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黃精
平補氣血而潤。
甘平。
補中益氣。
安五髒。
益脾胃。
潤心肺。
填精髓。
助筋骨。
除風濕。
下三屍蟲。
以其得坤土之精粹。
久服不饑。
(氣滿則不饑。
)卻病延年。
似玉竹而稍大。
黃白多須。
故俗呼為玉竹黃精。
又一種似白芨。
俗呼為白芨黃精。
又名山生姜。
恐非真者。
去須。
九蒸九曬用。
(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 萎蕤 即玉竹平補氣血而潤、去風濕。
甘平。
補中益氣。
除煩渴。
潤心肺。
治風淫濕毒。
目痛爛。
(風濕。
)寒熱瘧。
中風不能動搖。
頭痛腰痛。
(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内傷、宜補虛、又有偏頭風、左屬風與血虛、右屬痰熱與氣虛、腰痛亦有腎虛、氣滞、痰積、瘀血、風寒、濕熱之不同、凡挾虛挾風濕者、宜葳蕤。
)莖寒自汗。
一切不足之證。
用代參地。
不寒不燥。
大有殊功。
去毛。
蜜水或酒浸。
蒸用。
畏鹹鹵。
熬膏良。
(小便猝淋、葳蕤五錢、芭蕉根二座、水二盞、煎一盞、入滑石末一錢服。
) 黃 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生陰血。
甘溫。
生用固表。
無汗能發。
有汗能止。
(丹溪曰:黃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溫分肉。
實腠理。
補肺氣。
瀉陰火。
解肌熱。
炙用補中。
益元氣。
溫三焦。
壯脾胃。
(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旺而肌表固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
)生血生肌。
(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
)排膿内托。
瘡癰聖藥。
(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内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
)痘證不起。
陽虛無熱者宜之。
(合人參、甘草、生姜為保元湯、治痘虛不起、或加芎、官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湯液本草曰: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裡藥、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日華大明本草謂其止崩帶者、氣旺則無陷下之患也、蒙筌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用當歸、因勢寡、功被參所據、補血湯黃數倍于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補血湯、黃一兩、當歸二錢、氣藥多而雲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為補藥之長、故名耆。
)形如箭竿者佳。
綿軟而嫩。
無丫枝。
(故又名綿、切片、外白中黃、金井玉蘭。
五台、口、皆不堪入藥、入補中藥。
)捶扁,蜜炙。
如欲其稍降。
鹽水炒。
(有謂補腎及崩帶淋濁藥、宜鹽水炒、汪庵曰:此說非也、前證用黃、非欲抑黃使入腎也、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補彼經而益及此經者、此類是酒炒亦可。
茯苓為使。
惡龜甲、白藓皮。
畏防風。
(東垣曰:黃得防風、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按黃極滞胃口。
胸胃不寬者勿用。
實表。
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
助氣。
氣實者勿用。
多怒則肝氣不和。
亦禁用。
陰虛者宜少用。
恐升氣于表。
而裡愈虛爾。
(用鹽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
)熬膏良。
野白術 補氣生血、健脾燥濕。
甘補脾。
溫和中。
苦燥濕。
(經曰: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
)本善補氣。
同補血藥用。
亦能補血。
(氣能生血。
)無汗能發。
有汗能止。
(發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芍之類。
)補脾則能進飲食。
祛勞倦。
(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
)止肌熱。
(脾主肌肉。
)化症癖。
症癖因脾虛不運者、宜用此以健脾、脾運則積化也。
)和中則能已嘔吐。
定痛安胎。
(得黃芩、清胎熱、得艾、療胎寒、得參、大補胎元之弱、蓋胎系于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
)燥濕則能利又生津、何也、汪機本草會編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術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止洩瀉。
化胃經痰水。
(土旺自能勝濕。
)理心下急滿。
(脾胃健于轉輸。
)利腰臍血結。
去周身濕痹。
(二證皆濕停為患、濕去則安矣。
)按白術贊雲。
味重金漿。
芳逾玉液。
百邪外禦。
六腑内充。
蓋甚言其功之廣也。
腎虛者勿用。
有火者宜生用。
(寓意草中、載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食畢大叫一聲而逝、門人問臨危索飯之時、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獨參湯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婦傷寒、表汗過後、忽喚婢作伸冤之聲、知其擾動陽氣、急迫無奈、令進參湯、不可捷得、遂将白術三兩、熬濃汁一碗與服、即時安妥、凡力艱不能服參者、重用野術、頗可代之、下焦陰氣不脫、而上焦陽氣驟脫者、大能起死回生。
