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全文

關燈
調經門 總論 嘗聞經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夫天為天真之氣,癸為壬癸之水。

    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陰陽之氣以沖任為都會也。

    蓋沖屬血海,任主胞胎,胎脈流通,經水漸盈,應時而下,天真氣降與之從事,故曰天癸(仲圭曰:天癸在男子為精蟲,在女子為卵子,故兩性同具而為媾胎之要素。

    世以月事當之,荒謬甚矣)。

    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又曰月信(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太沖屬陽明,為血之海,故谷氣盛則血海滿,而月事以時下。

    天真,天一也,天一之氣升而為壬,降而為癸。

     壬陽而癸陰也。

    三旬一見也,為一小會之周天,此其常也。

    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故又有三月一行、一年一行之變異。

    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

    其有數年不行而一行即受孕者,又超乎理之外矣,豈醫藥所能為哉)。

    故經行最宜謹慎,與産後相類。

    若外被風寒,内傷生冷,及七情郁結,餘血未淨,瘀積于中,名曰血滞。

    若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服食偏燥,邪火妄動,津血衰少,名曰血枯。

    若被驚恐恚怒(驚則氣亂,故錯經妄行,怒則氣逆上沖,故從口鼻而出),則氣血錯亂,逆于上則從口鼻而出,變為吐衄。

    逆于身則與水氣相搏,變為腫脹。

    逆于腰腿心腹之間則重痛不甯,經行則發,過期則正。

    若外溢陽經則頭眩嘔血、瘰癰毒,若内滲陰絡則竅穴生瘡,淋瀝不斷,濕熱相搏,遂為崩帶。

    氣血相滞,遂為瘕。

    凡此變症百出,不過血滞與血枯而已(總結)。

    犯時微若秋毫,成病重于山嶽,可不畏哉!按婦人童幼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已極屬太陰。

    此三者祖氣生化之源也,故血之資根在于腎,血之資生賴于脾,血之藏納歸于肝。

    三者并重,乃先天之體耳。

    若夫後天之用,則獨重于脾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為赤,是為血。

    血者,水谷之精,和調五髒,灑陳六腑。

    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女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于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知水谷之精氣是生血之原本,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故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不可端主四物矣)。

    凡經行之時,禁用寒涼辛散,以伐生氣。

    詩雲:婦人平和則樂有子。

    和則陰陽不乖,平則氣血無争,則天癸應時而下矣。

     調經門 精血論 褚澄雲:飲食五味,所以養骨髓肌肉毛發者也。

    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中之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

    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中之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

    方其升也,智慮開明,齒牙更生,發黃者黑,筋弱者強。

     暨其溢也,凡充身體手足耳目之餘,雖針芥之曆,無有不下,故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常于父母之身,無所不曆也。

    是以父一肢廢則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不肖其母。

     然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者何也?鳥獸精血往來尾間也。

    故男子精未盛而禦女以通其精,則四肢有不滿之虞,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内敗,小便澀痛,為淋。

    若精已竭而複耗之,則大小便牽引而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去、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浮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産衆血枯殺人(仲圭曰:婦人産衆能使血液不足,全體衰弱,容顔易老,而男子之負擔又驟然增加。

    在富裕者,雖無何種影響,而貧乏之家茹盡艱辛矣。

    此山額夫人所以有節制生育之說也)。

    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按丹溪雲: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人十四歲而經行,故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

    可見陰氣之難成,而養之必欲其固也。

    經曰:人年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

    夫陰氣之成,止供三十年之運用,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人四十九而經斷。

    腎乃陰中之陰,主閉藏者,肝乃陰中之陽,主疏洩者。

    二髒皆有相火,其系上屬于心,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所以丹溪先生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

    蓋天地以五行更疊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髒六腑亦應之而成衰旺。

    如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火為金之夫,火太旺則金衰。

    六月屬未為土,土為水之夫,土太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所以古人于夏月必獨宿(仲圭曰:冬夏固宜獨宿,藉資保養,即平時亦可分眠,以減性交。

    蓋伉俪同床共枕,最易引起肉欲。

    而自衛生方面言之,同眠亦至有害。

    春秋繁露曰:少壯者,十日一遊于房中。

    可見古人先見及此矣)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髒,正嫌火土之旺耳。

    經又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

    然之真以助來春生發之氣,則春末夏初無頭痛腳軟、食少體熱、疰夏之病矣。

    竊謂人之少有老态,不耐風寒,不勝勞役,四時疊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故其見症難以名狀。

