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上 和解門/表裡門

關燈
桂枝湯(見表散門)加大黃(一兩)芍藥(三兩)誤下而成結胸,則邪在上,仍屬太陽。

    今腹滿而大實痛,則邪已入太陰。

    經曰:諸痛為實,枝加以太之邪經直人續溫而 防風通聖散 (河間)治一切風寒濕暑,饑飽勞役,内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郁,表裡三焦俱實寒壯熱,(邪在表。

    )頭目昏暈,目赤睛痛。

    風熱上攻,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喉不利涕稠粘,咳嗽上氣,大便秘結,(熱結大腑。

    )小便赤澀。

    (熱蓄膀胱。

    )瘡瘍腫毒。

    (氣郁。

    )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

    手足螈,驚狂谵妄。

    (肝風胃火。

    )丹斑瘾熱在胃也。

    )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炒)白術山栀(炒黑)大黃(酒蒸)生姜蔥白煎。

    自利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解表,使風寒從汗出,而散之于上。

    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栀子滑胃。

     緩峻交治除大黃芒硝。

    名雙解散。

    (麻黃防風荊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黃芩栀子連翹石膏滑石以解裡。

     再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祛風。

    蜜丸,彈子大。

     每 五積散 (局方)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内傷生冷。

    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香港腳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

    (上證皆寒濕為病。

    )白芷陳皮濃樸(六分)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桔梗(八分)蒼術枳殼(七分)半除桂芷枳殼陳有汗去蒼術肢冷虛汗,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

    甘草芍藥,所以和裡止痛。

    蒼術濃樸,平胃土而散滿。

    陳皮半夏利水芍藥治血表裡不身熱至于發知陰證一服,愈急,食積氣合人參敗毒散,名五積交加散。

    治寒濕,身體重痛,腰腳酸疼。

     參蘇飲 (元戎)治外感風寒,内傷飲食。

    發熱頭痛,嘔逆咳嗽。

    痰塞中焦,眩暈嘈煩,傷風洩瀉。

    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已汗而熱不止,猶有餘邪。

    亦宜以此和解表裡,則邪自散。

    溢飲身重注痛者,亦宜此方清利之。

    )人參紫蘇幹姜前胡半夏(姜汁炒)茯苓(七錢半)陳皮(去白)甘草枳殼(麸炒)有火,去人參元戎雲:此方有風藥解表,氣藥和中。

    外感風寒,内積痰飲,皆可用也。

    合四物,名茯苓補少陽能寬去人參,加川芎,前胡易柴胡,姜棗煎,名芎蘇飲。

    (澹寮。

    )治傷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以柴 三黃石膏湯 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

    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幹,兩目如火,身形拘得汗,或已經汗下。

    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谵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生石膏(兩半)黃芩黃連黃柏(五錢)栀子(三十個炒黑)麻黃(去節)淡豉(二兩)表裡之邪熱俱盛,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

    栀子通瀉三焦 麻黃白術湯 (東垣)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身面俱腫,色黃麻木,身重如山,喘促無力,唾沫,發熱時躁,躁已振寒。

    項額如冰,目中溜火,鼻不聞香,臍有動氣,少腹急痛。

     垣曰:此宿有濕熱,伏于營血之中。

    木火乘于陽道為上盛,短氣喘促,為陰火傷氣,四弱,為腎水不足。

    冬時寒水得令,乘其肝木,克火淩木,大勝必有大複,故見諸證。

    )青皮陳皮黃連(酒炒)黃柏(酒炒)甘草(炙)升麻(二分)柴胡桂枝人參黃白豆蔻炒曲前證蓋因表裡俱傷,陽氣抑不得升,故風火濕熱,郁而為病也。

    桂枝麻黃,解表去風。

     升麻而青蒼清治證既多,故所用表裡寒熱補瀉之藥俱備。

    但皆氣藥,而無血藥,與五積不同。

    ) 香蘇飲 (局方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内傷,胸膈滿悶,嗳氣惡食。

    内經曰: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濕之區,風氣柔弱,易感風寒,俗稱感冒,受邪膚淺之名也。

    由鼻而入,在于上部,客于皮膚,故無六經形證,唯發熱頭痛而已。

    胸滿嗳氣惡食,則兼内傷也。

    輕為感冒,重者為傷,又重者為中。

    )香附(炒)紫蘇(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加姜蔥煎。

    傷食加消導藥,咳嗽加卒痛加延胡索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裡氣而消内壅,橘紅能兼行表裡以佐之,(橘紅利氣,兼能發 水解散 (肘後)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

     麻黃(四兩)桂心甘草(炙)白芍(二兩)大黃黃芩(三兩)麻黃能開腠發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黃芩以清上中之熱,大黃以瀉中下之熱,甘草白芍,能蓋天行瘟疫,郁熱自内達外,與傷寒由表傳裡者不同。

    故雖一二日之淺,可以法絕不同于傷寒也。

    (郁熱畢竟外解為易,大黃宜減用。

    ) 茵陳丸 治時氣瘴氣,黃病,瘧,赤白痢等證。

     茵陳栀子鼈甲(炙)芒硝(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三兩)巴豆(一兩去心服一丸。

    不應,則栀子淡豉,栀豉湯也。

    合常山可以湧吐,合杏仁可以解肌。

    大黃芒硝,承氣湯也,可以蕩熱加 柴苓飲 (景嶽)治風濕發黃,發熱身痛,脈緊,表裡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洩瀉等證。

     柴胡(二三錢)茯苓豬苓澤瀉(一錢)白術(二三錢)肉桂(一二錢)水一盞半,煎服 四逆散 (仲景)治傷寒少陰證,陽邪入裡,四逆不溫。

    (熱結于裡。

    )或咳,(氣逆挾痰。

    )或悸,(挾飲)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

    (皆因熱結于裡,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

    至太陰,則手足溫。

    至少陽,則熱邪漸深,四肢逆而不溫,至厥陰,則手足逆冷。

     經曰: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與此湯以散傳經之熱。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等分為末。

    水調飲。

    咳加五味子,(收逆氣。

    )幹姜(散肺寒。

    )并茯經曰:諸四逆者不可下,故用枳實洩結熱,甘草調逆氣,柴胡散陽邪,芍藥收元陰。

    以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