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全文

關燈
防胎自堕 丹溪雲:陽施陰化,胎孕乃成,血氣虛損不榮養,其胎自堕。

    或勞怒傷情,内火便動,亦能自堕。

    推原其本,皆因熱火消物,造化自然,《病源》乃謂風冷傷于子髒而堕,此未得病情者也。

    昔者一婦但有孕至三月左右必堕,診其左手大而無力,重取則澀,知其血少也。

    以其少年,隻補中氣,使血自榮,時正初夏,教以濃煎白術湯下黃芩末一錢,服三四十帖遂得保全其生(單用白術補中,以榮出中焦,土生萬物也)。

    因而思之,堕因内熱,而虛者為多,曰熱曰虛,當分輕重。

    蓋孕至三月,正屬相火,所以易堕,不然何以黃芩、熟艾(熟艾性溫,亦助相火,若果有熱,或恐不宜)、阿膠等為安胎聖藥耶(好生之工,幸毋輕視)? 胎前門 半産 夫妊娠日月未足,胎産未全而産者,謂之半産。

    蓋因娠婦沖任氣虛,不能滋養于胎,胎氣不固,或撲閃墜,緻氣血動損,或因熱病溫瘧之類,皆令半産。

    仲景雲:虛寒相搏,其脈為革,婦人則半産漏下是也。

    又雲:半産俗呼小産,或三四月,或五六月,皆為半産。

    以男女成形故也。

    或因悲哀憂恐暴怒,或勞力打撲損動,或觸冒暑熱,忌黑神散,恐犯熱藥,轉生他病,宜玉燭散、和經湯之類。

    《便産須知》雲:小産不可輕視,将養十倍于正産可也。

    又雲:半産即肌肉腐爛,補其虛損,生其肌肉,益其氣血,去其風邪,養其髒氣,将養過于正産十倍,無不平複,宜審之。

    立齋雲:小産重于大産,蓋大産如栗熟自脫,小産如生采,破其皮殼,傷其根蒂也。

    但人輕忽緻死者多。

    治法:補形氣,生新血,去瘀血。

    若未足月,痛而欲産,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

    若産而血不止,人參黃湯補之。

    若産而心腹痛,當歸川芎湯主之。

    胎氣弱而小産者,八珍湯固之。

    血出過多而發熱者,聖愈湯。

    汗不止,急用獨參湯。

    發熱煩躁,肉筋惕,八珍湯。

    大渴面赤,脈洪而虛,當歸補血湯。

    身熱面赤,脈沉而微,四君加姜附。

    東垣雲:晝發熱而夜安靜,是陽氣旺于陽分也。

    晝安靜而夜發熱,是陽氣陷入陰中也。

    如晝夜俱發熱,是重陽無陰也,當峻補其陰。

    若陽氣自旺者,四物二連湯。

    陽陷于陰者,補中益氣湯,重陽無陰者,四物湯。

    無火者,八味丸。

    無水者,六味丸。

    東垣雲:婦人分娩及半産漏下,昏昧不省,瞑目無所知覺者,緣血暴亡故也。

    蓋有形血去則心神無所養。

    心與胞絡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心火上熾故令人昏昧。

    火勝其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去,不能鎮撫也。

    血已虧損,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甘平大寒之藥能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及陰虧瀉陽,使二者俱傷,反為不足,虛勞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

    此無形之熱,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于表症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幸而不死。

