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脾者調其飲食、适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當參而治之,庶無誤矣。
調經門 枯血論 駱龍聲方雲:腹中論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而入房,虧損腎肝。
蓋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其經上貫膈,布脅肋。
若脫血失精,肝氣已傷,肝血枯竭,不能榮養而(胸脅滿症,人皆伐肝,豈知血枯之人宜養肝血也。
當須識此)肝病。
傳脾則妨食而腥臊臭,出清液。
若肝病而肺乘之則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皆肝病血傷之症也。
然其治法,又當取乎脾土。
按立齋雲:前症若飲食起居失宜而脾胃虛損,當滋化源。
若以脾土虛寒而不能生血,宜補命門火。
若服食燥,郁内火作而津液消爍,宜清熱養血。
若脾胃虧損而氣血空虛,宜補中益氣。
若胃熱消中而血液耗損,宜清脾胃之火。
若大便閉澀,小便清利而經不行,宜補心養血。
此治血枯大法,以調養真元為主。
若泛用苦寒峻劑,以通導癸水為快捷方式法門,殊不知愈通則愈閉,其生生之源斫削殆盡,直至風消息贲,難于措手矣。
調經門 血勞論 寇宗雲: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故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
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緻勞損。
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
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
且心病不能養脾,故不嗜食。
脾虛則金虧,故發嗽。
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幹痿,故多怒,鬓發焦,筋骨痿。
若五髒傳遍則死。
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
按經雲: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
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養五髒六腑。
若服苦寒之劑,複傷胃氣,必緻不起。
調經門 血崩論 東垣雲:婦人經漏有二。
或脾胃虧損,下陷于腎,肝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腐臭,其脈洪大沉弦,或沉而數疾,腰臍下痛,寒熱往來,兩脅急痛,四肢困熱,心煩不眠,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自然愈矣(如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黃柏之類)。
又有先富後貧或先貴後賤,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邪火熾旺于血脈之中,由是心病傳脾,火乘土位,形質肌肉顔色不變,經水不時而下。
或适來适斷,暴下不止,治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紅自止矣。
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則陽氣内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又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此之謂也。
《良方》雲:婦人沖任二脈為經脈之海,外循經脈,内榮髒腑。
若陰陽和平,經事根據時,惟勞傷氣血,俾沖任二脈不能約制,經血則忽然暴下,甚則昏悶。
速當調補脾胃為主。
若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
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脈為革。
婦人半産漏下,赤白不止。
大抵數小為順,洪大為逆。
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
脈遲者生,脈急者死。
又漏血脈虛浮者,不治。
按戴複庵雲: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或腐臭不堪,甚則頭目昏暈,四肢厥冷,急宜童便調理中湯加入百草霜飲之。
又有崩甚而腹痛,人多疑為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
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際停在腹中,即成為瘀血難盡,以瘀為惡血,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若必待瘀盡而後截之,恐并與人無之矣。
況此腹痛更有說焉。
瘀停腹痛,血通而痛止。
崩行腹痛,血住而痛止。
宜芎歸湯加炮姜、熟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薛立齋雲: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曰:陽絡傷則是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内溢。
又曰脾統血,肝藏血。
