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果部
關燈
小
中
大
。
大腸受傷。
反綠豆。
(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
) 海松子 潤燥。
甘溫而香。
潤肺開胃。
散水氣。
除諸風。
治肺燥咳嗽。
(松子一兩、胡桃二兩、研膏、和熟蜜半兩收之。
)大便虛秘。
(同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蠟和丸、黃耆湯下。
)便溏精滑者勿與、有濕痰者亦禁。
槟榔 瀉氣行水、破脹攻堅。
苦溫破滞。
辛溫散邪。
瀉胸中至高之氣。
使之下行。
性如鐵石。
能墜諸藥。
至于下極。
攻堅去脹。
消食行痰。
下水除風。
醒酒殺蟲。
治痰癖症結。
瘴疠瘧痢。
水腫腳氣。
(腳氣沖心者、尤須用之、童便姜汁、溫酒調服。
)大小便氣秘。
裡急後重。
(或同木香調氣、或同黃芩、枳殼寬腸。
)墜諸氣至于下極。
氣虛下陷者。
所當遠避。
嶺南多瘴、以槟榔代茶、損洩真氣、所以居人多病少壽。
)雞心尖長。
破之作錦紋者良。
(陰毛生虱、煎水洗之、即除。
)忌火。
耳出膿、槟榔末吹之、遊丹從臍起者、槟榔末、醋調敷之。
) 大腹皮 瀉、下氣、通、行水。
辛洩肺。
溫和脾。
下氣寬胸。
行水通大小腸。
治水腫腳氣。
痞脹痰膈。
瘴瘧霍亂。
稍涉虛者勿用。
取皮。
酒洗。
黑豆湯再洗。
(鸩鳥多栖其樹、故宜洗淨。
)煨用。
子、辛澀溫。
與槟榔同功。
而力稍緩。
形亦與槟榔相似。
腹大而扁。
(故又名大腹槟榔。
) 枳子 一名木蜜、一名木饧。
潤、解酒。
甘平。
止渴除煩,潤五髒,解酒毒。
(葛根解酒而發散、不如枳、震亨曰:一男子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加葛根于補氣血藥中、一貼微汗、反倦怠、熱如故、知氣血虛、不宜葛根之而加入、即愈。
)多食發蛔蟲。
實拳曲如雞距。
(故俗名雞距。
)經霜黃赤。
甚甘。
木皮、治五痔。
和五藏。
落花生 潤肺補脾。
辛甘而香。
潤肺補脾。
和平可貴。
出閩廣。
藤生。
花落地而結實。
故名。
炒用。
以上夷果類。
川椒 一名蜀椒。
宣、散寒濕、燥、補火。
辛大熱。
有毒。
入肺發汗。
散寒。
治風寒咳嗽。
入脾暖胃燥濕。
消食除脹。
治心腹冷痛。
吐瀉痢。
痰飲水腫。
入右腎命門補火。
治腎氣上逆。
(能下行、導火歸元。
)陽衰洩精。
溲數陰汗。
(有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疼悶欲死、以布裹椒、濃半寸、包囊下、熱氣大通、日再易、以消為度、或以桂末塗、亦良。
)破血通經。
除症安蛔。
(蟲聞椒則伏、凡蟲咬腹痛者、面白唇紅、時發時止。
)辟疫伏邪。
殺鬼疰蟲魚毒。
(最殺勞蟲。
)通血脈。
消痿痹。
行肢節。
利機關。
命門火衰。
有寒濕者宜之。
陰虛火旺之人。
在所大忌。
(丹溪曰:食椒既久、則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
)蜀産。
肉濃皮皺為川椒。
比秦椒略小。
去閉口者。
(能殺人。
)微炒去汗。
搗去裡面黃殼。
取紅用。
(名椒紅。
)得鹽良。
(入腎。
)杏仁為使。
畏雄黃、附子、防風、款冬、涼水、麻仁。
(中其毒者、用涼水麻仁漿解之。
) 椒目 (通、行水。
)苦辛小毒。
颛行水道。
不行谷道。
消水蠱。
除脹定喘。
根、辛熱殺蟲。
煎湯洗腳氣及濕瘡。
秦椒 俗名花椒。
宣散寒、燥濕溫中。
辛苦溫。
有毒。
溫中散寒。
