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凡妊娠,既停痰積飲,又寒熱相抟,氣郁不舒,或煩躁,或嘔吐涎沫,劇則胎動不安,均為子煩也。
妊娠子煩屬胎元壅郁熱氣上沖 朱丹溪曰:子煩由胎元壅郁,熱氣上沖。
以緻煩悶,法當清熱疏郁,以安胎,犀角散主之。
妊娠子煩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因内熱,用竹葉湯。
氣滞用紫蘇飲。
痰滞用二陳加條芩、枳殼。
氣郁用分氣飲加川芎。
脾胃虛弱,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栀。
妊娠煩躁屬熱乘心脾津液枯燥 陳良甫曰:妊娠煩躁口幹者,足太陰脾經,其氣通于口,手少陰心經,其氣通于舌,若髒腑氣虛,榮衛不和,緻陰陽隔絕,熱乘心脾,津液枯燥,故心煩口燥。
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知母丸。
妊娠煩躁口幹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胃經實火,用竹葉石膏湯;若胃經虛熱,用人參黃散;若胃經氣虛,用補中湯;若肺經虛熱,用紫蘇飲;若肝經火動,用加味逍遙散;若脾氣郁結,用加味歸脾湯;若腎經火動,用加味地黃丸。
妊娠暴渴為血凝病 《大全》曰:有孕婦暴渴,唯飲五味汁。
名醫耿隅診其脈曰:此血欲凝,非疾也。
已而果孕。
然古方有血欲凝而渴飲五味之證,不可不知。
慎齋按:以上九條,序胎前有子煩、煩躁、口幹、血渴之證也。
妊娠煩躁,本屬肺腎二經有火。
仲景雲:火入于肺則煩,入于腎則躁。
胎系于腎,腎水養其胎元。
則元氣弱,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肺受火刑,變為煩躁,此金虧水涸之候。
法當滋其化源,清金保肺,壯水滋腎為主。
良甫以君相二火論子煩,《産寶》以停痰積飲論子煩,未悉病機之要。
若丹溪,以子煩為氣血壅聚胎元,熱氣上沖為病,亦是大概言之耳。
妊娠子懸屬胎熱上沖 陳良甫曰:妊娠至四五月來,君相二火養胎。
平素有熱,故胎熱氣逆,上湊心胸,脹滿痞悶,名曰子懸。
法當補氣血,疏壅滞,用嚴氏紫蘇飲,加山栀、條芩之類。
紫蘇、陳皮和氣,大腹斂氣寬中,芎、歸、參、芍養血補氣,甘草緩急,加生姜、蔥白,名産寶方。
妊娠子懸屬濁氣舉胎上湊 何松庵曰:《本事方》雲,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近上,脹滿疼痛,名子懸。
子懸者,濁氣舉胎上湊也。
胎熱氣逆,心胃脹滿,此證挾氣者居多。
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自降。
然邪之所湊,其人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妊娠子懸屬寒冷與氣相争 陳良甫曰: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内素有寒氣,緻令停飲,與氣相争,故令心腹脹滿也。
妊娠子懸屬命門火衰腹寒就暖 趙養葵曰:有胎從心腹湊上者,名曰子懸。
此命門火衰,胎在腹中寒冷,不得已,上就心火之溫暖,須理中湯,不應,八味丸作湯。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心腹脹滿,有子懸之證也。
胎氣上逼心胸,正以氣血壅郁胎元,郁久則熱。
故良甫主于胎熱氣逆,松庵主于濁氣舉胎,是以火熱立論為當。
若《大全》以寒氣冷凍飲料,養葵以命門火衰論子懸證,必以人之壯弱,脈之遲數為憑。
如禀濃質壯,脈來洪數,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火熱為病也。
如脾胃素虛,脈來遲細,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虛寒為患也,則百不失一矣。
慎齋按:命門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
胎孕受于命門,命門之火,即是元氣養胎。
故有日長之勢。
譬如果實,生于春而結于夏,夏月熱盛,則果實漸長,至秋冬肅殺,則果實黃殒而落。
