傷胃。
但用之鮮少。
則難見功。
(白虎湯以之為君、或自一兩加至四兩。
)味淡難出。
(若入煎劑、須先煮數十沸。
)雞子為使。
惡巴豆。
畏鐵。
(今茶食内、俱加石膏粉、取其價廉而且清涼可口也、害人不少。
) 滑石 通、利竅行水、體重、瀉火。
淡滲濕。
滑利竅。
寒瀉熱。
色白入肺。
清其化源。
而下走膀胱以利水。
通六腑九竅津液。
為足太陽經本藥。
(膀胱。
)治中暑積熱。
嘔吐煩渴。
(非實止渴、取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若無濕、小便利而渴者、内有燥熱、宜滋潤、或誤服此、則愈亡其津液、而渴轉甚矣、故好古以為至燥之劑。
)黃膽水腫。
腳氣淋閉。
(偏主石淋。
)水瀉熱痢。
(六幹姜、治白痢。
)吐血衄血。
諸瘡腫毒。
為蕩熱除濕之要藥。
(時珍曰:滑石上利毛腠之竅、是除中上之濕熱、下利精溺之竅、是除中下之濕熱、濕熱去、則三焦甯而表裡和、闌門通而陰陽利矣、河間益元散、治表裡上下諸病、蓋是此意、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滑石六錢、甘草一錢、或加辰砂。
)消暑降火。
散結。
通乳滑胎。
凡脾虛下陷及精滑者禁之。
病有當發表者尤忌。
(時珍、士材俱謂其能發表、庵亦謂其氣輕解肌、不過以其能利毛竅耳、不知表邪得此滲洩重降之品、必愈陷入裡而成敗證矣、切勿信以為然。
)白而潤者良。
石葦為使。
宜甘草。
(走洩之性、宜甘以和之、嘉言曰:天水散、取其一甘一寒之意也。
陰下濕汗、滑石一兩、石膏半兩、枯白礬五分、研摻之、腳指縫爛、方同上。
) 赤石脂 重、澀、固大小腸。
甘溫酸澀。
能收濕止血而固下。
(經疏雲: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其他澀藥、輕浮不能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洩要藥。
)療腸洩痢。
崩帶遺精。
癰痔潰瘍。
收口長肉。
催生下胞。
(經疏雲:能去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東垣曰:胞胎不出、澀劑可以下之、又雲: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胞衣、無推蕩之峻。
)細膩入氣分。
(五色石脂、各入五髒。
)研粉。
(亦有者。
)水飛。
畏芫花。
惡大黃、松脂。
(經水過多、赤石脂、破故紙等分為末、米飲下二錢。
) 禹餘糧 重澀固下。
甘平性澀。
手足陽明(大腸、胃。
)血分重劑。
治咳逆下痢。
血閉(症瘕。
)血崩。
能固下。
(李先知活人書括雲:下焦有病患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
)又能催生。
石中黃粉。
生于池澤。
無砂者佳。
修治同上。
(身面瘢痕、同半夏末、雞子黃和敷、先以布拭赤、避風日卅日、效 爐甘石 燥濕、治目疾。
甘溫。
陽明胃經
劫痰涎。
散結胸。
療疥癬惡瘡。
殺蟲及虱。
其性燥烈。
能爛龈攣筋。
其功過與輕粉、粉霜同。
(今廚人往往以之染色供馔、宜去之。
) 雄黃 重、解毒殺蟲。
辛溫有毒。
獨入厥陰氣分。
搜肝氣而散肝風。
殺百毒。
辟鬼魅。
治驚痫。
痰涎積聚。
頭痛眩暈。
暑瘧痢洩瀉。
(夷堅志雲:虞雍雲:道中冒暑、洩痢連月、夢至仙居、延之坐、壁中有詞雲: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洩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食之安樂、别作治療、醫家大錯、如方服之而愈。
)又能化血為水。
燥濕殺蟲。
治勞疳蛇傷。
(焚之、蛇皆遠去。
)敷楊梅疔毒。
疥癬痔瘍。
血虛者大忌。
生山之陽。
赤似雞冠。
明徹不臭。
重三五兩者良。
醋浸。
入萊菔汁煮幹。
生山之陰者。
名雌黃。
功用略同。
劣者名熏黃。
燒之則臭。
隻堪熏瘡疥。
殺蟲虱。
(陰腫如鬥、雄黃礬石各二兩、甘草一尺、水五升、煮二升、浸之。
) 石膏 體重瀉火、氣輕解肌。
甘辛而淡。
體重而降。
足陽明經(胃。
)大寒之藥,色白入肺,兼入三焦。
(諸經氣分。
)寒能清熱降火。
辛能發汗解肌。
甘能緩脾。
生津止渴。
治傷寒郁結無汗。
陽明頭痛。
發熱惡寒。
日晡潮熱。
陽狂壯熱。
(經雲:陽盛生外熱。
)小便赤濁。
大渴引飲。
中暑自汗。
(能發汗、又能止自汗。
)舌焦(胎濃、無津。
)牙痛。
(陽明經熱、為末、擦牙固齒。
)又胃主肌肉。
肺主皮毛。
(嘉言曰:極清肺熱。
)為發斑疹之要品。
(色赤如錦紋者為斑、隐隐見紅點者為疹、斑重而疹輕、率由胃熱所緻、然亦有陰陽二證、陽證宜用石膏、又有内傷陰證見斑疹者、色微紅而稀少、此胃氣極虛、逼其無根之火遊行于外、當補益氣血、使中有主、則氣不外遊、血不外散、若作熱治、死生反掌。
)少壯火熱者。
功效甚速。
老弱虛寒者。
禍不旋踵。