燥濕除風。
下氣殺蟲。
治上氣。
咳嗽吐逆疝瘕。
風濕寒痹。
利五髒。
去老血。
療久痢。
月閉。
腹中冷痛。
産後餘疾。
惡血痢。
腹痛。
禁忌修治。
俱同川椒。
比川椒味短。
紋低。
惡苦蒌、防葵。
畏雄黃。
(手足心腫、風也、椒末鹽等分、醋和敷。
) 胡椒 燥、快膈消痰。
辛大熱。
有毒。
溫中下氣。
快膈消痰。
治寒痰食積。
腸滑冷痢。
陰毒腹痛。
胃寒吐水。
牙齒浮熱作痛。
(合荜茇散之。
)殺一切魚肉鼈蕈毒。
(劉伯溫多能鄙事方、蜈蚣咬傷、胡椒嚼封之、即不痛。
)世人因其快膈。
嗜之者衆。
然損肺走氣。
動火動血。
損齒昏目。
發瘡痔髒毒。
必陰氣至足者。
方可用。
畢澄茄、即胡椒之大者。
乃一類二種。
主治略同。
亦易僭上。
吳茱萸 宣散風寒、燥濕疏肝、下氣。
辛苦大熱。
有小毒。
疏肝燥脾。
溫中下氣。
除濕解郁。
去痰殺蟲。
開腠理。
逐風寒。
治厥陰頭痛。
陰毒腹痛。
(痛在少腹。
)嘔逆吞酸。
(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茱作向導、蔡中丞苦痰飲、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酸不食、得一方名吳仙丹、吳茱湯泡七次、與茯苓等分、蜜丸、服之而愈。
)痞滿噎膈。
食積瀉痢。
血痹陰疝。
奔豚症瘕。
痔疾腸風。
腳氣水腫。
口舌生瘡。
(為末、醋調、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
)沖脈為病。
氣逆裡急。
(宜此主之。
)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
(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椒性善下、吳茱性上、似不盡然、宗曰:此物下氣甚速、東垣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膈塞脹滿、非吳茱不可治也。
)利大腸壅氣。
下産後餘血。
損氣動火。
昏目發瘡。
病非寒滞有濕者勿用。
即有寒濕者。
亦宜酌量少用。
開口陳久者良。
滾湯泡去苦烈汁。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畏紫石英。
茶 瀉熱清神、消食。
苦甘微寒。
下氣消食。
去痰熱,除煩渴,清頭目。
(得春初生發之氣、故多整肅上膈之功、湯液雲:苦寒不行、如何是清頭目、蒙筌曰:熱下降、則上自清矣。
)醒昏睡。
(能清神、景嶽雲:飲濃茶即不睡者、以心氣被伐而然。
)解酒食油膩燒炙之毒。
(與姜等分濃煎、名姜茶飲、治赤白痢、茶助陰、姜助陽、使寒熱平調、并能消暑、解酒食毒。
)利大小便。
止頭痛。
中冷中風、由痰厥氣上沖所緻、名痰厥頭痛、單煮茶、恣飲取吐、直吐出膽汁乃已、渴而即瘥。
)愈瘡。
寒胃。
(濃茶能引吐。
)消脂。
(最能去油。
)酒後飲茶。
引入膀胱腎經。
患瘕疝水腫。
空心尤忌。
味甘而細者良。
(茶禀天地至清之氣、産于瘠砂之間、颛感雲露之滋培、不受纖塵之滓穢、故能清心滌腸胃、為清貴之品、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者爾、故入藥須擇上品、方有利益。
)茶子搗仁洗衣。
去油膩。
以上味類。
瓜蒂 一名瓜丁。
宣、湧吐。
苦寒。
有小毒。
陽明(胃。
)吐藥。
能吐風熱痰涎。
上膈宿食。
(吐去上焦之邪、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上者湧之