    若左尺虛弱,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仲圭曰:六味丸内有萸肉、丹皮、澤瀉,不甚宜于真陰不足之症,不若集靈膏為妙)。

    右尺細弱,真陽不足也,用八味丸。

    至于兩尺微弱,是陰陽俱不足也,用十補丸,皆滋其化源也。

     調經門 養血論 《産寶方》序雲:大率治病,先論所主,男子調其氣,女人調其血。

    氣血者,人之神也。

    然婦人以血為基本,苟能謹于調護,則氣血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

    若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榮衛不足,月經不調,肌膚索澤,寒熱腹痛,則難于子息矣。

    或崩漏帶下,血不流行,而成瘕。

     按立齋雲:婦人脾胃久虛,以緻氣血俱虛,而月經不行,宜調其胃氣,滋其化源,經自下矣。

    或患中消胃熱,津液不行,而緻血海幹枯,宜清胃補脾,其經自行。

    經曰: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

    《針經》曰:榮出中焦,衛出下焦,衛不足益之以辛,榮不足補之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生,是以氣血俱旺,或因勞心,虛火妄動,月經錯行,宜安心、補血、瀉火,此東垣之治法。

     調經門 調氣論 《濟生方》論雲:經言百病皆生于氣也。

    所謂七氣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

    又有謂九氣者,七情之外益之寒熱二症也。

    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惟婦人為患尤甚。

    蓋人身血随氣行,氣一壅滞則血與氣并,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瀝不斷,心腹作痛,或腰脅引背,上下攻刺,吐逆不食,甚則手足搐搦,狀類驚痫,或作寒熱,或作瘕,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轉而為瘵疾者多矣。

     按:婦人性偏見鄙,婢外家志不得伸,郁怒無時不起,故先哲謂婦人氣旺于血,當耗氣而益血,此說一倡,舉世宗之,專任辛散導滞之品,以為快捷方式法門。

    殊不知陽為陰使,血為氣配,故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降則降,氣升則升,氣滞則滞,氣行則行。

    其體本屬相紐,其用未嘗殊也。

    如果郁火氣盛于血者,方可開郁行血。

    若氣亂則調,氣冷則溫,氣虛則補。

    男女一般陽生則陰自長,氣衰則血亦涸,豈可專任耗氣耶? 調經門 辨色論 (此篇熟究,調經之事至矣盡矣,幸毋忽之)丹溪雲:經水者,陰血也。

    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禀火色也。

    随氣流行于上下三焦之間,氣清血亦清,氣濁血亦濁。

    往往有成塊者,氣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氣之滞也。

    來後而痛者,氣血俱虛也。

    色淡者,氣虛而有水混之也。

    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之甚也。

    今人但見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塊者,率指為冷風而行溫熱之劑,則禍不旋踵矣。

    良由《病源論》月水諸病,皆由風冷乘之,宜其相習而成俗也。

    或曰黑者,北方水色也。

    紫淡于黑,非冷而何?予曰:亢則害,承乃制。

    熱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

    殊不知婦人性執見偏,嗜欲倍加,髒腑陰陽之火無日不起,非熱而何?若夫風冷,必須外得,間或有之。

    至于風冷為病,外邪初感,入經必痛,紫黑成塊,暫用溫散,但寒性稍久便郁成熱,豈可專泥為寒耶?且寒則凝泣,熱則流通,暴下紫黑,尤非寒症明矣。

    然臍腹内痛不特風冷,亦有屬氣滞者,為氣有餘便是火也。

    有屬血虛者,為血不足便生熱也,又安可用溫熱乎?大抵紫黑者,四物湯加芩、連、阿膠。

    淡白者,芎歸湯加參、術、白芍。

    淡黃,二陳湯加芎、歸。

    色如煙塵者,二陳湯加秦艽、防風、蒼術。

     調經門 多少論 《準繩》雲:婦人之病,鹹因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後,治者不審,一例呼為經病,而不知陰陽偏勝之道,所以服藥無效。

    蓋陰氣乘陽則包藏寒氣,血不營運,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凍,故令乍少而在月後。

    若陽氣乘陰,則血流散溢,經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治當和氣血,平陰陽,斯為當也。