)産于潛者最佳。
今甚難得。
即浙江諸山出者。
俱可用。
俗稱為天生術。
有鶴頸甚長。
内有朱砂點。
術上有須者尤佳。
以其得土氣濃。
須乃其餘氣也。
其次出宣歙者。
名狗頭術。
冬月采者佳。
用糯米泔浸。
(借谷氣以和脾。
)陳壁土炒。
(借土氣以助脾。
)或蜜水炒,人乳拌用。
(潤以制其燥。
凡炒白術、止宜炒黃、若炒焦則氣味全失。
)熬膏良。
種白術 健脾燥濕。
止可用以調補常病之虛者。
及病後調理脾胃。
若生死關頭。
斷難恃以為治。
陰虛燥渴。
肝腎有築築動氣者。
勿服。
産浙江台州燕山。
亦以冬月采者為佳。
并無鶴頸與須。
反肥大于野術。
熬膏良。
(雲術形長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雜之。
)江西白術。
其形甚小。
與浙江野術相似。
雖有鶴頸而甚短。
其體堅實。
其味苦劣。
(如野術不可得、唯用台術為穩、餘俱不可用。
) 蒼術 補脾燥濕、宣、升陽解郁。
苦溫辛烈。
燥胃強脾。
發汗除濕。
能升發胃中陽氣。
(上行雄壯、能除濕、治中氣下陷、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入脾。
)止吐瀉。
逐痰水。
(許叔微本事方曰:蒼術能破水飲之囊、蓋燥脾以去濕、崇土以補脾、方用蒼術一斤、大棗五十枚、去皮搗、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和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
)消腫滿。
辟惡氣。
(為除邪氣之上品、辟一切岚瘴邪惡鬼氣、陰濕處焚之佳。
)散風寒濕。
為治痿要藥。
(陽明虛、則宗筋縱弛、帶脈不引、故痿、蒼術陽明經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合黃柏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
)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郁。
(丹溪曰:諸郁皆因傳化失常、氣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蒼術、香附、蒼術、能徑入諸經、疏洩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及脾濕下流。
腸風帶濁。
(帶濁赤者熱傷血分、白者濕傷氣分、并有寒熱二證、亦有因痰而帶柴。
)燥結多汗者忌用。
出茅山。
堅小有朱砂點者良。
糯米泔浸。
焙幹。
同芝麻炒。
以制其燥。
二術皆防風、地榆為使。
古本草不分蒼白。
陶隐居分兩種。
始各施用。
(因濕氣身痛者、蒼術泔浸、切、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 桔梗 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平。
色白屬金。
入肺。
(氣分。
)瀉熱。
兼入手少陰心。
足陽明胃經。
開提氣血。
表散寒邪。
清利頭目咽喉。
開胸膈滞氣。
凡痰壅喘促。
鼻塞(肺氣不利。
)目赤。
喉痹咽痛。
(兩少陰火。
)齒痛(陽明風熱)口瘡。
肺癰幹咳。
(火郁在肺。
)胸膈刺痛。
(火郁上焦。
)腹痛腸鳴。
(肺火郁于大腸。
)并宜苦梗以開之。
為諸藥舟楫。
載之上浮。
能引苦洩峻下之劑。
至于至高之分成功。
(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肅、氣自下行耳、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
)去浮皮。
泔浸。
微炒。
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本經、桔梗一名荠、蓋桔梗荠乃一類、有甜苦二種、别錄始分荠條。
) 天麻 宣、祛風。
辛溫。
入肝經氣分。
通血脈。
疏痰氣。
治諸風眩掉。
頭旋眼黑。
語言不遂。
風濕痹。
小兒驚痫。
(諸風眩掉、皆屬肝木、肝病不能榮筋、故見前證、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肝氣和平、諸疾自瘳。
)血液衰少。
及非真中風者。
忌用。
(風藥能燥血故也、按風藥同養血藥用、制其宣其滞也、古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根類王瓜。
莖名赤箭。
明亮堅實者佳。
濕紙包。
煨熟。
切片。
酒浸一宿。
焙。
子名還筒子。
定風補虛。
秦艽 宣、去風濕。
苦燥濕。
辛散風。
去腸胃之熱。
疏肝膽之氣。
活血榮筋。
(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
)治風寒濕痹。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着痹、痹在于骨則體重、在脈則血澀、在筋則拘攣、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
)通身攣急。
潮熱骨蒸。
(時珍曰:手足陽明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濕、則手足酸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宋太宗太平聖惠方、治急勞煩熱、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又方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秦艽甘草各一兩、每服一二錢、錢乙小兒直訣、加薄荷五錢。
)疸黃酒毒。
腸風瀉血。
口噤牙痛。
(齒下龈、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經風濕。
)濕勝風淫之證。
利大小便。
(牛乳點服、兼治黃膽、煩渴便赤。
)下部虛忌用。
形作羅紋相交。
長大黃白。
左紋者良。
菖蒲為使。
畏牛乳。
(一切瘡口不合、秦艽為末摻之、效。
) 柴胡 宣、發表和裡、退熱升陽、解郁調經。
