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四門]神仙靈寶膏
栝蒌五個,取子細研,乳香五塊,如棗子大,亦細研,以白砂蜜一斤,同熬成膏,每服二、三錢,溫酒化下。
大治發背,諸惡瘡等,日進二服,無不立效。
嚴州士人一通判,忘其名,母病矣。
通判公急市藥治,服之即愈。
楊和玉得此方,家中使令凡百瘡腫等患,服之皆效,遂合以施人,無不驗者,漏瘡、惡核并皆治之。
此即鄭府朱保義所說神妙方。
[第二十四門]治癰疽發背腮等疾 赤小豆為細末,以新汲水調,敷瘡及四旁赤腫處,幹落即再敷。
又方治發背。
以不耕之地遇野人糞為蟲鳥所殘處,即以杖去糞,取其下土篩以敷之,即如冰着背也。
[第二十四門]治發背癰疽 留丞相雲,隻吃白煮蘿蔔,不以多少,以腫毒散為度,屢以治人,極有神效也!治癰疽結成腫核,痛楚不可忍者,《夷堅庚志》第八卷時康祖事夢廣德張王神授方。
香附子去皮毛,以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數服即瘡潰膿出,腫亦漸消。
[第二十四門]水調膏 治軟疖及一切腫毒(二在後)黃皮白蔹甘草上等分為細末,井水和,少蜜調貼之。
[第二十四門]三色膏 治癰疖未成,拔毒、止痛、消腫。
蚌粉(半兩)黃丹(一分)草烏(一兩,生,為末)上和勻,水調塗,幹即再上。
[第二十四門]治諸瘡疖已結未結 赤腫者。
大天南星一個,陳者,為細末,生面與南星等分,生姜自然汁調塗腫處,熱腫者隻以水調 [第二十四門]歸命膏 治發背歸命膏。
野生茄子熟黑者取子,不拘多少,爛研取汁,以絹濾滓,入大銀盂内,慢火熬成稀膏,以細青竹枝子去葉五、七莖紮聚,不住手攪,候成稀面糊收之。
用時不問陰陽二證,發背或赤不赤,有頭無頭,或癢或痛,皆可用之。
如無頭、無異色,或熱不熱,一發從外漸漸傳入;如貴,重于萬金。
[第二十四門]治風毒癰疖 車螯殼頻蘸米醋炙,令赤色,碾為細末,溫酒調下。
[第二十四門]水調膏 一在前天南星(生為末)白礬(細研)上二味等分,新汲水調塗,幹即再上。
又方,大天南星(一兩)濃黃柏(半兩)赤小豆(一合)皂角(一挺,不蛀者,燒存性)上為末,新汲水調成膏,皮紙貼之,已結即破,未結即散。
[第二十四門]治久年瘰 但未交合項者,皆可服。
鄒明父方。
鲫魚兩個,三寸大者,開去腸肚,不去鱗,巴豆不拘多少,填魚腹内,以滿為度,麻皮纏定,用煉熟黃泥裹了,曬七分幹,用三、二斤炭火過,魚藥同研極細,用陳米飲和,丸綠 [第二十四門]治子 滁州丁府判牧仲方。
大田螺并殼肉燒存性灰,破者幹貼,未破者油調敷。
[第二十四門]治瘰 王宣教名傳。
不蛀皂角子一百枚,用米醋一升,砂二錢,同煮醋盡,炒令酥,看所生子多寡,若生一酒煮,夜卧含化三粒,名破丹。
《博濟方》用酒浸三日,文武火熬盡酒為度,每夜含化三粒 [第二十四門]灸瘰法 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随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小筋頭許三壯即愈鬟病瘡已破,傳此法于本州一曹官,早灸晚間膿水已幹,凡兩灸遂無姜,後屢以治人皆驗。
駱安之妻患四、五年,瘡痂如田螺靥不退,辰時着灸,申後即落,所感頗深,凡三作三灸,遂除根本。
[第二十四門]治瘰 昆山僧方。
不蛀皂角,不以多少,每三十條作一束,以棕榈裹之縛定,于溷缸内浸一月,取出,卻于長流水内再浸一月,死水不能渲洗不可用,去棕榈,曬幹,不得焙,搗羅為細末,皂角末一兩,入麝香半錢,全蠍七個,研細拌勻,每服一、二錢,溫酒或湯飲調下,不過一兩即愈! [第二十四門]立應散 治瘰久不愈者立應散,鄭府朱保義傳,渠親得效。
連翹甘草(炙)黃芩赤芍藥川當歸滑石(各半兩)地膽(半兩,去翅、足、頭,以(二十一個,生用)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濃煎木通湯調下,臨睡服,