其為患有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妄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動,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郁結,脾虛而血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内絕而下崩。
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脾胃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加白芍,肝經血熱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郁者歸脾湯加柴胡。
故東垣、丹溪諸先生雲:凡下血症,須四君子湯收功。
有旨哉(薛氏所論凡七條,而脾胃三條,肝經三條,胞絡一條。
皆不舍柴胡、丹、芍者,以厥陰手足二經為多血藏血之所。
血為熱迫則不能藏,從陽亟起,故以引起肝氣,而栀、芍等收陰抑陽也。
如東垣升陽舉經之意,尤得其端。
所定脾胃方藥,必是久病,又是出脾胃症者宜之。
蓋立齋治久病者多,故其立言如此。
且謂四君子為血症收功,須用則非初治之法。
可知立齋得力處在此)。
若夫去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若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脈,尤當用人參溫補。
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
察其有胃氣能受補者則可救,苟用寒涼止血之藥複傷胃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
調經門 痰氣污血論 丹溪雲: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又得一種見解。
人嘗謂丹溪先生善治痰,然哉)。
此論血洩之議甚明。
蓋開胸膈濁痰則清氣升。
清氣升則血歸隧道而不崩矣。
故其症或腹滿如孕,或臍腹痛,或血結成塊,或血出則快,血止則痛,或臍上動。
其治法宜開結痰、行滞氣、消污血,此丹溪先生之妙法也。
調經門 殺血心痛論 《良方》雲:婦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殺血心痛。
由心脾血虛不能内榮故也。
若小産而去血過多而心痛甚,用烏賊骨炒為末,醋湯調下。
若瘀血不散,用失笑散。
若心血虛弱,用芎歸湯。
若郁結傷脾,用歸脾湯。
調經門 帶下論 《良方》雲:婦人帶下,其名有五。
因經行産後風邪客于胞門,傳于髒腑所緻。
若傷足厥陰經色如青泥,傷手少陰經色如紅津,傷手太陰經形如白涕,傷足太陰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經黑如衄血。
人有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于此,故名曰帶(胞門子戶即子宮,俗所謂火腸也。
其傳髒有征,傳腑無症,豈二而一欤?又曰:病生于帶,則髒腑之說似屬空文。
蓋以帶脈管束諸經,故總雖三,究其治一也)。
按徐用誠先生雲:前症白屬氣而赤屬血。
東垣先生雲: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帶脈,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腎肝陰淫濕勝(腎肝陰淫濕勝有隐指之意,如男子白濁也),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
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用宣導之法,此瀉其實也。
東垣以脈微沉細緊或洪大而虛,用補陽調經之法,乃兼責其虛也。
丹溪以胃中痰積下流,用海石、南星之類,乃治其濕痰也。
竊謂前症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症之藥。
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湯加山栀、防風。
濕熱壅滞,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
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
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栀、當歸。
或思慮過傷,用妙香散。
色白者屬肺,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栀。
色黃者屬脾,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栀,或歸脾湯。
色黑者屬腎,用六味丸(前論五色分屬五髒而無治法,此以五髒之中分治法虛實,尤見的據)。
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用前湯加茯苓、半夏、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肥痰瘦火之說為丹溪認病總訣,何嘗教人泥定一方也。
至不可輕治而火濕浮腫,若亦概以此穩當之言不可輕用,則潔古之十棗、子和之汗吐下、太無之神玉燭與小胃丹之類可輕用之欤?予不放為丹溪為欲正今之妄口耳。
) 調經門 白濁白淫論 《良方》雲:婦人小便白濁白淫者,皆由心腎不交養、水火不升降,或因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