大腸受傷。
反綠豆。
(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
) 海松子 潤燥。
甘溫而香。
潤肺開胃。
散水氣。
除諸風。
治肺燥咳嗽。
(松子一兩、胡桃二兩、研膏、和熟蜜半兩收之。
)大便虛秘。
(同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蠟和丸、黃耆湯下。
)便溏精滑者勿與、有濕痰者亦禁。
槟榔 瀉氣行水、破脹攻堅。
苦溫破滞。
辛溫散邪。
瀉胸中至高之氣。
使之下行。
性如鐵石。
能墜諸藥。
至于下極。
攻堅去脹。
消食行痰。
下水除風。
醒酒殺蟲。
治痰癖症結。
瘴疠瘧痢。
水腫腳氣。
(腳氣沖心者、尤須用之、童便姜汁、溫酒調服。
)大小便氣秘。
裡急後重。
(或同木香調氣、或同黃芩、枳殼寬腸。
)墜諸氣至于下極。
氣虛下陷者。
所當遠避。
嶺南多瘴、以槟榔代茶、損洩真氣、所以居人多病少壽。
)雞心尖長。
破之作錦紋者良。
(陰毛生虱、煎水洗之、即除。
)忌火。
耳出膿、槟榔末吹之、遊丹從臍起者、槟榔末、醋調敷之。
) 大腹皮 瀉、下氣、通、行水。
辛洩肺。
溫和脾。
下氣寬胸。
行水通大小腸。
治水腫腳氣。
痞脹痰膈。
瘴瘧霍亂。
稍涉虛者勿用。
取皮。
酒洗。
黑豆湯再洗。
(鸩鳥多栖其樹、故宜洗淨。
)煨用。
子、辛澀溫。
與槟榔同功。
而力稍緩。
形亦與槟榔相似。
腹大而扁。
(故又名大腹槟榔。
) 枳子 一名木蜜、一名木饧。
潤、解酒。
甘平。
止渴除煩,潤五髒,解酒毒。
(葛根解酒而發散、不如枳、震亨曰:一男子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加葛根于補氣血藥中、一貼微汗、反倦怠、熱如故、知氣血虛、不宜葛根之而加入、即愈。
)多食發蛔蟲。
實拳曲如雞距。
(故俗名雞距。
)經霜黃赤。
甚甘。
木皮、治五痔。
和五藏。
落花生 潤肺補脾。
辛甘而香。
潤肺補脾。
和平可貴。
出閩廣。
藤生。
花落地而結實。
故名。
炒用。
以上夷果類。
川椒 一名蜀椒。
宣、散寒濕、燥、補火。
辛大熱。
有毒。
入肺發汗。
散寒。
治風寒咳嗽。
入脾暖胃燥濕。
消食除脹。
治心腹冷痛。
吐瀉痢。
痰飲水腫。
入右腎命門補火。
治腎氣上逆。
(能下行、導火歸元。
)陽衰洩精。
溲數陰汗。
(有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疼悶欲死、以布裹椒、濃半寸、包囊下、熱氣大通、日再易、以消為度、或以桂末塗、亦良。
)破血通經。
除症安蛔。
(蟲聞椒則伏、凡蟲咬腹痛者、面白唇紅、時發時止。
)辟疫伏邪。
殺鬼疰蟲魚毒。
(最殺勞蟲。
)通血脈。
消痿痹。
行肢節。
利機關。
命門火衰。
有寒濕者宜之。
陰虛火旺之人。
在所大忌。
(丹溪曰:食椒既久、則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
)蜀産。
肉濃皮皺為川椒。
比秦椒略小。
去閉口者。
(能殺人。
)微炒去汗。
搗去裡面黃殼。
取紅用。
(名椒紅。
)得鹽良。
(入腎。
)杏仁為使。
畏雄黃、附子、防風、款冬、涼水、麻仁。
(中其毒者、用涼水麻仁漿解之。
) 椒目 (通、行水。
)苦辛小毒。
颛行水道。
不行谷道。
消水蠱。
除脹定喘。
根、辛熱殺蟲。
煎湯洗腳氣及濕瘡。
秦椒 俗名花椒。
宣散寒、燥濕溫中。
辛苦溫。
有毒。
溫中散寒。
燥濕除風。
下氣殺蟲。
治上氣。
咳嗽吐逆疝瘕。
風濕寒痹。
利五髒。
去老血。
療久痢。
月閉。
腹中冷痛。