     按:前證治法,陽勝陰月候多者,當歸散(即四物湯加黃芩、白術)。

    陰勝陽月候少者,七沸湯(即四物湯加蓬術、川芎、木香)。

    大概後期二三日為血虛,四物湯加參、、苓、術,補氣而調血。

    先期三五日為血熱,四物湯加酒炒芩、連,清熱而和榮。

    更當參以人之肥瘦、挾痰、挾火而分治之。

     調經門 先期後期論 王子亨雲:經者,常候也。

    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知其安危,故每月一至,太過不及,皆為不調。

    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

    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由陰陽盛衰所緻,審各經分治之。

     按立齋雲:先期而至者,則因脾經血燥,宜加味逍遙散。

    有因脾經郁火,宜歸脾湯。

    有因肝經怒火,宜加味小柴胡湯。

    有因血分受熱,宜加味四物湯。

    有因勞役火動,宜補中益氣湯。

     後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宜人參養榮湯。

    有因肝經血少,宜六味地黃湯。

    有因氣衰血弱,宜八珍湯。

    蓋血生于脾土,故雲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立齋分肝、脾、血分、勞役五種,可謂詳明。

     澹漪子曰:脾虛氣郁,宜歸脾湯。

    脾實氣郁,宜越曲丸之類為當。

     調經門 居經論 居經者,月事三月一至也。

    蓋婦人之體血盛懷胎,胎孕之脈滑疾流利。

    《金匮》雲:寸口衛脈浮而大,榮反而弱(蓋女子尺脈宜盛,今反見弱,是榮不足于下也。

    寸口衛脈浮大者,衛氣盛于上也)。

    浮大則氣強,反弱則血少。

    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強榮弱,陰為積寒,陽為聚熱,陽盛不潤,經絡不足,陰虛陽實,故令少血。

    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溺稠數,多唾涎沫,此令重虛。

    津漏液洩,故知非蓄血煩滿,月禀一經,三月一來,陰盛則瀉,名曰居經。

     按:衛浮而大,右脈浮大也。

    榮反而弱,左脈反弱也。

    蓋左脈主血,乃心肝腎部。

    右脈主氣,乃肺脾腎部。

    婦人之身,氣血調勻,脈來滑利,方能受孕。

    今榮血不足,衛氣獨強,是陰衰陽旺之象,安得成胎?故雖月事不至三月,此居經之症,非孕也。

    宜養血調榮治之。

     調經門 洩瀉論 婦人經水将行,必洩瀉三日,然後經行。

    其脈濡弱者,此脾虛也。

    脾屬土屬濕,經水将動,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則虛而不能營運其濕,宜服參苓白術散(濡弱二字足征脾虛,此脾氣虛而非脾血虛也,用藥當矣。

    而血虧不運之說欠妥)。

     調經門 身痛論 《産寶方》雲:經水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通泰。

     或外虧衛氣之充養,内乏榮氣之灌溉,血氣不足,故經候欲行,身體先痛(據此宜用十全大補、八珍湯、人參養榮湯之類)。

     按:前症有屬血虛者,有屬血風者,有痰滞者,有血瘀者,所因不同。

    如《良方》雲:婦人血風,由氣血不足,腠理不密,風冷乘之,以緻邪正相搏,故骨節疼痛,肢體發熱,口苦咽幹,此血風也。

    東垣雲:飲食失節,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故口中津液不足。

    若火熱來乘土位,則肢體痛,皮膚發熱,此血虛也。

    立齋治法:肝經風熱,用四物加羌、防、秦艽、黃芩。

    肝經血虛,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丹皮。

    風濕兼痰,四物加星、半、羌活、蒼術。

    風濕傷脾,羌活勝濕湯。

    暑濕傷氣,清燥湯。

    肝氣郁脾,四君子加木香、枳殼、槟榔。

    瘀血流注,四物加桃仁、紅花。

     調經門 痛經論 《入門》雲:經水欲行,臍腹絞痛,屬血滞。

    經水臨行時痛為氣滞。

    經水将來,陣痛陣止,為血實。

    經水已竣腹痛,為血虛。

    又有經水将行,被風相搏,繞臍抽痛者(《千金》雲:婦人經行如廁,亦有為風所客者,可不謹欤)。

    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嘔吐涎唾,臍脅疝痛,陰冷徹引腰脊而痛者,當分治之。

     按《良方》雲: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于胞絡沖任,或傷手太陽少陰經,用溫經湯,或桂枝桃仁湯,或地黃通經丸。

