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枯,津液複亡,枯幹不能滋養筋骨,以本部行經藥為引使,以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滋養精液。
以大辛熱氣味之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
以苦寒之藥,瀉肺而救上熱。
氣傷者,以人參補之,以苦溫之藥為佐,名補經固真湯。
帶下屬脾虛氣陷 缪仲淳曰:婦人多憂思郁怒,損傷心脾,肺火時發,血走不歸經,此多患赤白帶也。
白帶多是脾虛,肝氣郁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元。
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健脾補氣要法也。
若有帶下如米泔水,腥穢臭者,濕熱勝也。
亦有脾胃氣虛,不能約制其水,而濕痰下墜者,宜二術、茯苓、芩、柏、車前主之,佐以升提。
若帶下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
面色必不華,足胫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
陰虛有火,宜六味丸,如菟絲、五味、車前、黃柏。
叔和雲,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水枯。
言崩久氣血虛耗,白滑之物下不止耳。
此證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總屬氣虛下陷。
帶下屬于下焦腎氣虛損 趙養葵曰:女人帶下之疾,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腰臍間圍身一周,如束帶焉。
八脈俱屬腎經,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
下焦腎氣損虛,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治法俱以補腎為主。
白者多,赤者少,有脾虛者,六君子加升麻;有氣虛者,補中湯;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丸。
赤帶屬心肝二火陰血漸虛 缪仲淳曰:赤帶多因心肝二火,時熾不已,久而陰血漸虛,中氣漸損,遂下赤帶,治宜養心為主,兼和肝緩中,涼血清氣。
赤帶久不止則血虛,宜膠艾四物湯,加便牡蛎粉、棗仁、麥冬。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帶下屬于血枯、脾虛、腎虛為病也。
帶證自外邪風冷濕熱,内傷瘀血、濕痰,皆有餘之病。
若東垣,以血海将枯,津液複亡,是原其病在血虛也。
仲淳以脾精不守,元氣下陷,是原其病在氣虛也。
養葵更推原帶脈為病,下焦腎氣虛損所緻,尤為探本之要。
此吳梅坡以十六味保元湯、六龍固本丸,治婦人帶下證,蓋有自來矣。
治帶下同治濕之法 張子和曰:赤白痢者,是邪熱傳于大腸,下廣腸,出赤白也。
帶下者,傳于小腸,入脬經,下赤白也。
據此二證,皆可同治濕之法治之。
治帶下有先攻後補之法 婁全善曰:潔古治帶下,少腹冤結而痛者,先以十棗湯下之,次服苦楝丸、大延胡散,是先攻後補法也。
丹溪治結痰白帶,先于半饑時,津下小胃丹十餘粒,至郁積行,用白術、四物諸藥補之,亦先攻後補法也。
治帶下用藥之法 朱丹溪曰:赤白帶,羅先生法,或十棗湯、神佑丸,或玉燭散,皆可用。
但虛者不可峻攻,實者可行也。
血虛加減四物,氣虛以參、術、陳皮間用之。
赤屬血,白屬氣。
主治以燥濕為先,甚者固腸丸。
若有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黃柏,滑脫加龍骨、赤石脂。
婦人帶下,與男子夢遺同治之。
治帶下分寒熱用藥之法 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
婦人多郁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
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而出。
古人作濕寒,用辛溫藥則非矣。
丹溪作濕熱,用苦寒藥為是。
不知用苦寒正治也,用辛溫從治也。
如濕熱怫郁于内,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帶者,雖有濕熱,而氣不郁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治帶下分諸因有虛實之法 劉宗濃曰:帶證多本陰虛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滞下焦奇經之分,蘊積而成。
其病或醉飽房勞,服燥劑所緻。
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腎肝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想無窮而為筋痿,或餘經濕熱屈滞少腹而下。
是皆氣血虛損,榮衛之精氣累滞而成也。
前人立論,已盡病機,治無定法。
如戴人以帶下得兩手俱滑大有力,上用宣去痰飲,下以導水丸洩熱去濕,繼以淡劑滲之,此瀉實法也。