腎主水,開竅于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有白濁白淫之病(據此宜屬寒,今皆主熱)。
宜金鎖正元丹。
或因心虛而得者,宜平補鎮心丹。
若因思慮過多而緻使陰陽不分,清濁相幹而成白濁者,思則傷脾故也,宜四七湯吞白丸子,此藥極能分利陰陽耳。
按立齋雲:前症若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加升、柴。
脾氣郁結,用歸脾湯加丹皮、山栀。
肝經怒火(怒火有虛實。
實者瀉之,故用龍膽。
虛者補之,故用逍遙,以逍遙有歸、芍養血也)用龍膽瀉肝湯。
肝虛用加味逍遙散,宜與帶下參看。
調經門 虛勞門 《綱目》雲:五勞六極七傷諸症已詳于雜病門中,而今複叙者,緣婦人多因行胎産,或飲食起居七情重傷肝脾之所緻。
又或失于調攝,或過于攻伐,而亦有初因勞倦所傷,苟或失治,即變皮聚毛落,飲食不為肌膚,骨髓中熱,經閉不行,謂之勞瘵骨蒸熱。
其治與男子不同者,因男以氣為主,女以血為主故也(精血雖殊,而虛勞形症不遠,治亦不異,宜與雜症參觀)。
按戴氏雲:有病後血虛者,有本體血虛者,其人五心煩熱,或往來寒熱,言語無力,面黃,頭目昏暈,變生諸症,用芎歸湯加羊肉少許,或十全大補湯、四物養榮湯治之。
若血虛而氣旺者用抑氣湯(即香附末),若勞倦傷者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是治勞倦内傷之劑,乃初治法,非久病治法,勞瘵骨蒸所宜)。
調經門 冷勞 (無熱虛勞乃陽虛症,其病自上而下,損之脈也,法宜溫補)《大全》雲:婦人冷勞屬氣血不足、髒腑虛寒,以緻臍下冷痛,手足時寒,月經失常,飲食不消,或時嘔吐,惡寒發熱,骨節酸疼,肌膚羸瘦,面色萎黃也。
薛氏曰:前症有内外真寒者,有内外真熱者。
有内真熱而外假寒者,有内真寒而外假熱者,若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腸鳴腹痛,飲食畏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内外真寒之症也。
宜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八味地黃丸以壯火。
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冷,手足煩熱,面赤,嘔吐,不畏風寒,此内外真熱之症也。
宜用黃連解毒湯以消陽,六味地黃丸以壯水。
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内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
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嗳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内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理中湯、八味丸。
當求其屬而治之。
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使不知真水火之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則舊疾未去,新病複生矣。
夫所謂屬者,猶主也,謂心腎也。
求其屬也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于心腎也。
火之源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
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源為肝、水為腎、主為肺也。
調經門 熱勞 (此屬陰虛,自下而上至脈之病也。
宜以丹溪、節齋、古庵諸公之方參用。
然陰虛難治,以血生于氣、先無形而後有形也。
且滋陰之劑有害脾胃,脾傷則氣損,氣損則血無以生,氣盛則火有所助,誠難調治。
惟審胃氣有無以決治則,此為良法耳)《大全》雲:婦人熱勞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以緻心神煩躁,眼赤頭疼,眼澀唇幹,口舌生瘡,神思昏倦,四肢壯熱,飲食無味,肢體酸疼,心忪盜汗,肌膚日瘦,或寒熱往來。
當審所因,調補氣血,其病自愈矣(是言實火,非同勞熱之火可補)。
薛氏雲:熱勞乃壯火食氣,虛火煎熬真陰之所緻也。
王太仆雲: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
當治其心。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熱動複止,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是無水也(太仆所論真水真火,此根有生中來,故當求屬以衰之。
竊謂以下諸症或肝或脾或肺,而心腎者甚少,總以分氣分血主治,卻與求屬之意不同)。
當助其腎。
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
腎虛則寒動于中,心虛則熱收于内(此下十二節分經症虛實定方,确有見解)。
竊謂前症若肝脾血虛,用四物參術。
肝脾郁怒,小柴胡合四物。
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
肝脾血熱,加味逍遙散。
肝經風熱,加味小柴胡湯。
心經血虛,天王補心丹。
肺經氣虛,人參補肺湯。
肝經血虛,加味四物湯。
大抵午前熱屬氣分,用清心蓮子飲,午後熱屬血分,用四物加參術丹皮。
熱從左邊起者,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栀,虛則四物、參術、黃。
