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半,入炒陳倉米半合,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第三門]十味丁香煮散 治脾胃傷冷,中脘痞滞,胃口宿寒,停痰留飲,氣積不散,心腹大痛,脅肋水谷,嘔逆惡心,下竭上虛,食飲不下,肢體瘦怠,自汗不止,陽氣暴脫。
陸子丁香川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益智仁良姜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入鹽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帶熱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痼冷丸 韓府判傳。
白術(半兩)神曲(一兩,炒令黃色)川姜(炮)桂心(各二錢)川椒(一錢,炒香)吳茱上為細末,用蜜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或百丸。
[第三門]白澤丸 治脾丸積冷,髒腑虛寒,真丸不固,腸虛洩利,心腹撮痛,氣逆嘔吐,自汗無時。
陽起石(火通赤,研)附子(炮,去皮臍,取末,各一兩半)白檀香(取末)滴乳香(别上件和勻,滴水成劑,分作六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盞化開,姜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溫服,空心食前。
葛丞相所傳方附子隻用一兩,去麝香,加天雄一兩,炮,去皮臍。
[第三門]丁香溫氣湯 治胃寒嘔吐涎沫甚妙。
張上舍傳名莘雲,其母常服有效!丁香吳茱萸(湯浸,微炒)桂心(去粗皮,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黃(去蘆)白一兩半)甘草(七錢,上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
[第三門]靈砂丹 治飲食所傷,一切積滞或痢赤白不瘥者。
赤,甘草湯下;白,幹姜湯下;赤白,幹草湯下。
酒食所傷,及暴瀉,白湯下,并食後臨卧服,勝感應丸。
沈仁父傳。
辰砂(細研)砂(研細,各二錢)黃蠟(半兩)巴豆(去皮殼,完全者,四十九個)上先将蠟于銀石器内熬溶,次投巴豆在内,渫令黑,濾出不用,隻将黃臘入前二味為挺子,要時旋丸,大人服綠豆大七丸,小兒量歲數大小加減,老人、小兒、産婦皆可服。
最治酒飲。
今人施痢藥者,以黃丹代辰砂亦驗。
《本事方》治瀉痢所用巴豆數不同,其說病證甚詳! [第三門]蘇湯煎 治膈中不快,酒食不消,飲食或怡或不怡,善治脾丸一切虛中積滞。
甯安道方。
肉豆蔻丁香木香砂(各一分)京三棱莪術(各一兩,燒,存性)上為細末,将烏梅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四粒,熱紫蘇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軟黃丸 治一切虛中積滞,兩脅有塊,寒熱往來不定。
此方乃先君避地金州時,醫者夏巡所都機家叔位每用,以為神藥,治危疾皆驗,蓋諸藥既為蠟櫃,不複有野狼虎之性,專于攻已。
粉霜輕粉砂密陀僧砒霜(各一錢)雄黃烏魚骨白丁香(即雀糞也)黃鷹條上件藥一處研為細末,黃蠟一兩,溶和為膏,旋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食後臨卧冷水浸一時辰,卻用冷水下。
[第三門]桂香散 《蘇沈良方》桂香散,治脾胃虛弱及腹痛甚驗。
方見婦人諸疾門。
[第三門]玉抱肚 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系于臍腹間甚妙。
梁縣鄭主簿渙傳一方,用針砂如下法隻入砂半兩,并不用餘藥。
針砂(四兩,鐵铫内火炒,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煙出盡為度,放冷)白礬(半兩)砂(一錢)粉霜(半錢)上件白礬等三味同研為細末,與針砂拌和,隻作一服,以水數點灑,用匙拌,攤令勻,濃皮紙為貼,闊二寸以上,長四、五寸貼之,外以帛子包,系疼處,或常系臍下,如覺大熱,即再炒過,别入餘藥,仍可用。
[第三門]茴香煎丸 治脾胃弱,腎氣虛,飲食不美,噫醋吞酸,臍腹築刺,小腸氣痛,及中酒惡心益脾腎,大病之後,氣體瘦弱,尤宜服之。
漢陽章教授。
續添川椒(半兩,去籽及合口者)老生姜(二兩細研)濃樸(去粗皮)茴香青鹽(海鹽亦得,以上五味入瓷罐,湯浸得所,慢火煮幹,各一兩)大川烏附子(二味去皮臍尖,锉骰子(米泔浸一宿,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下,空腹食前服。
[第三門]蒜紅丸 治脾積,腹脹如鼓,青筋浮起,坐卧不得者。
華宮使方。
揀丁香木香沉香槟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蓬莪術(炮)去皮牽牛草果子(各一兩)肉豆蔻(面裹煨)粉霜(各一錢)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半兩)蒜(上為細末,以生熟蒜研細,生絹扭取汁,旋用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後淡鹽湯送下。
忌鹹酸魚酢茶醬腌藏雞鴨生冷馬牛雜肉之類,隻吃淡白粥一百日。
[第三門]五香觸痛丸 大治冷物所傷脾胃,并酒食傷,久積成癖,胸膈痞塞,心腹疼痛不可忍者,服有傷滞髒腑不過一行,無傷滞髒腑不動!丁香藿香木香乳香沉香桂心吳茱萸青皮(去白)蓬莪術枳實(去白,麸炒)京三棱(各一兩)砂(四錢)一出牽牛末(三兩)橘皮(一兩,去白,同巴豆五兩去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熟水送下。