若諸脈微細,或沉緊而澀,按之空虛,或洪大而澀,按之無力,正元氣不足,陰虛中寒,東垣有補陽調經之劑。
丹溪治濕痰下注,用海石、南星、半夏之類,并加升提之法。
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中兼升發,潤中益氣兼收澀。
其例不一,正以病機有輕重淺深之異耳。
治帶下屬衛胃俱虛以固衛濃脾為主 楊仁齋曰:下崩出血不止,謂之崩中;穢液常流,謂之帶下。
崩中失血,多因沖任虛損,榮衛受傷得之。
冷帶雜下,多因下焦不固,内挾風冷得之,是固然矣。
然崩中者,投以芎、歸、香附,諸黑藥之屬,則血暫止而終不止。
帶下者,投以熟艾、禹糧、桑螵、牡蛎之類,則帶暫歇而終不歇,何哉?經曰:衛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
衛氣若虛,則分肉不溫,皮膚不充,腠理不肥,而開合失其司矣。
況胃為血海,水液會焉。
胃者,中央之土,又主肌肉而約血水。
衛氣與胃氣俱虛,則肌弱而膚空,血與水不能約制,是以休作無時,不暫停也。
然則封之止之,可不加意于固衛濃脾之劑乎?此桂枝附子湯,以之固衛,人參、白術、茯苓、草果、丁香、木香,以之濃脾,二者俱不可缺,使氣血自循故道,不專收澀以劫奪之也。
治帶下不可作濕痰治以補養固本為主 吳梅坡曰:婦女下赤白而不甚稠者,曰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系于相火,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
屬足少陰、足太陰,治當清補為主。
如有滑白稠粘者,謂之帶下,屬心包手厥陰、少陽。
即如男子自遺之精,甚如沙石之淋,原乎心包,系乎脊,絡于帶脈,通于任脈,下抵湧泉,上至泥丸,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
此窮源探本之論,時人皆泥于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蛎、龍骨、地榆、膠、艾之類澀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
殊不知根本損傷,以緻腐敗而來。
彼寒滞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滞。
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其郁。
唯以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主之。
證屬于虛,宜當補養。
其他書以痰以濕,俗謂五内冷。
又雲,白屬氣,赤屬血,皆泛而不切之言也。
明于斯道者,必有神悟焉。
十六味保元湯,治赤白帶下。
骨碎補、貫衆,去毛三錢;杜仲、小茴香,鹽酒炒一錢五分;人參二錢,黃一錢,巴戟二錢,當歸一錢,石斛七分,升麻七分,山藥一錢,生草六分,獨活一錢,茯苓七分,蓮須一錢,黃柏八分,圓肉三枚。
六龍固本丸,山藥四兩,巴戟肉四兩,小茱萸四兩,川楝子二兩,小茴香一兩,補骨脂二兩,青鹽三錢,湯拌人參二兩,蓮肉二兩,黃二兩,川芎一兩,木瓜一兩。
治帶下以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薛主齋曰:徐用誠雲,帶下白屬氣,赤屬血。
東垣雲,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帶脈。
竊謂前證,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濃味,或燥劑所緻,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
凡此皆當壯脾胃升陽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色青屬肝,小柴胡加山栀、防風。
濕熱壅滞,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
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六味丸。
色赤屬心,小柴胡加黃連、山栀、當歸。
思慮過傷,妙香散。
色白屬肺,補中湯加山栀。
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應,用歸脾湯。
色黑屬腎,六味丸。
氣血俱虛,八珍湯。
陽氣下陷,補中湯。
濕痰下注,補中加茯苓、半夏、蒼術、黃柏。
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治帶下之大法也。
帶下有寒冷濕熱虛實之不同,故諸家治法,有攻下溫補之不一。
如子和、太無、潔古,用攻下之法也。
丹溪、約之、宗濃,用攻補兼施之法也。
至楊仁齋、薛立齋,以濃脾壯胃立論,與東垣、仲淳之旨,為共貫矣。
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與養葵之旨,有先得矣。
此皆探本窮源之學,與張、劉之燥濕清熱,丹溪之消痰升澀,又有标本内外之殊。
讀者當會通之。
帶下傷五髒有五色之分 《婦人良方》曰: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産後,風邪入胞門,傳于髒腑而緻之。
若傷足厥陰肝經,色如青泥。
傷手少陰心經,色如紅津。
傷手太陰肺經,形如白涕。
傷足厥陰脾經,黃如爛瓜。
傷足少陰腎經,黑如血。
