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疾,腹痛洩瀉等,圓通維那可觀傳,渠曾親得效。

     鄒面地蔥花即火草花也上不以多少焙幹為細末,蜜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第三門]棗合丸 治脾胃虛冷,幹嘔惡心,嘔吐涎沫,全不思食,十膈五噎,并皆治之。

     丁香(半兩)半夏曲(一兩)幹姜(炮)胡椒木香(各二錢)上為細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

    用大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内,用濕紙裹棗,煨令香熟,去紙,細嚼,溫生姜湯送下,空心食前。

     [第三門]姜合丸 療中脘停寒,胸膈結痞,嘔吐惡心,不思飲食。

     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砂(紙上飛過)木香(以上各一兩)陳皮(去白)丁香沉香荜澄茄青皮(去白,各半兩)茴香(一分,炒)上件為細末,次入砂,研勻,酒煮,面糊為丸,每一兩作二十丸。

    每服一丸,以生姜一塊,剜如盒子,安藥在内,濕紙裹煨令香,去紙放溫,細嚼,鹽湯送下。

     [第三門]治翻胃 葛丞相傳。

     松節上锉碎,酒煎服之。

     [第三門]扶老強中丸 久服溫暖五髒,大建脾胃,充實肌體,養真氣,通和血脈,逐宿食,除痰飲,消脹滿,破症結,化水谷,補中壯氣,令人喜食。

     吳茱萸(揀淨,炒)幹姜(炮,各四兩)大麥(炒十兩)神曲(锉,炒,二十兩)又方添陳皮、青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候,米飲下,熟水亦得。

     常 [第三門]治膈氣 向司戶方。

     附子一個,先以铫子炒鍛石,令十分熱,埋附子于灰中,候灰冷取出,将鍛石根據前法再炒,如此三次,然後取附子,去皮臍,入丁香四十九個,不見火,同為細末,空心以糟茄兒三 [第三門]六丁丸 治翻胃如神。

    姜堯章傳。

     五靈脂(五錢重)生辰砂(一錢重)母丁香(一兩不見火)上搗羅為細末,入黃狗膽、粽子尖為丸,如雞頭大,姜湯米飲下,每服一丸。

    三十年病三、兩丸止。

    此即《本事方》香靈丸,隻用丁香,及分兩不同。

    母丁香即丁香也,《沈存中筆談》言之甚詳! [第三門]治嘔吐 無為徐醫方。

     胡椒(二十一粒)丁香(十四粒)半夏(七個,湯洗去滑)上同為細末,生姜自然汁丸如雞頭大,每用一丸,以幹棗一枚,擘破去核,入藥在内,以濕紙裹煨熟,放溫,以米飲湯爛嚼送下。

     [第三門]治嘔吐 胸膈痞滿不通。

     枳實(去穣)白茯苓(锉)上各半錢,煎四味大理中丸一丸作一服,或服俞山人降氣湯十五味者。

     [第三門]小木香散 治翻胃,全不下飲食,開胃和氣小木香散,出《博濟方》。

     胡椒(二十一粒)木香(一小塊)糯米(一撮)上三味同炒,至米熟為度,杵為末,分作兩服,每用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

    庚戌年乳媪病,得上三方而愈。

     [第三門]千金大思食丸 食藥又名透氣丹,張承祖傳。

     烏梅(去仁不去核)神曲(炒,各十兩)蒼術(四兩)麥(一十五兩,炒)幹姜(炮)京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橘皮湯下。

     [第三門]七香丸 真徐家方。

     甘草(锉碎,炒)甘松(去土,揀淨)縮砂仁丁香皮姜黃益智(各一兩)香附子(擦去毛,淨二兩)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細嚼白湯下。

    七香丸極多,惟此方最真。

     又方,馮仲柔傳浙東藥局見賣,亦是徐家方,分兩不同。

     丁香皮(六兩)益智莪術(各三兩)香附子(二十兩)甘草(四兩)甘松(一兩)縮砂仁上為細末,面糊為丸。

     [第三門]消食丸 《和劑局方》消食丸不用蜜,以蒸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甚妙! [第三門]三棱丸 食藥三棱丸,行在糯米倉巷口,牟郎中家方。

     陳倉米(四兩,揀淨,以新好色巴豆二十一粒,削去皮,慢火同炒,候倉米香黃,巴豆黑色為度,不令米焦,揀去巴豆不用,隻用倉米橘皮去白,焙幹,與倉米等分秤)上同為細末,白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下,少甘草亦得!滁州蔡司理所傳雲:張方提刑家方,治諸般積聚,酒食百物所傷,陳米一升(數年者),巴豆一兩去殼,同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不用,秤炒米四兩,入陳橘皮一兩,麝香少許,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後服之。

    治小兒慢脾風,隻服五丸甚妙。

     郭醫雲:食藥用巴豆者,春冬可服,夏秋不可服,易動髒腑。

     [第三門]附子倉米湯 補虛,生胃氣,逐冷痰,和五髒,快胸膈,進飲食,止洩瀉。

    平江章興祖承務親得效。

    附子(一隻,炮,去皮臍,八錢重者)人參(去蘆頭)甘草(微炒)半夏(湯泡七次,切作片,焙幹,姜汁制)黃白術(各半兩)川姜(二錢,微炒)南木香(一錢半)上為咀,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