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經水紫黑。
夫脈虛洪者,氣不足也。
紫黑者,熱之甚也。
黃所以補氣,氣盛則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氣中之火。
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涼。
尤慮妄行,故以生地、黃連涼心,芍藥、甘草緩肝益脾,柴胡升舉,枸杞、地黃,又肝腎同歸者也。
熱崩用涼血地黃湯論 武叔卿曰:涼血地黃湯,治婦人血崩不止,腎水陰虛,鎮守包絡相火,血走而崩。
夫陰者,從陽而亟起也。
血屬陰,陰不自升。
故諸經之血,必随諸經之氣而後升。
若氣有所陷,則熱迫血而内崩矣,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
心者,火之主也。
故以生地、黃連,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謂去故生新也。
川芎行血海之餘,蔓荊涼諸經之血,升、柴、防、羌、本、細辛諸風藥,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
諸經氣行,則陰血不得不随之而起矣,故曰從陽亟起也,有是證者法之。
慎齋按:血崩不止,則去血過多矣。
方中風藥,大半不敵生地一味,獨不慮風藥燥血乎。
雖雲升舉,而血之耗者已多,用方者酌之。
虛寒崩漏用丁香膠艾湯論 武叔卿曰:丁香膠艾湯,治婦人崩漏不止。
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按之無力。
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濃衣被以禦寒,白帶白滑之物雖多,間下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不多,右尺脈時微洪。
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脈,為寒多。
洪脈時見,乃熱少。
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
洪脈時出者,命門胞絡之火也。
黑物多,赤物少,合現房漏水之狀也。
以四物湯加丁香、阿膠、生艾。
虛寒崩下用鹿茸丸論 武叔卿曰:鹿茸丸治經候過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氣,臍腹冷極,則汗如雨,兩尺脈微小,由沖任虛衰,為風冷客胞中,氣不能固,可灸關元百壯。
夫丹溪以紫黑為熱,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氣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
然女子氣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溫而後氣升血行。
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氣而長,血随氣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升。
又以附子、艾葉佐而溫之,以赤石脂、禹餘糧鎮而固之,柏葉清之,歸、地、續斷補之,誠下元虛寒之全方也。
不加人參,豈無意焉,而灸關元之意可想矣。
虛寒崩漏用伏龍肝散論 武叔卿曰:伏龍肝散,治勞傷沖任脈虛,非時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幹,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
夫五色者,五髒之色,崩久則五髒氣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見焉。
蓋血生于氣,而化于中焦,氣生于下元,而培于脾胃。
如臍腹疼痛者,下元氣寒也,以艾葉溫之。
黃瘦食減無力者,中焦之寒也,以幹姜暖之。
伏龍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濁之能,肉桂、甘草和榮衛而通調血脈,麥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虛煩口幹,石脂、當歸補血以固脫。
通之、澀之、溫之、濡之,誠治久脫髒寒之良方也。
勞傷崩漏用當歸芍藥湯論 武叔卿曰:當歸芍藥湯,治婦人經脈漏下不止,其色鮮紅,先因勞役,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惡見飲食,四肢倦怠,大便時溏。
東垣制此方一服後,諸證悉去。
大抵因勞役下血,若拘血熱之說,用四物加黃芩則不愈矣。
蓋血虛須兼補氣,譬之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自然之理也。
黃最多,白術次之,四物兼生熟地,以陳皮、甘草、柴胡佐之。
俗醫不達此理,專用涼藥,不知涼藥傷胃,服久則正氣愈弱,血安得固,故特表而出之。
氣陷崩漏用益胃升陽湯論 武叔卿曰:東垣雲,血脫益氣,古法也。
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
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
人之一身,内谷為寶,補中益氣方加神曲、黃芩,名益胃升陽湯,以起婦人崩血之屬氣下陷者。
火郁崩漏用升陽除濕湯論 武叔卿曰: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
