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全文

關燈
節色。

    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必在壯而婚。

    昔人論年老而有子者,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則知氣血在人固自有量,夫豈逃陰陽之至數哉。

     胎前門 胎前用藥法 丹溪曰:胎前當清熱養血,孕婦因火逼動胎逆,上作喘急,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條芩水中沉者為佳)。

    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天行不息,所以生生而無窮。

    茺蔚子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命名益母,以其行中有補也。

    故曰胎前無滞,産後無虛(難産可煎作膏),條芩、白術乃安胎之聖藥。

    俗以黃芩為寒而不用,反為溫熱藥能養胎,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血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懷孕。

    嗜物乃一髒之虛,如愛酸物乃肝髒不能養胎而虛。

    有孕八九個月必用順氣,須用枳殼、蘇梗等。

     胎前門 論治胎産有三禁 潔古雲:治胎産之病,從厥陰經論之,是祖氣生化之源也(厥陰肝木乃風化之始,故曰化之源。

     而祖氣乃天真之氣,非谷氣東方生風,風生蟲,人亦蟲也,故從厥陰風木論之)。

    厥陰與少陽相為表裡,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

    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

    發汗則傷上焦之陽,通大便則脈數而動脾,利小便則内亡津液,胃中枯燥。

    制藥之法,能不犯此三禁則榮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

    如發渴需白虎(産後發渴恐屬血虛,用白虎宜慎。

    東垣雲:血虛忌白虎),氣弱用黃,血刺痛而和以當歸,腹中疼而加之芍藥。

    大抵産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症從增損四物,宜詳察脈症而用之。

     胎前門 診婦人有妊歌 肝藏血兮肺主氣,血為榮兮氣為衛。

    陰陽配偶不參差,兩髒通和皆類例。

    血衰氣旺定無孕,血旺氣衰應有體。

    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并雀啄。

    小兒之脈已現形,數月懷耽猶未覺。

     左疾為男右疾女,流利相通速來去。

    兩手關脈大相應,已形亦在前通語。

    左手帶縱兩個男,右手帶橫一雙女。

    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生三女。

    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症。

     有時子死母生存,或即母亡存子命。

    往來三部通流利,滑數相參皆替替。

    陽實陰虛脈得明,遍滿胸膛皆逆氣。

    左脈太陽浮大男,右脈太陰沉細女。

    諸陽為男諸陰女,指下分明當計取。

     三部沉正等無疑,尺内不止真胎婦。

    夫棄妻兮縱氣霧,妻棄夫兮橫氣肋。

    子乘母兮逆氣參,母乘子兮順氣護。

    小兒日足胎成聚,身熱脈亂無所苦。

    汗出不食吐逆時,精神結備其中住。

     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弦緊牢強滑者安,沉細而微歸泉路。

     胎前門 候胎法 《脈經》曰:婦人懷軀七月而不可知,時時衄血而轉筋者,此為軀也。

     衄時噎而動者,非軀也。

    《素問》雲:婦人足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素問》以足少陰脈動甚者為有妊,《脈經》以手少陰脈動甚為有子,豈心腎同一診耶)。

    又雲:陰搏陽别謂之有子(王注雲: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于手也,尺脈搏擊與寸脈殊别,則為有孕之兆)。

    《脈經》雲:娠脈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脈滑疾重,以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

    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

    尺脈左偏大者為男,右偏大者為女,左右俱大産二子。

    大者如實(實字妙)狀,婦人娠孕四月。

    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左右俱疾為生二子(王子亨雲:娠孕三部俱滑而疾,在左為男,在右為女)。

    遣娠孕面南行還複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胎前門 妊婦忌藥 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代赭芫花射,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丹皮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幹姜桃仁通,砂幹漆蟹腳爪,地蟾茅根莫用好。

     胎前門 惡阻 (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千金方》雲:凡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或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

    所謂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來,顔色肌膚如常,但苦沉重愦悶,不欲飲食,又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娠也。

    如此經二月日後便覺不通,則結胎也(仲圭曰:此說難于取信。

    受孕之預兆即是惡阻,但必發于經水已閉之後,斷無見于月事通行之際。

    藉曰有之亦病而非娠也)。

    阻病者,患心中愦愦,頭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啖鹹酸果實,多卧少起(惡阻俗謂病兒。