甘平。
補中益氣。
安五髒。
益脾胃。
潤心肺。
填精髓。
助筋骨。
除風濕。
下三屍蟲。
以其得坤土之精粹。
久服不饑。
(氣滿則不饑。
)卻病延年。
似玉竹而稍大。
黃白多須。
故俗呼為玉竹黃精。
又一種似白芨。
俗呼為白芨黃精。
又名山生姜。
恐非真者。
去須。
九蒸九曬用。
(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 萎蕤 即玉竹平補氣血而潤、去風濕。
甘平。
補中益氣。
除煩渴。
潤心肺。
治風淫濕毒。
目痛爛。
(風濕。
)寒熱瘧。
中風不能動搖。
頭痛腰痛。
(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内傷、宜補虛、又有偏頭風、左屬風與血虛、右屬痰熱與氣虛、腰痛亦有腎虛、氣滞、痰積、瘀血、風寒、濕熱之不同、凡挾虛挾風濕者、宜葳蕤。
)莖寒自汗。
一切不足之證。
用代參地。
不寒不燥。
大有殊功。
去毛。
蜜水或酒浸。
蒸用。
畏鹹鹵。
熬膏良。
(小便猝淋、葳蕤五錢、芭蕉根二座、水二盞、煎一盞、入滑石末一錢服。
) 黃 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生陰血。
甘溫。
生用固表。
無汗能發。
有汗能止。
(丹溪曰:黃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溫分肉。
實腠理。
補肺氣。
瀉陰火。
解肌熱。
炙用補中。
益元氣。
溫三焦。
壯脾胃。
(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旺而肌表固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
)生血生肌。
(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
)排膿内托。
瘡癰聖藥。
(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内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
)痘證不起。
陽虛無熱者宜之。
(合人參、甘草、生姜為保元湯、治痘虛不起、或加芎、官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湯液本草曰: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裡藥、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日華大明本草謂其止崩帶者、氣旺則無陷下之患也、蒙筌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用當歸、因勢寡、功被參所據、補血湯黃數倍于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補血湯、黃一兩、當歸二錢、氣藥多而雲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為補藥之長、故名耆。
)形如箭竿者佳。
綿軟而嫩。
無丫枝。
(故又名綿、切片、外白中黃、金井玉蘭。
五台、口、皆不堪入藥、入補中藥。
)捶扁,蜜炙。
如欲其稍降。
鹽水炒。
(有謂補腎及崩帶淋濁藥、宜鹽水炒、汪庵曰:此說非也、前證用黃、非欲抑黃使入腎也、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補彼經而益及此經者、此類是酒炒亦可。
茯苓為使。
惡龜甲、白藓皮。
畏防風。
(東垣曰:黃得防風、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按黃極滞胃口。
胸胃不寬者勿用。
實表。
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
助氣。
氣實者勿用。
多怒則肝氣不和。
亦禁用。
陰虛者宜少用。
恐升氣于表。
而裡愈虛爾。
(用鹽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
)熬膏良。
野白術 補氣生血、健脾燥濕。
甘補脾。
溫和中。
苦燥濕。
(經曰: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
)本善補氣。
同補血藥用。
亦能補血。
(氣能生血。
)無汗能發。
有汗能止。
(發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芍之類。
)補脾則能進飲食。
祛勞倦。
(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
)止肌熱。
(脾主肌肉。
)化症癖。
症癖因脾虛不運者、宜用此以健脾、脾運則積化也。
)和中則能已嘔吐。
定痛安胎。
(得黃芩、清胎熱、得艾、療胎寒、得參、大補胎元之弱、蓋胎系于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
)燥濕則能利又生津、何也、汪機本草會編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術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止洩瀉。
化胃經痰水。
(土旺自能勝濕。
)理心下急滿。
(脾胃健于轉輸。
)利腰臍血結。
去周身濕痹。
(二證皆濕停為患、濕去則安矣。
)按白術贊雲。
味重金漿。
芳逾玉液。
百邪外禦。
六腑内充。
蓋甚言其功之廣也。
腎虛者勿用。
有火者宜生用。
(寓意草中、載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食畢大叫一聲而逝、門人問臨危索飯之時、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獨參湯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婦傷寒、表汗過後、忽喚婢作伸冤之聲、知其擾動陽氣、急迫無奈、令進參湯、不可捷得、遂将白術三兩、熬濃汁一碗與服、即時安妥、凡力艱不能服參者、重用野術、頗可代之、下焦陰氣不脫、而上焦陽氣驟脫者、大能起死回生。