熱從臍下起者,陰火也,四物、參術、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麥冬、肉桂。
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
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心虛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門冬、五味主之。
調經門 骨蒸勞 (瘵有鬼,鬼病當祭,故瘵從之。
《葛氏钤方》有祭煉法,以癸亥夜半跪禱北鬥,皆祭瘵法。
若果有瘵鬼,亦是孽冤為祟,藥石雲何)《良方》雲:骨蒸勞者,由積熱附于骨而然也(此至脈之病也。
夫腎主骨,骨至于蒸,真陰竭矣。
陽何以根據而傳各經,此病是孽)。
亦曰傳屍,複連無辜,其名不一。
此病皆由脾胃所緻。
其形羸瘦腹脹,瀉痢,肢體無力,傳于腎則盜汗不止,腰膝冷痛,夢與鬼交,小便黃赤。
傳于心則心神忪悸,喜怒不時,頰唇赤色,作寒作熱。
傳于肺則胸滿短氣,咳嗽吐痰,皮膚甲錯。
傳于肝則兩目昏暗,脅下妨痛,閉戶忿怒。
五髒既病,則難治療。
調經門 血風勞 《大全》雲:婦人血風勞症(肝熱生風,故病名血風。
曰勞者,病久血虛,月候不行,而發熱不止也),因氣血素虛,經候不調,或外傷風邪,内挾宿冷,緻使陰陽不和,經絡痞澀,腹中堅痛,四肢酸疼,月水或斷或來,面色萎黃羸瘦。
又有産後未滿百日,不謹将護,髒腑虛忪,百脈枯竭,遂緻勞損,久不瘥則變寒熱,休作有時,飲食減少,肌膚瘦瘁,遇經水當至則頭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疼痛,身體煩熱,足重面浮,或經水不通,故謂之血風勞氣也。
按薛氏曰:東垣雲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火旺則秉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
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存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氣,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
經雲: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要略》雲:平人脈大為勞,以黃建中湯主之(此是勞傷元氣,乃脾肺氣虛,非血風勞也。
當從損治。
血風勞者,乃肝血虛風,熱而成勞也。
風勞冷勞因虛乘襲,日久變成勞熱。
氣虛者氣不足,熱勞者血不足。
至骨蒸勞瘵,大都難治矣)。
胎前門 總論 虞氏曰:《脈經》雲:診其手少陰之脈動甚者(手少陰動脈診在神門,于左右手掌後内側橫紋下,與關相對者是),妊子也。
蓋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故也。
又腎為胞門子戶,尺中腎脈,按之不絕者,當妊子也(尺脈更直)。
巢氏論雲:婦人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一名晖),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名始胎,手厥陰脈養之。
四月始受水精,以行血脈,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發,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髒腑關節人神俱備,足太陽脈養之(胚胎兆于一氣,胚者氣之形,膏者氣之凝,胎者形之着。
先天以制生化,故以水火金木土石制而化焉。
後天順序而成,故以木火土金水相生而養,以逆而化,以順而成,自然之妙也)。
是以各經俱養三十日也,惟少陰太陽二經無所專主者,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已。
然受胎在腹七日一變,輾轉相成,各有相生,大集經備矣。
今婦人堕胎在三五七月者多,在二四六月者少。
髒陰而腑陽,三月屬心,五月屬脾,七月屬肺,皆在五髒之脈。
陰常易虧,故多堕耳。
如昔雲三月堕胎者,則心脈受傷,先須調心,不然至三月複堕。
若雲五月堕胎者,則脾脈受傷,先治脾,不然至五月複堕。
唯一月内堕者,人皆不知有孕,但知不受孕,不知其受而堕也。
蓋一月屬肝,怒則堕,多洗下體則竅開,亦堕,一次既堕,則肝受傷,他次亦堕。
今之無子者,大半一月内堕胎而緻,非盡不孕也。
故凡初交之後,最宜将息,勿複交接,以擾其子宮,勿令怒、勿令勞、勿令舉重、勿令洗浴,而又多服養肝平氣之藥,其胎自固。
若夫過期,當養之經。
虛實不調則胎孕亦為不安,甚則下血而堕矣。
安胎之法,宜各按月根據經視其氣血虛實而調之,庶無胎堕之患(如此治皆得法)。
其或冒風寒,别生異症,又宜各按法而調治之。
胎前門 胎前調理法 《集略》雲:母子之腎髒系于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
受孕之後則宜鎮靜,則血氣安和,須内遠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使霧露風邪不投間而入。
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
務謹節飲食,若食兔缺唇,食犬無聲,食雜魚而緻瘡癬。
心驚而癫疾,腎氣不足而解顱(心藏神,腎主骨,故雲然),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
兒從母氣,不可不慎也。
苟無胎痛、胎動、瀉痢及風寒外邪所傷,不可輕易服藥。
不得已者,審度疾勢輕重,藥性高下,不必多品(胎前藥最忌群隊,故不必多出遺書,乃至言也)。
然父少母老,産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