    然亦間有不病者,又不拘于強弱,此何以故?即俗所謂胎氣好惡。

    阻亦有寒熱,不可不知)。

    世謂惡食至三四月日已上,皆大劇吐逆不能自勝舉也。

    此經血既閉,水漬于髒,髒氣不宣通,故心煩愦悶,氣逆而嘔吐也。

    血脈不通,經絡否澀,則四肢沉重。

    挾風則頭目眩也。

    甚者或作寒熱,恍惚不能支持,第症有輕重耳。

    輕者不必服藥,重者須以藥療之,使痰水消除,便能食也。

    既得食力,體強氣壯,力足以養胎,母便健矣。

    蓋半夏茯苓湯、茯苓丸,端治惡阻,然此二藥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有動胎之性。

    蓋胎初結,慮其易散,不可不謹也。

    張仲景《傷寒論》中黃龍湯正謂娠孕而設也(即小柴胡大半夏)。

    《局方》則有人參丁香湯,楊振則有人參橘皮湯,王子亨立白術散,陳士明用醒脾飲,皆不用半夏而服之多效。

     按薛氏曰:前症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

    若脾胃虛弱,用異功散。

    若飲食停滞,用六君子加枳殼。

    若胃氣不足,用人參橘皮湯。

    兼氣惱加枳殼,胸脅否滿更加蘇梗,脅痛再加柴胡。

    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加蘇梗、枳殼,頭暈體倦用六君子湯。

    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半夏茯苓湯。

    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滞之主藥也。

    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盛而飲食少思,胎不安者,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術。

    然半夏、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也。

    若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用調理歸原藥則愈。

    經雲無陰則嘔是也。

     胎前門 胎動不安 《大全》雲:妊娠胎動不安,由沖任經虛、受胎不實也。

    亦有飲酒房室過度損動不安者,有誤擊觸而胎動者,有喜怒氣宇不舒,傷于心肝、觸動血脈者,有信醫宜服溫暖而反為藥所誤,有因母病而胎動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

    有胎不堅固,動及母疾,但當安胎,其母自愈。

    當察母之形色,若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

    若唇青,兩邊沫出者,子母俱亡。

     胎前門 漏胎 (即妊婦經來尿血,自尿門下血,漏胎自胞門下血)《脈經》雲:婦人經月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

    其後審狀,其脈何類,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則滑,舉之則輕,陽明少陰,各知經法,身反灑淅,不欲飲食,頭痛心亂,嘔哕欲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當作血盛。

    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

    陰見陽精,汁凝胞散。

    散者損堕,設或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滑脈主血有餘,今經又少,故主有孕)。

    大抵妊娠經來不多,而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者,血盛有餘也。

    兒大能飲,自不來也。

     《大全》雲:夫漏胎者,謂娠孕數月而經水時下也。

    此由沖任脈虛,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沖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于胞内,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

    是二經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蓄之為乳汁也。

    沖任氣虛則胞内洩,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漏,血盡則人斃矣。

    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遂緻胎動。

    若母有宿疾,子髒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

    夫有子之後,蓄以養胎矣,豈可複能散動耶?所以然者,因婦人營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此辨之,既營經為風所勝,則所來者非養胎之血。

    若作漏胎治之,必服補養保胎之藥,且胎不損強,以藥滋之,乃所謂實實虛虛也。

    其胎總宜堕矣。

    若醫者知營經有風之理,端于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漏胎用風藥亦是升舉肝氣,使血不漏則胎自固,不但疏風已也)。

    或不服藥,胎亦無恙。

    然亦有胎本不固而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堕者,須作漏胎治之,不可不審也。

    《脈經》雲:婦人懷軀六七月,暴下鬥餘水,其胞必倚而堕,此非時孤漿預下故也(孤漿預下必倚而堕,此氣血兩虛也)。

     按薛氏曰:胎漏黃汁下,或如豆汁,若因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

    血崩肝脾風熱,用加味逍遙散。

    肝脾郁怒用加味歸脾湯,脾胃氣虛錢氏白術散,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肝經風熱用防風黃芩丸,風入腸胃用胃氣湯。

     胎前門 子煩 《大全》雲:妊娠若煩悶者,以四月受少陰君火氣以養精,六月受少陽相火氣以養氣。

    若母心驚膽寒,多有煩悶,名曰子煩。

    《産寶》雲:夫妊娠而子煩者,是肺髒虛而熱乘于心,則令心煩也(肺虛熱乘于心,于理似背,當作虛字上看)。

    停痰積飲在心胸之間,或沖于心,亦令煩也。

    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

    若有痰飲而煩者,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

    大凡娠孕之人,既停痰積飲,又寒熱相搏,氣郁不舒,或煩躁,或嘔吐涎沫,劇則胎動不安,均為子煩也。

     按薛氏雲:前症若因内熱用竹葉湯,氣滞用紫蘇飲,痰滞用二陳、白術、黃芩、枳殼。

     氣郁用分氣飲加川芎。

    脾胃虛弱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栀。

     煩躁口幹屬心脾二經,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知母丸。

     胎前門 子懸 《大全》雲: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内素有寒氣,緻令停飲,重因觸冷凍飲料發動,與氣相争,故令心腹脹滿也。