    暴虧氣血,必夭天年。

    又不知《内經》有說,病起不足,宜補不宜瀉,但瞑目之病悉屬于陰,宜汗不宜下。

    又不知傷寒郁冒得汗則愈,是禁用寒涼藥也。

    分娩半産,本氣不病,是暴去其血,亡血補血又何疑焉(暢快)。

    補其血則神昌,常時血下降亡,今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養而神不昏矣。

    血若暴下,是秋冬之令太旺,今舉而升之,助其陽則目張而神不昏矣(妙在升陽)。

    今立一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也。

    名曰全生活血湯(半産後諸症,更于産後方論中參用之)。

     胎前門 先期後期 《大全》雲:娠婦人懷胎有七月八月而産者,有至九月十月而産者,有經一年二年乃至四年而産者,各根據法治之。

     薛氏曰:先期欲産者涼血安胎,過期不産者補血行滞。

     胎前門 鬼胎 《大全》雲:婦人髒腑調和則氣血充實,風邪鬼魅不能幹之。

    若榮衛虛損則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于髒,狀如懷孕,故曰鬼胎也。

     薛氏曰:前症因七情相幹,脾肺虧損,氣血虛弱,行失常道,沖任乖違而緻之者,乃元氣不足、病氣有餘也。

    若見經候不調,就行調補,庶免此症。

    治法以補元氣為主,而佐以雄黃丸之類行散之。

    若脾經郁結氣逆者,用加味歸脾湯調補之。

    若脾虛血不足者,用六君芎歸培養之。

    肝火血耗者,用加味逍遙散滋抑之。

    肝脾郁怒者,用加味逍遙、歸脾二藥兼服。

    腎肝虛弱者,用六味地黃丸。

     臨産門 臨産 立齋雲:欲臨産之時,覺腹内轉動,即當正身仰卧,待見轉身向下(催生藥切不可早,若兒未轉順身,宜以補血為主,而寬氣有之),腰腹痛甚者,将産也。

    蓋腎候于腰,胞系于腎故也。

    若但覺腹痛者,未産也,不可服催生滑胎等藥,亦不可令人抱腰(抱腰則兒不能轉身,故不可)動手(穩婆之手)。

    産母亦不可妄亂用力,以緻橫生逆産。

    若未産而水頻下,此胞衣已破,血水先幹,而不能分娩也,宜保生無憂散以固其血(固血之說宜玩,八珍益母配法服治俱妙),自然生息。

    如血過于耗損,八珍湯(料一斤)加益母草(半斤水數碗)煎熟,不時飲之,亦有得生也。

    陳無擇雲:是乃多因兒未轉順,坐草太早,或過于努力,以緻胞衣破而血水幹、産路澀,而兒難下。

    宜服催生如神散,以固其血,自能潤下。

    亦有因兒轉身時将兒枕破碎與胞中敗血壅滞,兒身不能便利,是以難産。

    急服勝金以消其血,兒便得生。

    若未産一月之前,忽然臍腹疼痛,如有欲産之狀者,是名弄胎。

    又名試水。

    穩婆不悟,入手探胎,緻胞破漿幹,兒身難轉,亦難生矣。

    然貧賤婦人,生育極易者,以其勞役,胎氣流動故也。

    富貴之家濃養安逸,身體肥壯,以緻氣滞而胎不轉,故難産也。

    況婦人以血為主,血以氣為主,惟氣順而血和,胎安則産順,故瘦胎飲一論專為奉養者設也。

    若多思多郁及藜藿之人,其體雖肥而内氣必弱,兒在胞胎不能自運,宜用達生散以補母氣,則兒健而易産矣。

    大概臨産之際,勿令饑渴以乏其力,亦勿令驚恐以散其氣,法宜滑以流通澀滞。

    古以驅逐閉塞,香以開竅逐血氣。

    滞者行氣,胞漿先破者固血(固血如閘水放舟,最為穩當)。

    盛夏之月倘若頭暈血溢,頭痛面赤,昏昏如醉,不知人事,當清水益元解之(血暈血溢以水解之,在暑月尤宜,餘月亦無害,惟少吃之)。

    冬月天冷用火溫暖下部,衣服尤當溫濃,方免胎寒血結,則兒易生(仲圭曰:此語甚是,婦人志之)。

     薛氏曰:交骨不開,産門不閉,皆由元氣素弱,胎前失于調攝,以緻血氣不能運達而然也。

    交骨不開,陰氣虛也,加味芎歸湯、補中益氣湯。

    産門不閉,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

     《準繩》雲:産難子死腹中者,因驚動太早或觸犯禁忌,緻令難産。

    胞漿已破,血無養胎,枯涸而死也。

    須驗産母舌,若青黑,其胎必死,當下之。

    大法寒者熱以行之,熱者涼以行之,燥者滑以潤之,危急者毒藥下之。

     臨産門 脈法 《脈經》雲:懷妊六七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

    脈勻細生易産,大浮緩氣散難産。

    《脈訣》雲:欲産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雲。

    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朝日午定知生。

     身重體熱寒又頻,舌下之脈黑複青。

    反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遣母歸冥。

    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

    唇口俱青沫又出,子母俱死總教KT。

    面青舌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

     雜症門 霍亂 《大全》雲:飲食過度,觸風冷,陰陽不和,清濁相幹,謂之霍亂。

    其間或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于熱也。

    若頭痛體疼發熱,是挾風邪也。

    若風折皮膚,則氣不宣通,而風熱上沖為頭痛。

    若風入腸胃則洩利嘔吐,甚則手足逆冷,此陽氣暴竭,謂之四逆。

    妊娠患之,多緻傷胎也。

    萬密齋曰:霍亂者,陽明胃經之病名也。

    蓋因平日五味肥釀,腐積成痰,七情郁結,氣盛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熱之感,邪正交争,陰陽相混,故令心腹絞痛,吐利并作,揮霍變亂,故名霍亂。