(東垣曰:立夏前服白虎湯、令人小便不禁、降令太過也。
)極能寒胃。
胃弱血虛。
及病邪未入陽明者。
切勿輕投。
(成無己解大青龍湯曰:風陽邪、傷衛、寒陰邪、傷營、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去、營衛俱和、石膏乃重劑、而又颛達肌表也、東垣曰:石膏足陽明藥、仲景用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幹不得卧、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陽明主肌肉、故身熱、脈交中、故目痛、脈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幹、胃不和則卧不安、故不得卧、然亦有陽虛發熱、及脾胃虛勞、傷寒陰盛格陽、内寒外熱、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證至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于外、外熱而内寒、陽盛極而格陰于外、外冷而内熱、經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也、當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雖燥熱而中實寒、便赤者、外雖厥冷而内實熱也、再看口中之燥潤、及舌胎之淺深、胎黃黑者為熱、宜白虎湯、然亦有舌黑屬寒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溫之、誤投寒劑則死矣。
)有軟硬二種。
瑩白者良。
研細。
甘草水飛。
近人因其寒。
或用火。
則不甚傷胃。
但用之鮮少。
則難見功。
(白虎湯以之為君、或自一兩加至四兩。
)味淡難出。
(若入煎劑、須先煮數十沸。
)雞子為使。
惡巴豆。
畏鐵。
(今茶食内、俱加石膏粉、取其價廉而且清涼可口也、害人不少。
) 滑石 通、利竅行水、體重、瀉火。
淡滲濕。
滑利竅。
寒瀉熱。
色白入肺。
清其化源。
而下走膀胱以利水。
通六腑九竅津液。
為足太陽經本藥。
(膀胱。
)治中暑積熱。
嘔吐煩渴。
(非實止渴、取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若無濕、小便利而渴者、内有燥熱、宜滋潤、或誤服此、則愈亡其津液、而渴轉甚矣、故好古以為至燥之劑。
)黃膽水腫。
腳氣淋閉。
(偏主石淋。
)水瀉熱痢。
(六幹姜、治白痢。
)吐血衄血。
諸瘡腫毒。
為蕩熱除濕之要藥。
(時珍曰:滑石上利毛腠之竅、是除中上之濕熱、下利精溺之竅、是除中下之濕熱、濕熱去、則三焦甯而表裡和、闌門通而陰陽利矣、河間益元散、治表裡上下諸病、蓋是此意、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滑石六錢、甘草一錢、或加辰砂。
)消暑降火。
散結。
通乳滑胎。
凡脾虛下陷及精滑者禁之。
病有當發表者尤忌。
(時珍、士材俱謂其能發表、庵亦謂其氣輕解肌、不過以其能利毛竅耳、不知表邪得此滲洩重降之品、必愈陷入裡而成敗證矣、切勿信以為然。
)白而潤者良。
石葦為使。
宜甘草。
(走洩之性、宜甘以和之、嘉言曰:天水散、取其一甘一寒之意也。
陰下濕汗、滑石一兩、石膏半兩、枯白礬五分、研摻之、腳指縫爛、方同上。
) 赤石脂 重、澀、固大小腸。
甘溫酸澀。
能收濕止血而固下。
(經疏雲: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其他澀藥、輕浮不能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洩要藥。
)療腸洩痢。
崩帶遺精。
癰痔潰瘍。
收口長肉。
催生下胞。
(經疏雲:能去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東垣曰:胞胎不出、澀劑可以下之、又雲: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胞衣、無推蕩之峻。
)細膩入氣分。
(五色石脂、各入五髒。
)研粉。
(亦有者。
)水飛。
畏芫花。
惡大黃、松脂。
(經水過多、赤石脂、破故紙等分為末、米飲下二錢。
) 禹餘糧 重澀固下。
甘平性澀。
手足陽明(大腸、胃。
)血分重劑。
治咳逆下痢。
血閉(症瘕。
)血崩。
能固下。
(李先知活人書括雲:下焦有病患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
)又能催生。
石中黃粉。
生于池澤。
無砂者佳。
修治同上。
(身面瘢痕、同半夏末、雞子黃和敷、先以布拭赤、避風日卅日、效 爐甘石 燥濕、治目疾。
甘溫。
陽明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