     按薛氏曰:前症若外感風寒,内傷飲食,用藿香正氣散。

    若食傷脾胃,用六君子湯。

    若陽氣壅滞,胎上逼心,用紫蘇飲。

    李氏曰:子懸者,心腹脹滿也。

    娠孕四五月以來,相火養胎,以緻胎熱氣逆湊心,心腹脹滿疼痛,宜紫蘇飲。

    有郁心脹滿甚者,加莪術及丁香少許。

    不食者,芩術湯倍白術加芍藥。

    若火盛極一時,心氣悶絕而死,連進紫蘇飲救之。

    此症兩尺脈絕者,有誤服動胎藥,子死腹中則憎寒,手指唇爪俱青,全以舌為證驗,芎歸湯救之。

    仲景雲:婦人懷孕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子髒寒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髒。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上重如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胎前門 心痛 《大全》曰:娠婦心痛,乃風邪痰飲交結。

    若傷心經,為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若傷心支絡,則乍安乍發。

    若傷于子髒,則胎動而血下。

     按薛氏曰:前症若飲食所傷,用平胃散加枳殼、山楂。

    若因錯雜諸邪,當審其因而治之。

     胎前門 心腹痛 (附子痛、小腹痛)《大全》雲:娠妊心腹痛者,或由宿有冷疼,或新觸風寒,皆由髒虛而緻動也。

    邪正相擊而并于氣,随氣上下,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故令心腹痛也。

    娠妊而痛者,邪正二氣交攻于内也。

    若不時差者,其痛沖擊胞絡,必緻動胎,甚則傷堕也。

    又雲:娠妊心腹疼痛,多是風寒濕冷痰飲與髒氣相擊,故令腹痛,攻沖不已,則緻胎動也。

     按薛氏曰;前症若風寒痰飲,用金沸草散,雜病咳嗽,胎氣郁結,加香附、川芎。

    若飲食停滞,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

    若怒動肝火,前藥更加柴、栀。

    若郁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山栀。

     仲景雲:婦人懷胎,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脈經》曰:婦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

    若胎動痛,不動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生,如肘頸參差起者死。

    又冷者死,溫者生。

     薛氏曰:若腹中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曰胎痛。

    用地黃當歸湯。

    未應,加參、術、陳皮。

    或因脾氣虛,用四君子加歸、地。

    中氣虛,補中益氣湯(真虛者可用)。

     《大全》雲:娠妊小腹痛者,由絡虛風寒相搏,痛亦令胎動也。

    宜紫蘇飲加生姜。

    若腹脹痛,用安胎飲加升麻、白術,不應,兼用補中益氣湯。

     胎前門 腰腹背痛 《大全》雲:腎主腰足,因勞傷損動其經,虛則風冷乘之,故腰痛。

    冷氣乘虛入則腹痛,故令腰腹相引而痛。

    其痛不止,多動胎氣,婦人腎以系胞,妊娠而腰痛甚者,則胞墜也。

     按薛氏曰:前症若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勞傷元氣用八珍湯加杜仲、砂仁、阿膠、艾葉,脾腎不足以前藥加白術、補骨脂,氣血郁滞用紫蘇飲加桔梗、枳殼,肝火所動用小柴胡湯加白術、枳殼、山栀,肝脾郁結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胎前門 子腫 (即子滿子氣胎水腫滿)《産寶論》曰:娠孕腫滿,由髒氣本弱,因孕重虛,土不克水,血散于四肢,遂緻腹脹足面目皆浮、小便閉澀。

    陳無擇雲: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呼為皺腳。

    亦有通身腫滿,心腹脹急,名曰胎水。

     論曰:凡妊娠之人,無使氣極。

    若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所觸犯,則随邪而生病也。

    凡妊娠經血閉壅以養胎,若忽然虛腫,乃胎中挾水,水血相搏,脾胃惡濕,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流氣溢,故令身腫滿也。

    然其由有自,或因洩瀉下痢,髒腑虛滑,耗損脾胃,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能使頭目或手足浮腫也。

