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上 除痰門
關燈
小
中
大
蒲遠志。
) 星香散 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為末服,或加全蠍。
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
且膽有益肝膽之功,(肝膽之經屬風木。
)佐以木香,肝風 牛黃丸 治風痫迷悶,涎潮抽掣。
(風暑濕,或感風寒者,或飲食不節,逆于髒氣,郁而生閉塞諸經,厥而乃成。
或數日一發,或一日數發。
發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螈抽掣目斜,或随髒氣作六畜之聲。
)膽星全蠍(去足焙)蟬蛻(二錢五分)牛黃白附子僵蠶(洗焙)防風天麻(錢半)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
天麻防風南星全蠍,辛散之味。
僵蠶蟬蛻,清化之品。
白附頭面逐風麝牛之, 貝母丸 消痰熱,潤肺止嗽,或肺癰肺痿,乃治标之妙劑。
貝母(一兩)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龍眼大。
或噙化,或嚼服之。
若欲劫止久嗽,每貝母或粟 清肺飲 治痰濕氣逆而咳嗽。
(肺受火傷,則氣逆而為咳。
脾有停濕,則生痰而作嗽。
病有六腑之殊,而其要皆歸于肺。
以肺為五髒華蓋,下通膀胱,外達皮毛,為氣之主,而出大法新嗽脈浮為表邪,宜發散。
脈實為内熱,宜清利。
脈濡散為肺虛,宜溫補。
久嗽利,以緻肺胃俱虛,飲食不進,宜溫中助胃,兼治嗽藥。
素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五髒六腑,俱令人咳,非獨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髒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
風寒暑濕之邪,自内傳髒腑,而為嗽也。
有自内發者,七情饑飽,内有所傷,則邪氣上逆。
肺為氣出故五髒之邪,上蒸于肺,而為嗽也。
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
不留徑傷髒腑,而成傷寒溫熱諸病。
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
隻在本髒,未傳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饑飽之嗽,必久而後發也。
)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五分)加姜煎。
火嗽加青天冬。
午二冬,竹見血,多用沙參。
此治嗽之通劑也。
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
貝母清火散結,潤肺化痰。
五味斂肺而甯嗽, 清氣化痰丸 治熱痰。
(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痰随火而升降。
故治痰者,必降其者,必順其氣也。
)半夏(姜制)膽星(兩半)橘紅枳實(麸炒)杏仁(去皮尖)栝蒌仁(去油)黃芩(酒炒)此治痰火之通劑也。
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栝蒌,以平熱氣。
陳皮以順裡氣,杏仁以降之反氣為 蘇子降氣湯 (局方)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
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為氣主,火升克肺,故氣高痰湧,或喘或嗽,甚則嘔血也。
火炎津枯,有升無降,故利。
又有氣痛便秘,用通劑而愈不通,故暫通複秘。
因而下血者,亦當順氣,氣順則當求溫暖之劑。
)蘇子半夏前胡濃樸(姜炒)橘紅當歸(一錢)甘草(炙)肉桂(五分)加姜煎。
一蘇子前胡濃樸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氣,兼能除痰,氣行則痰行也。
數藥亦能發表,既以上盛上盛膠各之劑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
束于表,陽氣并于膈中,不得洩越。
故膈熱氣逆。
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
氣促為喘虛而不足也。
)白果(三十枚炒黃去殼)麻黃(姜制)款冬花(三錢)桑白皮(蜜炙)蘇子(二錢)杏仁(表寒宜散,麻黃杏仁桑皮甘草,辛甘發散,瀉肺而解表。
裡熱宜清,款冬溫潤,白果收澀,功也 七氣湯 (三因方名四七湯)治七情氣郁,痰涎結聚。
咯不出,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喘,或攻沖作痛。
(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
七情之病令人氣結痰聚,陰陽不得升降,故有痞滿喘咳沖攻等證。
)半夏(姜汁炒五錢)濃樸姜(汁炒三錢)茯苓(四錢)紫蘇(二錢)加姜棗煎。
氣郁則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氣化痰為先。
半夏辛溫,除痰開郁。
濃樸苦溫,降氣散滿。
紫蘇而加白芍陳皮人參桂心,亦名七氣湯。
(三因)治七情郁結,陰陽反戾,吐利交作,寒熱眩暈, 四七湯 (局方亦名七氣湯。
)治七情郁,痰涎結聚。
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或膨脹喘急。
(針經雲:胃絡不和,喘出于陽明之上逆。
真元耗散,喘出于腎氣之上奔。
)人參官桂半夏(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
心腹痛,加延胡索。
(能行血中氣滞,氣李士材曰:夫七情過極,皆傷其氣。
丹溪以越鞠丸主之,而此獨異者。
蓋郁久則濁氣閉塞,謀慮之國老( 白金丸 治癫狂失心。
(癫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
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證屬為陰。
此病多因驚憂,痰血塞于心竅所緻。
難經雲:諸陽為狂。
諸陰為癫。
)白礬(三兩)郁金(七兩)薄荷糊丸。
白礬酸鹹,能軟頑痰。
郁金苦辛,能去惡血。
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百花膏 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百合款冬花等分蜜丸,龍眼大。
臨卧姜湯下,或噙化。
加紫菀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