夫土陷則濕,故怠惰嗜卧。
木郁則熱,故氣上沖。
緩為濕之微,弦為木之象,郁而不伸則熱,此心火乘脾也。
脈之洪大者,火在下也。
胞絡為相火,寄于命門,為多血之經。
病從火,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于心。
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
郁則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于血分,故陰絡傷也。
方以蒼術、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木;羌活、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郁,所謂下者舉之也。
但升散之物,過則耗氣而傷金,故又以黃保肺,當歸引血,使各有所歸。
甘草和氣,蔓荊涼血。
此四種者,又制亢害之法也。
氣虛崩漏用斷下湯論 武叔卿曰:斷下湯治沖任氣虛,崩中漏下,臍腹痛,漸減飲食,四肢無力。
此膠艾四物之變例也。
彼有芍藥,此有人參、幹姜、艾。
大概血虛而不斂者,宜芍藥酸寒以收之。
氣脫而不溫者,宜參、姜、烏賊之類,溫補而澀之。
阿膠者,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
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故以此主之。
而腹痛一證,人皆以為瘀血者多,此以為漏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禮所謂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
血瘀崩漏用五靈脂 武叔卿曰:五靈脂散,治血崩不止,不拘多少,炒令煙盡,研末,加當歸酒,或童便調下三錢,一名抽刀散,治産後惡血,心腹痛不可忍,其效如神,真救急之良方也。
人家不可不備。
并治蛇、蠍、蜈蚣咬,塗傷處立愈。
崩漏丸論 《濟陰綱目》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陰主降。
陽根乎陰,陰根乎陽。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之患。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從上竅而出;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從下竅而出。
是丸也,肉桂、人參、、術、甘草,壯陽益氣之品也;二活、柴、防、、細、川芎,升陽舉經之品也;歸、地、白芍、桃仁、紅花,滋陰入血之品也。
壯陽則氣不虛,舉經則血不陷,滋陰則血不燥,如是則血為氣之守,氣為血之衛,血榮于中,氣衛于外,升降上下,一循乎經,胡自而崩哉。
崩漏用灰藥主治 《醫學綱目》曰:氣陷者,用升氣藥灰止之,如夏枯草、荊芥之類。
血熱者,涼血藥灰止之,如槐花、黃芩之類。
氣滞者,用行氣藥灰止之,如醋炒黑香附之類。
血污者,炒熟失笑散之類。
血寒者,用熱藥灰,如桂心、幹姜之類。
血脫者,用澀藥,如白礬、百草霜、棕灰之類。
慎齋按:以上十三條,序治崩漏用藥之方論也。
《濟陰綱目》載方立論,不止于此,數方詳說,簡要切用,故采錄之。
崩漏之脈 《脈訣舉要》曰:崩漏下血,脈遲小虛滑者生,疾急大實緊數者死。
尺寸虛者漏血,脈浮者死不治。
卷七 帶下證 經論帶下屬任脈為病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王注曰:任脈起于胞中,上過帶脈,貫于臍上,起于季脅章門,似束帶狀,故曰帶下。
經論帶下屬小腸冤結 《素問》曰:脾傳之腎,名曰疝瘕。
小腸冤結而痛,出白,名曰白蠱,出白溲。
又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經論帶下屬思想無窮所緻 《素問》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王注曰: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狀。
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陰中綿綿下也。
慎齋按:以上經論三條,序帶下為任脈、小腸經之病。
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緻也。
經文白蠱、白液、白淫,即是男子白濁之屬。
婦人帶下,亦屬白物。
王太仆以為陰中綿綿下,即是白帶之物也。
若思想無窮,入房太甚,乃夢遺證也,與帶下證有别。
因前賢論帶下,必引經文數條為證,故載之。
考婦人帶下屬任脈之病 劉河間曰:帶下者,任脈之病也。
經雲,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上頤循面。
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上,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淋瀝,故曰帶。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帶病本于任脈之考也。
帶下屬于風冷入脬 《聖惠方》曰:婦人帶下者,由勞神過度,損動經血,緻令身虛,受于風冷,風冷入于脬絡,搏其血之所成也。
帶下屬風邪乘虛入于脬中 巢元方曰:任脈為經之海,任之為病,女子則為帶下。
