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上 和解門/表裡門
關燈
小
中
大
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
柴胡(一二三錢)陳皮(錢五分)半夏(二錢)甘草(一錢)生姜(三五七片)如寒勝者,多嗽者,加 柴芩煎 治傷寒表邪未解,内外俱熱。
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者,宜此主之。
及瘧痢内熱去血,兼表邪發黃等證。
柴胡黃芩栀子澤瀉木通枳殼如瘧痢并行,鮮血純血者。
加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一柴胡飲 (景嶽)一為水數,從寒散也。
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産後經後因冒風寒,以緻寒熱如瘧等證。
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三錢)黃芩(錢半)芍藥(二錢)生地陳皮(錢半)甘草(八分)如内熱盛者枳實一二錢 二柴胡飲 二為火數,從溫散也。
凡遇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髒氣素平無火,或時逢令,本無内熱等證者,皆不宜妄用涼藥。
以緻寒邪不散,則為害匪淺,宜此主之。
陳半)半夏細辛濃樸(一二錢)甘草(八分)柴胡(錢半或二三錢)生姜(三五七如多濕者,加蒼術。
如陰寒氣勝,必加麻黃一二錢,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飲 (景嶽)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
凡素禀陰分不足,肝經血少,而偶遇風寒,或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
或病後,或産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陰氣虛弱,不能外達宜此。
柴胡(二三錢)芍藥(錢半)甘草(炙)陳皮(一錢)當歸(二錢。
溏洩者易以熟地。
) 四柴胡飲 (景嶽)四為金數,從氣分也。
凡元氣不足。
或忍饑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微細,正不勝邪等證。
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若但知散邪,不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錢)人參(随宜)炙甘草(一錢)當歸(二三錢。
瀉者少用。
)生姜(三五七 五柴胡飲 (景嶽)五為土數,從脾胃也。
脾土為五髒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此不可。
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外邪,尤切于時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芍藥(炒)白術當歸(二三錢)柴胡(一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炙甘草(一錢)陳皮(加桂枝二錢 歸柴飲 (景嶽)治營虛不能作汗。
凡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者,此神方也。
當歸(一兩)柴胡(五錢)炙甘草(八分)或加生姜三五七片,或加陳皮一錢,或加人參。
蘆根湯 (千金)治傷寒病後,嘔哕不下食。
蘆根(一升)竹茹(一升)生姜(二兩)粳米(二合)蘆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
竹茹甘寒,除胃熱,清燥金。
生姜辛溫,祛寒飲,散逆氣。
三 陰陽水 (又名生熟水)治霍乳吐瀉有神功。
(藥中治霍亂者最多,然有寒熱二證,萬一誤用,立死不救。
倉猝患此,脈候未審,切勿輕投偏熱偏寒之劑,惟飲陰陽水為最穩。
張子和曰:霍亂吐瀉,乃風濕三氣合邪也。
濕土為風木所克,郁則生熱。
心火上炎,故吐,吐者也。
脾濕下注,故瀉,瀉者濕也。
風急甚則轉筋,轉筋者風也。
又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
)百沸湯新汲井水各半和服。
陰陽不分而擾亂,故上吐下瀉而霍亂。
飲此辄定者,分理其陰陽,使和平也。
表裡門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
病在裡者,宜攻宜清。
至于表證未除,裡證又急者,仲景複立大柴方以 大柴胡湯 (仲景)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裡,熱結在裡。
(裡非三陰之裡,乃胃腑此為少陽陽明。
三陰亦有轉人陽明者,如太陰有桂枝加大黃湯,少陰有三大承氣,厥陰承氣,皆兼陽明證也。
)心下痞硬,嘔而下利。
(張兼善曰:裡虛者,雖便難而勿攻。
裡雖吐利而可下。
心煩喜嘔,裡熱已甚,結于胃中,故下之則愈。
又曰:傷寒下之早,者,裡虛協熱而利也。
因表裡不解,故用桂枝人參湯,解表和裡。
若傷寒發熱,汗出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此為實,故以大柴胡下之。
)或往來寒熱,煩渴谵妄腹滿表證未除,裡證又急,脈洪。
(邪在陽明。
)或沉實弦數者。
(沉實為邪在裡,弦數為陽。
)柴胡(八兩)半夏(半升)黃芩芍藥(三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劈)枳實(四枚)表證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
裡證又急,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
芍藥安脾斂陰,(能瀉肝火此則痞去真緊仲)以前胡易柴胡,名大前胡湯。
(崔氏取其清降而治風痰。
) 柴胡加芒硝湯 (仲景)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
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
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加芒硝湯主之。
(三日,為再經已盡,當解之時。
脅滿而嘔,少陽也。
胸滿而日晡潮熱,陽明也,邪氣裡之間。
) 小柴胡湯 (見和解門)加芒硝(六兩)表證誤下,邪熱乘虛入胃,以緻下痢。
而滿嘔潮熱之證猶在,故仍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随 葛根黃連黃芩湯 (仲景)治太陽病桂枝證,(發熱,頭痛,惡風,自汗。
)醫反下之,利逐不在表而反下之,虛其腸胃,表邪乘虛入裡,遂協熱而利不止也。
)脈促者,表未解也而止曰促,促為陽盛。
雖下利而脈促,知表未解,前證仍在也。
)喘而汗出者,(汗為邪氣外盛所緻。
喘而汗出,為裡實氣逆所緻。
與此湯散表邪,清裡熱。
)此湯主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二兩)黃連(三兩)先煮葛根,内諸藥煎,或加姜棗。
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胃氣 桂枝加大黃湯 (仲景)治太陽誤下,轉屬太陰,腹滿大實痛者。