受氣偏瘁,與以補之。
補羸女則養血壯補弱男則壯脾
當參而治之,庶無誤矣。
調經門 枯血論 駱龍聲方雲:腹中論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而入房,虧損腎肝。
蓋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其經上貫膈,布脅肋。
若脫血失精,肝氣已傷,肝血枯竭,不能榮養而(胸脅滿症,人皆伐肝,豈知血枯之人宜養肝血也。
當須識此)肝病。
傳脾則妨食而腥臊臭,出清液。
若肝病而肺乘之則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皆肝病血傷之症也。
然其治法,又當取乎脾土。
按立齋雲:前症若飲食起居失宜而脾胃虛損,當滋化源。
若以脾土虛寒而不能生血,宜補命門火。
若服食燥,郁内火作而津液消爍,宜清熱養血。
若脾胃虧損而氣血空虛,宜補中益氣。
若胃熱消中而血液耗損,宜清脾胃之火。
若大便閉澀,小便清利而經不行,宜補心養血。
此治血枯大法,以調養真元為主。
若泛用苦寒峻劑,以通導癸水為快捷方式法門,殊不知愈通則愈閉,其生生之源斫削殆盡,直至風消息贲,難于措手矣。
調經門 血勞論 寇宗雲: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故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
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緻勞損。
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
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
且心病不能養脾,故不嗜食。
脾虛則金虧,故發嗽。
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幹痿,故多怒,鬓發焦,筋骨痿。
若五髒傳遍則死。
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
按經雲: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
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養五髒六腑。
若服苦寒之劑,複傷胃氣,必緻不起。
調經門 血崩論 東垣雲:婦人經漏有二。
或脾胃虧損,下陷于腎,肝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腐臭,其脈洪大沉弦,或沉而數疾,腰臍下痛,寒熱往來,兩脅急痛,四肢困熱,心煩不眠,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自然愈矣(如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黃柏之類)。
又有先富後貧或先貴後賤,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邪火熾旺于血脈之中,由是心病傳脾,火乘土位,形質肌肉顔色不變,經水不時而下。
或适來适斷,暴下不止,治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紅自止矣。
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則陽氣内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又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此之謂也。
《良方》雲:婦人沖任二脈為經脈之海,外循經脈,内榮髒腑。
若陰陽和平,經事根據時,惟勞傷氣血,俾沖任二脈不能約制,經血則忽然暴下,甚則昏悶。
速當調補脾胃為主。
若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
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脈為革。
婦人半産漏下,赤白不止。
大抵數小為順,洪大為逆。
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
脈遲者生,脈急者死。
又漏血脈虛浮者,不治。
按戴複庵雲: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或腐臭不堪,甚則頭目昏暈,四肢厥冷,急宜童便調理中湯加入百草霜飲之。
又有崩甚而腹痛,人多疑為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
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際停在腹中,即成為瘀血難盡,以瘀為惡血,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若必待瘀盡而後截之,恐并與人無之矣。
況此腹痛更有說焉。
瘀停腹痛,血通而痛止。
崩行腹痛,血住而痛止。
宜芎歸湯加炮姜、熟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薛立齋雲: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曰:陽絡傷則是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内溢。
又曰脾統血,肝藏血。