手太陽為小腸經,手少陰為心經。
心為髒主裡,小腸為腑主
夫脈虛洪者,氣不足也。
紫黑者,熱之甚也。
黃所以補氣,氣盛則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氣中之火。
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涼。
尤慮妄行,故以生地、黃連涼心,芍藥、甘草緩肝益脾,柴胡升舉,枸杞、地黃,又肝腎同歸者也。
熱崩用涼血地黃湯論 武叔卿曰:涼血地黃湯,治婦人血崩不止,腎水陰虛,鎮守包絡相火,血走而崩。
夫陰者,從陽而亟起也。
血屬陰,陰不自升。
故諸經之血,必随諸經之氣而後升。
若氣有所陷,則熱迫血而内崩矣,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
心者,火之主也。
故以生地、黃連,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謂去故生新也。
川芎行血海之餘,蔓荊涼諸經之血,升、柴、防、羌、本、細辛諸風藥,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
諸經氣行,則陰血不得不随之而起矣,故曰從陽亟起也,有是證者法之。
慎齋按:血崩不止,則去血過多矣。
方中風藥,大半不敵生地一味,獨不慮風藥燥血乎。
雖雲升舉,而血之耗者已多,用方者酌之。
虛寒崩漏用丁香膠艾湯論 武叔卿曰:丁香膠艾湯,治婦人崩漏不止。
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按之無力。
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濃衣被以禦寒,白帶白滑之物雖多,間下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不多,右尺脈時微洪。
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脈,為寒多。
洪脈時見,乃熱少。
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
洪脈時出者,命門胞絡之火也。
黑物多,赤物少,合現房漏水之狀也。
以四物湯加丁香、阿膠、生艾。
虛寒崩下用鹿茸丸論 武叔卿曰:鹿茸丸治經候過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氣,臍腹冷極,則汗如雨,兩尺脈微小,由沖任虛衰,為風冷客胞中,氣不能固,可灸關元百壯。
夫丹溪以紫黑為熱,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氣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
然女子氣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溫而後氣升血行。
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氣而長,血随氣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升。
又以附子、艾葉佐而溫之,以赤石脂、禹餘糧鎮而固之,柏葉清之,歸、地、續斷補之,誠下元虛寒之全方也。
不加人參,豈無意焉,而灸關元之意可想矣。
虛寒崩漏用伏龍肝散論 武叔卿曰:伏龍肝散,治勞傷沖任脈虛,非時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幹,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
夫五色者,五髒之色,崩久則五髒氣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見焉。
蓋血生于氣,而化于中焦,氣生于下元,而培于脾胃。
如臍腹疼痛者,下元氣寒也,以艾葉溫之。
黃瘦食減無力者,中焦之寒也,以幹姜暖之。
伏龍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濁之能,肉桂、甘草和榮衛而通調血脈,麥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虛煩口幹,石脂、當歸補血以固脫。
通之、澀之、溫之、濡之,誠治久脫髒寒之良方也。
勞傷崩漏用當歸芍藥湯論 武叔卿曰:當歸芍藥湯,治婦人經脈漏下不止,其色鮮紅,先因勞役,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惡見飲食,四肢倦怠,大便時溏。
東垣制此方一服後,諸證悉去。
大抵因勞役下血,若拘血熱之說,用四物加黃芩則不愈矣。
蓋血虛須兼補氣,譬之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自然之理也。
黃最多,白術次之,四物兼生熟地,以陳皮、甘草、柴胡佐之。
俗醫不達此理,專用涼藥,不知涼藥傷胃,服久則正氣愈弱,血安得固,故特表而出之。
氣陷崩漏用益胃升陽湯論 武叔卿曰:東垣雲,血脫益氣,古法也。
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
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
人之一身,内谷為寶,補中益氣方加神曲、黃芩,名益胃升陽湯,以起婦人崩血之屬氣下陷者。
火郁崩漏用升陽除濕湯論 武叔卿曰: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
夫土陷則濕,故怠惰嗜卧。