百合潤肺甯心,補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
) 星香散 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為末服,或加全蠍。
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
且膽有益肝膽之功,(肝膽之經屬風木。
)佐以木香,肝風 牛黃丸 治風痫迷悶,涎潮抽掣。
(風暑濕,或感風寒者,或飲食不節,逆于髒氣,郁而生閉塞諸經,厥而乃成。
或數日一發,或一日數發。
發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螈抽掣目斜,或随髒氣作六畜之聲。
)膽星全蠍(去足焙)蟬蛻(二錢五分)牛黃白附子僵蠶(洗焙)防風天麻(錢半)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
天麻防風南星全蠍,辛散之味。
僵蠶蟬蛻,清化之品。
白附頭面逐風麝牛之, 貝母丸 消痰熱,潤肺止嗽,或肺癰肺痿,乃治标之妙劑。
貝母(一兩)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龍眼大。
或噙化,或嚼服之。
若欲劫止久嗽,每貝母或粟 清肺飲 治痰濕氣逆而咳嗽。
(肺受火傷,則氣逆而為咳。
脾有停濕,則生痰而作嗽。
病有六腑之殊,而其要皆歸于肺。
以肺為五髒華蓋,下通膀胱,外達皮毛,為氣之主,而出大法新嗽脈浮為表邪,宜發散。
脈實為内熱,宜清利。
脈濡散為肺虛,宜溫補。
久嗽利,以緻肺胃俱虛,飲食不進,宜溫中助胃,兼治嗽藥。
素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五髒六腑,俱令人咳,非獨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髒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
風寒暑濕之邪,自内傳髒腑,而為嗽也。
有自内發者,七情饑飽,内有所傷,則邪氣上逆。
肺為氣出故五髒之邪,上蒸于肺,而為嗽也。
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
不留徑傷髒腑,而成傷寒溫熱諸病。
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
隻在本髒,未傳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饑飽之嗽,必久而後發也。
)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五分)加姜煎。
火嗽加青天冬。
午二冬,竹見血,多用沙參。
此治嗽之通劑也。
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
貝母清火散結,潤肺化痰。
五味斂肺而甯嗽, 清氣化痰丸 治熱痰。
(氣有餘則為火,液有餘則為痰,痰随火而升降。
故治痰者,必降其者,必順其氣也。
)半夏(姜制)膽星(兩半)橘紅枳實(麸炒)杏仁(去皮尖)栝蒌仁(去油)黃芩(酒炒)此治痰火之通劑也。
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栝蒌,以平熱氣。
陳皮以順裡氣,杏仁以降之反氣為 蘇子降氣湯 (局方)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
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為氣主,火升克肺,故氣高痰湧,或喘或嗽,甚則嘔血也。
火炎津枯,有升無降,故利。
又有氣痛便秘,用通劑而愈不通,故暫通複秘。
因而下血者,亦當順氣,氣順則當求溫暖之劑。
)蘇子半夏前胡濃樸(姜炒)橘紅當歸(一錢)甘草(炙)肉桂(五分)加姜煎。
一蘇子前胡濃樸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氣,兼能除痰,氣行則痰行也。
數藥亦能發表,既以上盛上盛膠各之劑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
束于表,陽氣并于膈中,不得洩越。
故膈熱氣逆。
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
氣促為喘虛而不足也。
)白果(三十枚炒黃去殼)麻黃(姜制)款冬花(三錢)桑白皮(蜜炙)蘇子(二錢)杏仁(表寒宜散,麻黃杏仁桑皮甘草,辛甘發散,瀉肺而解表。
裡熱宜清,款冬溫潤,白果收澀,功也 七氣湯 (三因方名四七湯)治七情氣郁,痰涎結聚。
咯不出,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喘,或攻沖作痛。
(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
七情之病令人氣結痰聚,陰陽不得升降,故有痞滿喘咳沖攻等證。
)半夏(姜汁炒五錢)濃樸姜(汁炒三錢)茯苓(四錢)紫蘇(二錢)加姜棗煎。
氣郁則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氣化痰為先。
半夏辛溫,除痰開郁。
濃樸苦溫,降氣散滿。
紫蘇而加白芍陳皮人參桂心,亦名七氣湯。
(三因)治七情郁結,陰陽反戾,吐利交作,寒熱眩暈, 四七湯 (局方亦名七氣湯。
)治七情郁,痰涎結聚。
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或膨脹喘急。
(針經雲:胃絡不和,喘出于陽明之上逆。
真元耗散,喘出于腎氣之上奔。
)人參官桂半夏(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
心腹痛,加延胡索。
(能行血中氣滞,氣李士材曰:夫七情過極,皆傷其氣。
丹溪以越鞠丸主之,而此獨異者。
蓋郁久則濁氣閉塞,謀慮之國老( 白金丸 治癫狂失心。
(癫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
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證屬為陰。
此病多因驚憂,痰血塞于心竅所緻。
難經雲:諸陽為狂。
諸陰為癫。
)白礬(三兩)郁金(七兩)薄荷糊丸。
白礬酸鹹,能軟頑痰。
郁金苦辛,能去惡血。
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百花膏 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百合款冬花等分蜜丸,龍眼大。
臨卧姜湯下,或噙化。
加紫菀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
百合潤肺甯心,補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