大治發背,諸惡瘡等,日進二服,無不立效。
嚴州士人一通判,忘其名,母病矣。
通判公急市藥治,服之即愈。
楊和玉得此方,家中使令凡百瘡腫等患,服之皆效,遂合以施人,無不驗者,漏瘡、惡核并皆治之。
此即鄭府朱保義所說神妙方。
[第二十四門]治癰疽發背腮等疾 赤小豆為細末,以新汲水調,敷瘡及四旁赤腫處,幹落即再敷。
又方治發背。
以不耕之地遇野人糞為蟲鳥所殘處,即以杖去糞,取其下土篩以敷之,即如冰着背也。
[第二十四門]治發背癰疽 留丞相雲,隻吃白煮蘿蔔,不以多少,以腫毒散為度,屢以治人,極有神效也!治癰疽結成腫核,痛楚不可忍者,《夷堅庚志》第八卷時康祖事夢廣德張王神授方。
香附子去皮毛,以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數服即瘡潰膿出,腫亦漸消。
[第二十四門]水調膏 治軟疖及一切腫毒(二在後)黃皮白蔹甘草上等分為細末,井水和,少蜜調貼之。
[第二十四門]三色膏 治癰疖未成,拔毒、止痛、消腫。
蚌粉(半兩)黃丹(一分)草烏(一兩,生,為末)上和勻,水調塗,幹即再上。
[第二十四門]治諸瘡疖已結未結 赤腫者。
大天南星一個,陳者,為細末,生面與南星等分,生姜自然汁調塗腫處,熱腫者隻以水調 [第二十四門]歸命膏 治發背歸命膏。
野生茄子熟黑者取子,不拘多少,爛研取汁,以絹濾滓,入大銀盂内,慢火熬成稀膏,以細青竹枝子去葉五、七莖紮聚,不住手攪,候成稀面糊收之。
用時不問陰陽二證,發背或赤不赤,有頭無頭,或癢或痛,皆可用之。
如無頭、無異色,或熱不熱,一發從外漸漸傳入;如貴,重于萬金。
[第二十四門]治風毒癰疖 車螯殼頻蘸米醋炙,令赤色,碾為細末,溫酒調下。
[第二十四門]水調膏 一在前天南星(生為末)白礬(細研)上二味等分,新汲水調塗,幹即再上。
又方,大天南星(一兩)濃黃柏(半兩)赤小豆(一合)皂角(一挺,不蛀者,燒存性)上為末,新汲水調成膏,皮紙貼之,已結即破,未結即散。
[第二十四門]治久年瘰 但未交合項者,皆可服。
鄒明父方。
鲫魚兩個,三寸大者,開去腸肚,不去鱗,巴豆不拘多少,填魚腹内,以滿為度,麻皮纏定,用煉熟黃泥裹了,曬七分幹,用三、二斤炭火過,魚藥同研極細,用陳米飲和,丸綠 [第二十四門]治子 滁州丁府判牧仲方。
大田螺并殼肉燒存性灰,破者幹貼,未破者油調敷。
[第二十四門]治瘰 王宣教名傳。
不蛀皂角子一百枚,用米醋一升,砂二錢,同煮醋盡,炒令酥,看所生子多寡,若生一酒煮,夜卧含化三粒,名破丹。
《博濟方》用酒浸三日,文武火熬盡酒為度,每夜含化三粒 [第二十四門]灸瘰法 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随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小筋頭許三壯即愈鬟病瘡已破,傳此法于本州一曹官,早灸晚間膿水已幹,凡兩灸遂無姜,後屢以治人皆驗。
駱安之妻患四、五年,瘡痂如田螺靥不退,辰時着灸,申後即落,所感頗深,凡三作三灸,遂除根本。
[第二十四門]治瘰 昆山僧方。
不蛀皂角,不以多少,每三十條作一束,以棕榈裹之縛定,于溷缸内浸一月,取出,卻于長流水内再浸一月,死水不能渲洗不可用,去棕榈,曬幹,不得焙,搗羅為細末,皂角末一兩,入麝香半錢,全蠍七個,研細拌勻,每服一、二錢,溫酒或湯飲調下,不過一兩即愈! [第二十四門]立應散 治瘰久不愈者立應散,鄭府朱保義傳,渠親得效。
連翹甘草(炙)黃芩赤芍藥川當歸滑石(各半兩)地膽(半兩,去翅、足、頭,以(二十一個,生用)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濃煎木通湯調下,臨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