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表。
二經之血,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沖任所統也。
沖任脈起于脬内,陰陽過度,則傷脬絡,故風邪乘虛,入于脬中,損沖任之經,傷太陽少陽之血,緻令脬絡之間,穢與血相兼帶而下,冷則白,熱則赤。
帶下屬風冷傷于胞絡 嚴用和曰:婦人赤白帶下,此由勞傷沖任,風冷據于胞絡,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而疾不生。
或氣倍于血,氣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
若氣平血少,血少生熱,血不化紅,遂成赤帶。
寒熱交并,赤白俱下,其脈右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
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甚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緻。
帶下出于風冷停宿 楊仁齋曰:帶之為患,由于風冷停宿,官桂、幹姜、細辛、白芷,先與散其寒邪,然後為封固,用二術、人參以補氣。
帶下屬下元虛冷 戴複庵曰: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内傷,或下元虛冷,感非一端。
大率下白帶多,間有下赤帶者,并宜順氣散,吞鎮靈丹,佐艾附丸。
帶下不止,成羸者,四物加牡蛎,下固腸丸。
帶下屬虛寒精氣蘊積而成 李氏曰:帶下有虛寒,帶腥臭者,因小水淋瀝不已,或崩中暴下,或産後去血過多,以緻陰虧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滞下焦,蘊積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黃建中湯去桂,加當歸。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婦人帶下屬風冷寒邪為病也。
婦人帶下,不止風冷邪幹。
自《聖惠方》以風冷入脬絡立論,巢氏以下諸家,遂無異議。
豈知病邪之感不一,故以張子和濕熱之論序後,當令濕熱諸論參治,庶無偏失也。
室女帶下有三病所緻 《産寶百問》曰:未嫁女子有三病,何也?曰:女子一病經水初下,陰中必熱,或當風卧,或乘涼飲冷;二病太沖脈盛則内熱,以冷水澆洗之;三病或見丹下驚怖,或因郁怒悲哀之氣擊搏。
三者一有所犯,後必有帶下之疾。
婦人帶下分三證所感俱屬風冷客邪 婁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經初下,止而即浴以冷水,或熱而當風,此室女病帶下之由也。
有家之婦,陰陽過多,即傷胞絡,風邪乘虛而入,胞絡觸冷,遂成穢液,與血水相混而下也。
産後帶下,由亡血過多則氣脫,傷動胞絡,玉門未閉,外風襲體虛,風冷乘之,冷與熱搏,則成液而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室女與婦人帶下之病,所感有三證之分,不外風冷客邪之傷也。
帶下屬濕熱冤郁不可主風冷論 張子和曰:婦人帶下,《聖惠方》與巢氏二家之說皆非也。
夫治病,當先識經絡。
人身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
十二經與八脈,通身往來,經絡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環周,晝夜不息。
然此十二經上下周流者,止十九道耳。
唯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乃章門穴也。
環周一身,絡腰而過,如束帶之于身。
《難經》雲,帶之為病,溶溶如坐水中。
沖任者,是經脈之海也,循腹脅,夾臍旁,傳流于氣沖,屬于帶脈,絡于督脈。
督脈者,起于關元穴。
任脈者,女子養胎孕之所。
督脈乃是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
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于帶脈。
沖任督三脈,皆統于篡戶,循陰器,行廷孔、溺孔上端。
沖任督三脈,以帶脈束之。
因餘經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客熱所郁,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随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
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
經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郁而成此疾。
皆從濕熱治之。
遺熱于小腸,從金化而為白,與治痢同法。
赤白痢,乃邪熱傳于大腸。
赤白帶,邪熱傳于小腸。
故治二證,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内水涸,内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
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帶下屬任脈濕熱郁結不可用辛熱治 劉河間曰:帶下,由下部任脈濕熱甚,津液溢而為帶下也。
如以火煉金,熱極反兼水化。
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