    若血結而成塊者,用萬病丸(牛膝、幹漆、地汁熬為丸)。

    薛立齋雲:若前症因生冷傷脾,用六君子加炮姜。

    思慮傷血,四物加參、術。

    思慮傷氣,歸脾加柴、栀。

    怒郁傷肝,逍遙歸脾兼服。

    餘參他症治之(然又恐感外邪傷飲食,亦能緻痛,尤宜詳審,和氣飲卻能兼治)。

    戴複庵雲:經事來而腹痛,經事不來而腹亦痛,二者之病皆血之不調也。

    欲調其血,先調其氣,四物加茱萸、香附。

    痛甚者延胡索湯、通用和氣飲(當歸、延胡、蒲黃、肉桂、赤芍、乳香、木香、沒藥、甘草、姜黃)。

     調經門 經漏論 《良方》雲:婦人月水不斷,淋瀝無時,或因勞損氣血而傷沖任,或因經水将行而交合陰陽,皆令氣虛而不能攝血。

    但調元氣,病自愈矣。

    若時行時止,腹痛,脈沉細,此系寒熱邪氣客于胞中,非虛弱也。

     按:前症若郁結傷脾,用歸脾湯。

    恚怒傷肝,逍遙散。

    肝火妄動。

    加味四物湯。

    脾氣虛弱,六君子湯。

    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熱作傷元氣,前湯加麥冬、五味、炒黃柏。

     調經門 不利論 《良方》雲:婦人月水不利,由于勞傷氣血,體虛而風冷客于胞内,傷于沖任之脈故也。

    若寸脈弦,關脈沉(弦與沉主氣病,滑為實),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竅生瘡。

    尺脈滑,關脈實,是氣滞也。

    并主小腹引腰痛,氣攻胸膈也。

     按立齋雲:前症屬肝膽二經,蓋肝膽相為表裡,多因恚怒所傷。

    若本經風熱用補肝散,血虛四物湯加棗仁,腎水不足用六味丸。

     調經門 過期論 《産寶方》雲:女子以血為主,七七則卦數已終,終則經水絕,沖任脈虛衰,天癸絕,地道不通而無子矣。

    或傷勞過度,喜怒不時,經脈衰微之餘,又為邪氣攻沖,所以當止不止而崩漏也。

    須分所感而治之。

     薛立齋雲:前若肝腎虛熱用許學士當歸散,肝血虛熱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肝火内動小柴胡加山栀、丹皮,肝火血燥加味逍遙散,脾經郁火加味歸脾湯,肝脾郁火歸脾逍遙兼服,肝腎虧損歸脾、六味兼服,仍與月經不調參用。

     調經門 經閉論 潔古雲: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

    《内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贲,死不治。

    二陽者,陽明也。

    陽明胃病,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

    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不能隐曲。

    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矣。

    經又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屬于心,絡于胞中。

    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不時來。

     李東垣雲:經閉不行有三。

    或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虛而緻經水斷絕不來。

    或病中消,胃熱善食,肌瘦,津液不生。

    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燥渴,血海枯竭,名曰血枯。

    經閉宜瀉,胃土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中焦脾胃之病)。

    或心胞絡脈洪數,時見燥熱,大便閉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紅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幹枯,宜調血脈,除胞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此下焦胞絡熱結也)。

    或因勞心火動而赤液竭,或因憂思氣結而胞脈閉,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宜先服降心火之劑,後用養脾血之藥而自來矣(此上焦心肺熱結也)。

     瀉心火、養脾血是從本文之義,愚謂當原隐曲推解。

    蓋人有隐情曲意則氣郁而不暢。

    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谷日少,不能變現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矣。

    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也。

    傳為風消者,陽明主肌肉,血不足則肌肉不榮。

    其不消瘦乎!風之名,火之化也,故當根不得隐曲上看乃有本。

     據此論當有四症,如胃熱、胞絡熱、勞心熱三症皆有,宜瀉火養血是也。

    而所言脾胃久虛緻經水斷絕一症,又當以補脾為主,豈得舍而勿論耶?蓋水入經,其血乃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

    水去榮散,谷清衛亡,況脾統諸經之血,而以久虛之脾胃以緻氣血俱衰者,可不為之補益乎?即此以分虛實,明是四症無疑。

    而樓全善補乃遺補虛一症,何欤?按立齋雲:經水者,陰血也,屬沖任二脈。

    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其為患,有因脾虛而不能生血者,調而補之。

    脾郁而不能行血者,解而補之。

    胃火而血消爍者,清血補之。

    脾胃損而血少者,溫而補之。

    勞傷心血而不能行者,逸而補之。

    怒傷肝氣而不能行者,和而補之,肺氣虛而不行者,補脾胃。

    腎氣虛而不行者,補脾肺。

    經雲: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