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下 癰瘍門
關燈
小
中
大
間者,無論諸品,皆可取用。
然以山草為勝,辛香者佳。
冬月可用幹者,不蘸可以除熱。
熱者可以散寒,香者可以行氣,毒者可以解毒,無所不用,亦無所不到。
湯得藥氣,則湯氣無害。
藥得湯氣,則藥力愈行。
凡用百草以煎膏者,其義亦以此。
此誠外科中最要最佳之法,亦傳之方外人者也。
(若洗水鼓腫脹,每次須用二三十斤,煎濃湯二三鍋,用大盆盛貯,以席簟遮風,熏洗良久,每日一二次。
内服廓清飲分利等劑,妙甚。
) 蠟礬丸 治一切瘡癰惡毒。
先服此丸,護膜托裡,使毒不攻心。
或為毒蟲蛇犬所傷,并宜服黃蠟(二兩)白礬(一兩)先将蠟溶化,候少冷,入礬和勻為丸。
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心為君主,不易受邪。
凡患癰疽,及蛇犬所傷,毒上攻心,則命立傾矣。
黃蠟甘溫,白礬酸黃明膠 托裡十補散 (局方)即外科精要十宣散治癰瘡初發,或已發,邪高痛下,瘡盛形羸,脈(癰疽不因膏粱丹毒火熱,因虛勞氣郁者。
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自當消散,不待也。
)當歸黃人參(二錢)川芎桂心白芷防風濃樸桔梗甘草(一錢)每服二錢參補氣,芎歸活血,甘草解毒,桂心白芷桔梗排膿,濃樸瀉實滿,防風散風邪。
為表裡氣之,不能熱煩腫宣通 托裡溫中湯 治瘡瘍為寒變而内陷,膿出清解。
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氣短呃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愦。
(此孫彥和治王伯祿臂瘍方也。
六脈沉微,色以呃逆,胃中虛寒極矣。
遂于盛夏用此大辛熱之劑,蓋舍時從症之變法也。
)附子(炮四錢)幹姜(炮)羌活(三錢)茴香丁香沉香益智仁甘草(炙)陳皮(一衛生寶鑒曰:經雲,寒淫于内,治以辛熱,佐以苦溫。
附子幹姜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下治 托裡黃湯 (總錄)治諸瘡潰後,膿多内虛。
(潰後膿血出多,陰陽兩竭,宜大補氣血。
)黃人參當歸桂心茯苓遠志麥冬五味子等分為末,每服五錢,食遠服。
人參黃,補氣固衛。
當歸桂心,活血生肌。
茯苓滲濕健脾,麥冬清熱補肺。
遠志辛散,專理癰疽。
五味酸溫,善收腫大。
(丹溪曰:癰疽潰後,補氣血,理脾胃,實為至要。
否則數 螵蛸散 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部諸瘡。
無不神效。
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或人中黃。
砂亦可。
等分。
)為細末,先以百草煎濃湯,乘甚者,加 槐花蕊 治楊梅下疳神方。
凡棉花毒,或下疳,初感或毒盛經久難愈。
用新槐蕊揀淨,不必炒。
每食前,用清酒送下三脾之 棉花瘡點藥 杏仁(取霜)真輕粉(等分為末)敷瘡上,二三日即痂落。
又武定侯方雄黃(錢半)杏仁(三十粒去皮尖)輕粉(一錢)為末,以雄豬膽汁調敷之,二三日即愈, 當歸補血湯加防風連翹方 治瘡瘍有血無膿,瘙癢不止。
(有血無膿,表氣不足也。
諸癢屬當歸防風(二錢)黃(五錢)連翹(二錢)當歸黃,大補其氣血,連翹解諸經之客熱,防風引歸直達于表,二物得之而效愈速也。
者,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弱,頸面腹背皆瘡者。
(瘡疥生于手足者為輕,生于頸腹面背者,乃之甚。
小人道長之象,故宜大補。
)方見卷一上治氣門四君子湯附方四君同黃以大補其氣,四物同桂心以大補其血。
氣血得其補,則腹背之瘡先愈。
而君子道 連翹金貝煎 治陽分癰毒,或在髒腑胸乳肺膈之間者,此方最佳。
甚者速用數服,無有不愈金銀花土貝母蒲公英夏枯草(三錢)紅藤(七八錢)連翹(一兩或五七錢)好酒二碗間者, 連翹歸尾煎 治一切無名腫毒,丹毒流注等,最宜用之。
連翹(七八錢)歸尾(三錢)甘草(一錢)金銀花紅藤(四五錢)好酒煎,服如前。
如邪 降癰散 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
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
若陽毒熾盛疼痛勢兇者,先宜用此方,其解毒散邪之功神效。
若堅頑深固者,用後方。
薄荷葉(新者)茅根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減半)上薄荷野菊,幹者可為末,仍留前剩湯宜換之,真後方凡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滞,宜用此方。
生南星土貝母樸硝(等分)薄荷(倍用)鍛石(風化者倍用。
或再倍用之。
)上同為末攤絹上或冰片 止痛當歸湯 (總錄)治腦疽背疽,穿潰疼痛。
當歸生地黃芍藥黃人參甘草(炙)官桂當歸生地,活血涼血。