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則出汗,脾熱則出涎,肺熱則出涕,腎熱則出唾。
猶煎湯熱甚則沸溢,及熱氣熏蒸于物而生津也。
俗醫治白帶用辛熱藥,病微者或令郁結開通,流濕潤燥,重者反加病劇。
莫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甚者,得郁結開通,濕去燥除而愈也。
帶下屬任脈經虛濕熱冤結 張潔古曰:帶下證,皆任脈經虛也。
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皆濕熱結于任脈,故津液湧溢,為赤白帶下。
本不病結,緣任經脈虛,結熱滞于帶脈,故臍下痛,陰中綿綿而下,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
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熱去濕除,病自愈矣。
帶下屬濁水熱乘太陽經 張戴人曰:有病白帶如水,窈漏中綿綿不絕,臭穢不可近,諸醫皆雲積冷,以陽起石、硫黃、姜、附燥補之,污水轉多。
此帶本濁水,熱乘太陽經,寒水不禁故也。
經雲,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帶病溶溶然若在水中,故治帶必從濕熱,治宜逐水利小便。
夫水自高而趨下,宜先絕其上源,乃湧痰二三升,次用寒涼之劑。
帶下屬中焦濕熱濁氣滲入膀胱 羅周彥曰:帶下者,榮衛滞氣所成也。
皆因喜怒憂思,産育房勞,傷其榮衛,或素有濕熱,使濁氣滲入膀胱,故穢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無光,腰腿酸疼,精神短少。
世徒知中焦之虛寒,不知中焦之濕熱,反用燥熱溫補之劑,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陰血漸爍。
譬如豬膏,烹之則熔,冷則凝。
中焦濕熱,淫氣不清,則為白帶。
所以火升水降,則上熱下寒,下焦虛冷,凝結濁物。
若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安得獨言虛寒乎。
法當清上實下,清濁自分;理脾養血,濕熱自解也。
帶下屬濕熱郁下焦帶脈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緻濕熱郁結于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
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濃味,以防濕熱之氣。
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内傷,使下元虛憊,緻濕熱痰積,乘虛下流。
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
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皆可用。
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谛也。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帶下之屬濕熱為病也。
帶下自《聖惠》、元方以下,主于風冷之邪,子和非之,斷為濕熱冤郁,不可作風冷治。
故河間、潔古,均從濕熱立論。
但濕熱有主于任脈經虛者,有主于熱乘太陽者,有主于中焦濁氣者,有主于下焦郁滞者。
無非明濕熱下乘,有各經不同。
總不若子和據經考證帶脈受病原委,為詳悉也。
帶下屬瘀血在于少腹 張仲景曰:問婦人年五十,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燥,故知之,當以溫經主之。
帶下屬腸中有膿血敗濁 王叔和曰:婦人帶下,腸中有膿,為榮衛相幹,血為敗濁,有可下不可下之異。
《準繩》按:帶下,有敗膿淋瀝不已,腥穢之甚,遂至臍腹冷痛,此蓋敗膿所緻。
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礬各五錢,為末,蠟丸米飲,候膿盡,以補藥佐之。
帶下屬胃中濕痰滲入膀胱 朱丹溪曰:赤屬血,白屬氣、屬痰,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用升舉,無人知此。
肥人多屬濕痰,瘦人帶病少,如有,屬熱痰,用半夏、南星、蒼術、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
《濟陰綱目》按:立齋雲,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輕用燥濕瀉火之法。
夫肥痰瘦火之說,為丹溪認病總訣,何嘗教人泥定一方。
雖不可輕治,而火濕終莫能逃。
若以穩當之言,猶不可輕治,則潔古之十棗,子和之吐下,太無之神佑、玉燭,與小胃丹之類,可輕用欤?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帶下之屬瘀血、敗膿、濕痰為病也。
帶下有風冷、有濕熱,是外感有餘之病。
有瘀血、有敗膿、有濕痰,是内傷有餘之病。
病機不一,不可不審。
帶下屬血海枯津液内竭 李東垣曰:有病白帶,常下漏、久服諸藥不止。
診得心包尺脈微,下流不止。
叔和曰: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水枯。
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複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