    然水漬于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及臨産日,腳微腫者,乃胞髒水少血多,水出于外故微腫,則易生也。

    宿有寒氣,因寒冷所觸,故能令腹脹腫滿也。

     《産乳集論》曰:娠妊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緻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于腳指間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直至分娩方消。

    此由婦人素有風氣,或沖任經有血風,未可妄投湯藥,但甚者将産之際,有不測之憂,故不可不治于未産之前也(古方論中鮮有言者,元豐中,淮南陳景初獨能論治此症,方名香附散,李伯時名曰天仙藤散)。

     按薛氏曰:若前症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用鯉魚湯(論曰:滿,妊婦通身腫滿或心胸急脹,名曰胎水。

    遂去孕婦胸前看之,胸肚不分,急以鯉魚湯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去,方得分娩死胎。

    此症蓋因懷孕腹大,不自知覺,人人謂孕婦如此,終不知胎水之為患也)。

     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用《全生》白術散,未應,用六君子湯。

    脾虛濕熱,下部作腫,用補中益氣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洩瀉,用六君子湯。

    若腿足發腫,喘悶不安,或指縫出水,用天仙藤散。

    脾胃虛弱,合四君子湯。

    如未應,用補中益氣湯。

    若脾肺氣滞,用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

     胎前門 子痫 《大全》雲:妊娠體虛受風而太陽之經絡後間遇風寒相搏,發則口噤項強,名之曰痙。

     又雲:,其候冒悶不識人,須臾自省,良久複作,謂之風痙,一名子痫,又名子冒,甚則反張。

     立齋雲:前症若心肝風熱,用鈎藤湯。

    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

    肝脾郁怒,加味歸脾湯。

    氣逆痰滞,紫蘇飲。

    肝火風熱,鈎藤散。

    脾郁痰滞,二陳加竹瀝、姜汁。

    若兼症相雜,當參照子煩門。

     胎前門 子喑 《大全》雲:孕婦不語,非病也。

    間有如此者,不須服藥,臨産月但服資生丸、四物湯之類,産下便能言,亦自然之理,非藥之功也。

    帝曰:人有重身九而喑,此為何也?歧伯曰:胞之絡脈絕也。

    曰:何以言之?曰: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曰:無治也,當十月複。

     胎前門 咳嗽 《大全》雲:夫肺内主氣,外司皮毛,皮毛不密,寒邪乘之則咳嗽(肺屬金,為五髒華蓋,又為嬌髒,髒腑受邪則為火,火盛必爍金,故諸髒腑受邪未有不幹肺者也)。

    秋則肺受之,春則肝受之,夏則心受之,冬則腎受之。

    其咳不已則傳于腑,嗽久不已則傷胎也。

     薛氏曰:前症若秋間風邪傷肺,用金沸草散(雜咳嗽)。

    夏間火克刑金,用人參平肺散(雜喘)。

    冬間寒邪傷肺,用人參敗毒散(雜傷濕)。

    春間風邪傷肺,參蘇飲(雜發熱)。

    若脾肺氣虛,用六君、芎、歸、桔梗。

    若血虛,四物加桑皮、杏仁、桔梗。

    腎火上炎,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脾胃氣虛,風寒所傷,補中益氣加桑皮、杏仁、桔梗。

    蓋肺屬辛金,生于己土,咳久不愈者,多因脾土虛而不能生肺氣,以緻腠理不密,外複感邪。

    或因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以緻陰火上炎所緻。

    治法當清肺金、生腎水為善。

     胎前門 吐血 《大全》雲:妊娠吐血者,皆由髒腑所傷,凡憂思驚怒,皆傷髒腑。

    氣逆于上,血随而溢,心悶胸滿,久而不已。

    心悶甚,死,妊娠病此,多堕胎也。

     立齋雲:前症若肝經怒火,先用小柴胡加山栀、生地,次用前藥合四物,後用加味逍遙散。

     肝經風熱,防風子芩丸。

    心經有熱,朱砂安神丸。

    心氣不足,補心湯。

    思慮傷心,妙香散。

     胃經有火,犀角地黃湯。

    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

    郁結傷脾,加味歸脾湯。

    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

     胎前門 下胎 《大全》雲:娠妊羸瘦,或挾疾病,髒腑虛損,氣血枯竭,不能養胎,緻胎動而不堅固。

    若終不安者,則可下之,免害娠婦也。

     薛氏曰:前症宜用腰腹背痛門方論主治,其胎果不能安者方可議下,慎之慎之。

     胎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