胎在母腹,若命門火衰,勢必堕殒,豈有上就心火而為子懸之證。
至雲不得已三字,尤屬可嗤。
若必以桂附八味丸治子懸,夫桂附為堕胎藥,恐火未必益,而胎反可虞,明者辨之。
妊娠子滿屬胎中水血相抟 陳良甫曰:凡妊娠無使氣極,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
若中風寒邪氣,及有觸犯,則随邪生病。
如妊娠經血壅閉養胎,忽然虛腫,是胎中挾水,水血相抟。
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
然其由,或因洩瀉下痢,髒腑虛滑,耗損脾胃。
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使頭面手足浮腫。
然水清于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妊娠子滿屬脾虛停水 齊仲甫曰:妊娠以經血養胎,或挾水氣,水血相抟,以緻體腫。
皆由脾胃虛,而髒腑之間,宿有停水所挾,謂之子滿。
若水停不去,浸漬其胎,則令胎壞。
如脈浮腹滿兼喘者,胎未壞也。
妊娠浮腫屬脾胃氣虛經血壅閉 《聖濟總錄》曰:脾候肌肉,土氣和則能制水,水自傳化,無有停積。
若妊娠脾胃氣虛,經血壅閉,則水飲不化,濕氣淫溢,外攻形體,内注胞胎。
懷妊之始,腫滿必傷胎氣,如臨月而腳微腫,利其小便,病自愈。
妊娠子滿屬脾虛有濕清濁不分 何松庵曰:妊娠三月後,腫滿如水氣者,俗呼為琉璃胎是也。
古方一主于濕,大率脾虛者多。
脾虛不運,則清濁不分,須以補脾兼分利。
若夜腫日消,是血虛,宜健脾兼養血主之。
妊娠胎水屬胞中蓄水 陳良甫曰:婦人胎孕至五六個月,腹大異常,胸腹脹滿,手足面目浮腫,氣逆不安,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
不早治,生子手足軟短有疾,或胎死腹中,用《千金》鯉魚湯治其水。
妊娠胎水屬氣壅成濕 陳良甫曰:胎氣壅塞成濕,緻身體、脅腹浮腫,喘急氣促,小便澀。
法當疏壅氣,行水濕,澤瀉散主之。
《濟陰綱目》按:子滿在五六月以後,比子氣與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滿則氣浮,遍身腫,邪無所挾,但一瀉氣利水則愈。
妊娠有水氣 《金匮要略》曰: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徐忠可曰:有水氣者,雖未大腫脹,經脈中之水道已不利,衛氣挾水,不能條暢,則周身之氣為水滞,故身重。
水已通調而順行,逆則小便不利矣。
惡寒者,衛氣不行也。
頭眩者,内有水氣,厥陽之火逆陰氣而上蒸,則所見皆眩矣。
妊娠浮腫脹滿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千金》鯉魚湯。
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全生白術散,未應,六君子湯。
若脾虛濕熱,下部作腫,補中湯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洩瀉,六君子湯。
若腿足發腫,喘悶不甯,或指縫出水,天仙藤散。
若脾肺氣滞,加味歸脾湯,佐加味逍遙散。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胎前腫脹有子滿之證也。
子滿有水血相抟,有停水受濕,有經血壅閉,有清濁不分。
總因脾土虛,不能制水所緻。
故立齋治法,不外健脾滲濕,順氣安胎為主。
若《濟陰》雲,但一瀉氣利水則愈,此謬論也。
必兼立齋用藥,乃為求本之要。
至良甫
妊娠子煩屬胎元壅郁熱氣上沖 朱丹溪曰:子煩由胎元壅郁,熱氣上沖。
以緻煩悶,法當清熱疏郁,以安胎,犀角散主之。
妊娠子煩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因内熱,用竹葉湯。
氣滞用紫蘇飲。
痰滞用二陳加條芩、枳殼。
氣郁用分氣飲加川芎。
脾胃虛弱,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栀。
妊娠煩躁屬熱乘心脾津液枯燥 陳良甫曰:妊娠煩躁口幹者,足太陰脾經,其氣通于口,手少陰心經,其氣通于舌,若髒腑氣虛,榮衛不和,緻陰陽隔絕,熱乘心脾,津液枯燥,故心煩口燥。