其為患有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妄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動,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郁結,脾虛而血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内絕而下崩。
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脾胃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加白芍,肝經血熱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郁者歸脾湯加柴胡。
故東垣、丹溪諸先生雲:凡下血症,須四君子湯收功。
有旨哉(薛氏所論凡七條,而脾胃三條,肝經三條,胞絡一條。
皆不舍柴胡、丹、芍者,以厥陰手足二經為多血藏血之所。
血為熱迫則不能藏,從陽亟起,故以引起肝氣,而栀、芍等收陰抑陽也。
如東垣升陽舉經之意,尤得其端。
所定脾胃方藥,必是久病,又是出脾胃症者宜之。
蓋立齋治久病者多,故其立言如此。
且謂四君子為血症收功,須用則非初治之法。
可知立齋得力處在此)。
若夫去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若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脈,尤當用人參溫補。
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
察其有胃氣能受補者則可救,苟用寒涼止血之藥複傷胃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
調經門 痰氣污血論 丹溪雲: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又得一種見解。
人嘗謂丹溪先生善治痰,然哉)。
此論血洩之議甚明。
蓋開胸膈濁痰則清氣升。
清氣升則血歸隧道而不崩矣。
故其症或腹滿如孕,或臍腹痛,或血結成塊,或血出則快,血止則痛,或臍上動。
其治法宜開結痰、行滞氣、消污血,此丹溪先生之妙法也。
調經門 殺血心痛論 《良方》雲:婦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殺血心痛。
由心脾血虛不能内榮故也。
若小産而去血過多而心痛甚,用烏賊骨炒為末,醋湯調下。
若瘀血不散,用失笑散。
若心血虛弱,用芎歸湯。
若郁結傷脾,用歸脾湯。
調經門 帶下論 《良方》雲:婦人帶下,其名有五。
因經行産後風邪客于胞門,傳于髒腑所緻。
若傷足厥陰經色如青泥,傷手少陰經色如紅津,傷手太陰經形如白涕,傷足太陰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經黑如衄血。
人有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于此,故名曰帶(胞門子戶即子宮,俗所謂火腸也。
其傳髒有征,傳腑無症,豈二而一欤?又曰:病生于帶,則髒腑之說似屬空文。
蓋以帶脈管束諸經,故總雖三,究其治一也)。
按徐用誠先生雲:前症白屬氣而赤屬血。
東垣先生雲: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帶脈,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腎肝陰淫濕勝(腎肝陰淫濕勝有隐指之意,如男子白濁也),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
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用宣導之法,此瀉其實也。
東垣以脈微沉細緊或洪大而虛,用補陽調經之法,乃兼責其虛也。
丹溪以胃中痰積下流,用海石、南星之類,乃治其濕痰也。
竊謂前症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症之藥。
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湯加山栀、防風。
濕熱壅滞,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
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
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栀、當歸。
或思慮過傷,用妙香散。
色白者屬肺,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栀。
色黃者屬脾,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栀,或歸脾湯。
色黑者屬腎,用六味丸(前論五色分屬五髒而無治法,此以五髒之中分治法虛實,尤見的據)。
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用前湯加茯苓、半夏、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肥痰瘦火之說為丹溪認病總訣,何嘗教人泥定一方也。
至不可輕治而火濕浮腫,若亦概以此穩當之言不可輕用,則潔古之十棗、子和之汗吐下、太無之神玉燭與小胃丹之類可輕用之欤?予不放為丹溪為欲正今之妄口耳。
) 調經門 白濁白淫論 《良方》雲:婦人小便白濁白淫者,皆由心腎不交養、水火不升降,或因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
腎主水,開竅于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有白濁白淫之病(據此宜屬寒,今皆主熱)。
宜金鎖正元丹。
