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要方第三卷所治如下:治渴利諸方治虛勞諸方治夢洩諸失精衆方治多汗諸方治百病後虛煩擾不得眠諸方上五件
治渴利諸方
論曰:消渴者,原其發動,此則腎虛所緻,每發即小便至甜,醫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論亦缺而不言,今略陳其要。
按《洪範》稼穑作甘。
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
其餘别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
臊氣者,五髒之氣;鹹潤者,則下味也。
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
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
猶如乳母,谷氣上洩,皆為乳汁。
消渴疾者,下洩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于内,則便羸瘦也。
又肺為五髒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幹則熱,故《周易》有否卦,幹上坤下,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闆蓋之,則暖氣上騰,故闆能潤也。
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闆終不可得潤也。
火力者,則為腰腎強盛也。
常須暖将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幹渴也。
是故張仲景雲:宜服此八味腎氣丸,并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複渴,比頻得效,故錄正方于後耳。
凡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緻,其腳氣始發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
凡消渴,始發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腳氣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擁疾發,即宣疾愈也。
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即擁疾愈也。
審此二者,疾可理也。
又宜食者,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此可溫也。
若取下氣,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菁;又宜食雞子、馬肉,此物微擁,亦可療宣疾也。
擁之過度,便發腳氣,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随事制度,使寬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
又庸醫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經服之,都無一效。
又每至椹熟之時,取爛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候心胸間氣為度,此亦甚佳。
生牛乳暖如人體,渴即細細呷之亦佳。
張仲景雲: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
男子消渴,飲一鬥水,小便亦得一鬥,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
消渴人宜常服之。
幹地黃(八兩)薯蓣(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五兩)澤瀉(四兩)牡丹皮(三兩) 附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
說曰:少時服五石諸丸散者,積經年歲,人轉虛耗,石熱結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小便數利,則作消利。
消利之病,不渴而小便自利也,亦作消渴,消渴之疾,但渴不利也。
又作渴利,渴利之病,随飲小便也。
又作強中病,強中病者,莖長興,終不痿,溺液自出。
亦作癰疽之病。
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荠湯,制其腎中石勢,将餌鴨通丸便瘥也。
豬腎荠湯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荠石膏(各三兩)人參茯神(一作茯苓)磁石(綿裹)知母葛根黃芩栝蒌根甘草(各二兩)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鬥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鬥,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夜辄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
鴨通湯方白鴨通(五升,沸湯二鬥半淋之,
按《洪範》稼穑作甘。
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
其餘别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
臊氣者,五髒之氣;鹹潤者,則下味也。
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
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
猶如乳母,谷氣上洩,皆為乳汁。
消渴疾者,下洩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于内,則便羸瘦也。
又肺為五髒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幹則熱,故《周易》有否卦,幹上坤下,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闆蓋之,則暖氣上騰,故闆能潤也。
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闆終不可得潤也。
火力者,則為腰腎強盛也。
常須暖将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幹渴也。
是故張仲景雲:宜服此八味腎氣丸,并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複渴,比頻得效,故錄正方于後耳。
凡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緻,其腳氣始發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
凡消渴,始發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腳氣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擁疾發,即宣疾愈也。
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即擁疾愈也。
審此二者,疾可理也。
又宜食者,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此可溫也。
若取下氣,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菁;又宜食雞子、馬肉,此物微擁,亦可療宣疾也。
擁之過度,便發腳氣,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随事制度,使寬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
又庸醫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經服之,都無一效。
又每至椹熟之時,取爛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候心胸間氣為度,此亦甚佳。
生牛乳暖如人體,渴即細細呷之亦佳。
張仲景雲: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
男子消渴,飲一鬥水,小便亦得一鬥,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
消渴人宜常服之。
幹地黃(八兩)薯蓣(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五兩)澤瀉(四兩)牡丹皮(三兩) 附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
說曰:少時服五石諸丸散者,積經年歲,人轉虛耗,石熱結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小便數利,則作消利。
消利之病,不渴而小便自利也,亦作消渴,消渴之疾,但渴不利也。
又作渴利,渴利之病,随飲小便也。
又作強中病,強中病者,莖長興,終不痿,溺液自出。
亦作癰疽之病。
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荠湯,制其腎中石勢,将餌鴨通丸便瘥也。
豬腎荠湯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荠石膏(各三兩)人參茯神(一作茯苓)磁石(綿裹)知母葛根黃芩栝蒌根甘草(各二兩)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鬥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鬥,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夜辄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
鴨通湯方白鴨通(五升,沸湯二鬥半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