産後餘疾。
惡血痢。
腹痛。
禁忌修治。
俱同川椒。
比川椒味短。
紋低。
惡苦蒌、防葵。
畏雄黃。
(手足心腫、風也、椒末鹽等分、醋和敷。
) 胡椒 燥、快膈消痰。
辛大熱。
有毒。
溫中下氣。
快膈消痰。
治寒痰食積。
腸滑冷痢。
陰毒腹痛。
胃寒吐水。
牙齒浮熱作痛。
(合荜茇散之。
)殺一切魚肉鼈蕈毒。
(劉伯溫多能鄙事方、蜈蚣咬傷、胡椒嚼封之、即不痛。
)世人因其快膈。
嗜之者衆。
然損肺走氣。
動火動血。
損齒昏目。
發瘡痔髒毒。
必陰氣至足者。
方可用。
畢澄茄、即胡椒之大者。
乃一類二種。
主治略同。
亦易僭上。
吳茱萸 宣散風寒、燥濕疏肝、下氣。
辛苦大熱。
有小毒。
疏肝燥脾。
溫中下氣。
除濕解郁。
去痰殺蟲。
開腠理。
逐風寒。
治厥陰頭痛。
陰毒腹痛。
(痛在少腹。
)嘔逆吞酸。
(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茱作向導、蔡中丞苦痰飲、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酸不食、得一方名吳仙丹、吳茱湯泡七次、與茯苓等分、蜜丸、服之而愈。
)痞滿噎膈。
食積瀉痢。
血痹陰疝。
奔豚症瘕。
痔疾腸風。
腳氣水腫。
口舌生瘡。
(為末、醋調、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
)沖脈為病。
氣逆裡急。
(宜此主之。
)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
(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椒性善下、吳茱性上、似不盡然、宗曰:此物下氣甚速、東垣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膈塞脹滿、非吳茱不可治也。
)利大腸壅氣。
下産後餘血。
損氣動火。
昏目發瘡。
病非寒滞有濕者勿用。
即有寒濕者。
亦宜酌量少用。
開口陳久者良。
滾湯泡去苦烈汁。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畏紫石英。
茶 瀉熱清神、消食。
苦甘微寒。
下氣消食。
去痰熱,除煩渴,清頭目。
(得春初生發之氣、故多整肅上膈之功、湯液雲:苦寒不行、如何是清頭目、蒙筌曰:熱下降、則上自清矣。
)醒昏睡。
(能清神、景嶽雲:飲濃茶即不睡者、以心氣被伐而然。
)解酒食油膩燒炙之毒。
(與姜等分濃煎、名姜茶飲、治赤白痢、茶助陰、姜助陽、使寒熱平調、并能消暑、解酒食毒。
)利大小便。
止頭痛。
中冷中風、由痰厥氣上沖所緻、名痰厥頭痛、單煮茶、恣飲取吐、直吐出膽汁乃已、渴而即瘥。
)愈瘡。
寒胃。
(濃茶能引吐。
)消脂。
(最能去油。
)酒後飲茶。
引入膀胱腎經。
患瘕疝水腫。
空心尤忌。
味甘而細者良。
(茶禀天地至清之氣、産于瘠砂之間、颛感雲露之滋培、不受纖塵之滓穢、故能清心滌腸胃、為清貴之品、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者爾、故入藥須擇上品、方有利益。
)茶子搗仁洗衣。
去油膩。
以上味類。
瓜蒂 一名瓜丁。
宣、湧吐。
苦寒。
有小毒。
陽明(胃。
)吐藥。
能吐風熱痰涎。
上膈宿食。
(吐去上焦之邪、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上者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