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治氣門
關燈
小
中
大
意在噫氣不除,上既心下痞硬,更加噫氣不除,則胃氣上逆,全不下行,有升無降,所謂弦絕者其聲嘶,土
升陽益胃湯
(東垣)治脾胃虛弱,怠惰嗜卧。
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心不思食,食不知味。
大便不調,小便頻數。
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二兩)半夏甘草(炙)人參(一兩)白芍(炒)羌活獨活防風(五錢。
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
)陳皮(四錢留白)白術(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無淋勿用)柴胡(三錢)黃連(二錢)每三錢,姜棗煎。
(列證雲,治秋燥,此方殊為不合。
)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
加黃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調營。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羌活除百節之痛。
)而升清陽。
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
少佐黃連,以退陰火。
補中有散,發中有收。
使氣足陽生,自正旺而邪服矣。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東垣)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右關脈緩弱,(脾虛)或弦,(木克土)或浮數。
(東垣曰:濕熱相合,陽氣日虛,不能上升。
脾胃之氣,下流肝腎,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也。
惟瀉陰火升陽氣,用味薄風藥升發,則陰不病而陽氣生矣。
)黃蒼術(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酒炒五錢)柴胡升麻羌活,助陽益胃,以升清氣。
人參蒼術黃甘草,益氣除濕,以補脾胃。
黃芩黃連 橘皮竹茹湯 (金匮)治久病虛羸,嘔逆不已。
(胃寒則嘔,胃熱亦嘔,有停痰,有積飲,皆作嘔。
此為久病虛火上逆而幹嘔者。
)亦治吐利後,胃虛哕逆。
橘皮竹茹(二升)甘草(五兩)人參(一兩)生姜(半斤)大棗(三十枚)徐忠可曰:此胃虛而沖逆為哕,然非真元衰弱之比。
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
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
謂上焦固受氣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
加半夏麥冬赤茯枇杷葉,亦名橘皮竹茹湯。
丁香柿蒂湯 (嚴氏)治久病呃逆。
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二錢)人參(一錢)生姜(五片)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姜。
丁香洩肺溫胃而暖腎,生姜去痰開郁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
(朱丹溪曰:人之陰氣,因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呃逆。
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
李時珍曰: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
按古人治陰呃,每用桂附幹姜吳萸丁香茴香諸辛熱藥,多有收效者,治陽呃用橘紅竹茹湯,玉機微義曰:呃逆本由陰氣已虛,陽火暴甚,直沖而上。
出于胃,入于肺而作聲。
東垣用涼藥者,所以瀉熱降火也。
若陰症呃逆,以陰氣先消,陽火亦竭,浮于胸中,亦欲散也。
故不用寒藥,而反以溫藥養胃,留其陽氣,胃氣和則愈,陽生則陰長之說也。
)除人參生姜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治陽呃。
(或問治陽呃者,何以不用知柏。
吳鶴臯曰:此少陽虛邪,非實邪也,故用柿蒂竹茹之味薄者主之。
若知柏味濃,則益戕其中氣,痞塞不益甚乎,古人蓋深權之矣。
)除人參生姜,亦名丁香柿蒂湯。
嚴 四磨湯 (嚴氏)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悶開不食。
(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
氣多厥逆,重則眩仆,輕則上氣喘急,滿悶妨食。
)槟榔沉香烏藥人參等分。
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一方人參易枳殼,一方去參加枳實木香。
白酒磨,名五磨飲。
治暴怒卒死。
(名曰氣厥。
)氣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
(槟榔性如鐵石,沉香入水獨沉,故皆能下氣。
)氣逆宜順之, 舉元煎 (景嶽)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有不利于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黃(炙)人參(三五錢)白術(炒)甘草(炙一二錢)升麻(炒五七分)如兼陽氣虛寒者 獨參湯 諸虛氣弱,脈微危急,及大失血者,此方主之。
(血脫者須益其氣,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生則陰長也。
)方見卷十二下救急門有痰者加姜汁或竹瀝,煩躁者加童便,(虛而有火。
)身寒者加附子。