人參黃,益氣補中。
官桂解毒化膿。
(毒化成膿。
則痛自止。
)芍藥之藥濕。
不和
然以山草為勝,辛香者佳。
冬月可用幹者,不蘸可以除熱。
熱者可以散寒,香者可以行氣,毒者可以解毒,無所不用,亦無所不到。
湯得藥氣,則湯氣無害。
藥得湯氣,則藥力愈行。
凡用百草以煎膏者,其義亦以此。
此誠外科中最要最佳之法,亦傳之方外人者也。
(若洗水鼓腫脹,每次須用二三十斤,煎濃湯二三鍋,用大盆盛貯,以席簟遮風,熏洗良久,每日一二次。
内服廓清飲分利等劑,妙甚。
) 蠟礬丸 治一切瘡癰惡毒。
先服此丸,護膜托裡,使毒不攻心。
或為毒蟲蛇犬所傷,并宜服黃蠟(二兩)白礬(一兩)先将蠟溶化,候少冷,入礬和勻為丸。
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心為君主,不易受邪。
凡患癰疽,及蛇犬所傷,毒上攻心,則命立傾矣。
黃蠟甘溫,白礬酸黃明膠 托裡十補散 (局方)即外科精要十宣散治癰瘡初發,或已發,邪高痛下,瘡盛形羸,脈(癰疽不因膏粱丹毒火熱,因虛勞氣郁者。
止宜補形氣,調經脈,自當消散,不待也。
)當歸黃人參(二錢)川芎桂心白芷防風濃樸桔梗甘草(一錢)每服二錢參補氣,芎歸活血,甘草解毒,桂心白芷桔梗排膿,濃樸瀉實滿,防風散風邪。
為表裡氣之,不能熱煩腫宣通 托裡溫中湯 治瘡瘍為寒變而内陷,膿出清解。
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氣短呃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愦。
(此孫彥和治王伯祿臂瘍方也。
六脈沉微,色以呃逆,胃中虛寒極矣。
遂于盛夏用此大辛熱之劑,蓋舍時從症之變法也。
)附子(炮四錢)幹姜(炮)羌活(三錢)茴香丁香沉香益智仁甘草(炙)陳皮(一衛生寶鑒曰:經雲,寒淫于内,治以辛熱,佐以苦溫。
附子幹姜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下治 托裡黃湯 (總錄)治諸瘡潰後,膿多内虛。
(潰後膿血出多,陰陽兩竭,宜大補氣血。
)黃人參當歸桂心茯苓遠志麥冬五味子等分為末,每服五錢,食遠服。
人參黃,補氣固衛。
當歸桂心,活血生肌。
茯苓滲濕健脾,麥冬清熱補肺。
遠志辛散,專理癰疽。
五味酸溫,善收腫大。
(丹溪曰:癰疽潰後,補氣血,理脾胃,實為至要。
否則數 螵蛸散 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部諸瘡。
無不神效。
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或人中黃。
砂亦可。
等分。
)為細末,先以百草煎濃湯,乘甚者,加 槐花蕊 治楊梅下疳神方。
凡棉花毒,或下疳,初感或毒盛經久難愈。
用新槐蕊揀淨,不必炒。
每食前,用清酒送下三脾之 棉花瘡點藥 杏仁(取霜)真輕粉(等分為末)敷瘡上,二三日即痂落。
又武定侯方雄黃(錢半)杏仁(三十粒去皮尖)輕粉(一錢)為末,以雄豬膽汁調敷之,二三日即愈, 當歸補血湯加防風連翹方 治瘡瘍有血無膿,瘙癢不止。
(有血無膿,表氣不足也。
諸癢屬當歸防風(二錢)黃(五錢)連翹(二錢)當歸黃,大補其氣血,連翹解諸經之客熱,防風引歸直達于表,二物得之而效愈速也。
者,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弱,頸面腹背皆瘡者。
(瘡疥生于手足者為輕,生于頸腹面背者,乃之甚。
小人道長之象,故宜大補。
)方見卷一上治氣門四君子湯附方四君同黃以大補其氣,四物同桂心以大補其血。
氣血得其補,則腹背之瘡先愈。
而君子道 連翹金貝煎 治陽分癰毒,或在髒腑胸乳肺膈之間者,此方最佳。
甚者速用數服,無有不愈金銀花土貝母蒲公英夏枯草(三錢)紅藤(七八錢)連翹(一兩或五七錢)好酒二碗間者, 連翹歸尾煎 治一切無名腫毒,丹毒流注等,最宜用之。
連翹(七八錢)歸尾(三錢)甘草(一錢)金銀花紅藤(四五錢)好酒煎,服如前。
如邪 降癰散 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
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
若陽毒熾盛疼痛勢兇者,先宜用此方,其解毒散邪之功神效。
若堅頑深固者,用後方。
薄荷葉(新者)茅根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減半)上薄荷野菊,幹者可為末,仍留前剩湯宜換之,真後方凡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滞,宜用此方。
生南星土貝母樸硝(等分)薄荷(倍用)鍛石(風化者倍用。
或再倍用之。
)上同為末攤絹上或冰片 止痛當歸湯 (總錄)治腦疽背疽,穿潰疼痛。
當歸生地黃芍藥黃人參甘草(炙)官桂當歸生地,活血涼血。
人參黃,益氣補中。
官桂解毒化膿。
(毒化成膿。
則痛自止。
)芍藥之藥濕。
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