柴胡(一二三錢)陳皮(錢五分)半夏(二錢)甘草(一錢)生姜(三五七片)如寒勝者,多嗽者,加 柴芩煎 治傷寒表邪未解,内外俱熱。
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者,宜此主之。
及瘧痢内熱去血,兼表邪發黃等證。
柴胡黃芩栀子澤瀉木通枳殼如瘧痢并行,鮮血純血者。
加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一柴胡飲 (景嶽)一為水數,從寒散也。
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産後經後因冒風寒,以緻寒熱如瘧等證。
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三錢)黃芩(錢半)芍藥(二錢)生地陳皮(錢半)甘草(八分)如内熱盛者枳實一二錢 二柴胡飲 二為火數,從溫散也。
凡遇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髒氣素平無火,或時逢令,本無内熱等證者,皆不宜妄用涼藥。
以緻寒邪不散,則為害匪淺,宜此主之。
陳半)半夏細辛濃樸(一二錢)甘草(八分)柴胡(錢半或二三錢)生姜(三五七如多濕者,加蒼術。
如陰寒氣勝,必加麻黃一二錢,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飲 (景嶽)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
凡素禀陰分不足,肝經血少,而偶遇風寒,或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
或病後,或産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陰氣虛弱,不能外達宜此。
柴胡(二三錢)芍藥(錢半)甘草(炙)陳皮(一錢)當歸(二錢。
溏洩者易以熟地。
) 四柴胡飲 (景嶽)四為金數,從氣分也。
凡元氣不足。
或忍饑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微細,正不勝邪等證。
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若但知散邪,不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錢)人參(随宜)炙甘草(一錢)當歸(二三錢。
瀉者少用。
)生姜(三五七 五柴胡飲 (景嶽)五為土數,從脾胃也。
脾土為五髒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此不可。
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外邪,尤切于時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芍藥(炒)白術當歸(二三錢)柴胡(一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炙甘草(一錢)陳皮(加桂枝二錢 歸柴飲 (景嶽)治營虛不能作汗。
凡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者,此神方也。
當歸(一兩)柴胡(五錢)炙甘草(八分)或加生姜三五七片,或加陳皮一錢,或加人參。
蘆根湯 (千金)治傷寒病後,嘔哕不下食。
蘆根(一升)竹茹(一升)生姜(二兩)粳米(二合)蘆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
竹茹甘寒,除胃熱,清燥金。
生姜辛溫,祛寒飲,散逆氣。
三 陰陽水 (又名生熟水)治霍乳吐瀉有神功。
(藥中治霍亂者最多,然有寒熱二證,萬一誤用,立死不救。
倉猝患此,脈候未審,切勿輕投偏熱偏寒之劑,惟飲陰陽水為最穩。
張子和曰:霍亂吐瀉,乃風濕三氣合邪也。
濕土為風木所克,郁則生熱。
心火上炎,故吐,吐者也。
脾濕下注,故瀉,瀉者濕也。
風急甚則轉筋,轉筋者風也。
又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
)百沸湯新汲井水各半和服。
陰陽不分而擾亂,故上吐下瀉而霍亂。
飲此辄定者,分理其陰陽,使和平也。
表裡門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
病在裡者,宜攻宜清。
至于表證未除,裡證又急者,仲景複立大柴方以 大柴胡湯 (仲景)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陽邪入裡,熱結在裡。
(裡非三陰之裡,乃胃腑此為少陽陽明。
三陰亦有轉人陽明者,如太陰有桂枝加大黃湯,少陰有三大承氣,厥陰承氣,皆兼陽明證也。
)心下痞硬,嘔而下利。
(張兼善曰:裡虛者,雖便難而勿攻。
裡雖吐利而可下。
心煩喜嘔,裡熱已甚,結于胃中,故下之則愈。
又曰:傷寒下之早,者,裡虛協熱而利也。
因表裡不解,故用桂枝人參湯,解表和裡。
若傷寒發熱,汗出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此為實,故以大柴胡下之。
)或往來寒熱,煩渴谵妄腹滿表證未除,裡證又急,脈洪。
(邪在陽明。
)或沉實弦數者。
(沉實為邪在裡,弦數為陽。
)柴胡(八兩)半夏(半升)黃芩芍藥(三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劈)枳實(四枚)表證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
裡證又急,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
芍藥安脾斂陰,(能瀉肝火此則痞去真緊仲)以前胡易柴胡,名大前胡湯。
(崔氏取其清降而治風痰。
) 柴胡加芒硝湯 (仲景)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
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
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加芒硝湯主之。
(三日,為再經已盡,當解之時。
脅滿而嘔,少陽也。
胸滿而日晡潮熱,陽明也,邪氣裡之間。
) 小柴胡湯 (見和解門)加芒硝(六兩)表證誤下,邪熱乘虛入胃,以緻下痢。
而滿嘔潮熱之證猶在,故仍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随 葛根黃連黃芩湯 (仲景)治太陽病桂枝證,(發熱,頭痛,惡風,自汗。
)醫反下之,利逐不在表而反下之,虛其腸胃,表邪乘虛入裡,遂協熱而利不止也。
)脈促者,表未解也而止曰促,促為陽盛。
雖下利而脈促,知表未解,前證仍在也。
)喘而汗出者,(汗為邪氣外盛所緻。
喘而汗出,為裡實氣逆所緻。
與此湯散表邪,清裡熱。
)此湯主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二兩)黃連(三兩)先煮葛根,内諸藥煎,或加姜棗。
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胃氣 桂枝加大黃湯 (仲景)治太陽誤下,轉屬太陰,腹滿大實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