人參得天地沖和之氣以成形,故用之以補沖和之氣,使其一息尚存,則可以次第而療諸疾。
是以病之危急而虛者,良醫以氣為首務也。
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心不思食,食不知味。
大便不調,小便頻數。
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二兩)半夏甘草(炙)人參(一兩)白芍(炒)羌活獨活防風(五錢。
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
)陳皮(四錢留白)白術(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無淋勿用)柴胡(三錢)黃連(二錢)每三錢,姜棗煎。
(列證雲,治秋燥,此方殊為不合。
)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
加黃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調營。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羌活除百節之痛。
)而升清陽。
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
少佐黃連,以退陰火。
補中有散,發中有收。
使氣足陽生,自正旺而邪服矣。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東垣)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右關脈緩弱,(脾虛)或弦,(木克土)或浮數。
(東垣曰:濕熱相合,陽氣日虛,不能上升。
脾胃之氣,下流肝腎,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也。
惟瀉陰火升陽氣,用味薄風藥升發,則陰不病而陽氣生矣。
)黃蒼術(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酒炒五錢)柴胡升麻羌活,助陽益胃,以升清氣。
人參蒼術黃甘草,益氣除濕,以補脾胃。
黃芩黃連 橘皮竹茹湯 (金匮)治久病虛羸,嘔逆不已。
(胃寒則嘔,胃熱亦嘔,有停痰,有積飲,皆作嘔。
此為久病虛火上逆而幹嘔者。
)亦治吐利後,胃虛哕逆。
橘皮竹茹(二升)甘草(五兩)人參(一兩)生姜(半斤)大棗(三十枚)徐忠可曰:此胃虛而沖逆為哕,然非真元衰弱之比。
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
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
謂上焦固受氣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
加半夏麥冬赤茯枇杷葉,亦名橘皮竹茹湯。
丁香柿蒂湯 (嚴氏)治久病呃逆。
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二錢)人參(一錢)生姜(五片)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姜。
丁香洩肺溫胃而暖腎,生姜去痰開郁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
(朱丹溪曰:人之陰氣,因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呃逆。
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
李時珍曰: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
按古人治陰呃,每用桂附幹姜吳萸丁香茴香諸辛熱藥,多有收效者,治陽呃用橘紅竹茹湯,玉機微義曰:呃逆本由陰氣已虛,陽火暴甚,直沖而上。
出于胃,入于肺而作聲。
東垣用涼藥者,所以瀉熱降火也。
若陰症呃逆,以陰氣先消,陽火亦竭,浮于胸中,亦欲散也。
故不用寒藥,而反以溫藥養胃,留其陽氣,胃氣和則愈,陽生則陰長之說也。
)除人參生姜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治陽呃。
(或問治陽呃者,何以不用知柏。
吳鶴臯曰:此少陽虛邪,非實邪也,故用柿蒂竹茹之味薄者主之。
若知柏味濃,則益戕其中氣,痞塞不益甚乎,古人蓋深權之矣。
)除人參生姜,亦名丁香柿蒂湯。
嚴 四磨湯 (嚴氏)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悶開不食。
(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憂愁不已。
氣多厥逆,重則眩仆,輕則上氣喘急,滿悶妨食。
)槟榔沉香烏藥人參等分。
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一方人參易枳殼,一方去參加枳實木香。
白酒磨,名五磨飲。
治暴怒卒死。
(名曰氣厥。
)氣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
(槟榔性如鐵石,沉香入水獨沉,故皆能下氣。
)氣逆宜順之, 舉元煎 (景嶽)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有不利于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黃(炙)人參(三五錢)白術(炒)甘草(炙一二錢)升麻(炒五七分)如兼陽氣虛寒者 獨參湯 諸虛氣弱,脈微危急,及大失血者,此方主之。
(血脫者須益其氣,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生則陰長也。
)方見卷十二下救急門有痰者加姜汁或竹瀝,煩躁者加童便,(虛而有火。
)身寒者加附子。
人參得天地沖和之氣以成形,故用之以補沖和之氣,使其一息尚存,則可以次第而療諸疾。
是以病之危急而虛者,良醫以氣為首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