是本經血海将
二經之血,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沖任所統也。
沖任脈起于脬内,陰陽過度,則傷脬絡,故風邪乘虛,入于脬中,損沖任之經,傷太陽少陽之血,緻令脬絡之間,穢與血相兼帶而下,冷則白,熱則赤。
帶下屬風冷傷于胞絡 嚴用和曰:婦人赤白帶下,此由勞傷沖任,風冷據于胞絡,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而疾不生。
或氣倍于血,氣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
若氣平血少,血少生熱,血不化紅,遂成赤帶。
寒熱交并,赤白俱下,其脈右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
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甚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緻。
帶下出于風冷停宿 楊仁齋曰:帶之為患,由于風冷停宿,官桂、幹姜、細辛、白芷,先與散其寒邪,然後為封固,用二術、人參以補氣。
帶下屬下元虛冷 戴複庵曰: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内傷,或下元虛冷,感非一端。
大率下白帶多,間有下赤帶者,并宜順氣散,吞鎮靈丹,佐艾附丸。
帶下不止,成羸者,四物加牡蛎,下固腸丸。
帶下屬虛寒精氣蘊積而成 李氏曰:帶下有虛寒,帶腥臭者,因小水淋瀝不已,或崩中暴下,或産後去血過多,以緻陰虧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滞下焦,蘊積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黃建中湯去桂,加當歸。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婦人帶下屬風冷寒邪為病也。
婦人帶下,不止風冷邪幹。
自《聖惠方》以風冷入脬絡立論,巢氏以下諸家,遂無異議。
豈知病邪之感不一,故以張子和濕熱之論序後,當令濕熱諸論參治,庶無偏失也。
室女帶下有三病所緻 《産寶百問》曰:未嫁女子有三病,何也?曰:女子一病經水初下,陰中必熱,或當風卧,或乘涼飲冷;二病太沖脈盛則内熱,以冷水澆洗之;三病或見丹下驚怖,或因郁怒悲哀之氣擊搏。
三者一有所犯,後必有帶下之疾。
婦人帶下分三證所感俱屬風冷客邪 婁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經初下,止而即浴以冷水,或熱而當風,此室女病帶下之由也。
有家之婦,陰陽過多,即傷胞絡,風邪乘虛而入,胞絡觸冷,遂成穢液,與血水相混而下也。
産後帶下,由亡血過多則氣脫,傷動胞絡,玉門未閉,外風襲體虛,風冷乘之,冷與熱搏,則成液而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室女與婦人帶下之病,所感有三證之分,不外風冷客邪之傷也。
帶下屬濕熱冤郁不可主風冷論 張子和曰:婦人帶下,《聖惠方》與巢氏二家之說皆非也。
夫治病,當先識經絡。
人身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
十二經與八脈,通身往來,經絡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環周,晝夜不息。
然此十二經上下周流者,止十九道耳。
唯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乃章門穴也。
環周一身,絡腰而過,如束帶之于身。
《難經》雲,帶之為病,溶溶如坐水中。
沖任者,是經脈之海也,循腹脅,夾臍旁,傳流于氣沖,屬于帶脈,絡于督脈。
督脈者,起于關元穴。
任脈者,女子養胎孕之所。
督脈乃是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
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于帶脈。
沖任督三脈,皆統于篡戶,循陰器,行廷孔、溺孔上端。
沖任督三脈,以帶脈束之。
因餘經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客熱所郁,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随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
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
經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郁而成此疾。
皆從濕熱治之。
遺熱于小腸,從金化而為白,與治痢同法。
赤白痢,乃邪熱傳于大腸。
赤白帶,邪熱傳于小腸。
故治二證,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内水涸,内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
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帶下屬任脈濕熱郁結不可用辛熱治 劉河間曰:帶下,由下部任脈濕熱甚,津液溢而為帶下也。
如以火煉金,熱極反兼水化。
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