木郁則熱,故氣上沖。
緩為濕之微,弦為木之象,郁而不伸則熱,此心火乘脾也。
脈之洪大者,火在下也。
胞絡為相火,寄于命門,為多血之經。
病從火,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于心。
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
郁則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于血分,故陰絡傷也。
方以蒼術、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木;羌活、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郁,所謂下者舉之也。
但升散之物,過則耗氣而傷金,故又以黃保肺,當歸引血,使各有所歸。
甘草和氣,蔓荊涼血。
此四種者,又制亢害之法也。
氣虛崩漏用斷下湯論 武叔卿曰:斷下湯治沖任氣虛,崩中漏下,臍腹痛,漸減飲食,四肢無力。
此膠艾四物之變例也。
彼有芍藥,此有人參、幹姜、艾。
大概血虛而不斂者,宜芍藥酸寒以收之。
氣脫而不溫者,宜參、姜、烏賊之類,溫補而澀之。
阿膠者,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
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故以此主之。
而腹痛一證,人皆以為瘀血者多,此以為漏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禮所謂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
血瘀崩漏用五靈脂 武叔卿曰:五靈脂散,治血崩不止,不拘多少,炒令煙盡,研末,加當歸酒,或童便調下三錢,一名抽刀散,治産後惡血,心腹痛不可忍,其效如神,真救急之良方也。
人家不可不備。
并治蛇、蠍、蜈蚣咬,塗傷處立愈。
崩漏丸論 《濟陰綱目》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
陽主升,陰主降。
陽根乎陰,陰根乎陽。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之患。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從上竅而出;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從下竅而出。
是丸也,肉桂、人參、、術、甘草,壯陽益氣之品也;二活、柴、防、、細、川芎,升陽舉經之品也;歸、地、白芍、桃仁、紅花,滋陰入血之品也。
壯陽則氣不虛,舉經則血不陷,滋陰則血不燥,如是則血為氣之守,氣為血之衛,血榮于中,氣衛于外,升降上下,一循乎經,胡自而崩哉。
崩漏用灰藥主治 《醫學綱目》曰:氣陷者,用升氣藥灰止之,如夏枯草、荊芥之類。
血熱者,涼血藥灰止之,如槐花、黃芩之類。
氣滞者,用行氣藥灰止之,如醋炒黑香附之類。
血污者,炒熟失笑散之類。
血寒者,用熱藥灰,如桂心、幹姜之類。
血脫者,用澀藥,如白礬、百草霜、棕灰之類。
慎齋按:以上十三條,序治崩漏用藥之方論也。
《濟陰綱目》載方立論,不止于此,數方詳說,簡要切用,故采錄之。
崩漏之脈 《脈訣舉要》曰:崩漏下血,脈遲小虛滑者生,疾急大實緊數者死。
尺寸虛者漏血,脈浮者死不治。
卷七 帶下證 經論帶下屬任脈為病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王注曰:任脈起于胞中,上過帶脈,貫于臍上,起于季脅章門,似束帶狀,故曰帶下。
經論帶下屬小腸冤結 《素問》曰:脾傳之腎,名曰疝瘕。
小腸冤結而痛,出白,名曰白蠱,出白溲。
又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經論帶下屬思想無窮所緻 《素問》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王注曰: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狀。
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陰中綿綿下也。
慎齋按:以上經論三條,序帶下為任脈、小腸經之病。
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緻也。
經文白蠱、白液、白淫,即是男子白濁之屬。
婦人帶下,亦屬白物。
王太仆以為陰中綿綿下,即是白帶之物也。
若思想無窮,入房太甚,乃夢遺證也,與帶下證有别。
因前賢論帶下,必引經文數條為證,故載之。
考婦人帶下屬任脈之病 劉河間曰:帶下者,任脈之病也。
經雲,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上頤循面。
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上,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淋瀝,故曰帶。
慎齋按:以上一條,序帶病本于任脈之考也。
帶下屬于風冷入脬 《聖惠方》曰:婦人帶下者,由勞神過度,損動經血,緻令身虛,受于風冷,風冷入于脬絡,搏其血之所成也。
帶下屬風邪乘虛入于脬中 巢元方曰:任脈為經之海,任之為病,女子則為帶下。
手太陽為小腸經,手少陰為心經。
心為髒主裡,小腸為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