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上 嬰孩門

關燈
虛積熱而乳,則變黃不能食。

    新房而乳,則瘦悴交胫不能行。

    ) 哺兒法 錢乙雲:兒多因愛惜過當,兩三歲猶未飲食,緻脾胃虛弱,平生多病。

    半年後宜煎稀粥,時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自然易養少病。

    惟忌生冷油膩甜物(寶鑒雲:兒五十日可哺如棗核,百日彈丸,早晚二哺。

    三歲未滿,勿食雞肉及子,恐生蟲。

    ) 雜将護法 嬰兒百日,任脈生,能反複。

    乳母當存節喜怒,适其寒溫。

    嬰兒半。

    尻骨已成當教兒學坐。

    嬰兒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教兒地上匍匐。

    嬰兒三百日,膑骨成,乳獨立。

    嬰兒周,膝骨已成,乳母教兒行步。

     上件并是定法,世人不能如法,往往抱兒過時,損傷筋骨,切宜戒之。

     柴歸飲 治痘疹初起,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

    均宜用此平和養營之劑,以為有毒者可托,有邪者可散。

    實者不緻助邪,虛者不緻損氣。

    (凡陽明實熱邪盛者,宜根湯。

    如無實邪,悉宜用此增減之。

    小兒壯熱,呵欠頓悶,時發驚悸。

    或吐或瀉,手面頰腮赤,嗽嚏者,為痘症也。

    呵欠頓悶,肝之症也。

    時發驚悸,心之症也。

    或吐足時冷者,脾之症也。

    頰赤嗽嚏,肺之症也。

    腰痛喜寐,腎之症也。

    五髒之症盡顯必多。

    但顯一二症者,其痘必少。

    其本總由于淫火之毒也。

    )當歸(二三錢)芍藥(或生或炒一錢半)荊芥(一錢炙)炙甘草(七分或一錢)柴胡(一姜肉桂。

     升麻葛根湯 小兒初間發熱壯盛,為風寒,為痘疹。

    莫能辨的,此方穩當。

     方見卷三上表散門表熱壯盛,此邪實于表也。

    經曰:輕可去實,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

    甘草佐之,可以和在表間之 疏邪飲 治痘疹初起發熱。

    凡氣血強盛,無藉滋補者,單宜解邪,此方為主。

    以代升麻葛根蘇葛等方,最為穩當。

     芍藥(酒炒)柴胡(倍用)甘草(炙)蘇葉荊芥穗(減半)水煎熱服。

    無火者。

    加生姜三火盛内熱者加黃芩,渴者加葛。

     去蘇葉荊芥,加幹葛黃芩連翹,名柴葛煎。

    治痘疹表熱,及瘟疫等症。

     參蘇飲 治痘症初起,風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

     方見卷五下表裡門。

     風寒客于外,故用柴蘇幹葛以發表。

    痰嗽壅于内,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陳皮茯苓以安裡。

     邪去斯 惺惺散 發熱之初,未明是痘,形體怯弱者宜之。

     人參白術甘草細辛白茯苓天花粉白芍藥桔梗(各七分。

    )參苓術草,防其虛也。

    細辛桔梗,所以疏其陽。

    花粉白芍,所以和其陰。

     透邪煎 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惟恐誤藥。

    故雲未出之先,不宜用藥。

    然解利得宜,則毒散,而勢自輕減。

    欲求妥當,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芍藥(酒炒一二錢)防風(八分)荊芥穗(一錢)升麻(三分)甘草(炙七 麻黃湯 治痘疹天寒腠密,表熱壯盛。

     方見卷三上表散門解表之藥有三品,辛涼辛溫辛熱也。

    夏月表氣易洩,宜用辛涼。

    春秋表氣平調,宜用辛溫。

     其可 加味葛根湯 凡小兒發熱,看有痘情。

    (耳冷,指冷,腳冷,眼如含水,懶于言笑,是也。

    )至見點。

     升麻葛根前胡桔梗山楂青皮木通荊芥撫芎甘草加燈心。

     高鼓峰曰:如服此湯而不見點,是毒盛也,其症必重。

    若熱甚氣悶谵語,腰無力。

    冬月可加舌灰白色熱甚口如見點山楂,楂木通,熱起頂,者,氣血加至五六内陷者,掐破者 羌活透肌湯 治痘出見點未盡。

     羌活陳皮柴胡前胡半夏茯苓甘草桔梗川芎當歸山楂表氣未疏,則出有不盡,故用羌芎柴前以疏表。

    裡氣未利,則出有不速,故用二陳桔梗以調 透肌散 治氣弱痘出不盡。

     紫草(二錢)木通(一錢五分)白芍藥(酒炒)人參蟬蛻升麻甘草(五分)人參甘草,能益氣而補中。

    紫草木通,能透肌而起痘。

    升麻蟬蛻,能退熱而消風。

    用芍藥 紫草化毒湯 治痘已出未出,熱壅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