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上 和解門/表裡門
關燈
小
中
大
處,鹹落第二義。
隻從治心諸藥之後,一案共結其局,此等手眼,豈凡近可識耶。
)去柴胡黃芩,加濃與由脾胃氣虛,津液抟結,陰氣内動,壅而為滿也。
故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也。
)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
(子和)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表為肌熱,裡為蒸熱,壅為積熱。
)亦治瘧疾。
(喻嘉言曰:于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
)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
加青黛姜汁和丸,名清鎮丸。
(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
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胡 芍藥甘草湯 治腹中不和而痛。
(此陰陽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而然。
腹痛,有寒有熱,有虛食積,有濕痰,有死血,有蟲。
寒痛者,痛無增減,或兼吐利。
熱痛者,時痛時止結。
實痛者,痛甚脹滿,手不可按。
虛痛者,按之即止。
食痛者,痛甚則利,利後血痛者,痛有常處。
濕痰痛者,脈滑,痰氣阻礙,不得升降。
蟲痛者,時作時止,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屬食積外邪。
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
臍下少腹痛者,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甘草幹姜湯,以複其陽。
厥愈足溫者,更作陰,其腳即伸。
(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白芍藥甘草(炙各四兩)脈緩傷水,加桂枝生姜。
脈洪傷金,加黃大棗。
脈澀傷血,加氣血不和,故腹痛。
白芍酸收而苦洩,能行營氣,炙草溫散而甘緩,能和逆氣。
又痛為木盛甘加白術,名白術芍藥湯。
(機要)治脾濕水瀉,身重困弱。
(保命集曰:瀉痢不止,或暴下者 黃芩湯 (仲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合病者,謂有太陽證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
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洩瀉也。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與葛根湯以汗之。
少陽陽明合病下利,為陽邪入裡,與承氣湯不苟之,加半夏(半升)生姜(二兩)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仲景)治前證兼嘔者。
(嘔,胃氣逆也半夏以治苦,膽液及火升外台黃芩湯。
黃芩人參幹姜(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治幹嘔下 黃連湯 (仲景)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
(成氏曰:濕家下後,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裡,而為下熱上寒也。
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
胃中有邪氣,使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
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
為胸中熱欲嘔吐,宜與此湯以升降陰陽。
)黃連(炒)幹姜(炒)桂枝甘草(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黃連苦寒,洩熱以降陽,姜桂辛溫,除寒以升陰,人參助正去邪,半夏和胃止嘔,甘草大棗者,從中以上用 溫膽湯 (集驗)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膽熱則口苦,膽虛氣郁,緻脾生痰涎而煩嘔,傷寒病後,多有此證。
)半夏(姜制)茯苓(或用茯神)陳皮(去白)甘草枳寶(麸炒)竹茹加姜煎,或加棗。
夏,(以其行術。
内實心橘半生姜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
(戴氏雲:痰在膽經,神不守舍,亦令人不以平甲不安。
治不眠證。
觸曰:諸加人參棗仁遠志熟地,名十味溫膽湯,治夢遺驚惕。
越鞠丸 (丹溪)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
(六郁者,氣郁,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也。
六者之中,以氣為主,氣行則郁散矣。
吞酸嘔吐,由于痰火。
飲食不消,由氣不暈行。
丹溪曰:氣升則郁自降。
滑伯仁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
氣郁者,胸膈痛。
濕郁者,周身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即發。
痰郁者,動則氣喘,脈沉滑。
熱郁者,昏瞀便赤,脈沉數。
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
食郁者,嗳酸腹飽,不能食。
)香附(醋炒)蒼術(泔浸炒)撫芎神曲栀子(炒黑)等分。
曲糊丸。
如濕郁,加茯苓白芷香槟榔。
食吳鶴臯曰:越鞠者,發越鞠郁之謂也。
香附開氣郁,蒼術燥濕郁,撫芎調血郁,栀子解火郁主,欲降附陰下既 逍遙散 (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
(有幹咳嗽者,丹溪曰:極為難治,此系火郁之證,乃痰郁其火。
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藥可愈。
)往來寒熱,口幹便澀,月經不調。
凡肝膽兩經郁火,以緻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
婦人郁怒傷肝,緻血妄行。
赤白淫閉,砂淋崩濁等證,俱宜此方加減治之。
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當歸(酒拌)白芍(酒炒錢半)白術(土炒)柴胡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
木盛則土衰,甘草白術,和中而補土。
(補土生金,取疏痰,論五自郁逍遙此一吹,郁氣始得暢達也。
蓋木喜風搖,寒則摧萎,溫則發生。
柴胡薄荷,辛能發少陽,古人立方之妙如此。
其甚者,方中加吳茱炒連,即左金丸。
黃連清心火,肝氣亦臊,同氣相求,以平肝木。
木平則不生心火,火不刑金,而金能制木,不左金以制木,此左金所以得名也。
此法之巧者,然猶未也。
繼用六味地黃,加柴滋腎水,俾能生木。
逍遙散,風以散之也,地黃飲,雨以潤之也,木有不得其天一立,木火之郁既舒,木不下克土,土亦得滋潤,無燥之患,金水自能相生,通五法者如此。
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頭暈盜汗,黃膽,瘟疫,疝氣,飧洩等證,皆對證之方。
推而傷寒,傷風,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
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然不若此方之附應也。