)産于潛者最佳。
今甚難得。
即浙江諸山出者。
俱可用。
俗稱為天生術。
有鶴頸甚長。
内有朱砂點。
術上有須者尤佳。
以其得土氣濃。
須乃其餘氣也。
其次出宣歙者。
名狗頭術。
冬月采者佳。
用糯米泔浸。
(借谷氣以和脾。
)陳壁土炒。
(借土氣以助脾。
)或蜜水炒,人乳拌用。
(潤以制其燥。
凡炒白術、止宜炒黃、若炒焦則氣味全失。
)熬膏良。
種白術 健脾燥濕。
止可用以調補常病之虛者。
及病後調理脾胃。
若生死關頭。
斷難恃以為治。
陰虛燥渴。
肝腎有築築動氣者。
勿服。
産浙江台州燕山。
亦以冬月采者為佳。
并無鶴頸與須。
反肥大于野術。
熬膏良。
(雲術形長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雜之。
)江西白術。
其形甚小。
與浙江野術相似。
雖有鶴頸而甚短。
其體堅實。
其味苦劣。
(如野術不可得、唯用台術為穩、餘俱不可用。
) 蒼術 補脾燥濕、宣、升陽解郁。
苦溫辛烈。
燥胃強脾。
發汗除濕。
能升發胃中陽氣。
(上行雄壯、能除濕、治中氣下陷、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入脾。
)止吐瀉。
逐痰水。
(許叔微本事方曰:蒼術能破水飲之囊、蓋燥脾以去濕、崇土以補脾、方用蒼術一斤、大棗五十枚、去皮搗、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和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
)消腫滿。
辟惡氣。
(為除邪氣之上品、辟一切岚瘴邪惡鬼氣、陰濕處焚之佳。
)散風寒濕。
為治痿要藥。
(陽明虛、則宗筋縱弛、帶脈不引、故痿、蒼術陽明經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合黃柏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
)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郁。
(丹溪曰:諸郁皆因傳化失常、氣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蒼術、香附、蒼術、能徑入諸經、疏洩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及脾濕下流。
腸風帶濁。
(帶濁赤者熱傷血分、白者濕傷氣分、并有寒熱二證、亦有因痰而帶柴。
)燥結多汗者忌用。
出茅山。
堅小有朱砂點者良。
糯米泔浸。
焙幹。
同芝麻炒。
以制其燥。
二術皆防風、地榆為使。
古本草不分蒼白。
陶隐居分兩種。
始各施用。
(因濕氣身痛者、蒼術泔浸、切、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 桔梗 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平。
色白屬金。
入肺。
(氣分。
)瀉熱。
兼入手少陰心。
足陽明胃經。
開提氣血。
表散寒邪。
清利頭目咽喉。
開胸膈滞氣。
凡痰壅喘促。
鼻塞(肺氣不利。
)目赤。
喉痹咽痛。
(兩少陰火。
)齒痛(陽明風熱)口瘡。
肺癰幹咳。
(火郁在肺。
)胸膈刺痛。
(火郁上焦。
)腹痛腸鳴。
(肺火郁于大腸。
)并宜苦梗以開之。
為諸藥舟楫。
載之上浮。
能引苦洩峻下之劑。
至于至高之分成功。
(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肅、氣自下行耳、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
)去浮皮。
泔浸。
微炒。
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本經、桔梗一名荠、蓋桔梗荠乃一類、有甜苦二種、别錄始分荠條。
) 天麻 宣、祛風。
辛溫。
入肝經氣分。
通血脈。
疏痰氣。
治諸風眩掉。
頭旋眼黑。
語言不遂。
風濕痹。
小兒驚痫。
(諸風眩掉、皆屬肝木、肝病不能榮筋、故見前證、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肝氣和平、諸疾自瘳。
)血液衰少。
及非真中風者。
忌用。
(風藥能燥血故也、按風藥同養血藥用、制其宣其滞也、古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根類王瓜。
莖名赤箭。
明亮堅實者佳。
濕紙包。
煨熟。
切片。
酒浸一宿。
焙。
子名還筒子。
定風補虛。
秦艽 宣、去風濕。
苦燥濕。
辛散風。
去腸胃之熱。
疏肝膽之氣。
活血榮筋。
(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
)治風寒濕痹。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着痹、痹在于骨則體重、在脈則血澀、在筋則拘攣、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
)通身攣急。
潮熱骨蒸。
(時珍曰:手足陽明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濕、則手足酸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宋太宗太平聖惠方、治急勞煩熱、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又方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秦艽甘草各一兩、每服一二錢、錢乙小兒直訣、加薄荷五錢。
)疸黃酒毒。
腸風瀉血。
口噤牙痛。
(齒下龈、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經風濕。
)濕勝風淫之證。
利大小便。
(牛乳點服、兼治黃膽、煩渴便赤。
)下部虛忌用。
形作羅紋相交。
長大黃白。
左紋者良。
菖蒲為使。
畏牛乳。
(一切瘡口不合、秦艽為末摻之、效。
) 柴胡 宣、發表和裡、退熱升陽、解郁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