或因心虛而得者,宜平補鎮心丹。
若因思慮過多而緻使陰陽不分,清濁相幹而成白濁者,思則傷脾故也,宜四七湯吞白丸子,此藥極能分利陰陽耳。
按立齋雲:前症若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加升、柴。
脾氣郁結,用歸脾湯加丹皮、山栀。
肝經怒火(怒火有虛實。
實者瀉之,故用龍膽。
虛者補之,故用逍遙,以逍遙有歸、芍養血也)用龍膽瀉肝湯。
肝虛用加味逍遙散,宜與帶下參看。
調經門 虛勞門 《綱目》雲:五勞六極七傷諸症已詳于雜病門中,而今複叙者,緣婦人多因行胎産,或飲食起居七情重傷肝脾之所緻。
又或失于調攝,或過于攻伐,而亦有初因勞倦所傷,苟或失治,即變皮聚毛落,飲食不為肌膚,骨髓中熱,經閉不行,謂之勞瘵骨蒸熱。
其治與男子不同者,因男以氣為主,女以血為主故也(精血雖殊,而虛勞形症不遠,治亦不異,宜與雜症參觀)。
按戴氏雲:有病後血虛者,有本體血虛者,其人五心煩熱,或往來寒熱,言語無力,面黃,頭目昏暈,變生諸症,用芎歸湯加羊肉少許,或十全大補湯、四物養榮湯治之。
若血虛而氣旺者用抑氣湯(即香附末),若勞倦傷者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是治勞倦内傷之劑,乃初治法,非久病治法,勞瘵骨蒸所宜)。
調經門 冷勞 (無熱虛勞乃陽虛症,其病自上而下,損之脈也,法宜溫補)《大全》雲:婦人冷勞屬氣血不足、髒腑虛寒,以緻臍下冷痛,手足時寒,月經失常,飲食不消,或時嘔吐,惡寒發熱,骨節酸疼,肌膚羸瘦,面色萎黃也。
薛氏曰:前症有内外真寒者,有内外真熱者。
有内真熱而外假寒者,有内真寒而外假熱者,若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腸鳴腹痛,飲食畏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内外真寒之症也。
宜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八味地黃丸以壯火。
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冷,手足煩熱,面赤,嘔吐,不畏風寒,此内外真熱之症也。
宜用黃連解毒湯以消陽,六味地黃丸以壯水。
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内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
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嗳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内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理中湯、八味丸。
當求其屬而治之。
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使不知真水火之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則舊疾未去,新病複生矣。
夫所謂屬者,猶主也,謂心腎也。
求其屬也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于心腎也。
火之源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
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源為肝、水為腎、主為肺也。
調經門 熱勞 (此屬陰虛,自下而上至脈之病也。
宜以丹溪、節齋、古庵諸公之方參用。
然陰虛難治,以血生于氣、先無形而後有形也。
且滋陰之劑有害脾胃,脾傷則氣損,氣損則血無以生,氣盛則火有所助,誠難調治。
惟審胃氣有無以決治則,此為良法耳)《大全》雲:婦人熱勞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以緻心神煩躁,眼赤頭疼,眼澀唇幹,口舌生瘡,神思昏倦,四肢壯熱,飲食無味,肢體酸疼,心忪盜汗,肌膚日瘦,或寒熱往來。
當審所因,調補氣血,其病自愈矣(是言實火,非同勞熱之火可補)。
薛氏雲:熱勞乃壯火食氣,虛火煎熬真陰之所緻也。
王太仆雲: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
當治其心。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熱動複止,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是無水也(太仆所論真水真火,此根有生中來,故當求屬以衰之。
竊謂以下諸症或肝或脾或肺,而心腎者甚少,總以分氣分血主治,卻與求屬之意不同)。
當助其腎。
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
腎虛則寒動于中,心虛則熱收于内(此下十二節分經症虛實定方,确有見解)。
竊謂前症若肝脾血虛,用四物參術。
肝脾郁怒,小柴胡合四物。
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
肝脾血熱,加味逍遙散。
肝經風熱,加味小柴胡湯。
心經血虛,天王補心丹。
肺經氣虛,人參補肺湯。
肝經血虛,加味四物湯。
大抵午前熱屬氣分,用清心蓮子飲,午後熱屬血分,用四物加參術丹皮。
熱從左邊起者,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栀,虛則四物、參術、黃。
熱從臍下起者,陰火也,四物、參術、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麥冬、肉桂。
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