    如邪在上脘,則當心而痛,其吐多。

    邪在下脘,則當臍而痛,其利多。

    邪在中脘,則當腹而痛,吐利俱多。

    吐多則傷氣,利多則傷血,血氣受傷不能護養其胎,況邪氣鼓擊胎元,母壽未有不殒者矣。

    此危惡之症,不可不亟治也,宜香蘇散加藿香主之。

     雜症門 洩瀉 《大全》雲:妊娠洩瀉,或青或白,水谷不化,腹痛腸鳴,謂之洞洩。

    水谷不化,喜飲嘔逆,謂之挾熱下利,并以五苓散利小便,次以黃連阿膠湯或三黃熟艾湯以安之。

    若瀉黃有沫,腸鳴腹痛,脈沉緊數,用戊己丸和之。

    嗳腐不食,胃脈沉緊,用感應丸下之後調和脾胃。

    若風冷水谷不化,如豆汁,用胃風湯。

    寒氣臍下陰冷洞洩,用理中湯、治中湯。

    伏暑煩渴,瀉水,用四苓散。

    傷濕洩瀉,小便自利,用不換金正氣散、胃苓散。

    此四症之大略也(以下諸症須體酌純熟,然隻用八方加減可謂要而約矣。

    而八方之中以六君加味者五,補中益氣加味者六,而益黃、四神、八味腎氣等藥或兼或專,真切确當,于此得心,其他亦可變通矣。

    又何患方之不廣、用之不神欤)。

     薛氏曰:洩瀉若米食所傷,用六君加谷芽。

    面食所傷,六君加麥芽。

    肉食所傷,六君加山楂。

    若嘔吐,皆加藿香。

    若兼寒熱作嘔,乃肝木侮脾,六君加姜桂不應,用錢氏益黃散。

    若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用補中益氣湯。

    若洩瀉色黃,乃脾土之真色,六君加木香、肉果。

    若作嘔不食,腹痛惡寒,乃脾土虛寒,六君加姜、桂、木香。

    若瀉在五更侵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間服白術散。

    如不應,或愈而複作,或飲食少思,用八味丸補命火,以生脾土為善。

     雜症門 痢疾 《大全》雲:娠妊飲食生冷,脾胃不能克化,緻令心腹疼痛。

    若血分病則色赤,若氣分病則色白,氣血俱病則赤白相雜。

    若熱乘大腸,血虛受患,則成血痢也。

     薛氏曰:治痢之法當參前篇。

    其下黃水乃脾土虧損,真氣下陷也,當升補中氣。

    若黃而兼青,乃肝木克脾土,宜平肝補脾。

    若黃而兼白,乃子令母虛,補脾胃為主。

    兼黃而兼黑,是水反侮土矣,必溫脾胃。

    若黃而兼赤,乃心母益子,但用補中益氣。

    若腸胃虛弱,風邪客之,用胃風湯。

    或胎氣不安,急補脾胃,胎自安矣。

    凡安胎之藥,當臨病制宜,不必拘于阿膠、艾葉之類。

     雜症門 小便不通 (附子淋、轉胞、遺尿)《大全》雲:妊娠小便不通,為小腸有熱,熱傳于胞而不通耳。

    兼心肺氣滞則緻喘急。

     陳無擇雲:娠婦胎滿逼胞,多緻小便不利。

    若心腎氣虛,清濁相幹,則為諸淋。

    若胞系了戾,小便不通,名曰轉胞。

    若胎滿尿出,名曰遺尿。

     丹溪曰:轉胞病,胎婦禀受弱者、憂悶多者、性躁急者、食濃味者,大率有之。