人有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于此,故名為帶。
以大辛熱氣味之藥,補其陽道,生其血脈。
以苦寒之藥,瀉肺而救上熱。
氣傷者,以人參補之,以苦溫之藥為佐,名補經固真湯。
帶下屬脾虛氣陷 缪仲淳曰:婦人多憂思郁怒,損傷心脾,肺火時發,血走不歸經,此多患赤白帶也。
白帶多是脾虛,肝氣郁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元。
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健脾補氣要法也。
若有帶下如米泔水,腥穢臭者,濕熱勝也。
亦有脾胃氣虛,不能約制其水,而濕痰下墜者,宜二術、茯苓、芩、柏、車前主之,佐以升提。
若帶下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
面色必不華,足胫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
陰虛有火,宜六味丸,如菟絲、五味、車前、黃柏。
叔和雲,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水枯。
言崩久氣血虛耗,白滑之物下不止耳。
此證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總屬氣虛下陷。
帶下屬于下焦腎氣虛損 趙養葵曰:女人帶下之疾,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腰臍間圍身一周,如束帶焉。
八脈俱屬腎經,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
下焦腎氣損虛,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治法俱以補腎為主。
白者多,赤者少,有脾虛者,六君子加升麻;有氣虛者,補中湯;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丸。
赤帶屬心肝二火陰血漸虛 缪仲淳曰:赤帶多因心肝二火,時熾不已,久而陰血漸虛,中氣漸損,遂下赤帶,治宜養心為主,兼和肝緩中,涼血清氣。
赤帶久不止則血虛,宜膠艾四物湯,加便牡蛎粉、棗仁、麥冬。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帶下屬于血枯、脾虛、腎虛為病也。
帶證自外邪風冷濕熱,内傷瘀血、濕痰,皆有餘之病。
若東垣,以血海将枯,津液複亡,是原其病在血虛也。
仲淳以脾精不守,元氣下陷,是原其病在氣虛也。
養葵更推原帶脈為病,下焦腎氣虛損所緻,尤為探本之要。
此吳梅坡以十六味保元湯、六龍固本丸,治婦人帶下證,蓋有自來矣。
治帶下同治濕之法 張子和曰:赤白痢者,是邪熱傳于大腸,下廣腸,出赤白也。
帶下者,傳于小腸,入脬經,下赤白也。
據此二證,皆可同治濕之法治之。
治帶下有先攻後補之法 婁全善曰:潔古治帶下,少腹冤結而痛者,先以十棗湯下之,次服苦楝丸、大延胡散,是先攻後補法也。
丹溪治結痰白帶,先于半饑時,津下小胃丹十餘粒,至郁積行,用白術、四物諸藥補之,亦先攻後補法也。
治帶下用藥之法 朱丹溪曰:赤白帶,羅先生法,或十棗湯、神佑丸,或玉燭散,皆可用。
但虛者不可峻攻,實者可行也。
血虛加減四物,氣虛以參、術、陳皮間用之。
赤屬血,白屬氣。
主治以燥濕為先,甚者固腸丸。
若有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黃柏,滑脫加龍骨、赤石脂。
婦人帶下,與男子夢遺同治之。
治帶下分寒熱用藥之法 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
婦人多郁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
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而出。
古人作濕寒,用辛溫藥則非矣。
丹溪作濕熱,用苦寒藥為是。
不知用苦寒正治也,用辛溫從治也。
如濕熱怫郁于内,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帶者,雖有濕熱,而氣不郁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治帶下分諸因有虛實之法 劉宗濃曰:帶證多本陰虛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滞下焦奇經之分,蘊積而成。
其病或醉飽房勞,服燥劑所緻。
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腎肝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想無窮而為筋痿,或餘經濕熱屈滞少腹而下。
是皆氣血虛損,榮衛之精氣累滞而成也。
前人立論,已盡病機,治無定法。
如戴人以帶下得兩手俱滑大有力,上用宣去痰飲,下以導水丸洩熱去濕,繼以淡劑滲之,此瀉實法也。
若諸脈微細,或沉緊而澀,按之空虛,或洪大而澀,按之無力,正元氣不足,陰虛中寒,東垣有補陽調經之劑。
丹溪治濕痰下注,用海石、南星、半夏之類,并加升提之法。
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中兼升發,潤中益氣兼收澀。