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心虛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門冬、五味主之。
調經門 骨蒸勞 (瘵有鬼,鬼病當祭,故瘵從之。
《葛氏钤方》有祭煉法,以癸亥夜半跪禱北鬥,皆祭瘵法。
若果有瘵鬼,亦是孽冤為祟,藥石雲何)《良方》雲:骨蒸勞者,由積熱附于骨而然也(此至脈之病也。
夫腎主骨,骨至于蒸,真陰竭矣。
陽何以根據而傳各經,此病是孽)。
亦曰傳屍,複連無辜,其名不一。
此病皆由脾胃所緻。
其形羸瘦腹脹,瀉痢,肢體無力,傳于腎則盜汗不止,腰膝冷痛,夢與鬼交,小便黃赤。
傳于心則心神忪悸,喜怒不時,頰唇赤色,作寒作熱。
傳于肺則胸滿短氣,咳嗽吐痰,皮膚甲錯。
傳于肝則兩目昏暗,脅下妨痛,閉戶忿怒。
五髒既病,則難治療。
調經門 血風勞 《大全》雲:婦人血風勞症(肝熱生風,故病名血風。
曰勞者,病久血虛,月候不行,而發熱不止也),因氣血素虛,經候不調,或外傷風邪,内挾宿冷,緻使陰陽不和,經絡痞澀,腹中堅痛,四肢酸疼,月水或斷或來,面色萎黃羸瘦。
又有産後未滿百日,不謹将護,髒腑虛忪,百脈枯竭,遂緻勞損,久不瘥則變寒熱,休作有時,飲食減少,肌膚瘦瘁,遇經水當至則頭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疼痛,身體煩熱,足重面浮,或經水不通,故謂之血風勞氣也。
按薛氏曰:東垣雲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火旺則秉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
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存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氣,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
經雲: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要略》雲:平人脈大為勞,以黃建中湯主之(此是勞傷元氣,乃脾肺氣虛,非血風勞也。
當從損治。
血風勞者,乃肝血虛風,熱而成勞也。
風勞冷勞因虛乘襲,日久變成勞熱。
氣虛者氣不足,熱勞者血不足。
至骨蒸勞瘵,大都難治矣)。
胎前門 總論 虞氏曰:《脈經》雲:診其手少陰之脈動甚者(手少陰動脈診在神門,于左右手掌後内側橫紋下,與關相對者是),妊子也。
蓋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故也。
又腎為胞門子戶,尺中腎脈,按之不絕者,當妊子也(尺脈更直)。
巢氏論雲:婦人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一名晖),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名始胎,手厥陰脈養之。
四月始受水精,以行血脈,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發,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髒腑關節人神俱備,足太陽脈養之(胚胎兆于一氣,胚者氣之形,膏者氣之凝,胎者形之着。
先天以制生化,故以水火金木土石制而化焉。
後天順序而成,故以木火土金水相生而養,以逆而化,以順而成,自然之妙也)。
是以各經俱養三十日也,惟少陰太陽二經無所專主者,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已。
然受胎在腹七日一變,輾轉相成,各有相生,大集經備矣。
今婦人堕胎在三五七月者多,在二四六月者少。
髒陰而腑陽,三月屬心,五月屬脾,七月屬肺,皆在五髒之脈。
陰常易虧,故多堕耳。
如昔雲三月堕胎者,則心脈受傷,先須調心,不然至三月複堕。
若雲五月堕胎者,則脾脈受傷,先治脾,不然至五月複堕。
唯一月内堕者,人皆不知有孕,但知不受孕,不知其受而堕也。
蓋一月屬肝,怒則堕,多洗下體則竅開,亦堕,一次既堕,則肝受傷,他次亦堕。
今之無子者,大半一月内堕胎而緻,非盡不孕也。
故凡初交之後,最宜将息,勿複交接,以擾其子宮,勿令怒、勿令勞、勿令舉重、勿令洗浴,而又多服養肝平氣之藥,其胎自固。
若夫過期,當養之經。
虛實不調則胎孕亦為不安,甚則下血而堕矣。
安胎之法,宜各按月根據經視其氣血虛實而調之,庶無胎堕之患(如此治皆得法)。
其或冒風寒,别生異症,又宜各按法而調治之。
胎前門 胎前調理法 《集略》雲:母子之腎髒系于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
受孕之後則宜鎮靜,則血氣安和,須内遠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使霧露風邪不投間而入。
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
務謹節飲食,若食兔缺唇,食犬無聲,食雜魚而緻瘡癬。
心驚而癫疾,腎氣不足而解顱(心藏神,腎主骨,故雲然),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
兒從母氣,不可不慎也。
苟無胎痛、胎動、瀉痢及風寒外邪所傷,不可輕易服藥。
不得已者,審度疾勢輕重,藥性高下,不必多品(胎前藥最忌群隊,故不必多出遺書,乃至言也)。
然父少母老,産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
受氣偏瘁,與以補之。
補羸女則養血壯補弱男則壯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