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知母丸。
妊娠煩躁口幹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胃經實火,用竹葉石膏湯;若胃經虛熱,用人參黃散;若胃經氣虛,用補中湯;若肺經虛熱,用紫蘇飲;若肝經火動,用加味逍遙散;若脾氣郁結,用加味歸脾湯;若腎經火動,用加味地黃丸。
妊娠暴渴為血凝病 《大全》曰:有孕婦暴渴,唯飲五味汁。
名醫耿隅診其脈曰:此血欲凝,非疾也。
已而果孕。
然古方有血欲凝而渴飲五味之證,不可不知。
慎齋按:以上九條,序胎前有子煩、煩躁、口幹、血渴之證也。
妊娠煩躁,本屬肺腎二經有火。
仲景雲:火入于肺則煩,入于腎則躁。
胎系于腎,腎水養其胎元。
則元氣弱,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肺受火刑,變為煩躁,此金虧水涸之候。
法當滋其化源,清金保肺,壯水滋腎為主。
良甫以君相二火論子煩,《産寶》以停痰積飲論子煩,未悉病機之要。
若丹溪,以子煩為氣血壅聚胎元,熱氣上沖為病,亦是大概言之耳。
妊娠子懸屬胎熱上沖 陳良甫曰:妊娠至四五月來,君相二火養胎。
平素有熱,故胎熱氣逆,上湊心胸,脹滿痞悶,名曰子懸。
法當補氣血,疏壅滞,用嚴氏紫蘇飲,加山栀、條芩之類。
紫蘇、陳皮和氣,大腹斂氣寬中,芎、歸、參、芍養血補氣,甘草緩急,加生姜、蔥白,名産寶方。
妊娠子懸屬濁氣舉胎上湊 何松庵曰:《本事方》雲,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近上,脹滿疼痛,名子懸。
子懸者,濁氣舉胎上湊也。
胎熱氣逆,心胃脹滿,此證挾氣者居多。
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自降。
然邪之所湊,其人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妊娠子懸屬寒冷與氣相争 陳良甫曰: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内素有寒氣,緻令停飲,與氣相争,故令心腹脹滿也。
妊娠子懸屬命門火衰腹寒就暖 趙養葵曰:有胎從心腹湊上者,名曰子懸。
此命門火衰,胎在腹中寒冷,不得已,上就心火之溫暖,須理中湯,不應,八味丸作湯。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心腹脹滿,有子懸之證也。
胎氣上逼心胸,正以氣血壅郁胎元,郁久則熱。
故良甫主于胎熱氣逆,松庵主于濁氣舉胎,是以火熱立論為當。
若《大全》以寒氣冷凍飲料,養葵以命門火衰論子懸證,必以人之壯弱,脈之遲數為憑。
如禀濃質壯,脈來洪數,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火熱為病也。
如脾胃素虛,脈來遲細,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虛寒為患也,則百不失一矣。
慎齋按:命門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
胎孕受于命門,命門之火,即是元氣養胎。
故有日長之勢。
譬如果實,生于春而結于夏,夏月熱盛,則果實漸長,至秋冬肅殺,則果實黃殒而落。
胎在母腹,若命門火衰,勢必堕殒,豈有上就心火而為子懸之證。
至雲不得已三字,尤屬可嗤。
若必以桂附八味丸治子懸,夫桂附為堕胎藥,恐火未必益,而胎反可虞,明者辨之。
妊娠子滿屬胎中水血相抟 陳良甫曰:凡妊娠無使氣極,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
若中風寒邪氣,及有觸犯,則随邪生病。
如妊娠經血壅閉養胎,忽然虛腫,是胎中挾水,水血相抟。
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
然其由,或因洩瀉下痢,髒腑虛滑,耗損脾胃。
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使頭面手足浮腫。
然水清于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妊娠子滿屬脾虛停水 齊仲甫曰:