其例不一,正以病機有輕重淺深之異耳。
治帶下屬衛胃俱虛以固衛濃脾為主 楊仁齋曰:下崩出血不止,謂之崩中;穢液常流,謂之帶下。
崩中失血,多因沖任虛損,榮衛受傷得之。
冷帶雜下,多因下焦不固,内挾風冷得之,是固然矣。
然崩中者,投以芎、歸、香附,諸黑藥之屬,則血暫止而終不止。
帶下者,投以熟艾、禹糧、桑螵、牡蛎之類,則帶暫歇而終不歇,何哉?經曰:衛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
衛氣若虛,則分肉不溫,皮膚不充,腠理不肥,而開合失其司矣。
況胃為血海,水液會焉。
胃者,中央之土,又主肌肉而約血水。
衛氣與胃氣俱虛,則肌弱而膚空,血與水不能約制,是以休作無時,不暫停也。
然則封之止之,可不加意于固衛濃脾之劑乎?此桂枝附子湯,以之固衛,人參、白術、茯苓、草果、丁香、木香,以之濃脾,二者俱不可缺,使氣血自循故道,不專收澀以劫奪之也。
治帶下不可作濕痰治以補養固本為主 吳梅坡曰:婦女下赤白而不甚稠者,曰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系于相火,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
屬足少陰、足太陰,治當清補為主。
如有滑白稠粘者,謂之帶下,屬心包手厥陰、少陽。
即如男子自遺之精,甚如沙石之淋,原乎心包,系乎脊,絡于帶脈,通于任脈,下抵湧泉,上至泥丸,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
此窮源探本之論,時人皆泥于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蛎、龍骨、地榆、膠、艾之類澀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
殊不知根本損傷,以緻腐敗而來。
彼寒滞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滞。
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其郁。
唯以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主之。
證屬于虛,宜當補養。
其他書以痰以濕,俗謂五内冷。
又雲,白屬氣,赤屬血,皆泛而不切之言也。
明于斯道者,必有神悟焉。
十六味保元湯,治赤白帶下。
骨碎補、貫衆,去毛三錢;杜仲、小茴香,鹽酒炒一錢五分;人參二錢,黃一錢,巴戟二錢,當歸一錢,石斛七分,升麻七分,山藥一錢,生草六分,獨活一錢,茯苓七分,蓮須一錢,黃柏八分,圓肉三枚。
六龍固本丸,山藥四兩,巴戟肉四兩,小茱萸四兩,川楝子二兩,小茴香一兩,補骨脂二兩,青鹽三錢,湯拌人參二兩,蓮肉二兩,黃二兩,川芎一兩,木瓜一兩。
治帶下以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薛主齋曰:徐用誠雲,帶下白屬氣,赤屬血。
東垣雲,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帶脈。
竊謂前證,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濃味,或燥劑所緻,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
凡此皆當壯脾胃升陽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色青屬肝,小柴胡加山栀、防風。
濕熱壅滞,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
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六味丸。
色赤屬心,小柴胡加黃連、山栀、當歸。
思慮過傷,妙香散。
色白屬肺,補中湯加山栀。
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應,用歸脾湯。
色黑屬腎,六味丸。
氣血俱虛,八珍湯。
陽氣下陷,補中湯。
濕痰下注,補中加茯苓、半夏、蒼術、黃柏。
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慎齋按:以上七條,序治帶下之大法也。
帶下有寒冷濕熱虛實之不同,故諸家治法,有攻下溫補之不一。
如子和、太無、潔古,用攻下之法也。
丹溪、約之、宗濃,用攻補兼施之法也。
至楊仁齋、薛立齋,以濃脾壯胃立論,與東垣、仲淳之旨,為共貫矣。
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與養葵之旨,有先得矣。
此皆探本窮源之學,與張、劉之燥濕清熱,丹溪之消痰升澀,又有标本内外之殊。
讀者當會通之。
帶下傷五髒有五色之分 《婦人良方》曰: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産後,風邪入胞門,傳于髒腑而緻之。
若傷足厥陰肝經,色如青泥。
傷手少陰心經,色如紅津。
傷手太陰肺經,形如白涕。
傷足厥陰脾經,黃如爛瓜。
傷足少陰腎經,黑如血。
人有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于此,故名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