[第三門]十味丁香煮散 治脾胃傷冷,中脘痞滞,胃口宿寒,停痰留飲,氣積不散,心腹大痛,脅肋水谷,嘔逆惡心,下竭上虛,食飲不下,肢體瘦怠,自汗不止,陽氣暴脫。
陸子丁香川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益智仁良姜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入鹽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帶熱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痼冷丸 韓府判傳。
白術(半兩)神曲(一兩,炒令黃色)川姜(炮)桂心(各二錢)川椒(一錢,炒香)吳茱上為細末,用蜜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或百丸。
[第三門]白澤丸 治脾丸積冷,髒腑虛寒,真丸不固,腸虛洩利,心腹撮痛,氣逆嘔吐,自汗無時。
陽起石(火通赤,研)附子(炮,去皮臍,取末,各一兩半)白檀香(取末)滴乳香(别上件和勻,滴水成劑,分作六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盞化開,姜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溫服,空心食前。
葛丞相所傳方附子隻用一兩,去麝香,加天雄一兩,炮,去皮臍。
[第三門]丁香溫氣湯 治胃寒嘔吐涎沫甚妙。
張上舍傳名莘雲,其母常服有效!丁香吳茱萸(湯浸,微炒)桂心(去粗皮,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黃(去蘆)白一兩半)甘草(七錢,上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
[第三門]靈砂丹 治飲食所傷,一切積滞或痢赤白不瘥者。
赤,甘草湯下;白,幹姜湯下;赤白,幹草湯下。
酒食所傷,及暴瀉,白湯下,并食後臨卧服,勝感應丸。
沈仁父傳。
辰砂(細研)砂(研細,各二錢)黃蠟(半兩)巴豆(去皮殼,完全者,四十九個)上先将蠟于銀石器内熬溶,次投巴豆在内,渫令黑,濾出不用,隻将黃臘入前二味為挺子,要時旋丸,大人服綠豆大七丸,小兒量歲數大小加減,老人、小兒、産婦皆可服。
最治酒飲。
今人施痢藥者,以黃丹代辰砂亦驗。
《本事方》治瀉痢所用巴豆數不同,其說病證甚詳! [第三門]蘇湯煎 治膈中不快,酒食不消,飲食或怡或不怡,善治脾丸一切虛中積滞。
甯安道方。
肉豆蔻丁香木香砂(各一分)京三棱莪術(各一兩,燒,存性)上為細末,将烏梅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四粒,熱紫蘇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第三門]軟黃丸 治一切虛中積滞,兩脅有塊,寒熱往來不定。
此方乃先君避地金州時,醫者夏巡所都機家叔位每用,以為神藥,治危疾皆驗,蓋諸藥既為蠟櫃,不複有野狼虎之性,專于攻已。
粉霜輕粉砂密陀僧砒霜(各一錢)雄黃烏魚骨白丁香(即雀糞也)黃鷹條上件藥一處研為細末,黃蠟一兩,溶和為膏,旋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食後臨卧冷水浸一時辰,卻用冷水下。
[第三門]桂香散 《蘇沈良方》桂香散,治脾胃虛弱及腹痛甚驗。
方見婦人諸疾門。
[第三門]玉抱肚 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系于臍腹間甚妙。
梁縣鄭主簿渙傳一方,用針砂如下法隻入砂半兩,并不用餘藥。
針砂(四兩,鐵铫内火炒,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煙出盡為度,放冷)白礬(半兩)砂(一錢)粉霜(半錢)上件白礬等三味同研為細末,與針砂拌和,隻作一服,以水數點灑,用匙拌,攤令勻,濃皮紙為貼,闊二寸以上,長四、五寸貼之,外以帛子包,系疼處,或常系臍下,如覺大熱,即再炒過,别入餘藥,仍可用。
[第三門]茴香煎丸 治脾胃弱,腎氣虛,飲食不美,噫醋吞酸,臍腹築刺,小腸氣痛,及中酒惡心益脾腎,大病之後,氣體瘦弱,尤宜服之。
漢陽章教授。
續添川椒(半兩,去籽及合口者)老生姜(二兩細研)濃樸(去粗皮)茴香青鹽(海鹽亦得,以上五味入瓷罐,湯浸得所,慢火煮幹,各一兩)大川烏附子(二味去皮臍尖,锉骰子(米泔浸一宿,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下,空腹食前服。
[第三門]蒜紅丸 治脾積,腹脹如鼓,青筋浮起,坐卧不得者。
華宮使方。
揀丁香木香沉香槟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蓬莪術(炮)去皮牽牛草果子(各一兩)肉豆蔻(面裹煨)粉霜(各一錢)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半兩)蒜(上為細末,以生熟蒜研細,生絹扭取汁,旋用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後淡鹽湯送下。
忌鹹酸魚酢茶醬腌藏雞鴨生冷馬牛雜肉之類,隻吃淡白粥一百日。
[第三門]五香觸痛丸 大治冷物所傷脾胃,并酒食傷,久積成癖,胸膈痞塞,心腹疼痛不可忍者,服有傷滞髒腑不過一行,無傷滞髒腑不動!丁香藿香木香乳香沉香桂心吳茱萸青皮(去白)蓬莪術枳實(去白,麸炒)京三棱(各一兩)砂(四錢)一出牽牛末(三兩)橘皮(一兩,去白,同巴豆五兩去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熟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