償一服即愈,少頃複發,或頻發而愈甚
隻從治心諸藥之後,一案共結其局,此等手眼,豈凡近可識耶。
)去柴胡黃芩,加濃與由脾胃氣虛,津液抟結,陰氣内動,壅而為滿也。
故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也。
)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
(子和)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表為肌熱,裡為蒸熱,壅為積熱。
)亦治瘧疾。
(喻嘉言曰:于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
)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
加青黛姜汁和丸,名清鎮丸。
(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
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胡 芍藥甘草湯 治腹中不和而痛。
(此陰陽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而然。
腹痛,有寒有熱,有虛食積,有濕痰,有死血,有蟲。
寒痛者,痛無增減,或兼吐利。
熱痛者,時痛時止結。
實痛者,痛甚脹滿,手不可按。
虛痛者,按之即止。
食痛者,痛甚則利,利後血痛者,痛有常處。
濕痰痛者,脈滑,痰氣阻礙,不得升降。
蟲痛者,時作時止,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屬食積外邪。
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
臍下少腹痛者,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甘草幹姜湯,以複其陽。
厥愈足溫者,更作陰,其腳即伸。
(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白芍藥甘草(炙各四兩)脈緩傷水,加桂枝生姜。
脈洪傷金,加黃大棗。
脈澀傷血,加氣血不和,故腹痛。
白芍酸收而苦洩,能行營氣,炙草溫散而甘緩,能和逆氣。
又痛為木盛甘加白術,名白術芍藥湯。
(機要)治脾濕水瀉,身重困弱。
(保命集曰:瀉痢不止,或暴下者 黃芩湯 (仲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合病者,謂有太陽證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
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洩瀉也。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與葛根湯以汗之。
少陽陽明合病下利,為陽邪入裡,與承氣湯不苟之,加半夏(半升)生姜(二兩)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仲景)治前證兼嘔者。
(嘔,胃氣逆也半夏以治苦,膽液及火升外台黃芩湯。
黃芩人參幹姜(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治幹嘔下 黃連湯 (仲景)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腹痛。
(成氏曰:濕家下後,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裡,而為下熱上寒也。
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
胃中有邪氣,使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
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
為胸中熱欲嘔吐,宜與此湯以升降陰陽。
)黃連(炒)幹姜(炒)桂枝甘草(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黃連苦寒,洩熱以降陽,姜桂辛溫,除寒以升陰,人參助正去邪,半夏和胃止嘔,甘草大棗者,從中以上用 溫膽湯 (集驗)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膽熱則口苦,膽虛氣郁,緻脾生痰涎而煩嘔,傷寒病後,多有此證。
)半夏(姜制)茯苓(或用茯神)陳皮(去白)甘草枳寶(麸炒)竹茹加姜煎,或加棗。
夏,(以其行術。
内實心橘半生姜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
(戴氏雲:痰在膽經,神不守舍,亦令人不以平甲不安。
治不眠證。
觸曰:諸加人參棗仁遠志熟地,名十味溫膽湯,治夢遺驚惕。
越鞠丸 (丹溪)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
(六郁者,氣郁,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也。
六者之中,以氣為主,氣行則郁散矣。
吞酸嘔吐,由于痰火。
飲食不消,由氣不暈行。
丹溪曰:氣升則郁自降。
滑伯仁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
氣郁者,胸膈痛。
濕郁者,周身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即發。
痰郁者,動則氣喘,脈沉滑。
熱郁者,昏瞀便赤,脈沉數。
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
食郁者,嗳酸腹飽,不能食。
)香附(醋炒)蒼術(泔浸炒)撫芎神曲栀子(炒黑)等分。
曲糊丸。
如濕郁,加茯苓白芷香槟榔。
食吳鶴臯曰:越鞠者,發越鞠郁之謂也。
香附開氣郁,蒼術燥濕郁,撫芎調血郁,栀子解火郁主,欲降附陰下既 逍遙散 (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
(有幹咳嗽者,丹溪曰:極為難治,此系火郁之證,乃痰郁其火。
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藥可愈。
)往來寒熱,口幹便澀,月經不調。
凡肝膽兩經郁火,以緻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
婦人郁怒傷肝,緻血妄行。
赤白淫閉,砂淋崩濁等證,俱宜此方加減治之。
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當歸(酒拌)白芍(酒炒錢半)白術(土炒)柴胡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
木盛則土衰,甘草白術,和中而補土。
(補土生金,取疏痰,論五自郁逍遙此一吹,郁氣始得暢達也。
蓋木喜風搖,寒則摧萎,溫則發生。
柴胡薄荷,辛能發少陽,古人立方之妙如此。
其甚者,方中加吳茱炒連,即左金丸。
黃連清心火,肝氣亦臊,同氣相求,以平肝木。
木平則不生心火,火不刑金,而金能制木,不左金以制木,此左金所以得名也。
此法之巧者,然猶未也。
繼用六味地黃,加柴滋腎水,俾能生木。
逍遙散,風以散之也,地黃飲,雨以潤之也,木有不得其天一立,木火之郁既舒,木不下克土,土亦得滋潤,無燥之患,金水自能相生,通五法者如此。
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頭暈盜汗,黃膽,瘟疫,疝氣,飧洩等證,皆對證之方。
推而傷寒,傷風,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
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然不若此方之附應也。
償一服即愈,少頃複發,或頻發而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