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
入心脾血分。
能引血化汗化膿。
内托癰疽痘瘡。
(同丁香、治痘瘡灰塌。
)消瘀生肌。
補虛寒。
宣氣血。
利關節。
治風痹症瘕。
噎膈腹滿。
心腹諸痛。
桂枝 輕、解肌、調營衛。
辛甘而溫。
氣薄升浮。
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
溫經通脈。
發汗解肌。
(能利肺氣、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治傷風頭痛。
(無汗能發。
)傷寒自汗。
(有汗能止、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
)調和營衛。
使邪從汗出。
而汗自止。
(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
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解、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亦惟有汗者宜之、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以桂枝湯中有芍藥故也。
)亦治手足痛風脅風。
(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脅風屬肝、桂枝能平肝、東垣曰:桂枝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又曰:氣薄則發洩、桂枝上行而解表、氣濃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李士材曰:肉桂乃近根之最濃者、桂心即在中之次濃者、桂枝即頂上細枝、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之道也。
)桂性偏陽。
陰虛之人。
一切血證。
(最能動血。
)不可誤投。
木犀花辛溫。
同百藥煎、孩兒茶。
作膏餅噙。
生津辟臭化痰。
治風蟲牙痛。
同麻油蒸熟。
潤發及作面脂。
桂葉搗碎浸水。
洗發去垢。
除風。
辛夷 一名木筆花、一名迎春花。
宣散上焦風熱。
辛溫輕浮。
入肺胃氣分。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
通于頭腦。
溫中解肌。
通九竅。
利關節。
主治膽移熱于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于腦則鼻塞、經曰:腦滲為涕、王冰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
)及頭痛面。
(黑斑、可作面脂。
)目眩齒痛。
九竅風熱之病。
辛香走竄。
虛人偶感風寒而鼻塞者禁之。
頭痛屬血虛火熾者。
服之轉甚。
(李時珍曰:肺開竅于鼻、陽明胃脈、環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凡人外見一形、必有一形留于腦中、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
)去外皮毛。
(毛射肺、令人咳。
)微焙。
芎蒲、石膏、蒲黃、黃連。
(鼻淵、鼻、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并用辛夷研末、入麝香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
) 沉香 宣、調氣、重暖腎。
辛苦性溫。
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
(怒則氣上、能平肝下氣。
)能降亦能升。
故能理諸氣而調中。
(東垣曰:上至天、下至泉、用與使、最相宜。
)其色黑體陽。
故入右腎命門。
暖精助陽。
行氣溫中。
治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症癖邪惡。
冷風麻痹。
氣痢氣淋。
肌膚水腫。
大腸虛閉。
氣虛下陷。
陰虧火旺者。
切勿沾唇。
色黑沉水。
油熟者良。
香甜者性平。
辛辣者性熱。
(鹧鸪斑者、名黃沉、如牛角黑者、名角沉、咀之軟削之卷者、名黃蠟沉、甚難得、半沉者、為煎香棧香、勿用、雞骨香、雖沉而心空、并不堪用、不沉者、為黃熟香。
)入湯劑。
磨汁沖服。
入丸散。
紙裹置懷中。
待燥碾之。
忌火。
(吳球活人心統、治胃冷久呃、沉香紫蘇白豆蔻仁各一錢、為末、每用柿蒂湯服五七分、效。
) 丁香 燥、暖胃溫腎。
辛溫純陽。
洩肺溫胃。
大能療腎。
壯陽事。
暖陰戶。
治胃冷壅脹。
嘔哕呃逆。
(呃逆、有痰阻氣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内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
入心脾血分。
能引血化汗化膿。
内托癰疽痘瘡。
(同丁香、治痘瘡灰塌。
)消瘀生肌。
補虛寒。
宣氣血。
利關節。
治風痹症瘕。
噎膈腹滿。
心腹諸痛。
桂枝 輕、解肌、調營衛。
辛甘而溫。
氣薄升浮。
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
溫經通脈。
發汗解肌。
(能利肺氣、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治傷風頭痛。
(無汗能發。
)傷寒自汗。
(有汗能止、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
)調和營衛。
使邪從汗出。
而汗自止。
(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
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解、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亦惟有汗者宜之、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以桂枝湯中有芍藥故也。
)亦治手足痛風脅風。
(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脅風屬肝、桂枝能平肝、東垣曰:桂枝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又曰:氣薄則發洩、桂枝上行而解表、氣濃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李士材曰:肉桂乃近根之最濃者、桂心即在中之次濃者、桂枝即頂上細枝、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之道也。
)桂性偏陽。
陰虛之人。
一切血證。
(最能動血。
)不可誤投。
木犀花辛溫。
同百藥煎、孩兒茶。
作膏餅噙。
生津辟臭化痰。
治風蟲牙痛。
同麻油蒸熟。
潤發及作面脂。
桂葉搗碎浸水。
洗發去垢。
除風。
辛夷 一名木筆花、一名迎春花。
宣散上焦風熱。
辛溫輕浮。
入肺胃氣分。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
通于頭腦。
溫中解肌。
通九竅。
利關節。
主治膽移熱于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于腦則鼻塞、經曰:腦滲為涕、王冰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
)及頭痛面。
(黑斑、可作面脂。
)目眩齒痛。
九竅風熱之病。
辛香走竄。
虛人偶感風寒而鼻塞者禁之。
頭痛屬血虛火熾者。
服之轉甚。
(李時珍曰:肺開竅于鼻、陽明胃脈、環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凡人外見一形、必有一形留于腦中、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
)去外皮毛。
(毛射肺、令人咳。
)微焙。
芎蒲、石膏、蒲黃、黃連。
(鼻淵、鼻、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并用辛夷研末、入麝香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
) 沉香 宣、調氣、重暖腎。
辛苦性溫。
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
(怒則氣上、能平肝下氣。
)能降亦能升。
故能理諸氣而調中。
(東垣曰:上至天、下至泉、用與使、最相宜。
)其色黑體陽。
故入右腎命門。
暖精助陽。
行氣溫中。
治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症癖邪惡。
冷風麻痹。
氣痢氣淋。
肌膚水腫。
大腸虛閉。
氣虛下陷。
陰虧火旺者。
切勿沾唇。
色黑沉水。
油熟者良。
香甜者性平。
辛辣者性熱。
(鹧鸪斑者、名黃沉、如牛角黑者、名角沉、咀之軟削之卷者、名黃蠟沉、甚難得、半沉者、為煎香棧香、勿用、雞骨香、雖沉而心空、并不堪用、不沉者、為黃熟香。
)入湯劑。
磨汁沖服。
入丸散。
紙裹置懷中。
待燥碾之。
忌火。
(吳球活人心統、治胃冷久呃、沉香紫蘇白豆蔻仁各一錢、為末、每用柿蒂湯服五七分、效。
) 丁香 燥、暖胃溫腎。
辛溫純陽。
洩肺溫胃。
大能療腎。
壯陽事。
暖陰戶。
治胃冷壅脹。
嘔哕呃逆。
(呃逆、有痰阻氣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内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