    古方皆用滑利流通之藥,鮮有應效,因思胞為胎所壓,轉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

     立齋曰:前症亦有脾肺氣虛不能下輸膀胱者,亦有氣熱郁結膀胱,津液不利者,亦有金為火爍,脾土濕熱甚而不利者,更當詳細施治。

     《大全》雲:娠妊小便淋者,乃腎與膀胱虛熱不能制水。

    然娠妊胞系于腎,腎間虛熱而成斯症,甚者心煩悶亂,名曰子淋也。

    萬密齋曰:子淋之病須分二症:一則娠母自病,一則子為母病。

    然娠母自病又分二病:或服食辛熱因生内熱者,或自汗自利津液燥者。

    其子為母病者亦分二症:或胎氣壅熱者,或胎形迫塞者。

    症既不同,治亦有别也。

    大抵熱則清之,燥則潤之,壅則通之,塞則行之,此治之法也。

     立齋雲:前症若澀少淋瀝,用安榮散。

    若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矣。

     若服燥劑而小便頻數或不利,用生地、茯苓、牛膝、甘草、知、柏、芎、歸。

    若頻而色黃,用四物加黃柏、知母、五味、門冬、元參。

    若肺氣虛而短少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門冬。

    若陰挺痿痹而頻數,宜地黃丸。

    若熱結膀胱而不利,用五苓散。

    若脾肺燥不能生化,宜黃芩清肺飲。

    若膀胱陽虛,陰無所生,用滋腎丸。

     若膀胱陰虛,陽無所化,腎氣丸。

     産後門 論産後當大補氣血為主 丹溪曰:産後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症,以末治之(産後雖當大補,亦須審惡露有無,内外感虛實何如,庶為合理)。

    産後補虛用參、術、黃、陳皮、歸身、川芎、炙草。

    如發熱輕則加茯苓滲之,其熱自除,重則加幹姜。

     凡産後有病,先固氣血,産後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

    新産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故也。

    大抵胎前毋滞,産後毋虛(法言)。

     産後門 新産三病 仲景雲:問新産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讀此則知痙症亦有外來,不可專主氣血不足而驟用補劑,反緻不救也)。

    亡血複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産婦郁冒即血暈也)。

     産後門 脈法 《脈經》曰:診婦人生産之後,寸口脈洪疾不調者死(不調者并附骨不絕者重看,洪數中得胃氣者亦生,堅強者死。

    亦須審原禀脈如何,方能斷定),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婦人新生,乳子脈沉小滑者生,實大堅弦急者死。