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則出汗,脾熱則出涎,肺熱則出涕,腎熱則出唾。
猶煎湯熱甚則沸溢,及熱氣熏蒸于物而生津也。
俗醫治白帶用辛熱藥,病微者或令郁結開通,流濕潤燥,重者反加病劇。
莫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甚者,得郁結開通,濕去燥除而愈也。
帶下屬任脈經虛濕熱冤結 張潔古曰:帶下證,皆任脈經虛也。
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皆濕熱結于任脈,故津液湧溢,為赤白帶下。
本不病結,緣任經脈虛,結熱滞于帶脈,故臍下痛,陰中綿綿而下,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
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熱去濕除,病自愈矣。
帶下屬濁水熱乘太陽經 張戴人曰:有病白帶如水,窈漏中綿綿不絕,臭穢不可近,諸醫皆雲積冷,以陽起石、硫黃、姜、附燥補之,污水轉多。
此帶本濁水,熱乘太陽經,寒水不禁故也。
經雲,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帶病溶溶然若在水中,故治帶必從濕熱,治宜逐水利小便。
夫水自高而趨下,宜先絕其上源,乃湧痰二三升,次用寒涼之劑。
帶下屬中焦濕熱濁氣滲入膀胱 羅周彥曰:帶下者,榮衛滞氣所成也。
皆因喜怒憂思,産育房勞,傷其榮衛,或素有濕熱,使濁氣滲入膀胱,故穢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無光,腰腿酸疼,精神短少。
世徒知中焦之虛寒,不知中焦之濕熱,反用燥熱溫補之劑,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陰血漸爍。
譬如豬膏,烹之則熔,冷則凝。
中焦濕熱,淫氣不清,則為白帶。
所以火升水降,則上熱下寒,下焦虛冷,凝結濁物。
若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安得獨言虛寒乎。
法當清上實下,清濁自分;理脾養血,濕熱自解也。
帶下屬濕熱郁下焦帶脈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緻濕熱郁結于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
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濃味,以防濕熱之氣。
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内傷,使下元虛憊,緻濕熱痰積,乘虛下流。
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
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皆可用。
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谛也。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帶下之屬濕熱為病也。
帶下自《聖惠》、元方以下,主于風冷之邪,子和非之,斷為濕熱冤郁,不可作風冷治。
故河間、潔古,均從濕熱立論。
但濕熱有主于任脈經虛者,有主于熱乘太陽者,有主于中焦濁氣者,有主于下焦郁滞者。
無非明濕熱下乘,有各經不同。
總不若子和據經考證帶脈受病原委,為詳悉也。
帶下屬瘀血在于少腹 張仲景曰:問婦人年五十,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燥,故知之,當以溫經主之。
帶下屬腸中有膿血敗濁 王叔和曰:婦人帶下,腸中有膿,為榮衛相幹,血為敗濁,有可下不可下之異。
《準繩》按:帶下,有敗膿淋瀝不已,腥穢之甚,遂至臍腹冷痛,此蓋敗膿所緻。
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礬各五錢,為末,蠟丸米飲,候膿盡,以補藥佐之。
帶下屬胃中濕痰滲入膀胱 朱丹溪曰:赤屬血,白屬氣、屬痰,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用升舉,無人知此。
肥人多屬濕痰,瘦人帶病少,如有,屬熱痰,用半夏、南星、蒼術、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
《濟陰綱目》按:立齋雲,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輕用燥濕瀉火之法。
夫肥痰瘦火之說,為丹溪認病總訣,何嘗教人泥定一方。
雖不可輕治,而火濕終莫能逃。
若以穩當之言,猶不可輕治,則潔古之十棗,子和之吐下,太無之神佑、玉燭,與小胃丹之類,可輕用欤? 慎齋按:以上三條,序帶下之屬瘀血、敗膿、濕痰為病也。
帶下有風冷、有濕熱,是外感有餘之病。
有瘀血、有敗膿、有濕痰,是内傷有餘之病。
病機不一,不可不審。
帶下屬血海枯津液内竭 李東垣曰:有病白帶,常下漏、久服諸藥不止。
診得心包尺脈微,下流不止。
叔和曰: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水枯。
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複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
是本經血海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