    丹溪曰:産前脈細小,産後脈洪大者多死。

    又曰:産前脈當洪數,既産而洪數如故者,多主死(此亦大概言之,今見産婦脈洪數而生者多矣)。

     産後門 胞衣不下 郭稽中論曰:胞衣不下者何?答曰:母生子訖,血流入衣中,衣為血所脹,故不得下。

     治之稍緩,脹滿腹中,以次上沖心胸,疼痛喘急者難治。

    但服奪命丹(黑附子五錢,丹皮一兩,幹漆炒煙盡二錢五分,用米醋一斤,大黃末一兩,煮膏為丸)以逐去衣中之惡血,血散脹消,胎衣自下。

    若外冷乘之,則血道澀而胞亦難下,不可不知(豆淋酒用黑豆炒二合,将鐵秤錘燒紅,同豆淬酒)。

     薛氏曰:有因惡露入衣,脹而不能出,有因元氣虧損而不能送出,其惡露流入衣中者,腹中脹痛,用奪命丹、失笑散以消瘀血則不緩救。

    其元氣不能送出者腹中不脹痛,用保生無憂散以補固元氣(法以産婦頭發入口作嘔,胎衣自出,其不出者必死)。

     産後門 血暈 《大全》雲:産後血暈者,由敗血流入肝經,以緻眼黑頭旋不能起坐,甚至昏悶不省人事,謂之血暈。

    以細酒調入黑神散最佳。

    若作暗風中風治之誤矣。

    然其由有三:用心使力過多而暈者(用心使力過多作暈,治法大都以清心涼血補益為主。

    《産後保命集方》雲:童便或麥冬、烏梅之類皆可,而薛氏用補中益氣者,為勞力也。

    若用心則朱砂安神丸亦妙,或疑内有黃連于産後不宜,則臨症化裁可也),有下血過多而暈者,有下血少而暈者。

    其暈雖同,治之則異,當審詳之。

    下血多而暈者,昏而煩亂而已,當以補血清心藥。

    下血少而暈者,乃惡露不下,上搶于心,心下滿急,神昏口噤,絕不知人,當以破血行血藥。

    大抵血熱乘虛逆上湊心,以緻昏迷不省,氣閉欲絕者,飲童便最妙,或醋炭熏鼻亦可(醋解法收其神)。

     仲景雲:産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

    陰陽乃複,所以大便堅,嘔不能食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乃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按:郁冒即暈也,觀此則産後血暈有汗、下、和解三法,當分表裡虛實為當。

     産後門 惡露不下不絕 《大全》雲:夫惡露不下,由産後髒腑勞傷,氣血虛損,或胞絡挾于宿冷,或産後當風取涼,風涼乘虛而搏于血,則壅滞不宣,積蓄在内,故令惡露不下也。

     薛氏曰:前症當用失笑散。

    若氣滞血凝,用花蕊石散。

     《大全》雲:夫産後惡露不絕者,由産後傷于經血,虛損不足,或分娩之時,惡血不盡在于腹中,而髒腑挾于宿冷,緻氣血不調,故令惡露淋漓不絕也。

     薛氏曰:前症若肝氣熱而不能主血,用六味丸。

    或肝氣虛而不能藏血,用逍遙散。

    若脾氣虛而不能攝血,用六君子湯。

    脾胃氣下陷而不能統血,用補中益氣湯。

    若脾經郁熱而血不歸源,用加味歸脾湯。

    若肝經風邪而血沸騰,用一味防風丸。

     陳氏曰:産後血崩者何?答曰:産後傷耗經脈,未得平複,勞得損動,緻血暴崩淋漓不止。

     或因酸鹹不節,傷蠹榮衛衰弱,亦變崩中。

    若小腹滿痛,肝經已壞,為難治。

    急服固金丸止之。

     薛氏雲:前症若血滞小腹脹滿,用失笑散。

    血少小腹虛痞,芎湯。

    餘參前。

     産後門 心腹諸痛 《大全》雲:産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随火上沖心絡,名曰心胞絡痛。

    宜大岩蜜湯(一名桂心湯,熟地、當歸、獨活、吳萸、白芍、幹姜、桂心、通草各二錢,細辛、甘草各五分)治之。

    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無藥可救(心痛曰産後則與尋常之病不同矣,當于血分求之)。

     薛氏曰:小腹作痛,俗名兒枕塊,用失笑散行散之。

    若惡露既去而仍痛,用四神散(幹姜、當歸、赤芍、川芎)調之。

    若不應,用八珍散。

    若痛而惡心,或欲作嘔,用六君子湯。

    若痛而洩瀉,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

    若洩瀉痛而後重,用補中益氣湯送四神丸。

    若胸膈飽脹,或惡食吞酸,或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飲食所緻,用二陳加山楂、白術以消導。

    若食既消而仍痛,或更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欲嘔等症,此是中氣破傷,宜補脾胃為主。

    若發熱腹痛,按之痛甚,不惡食,不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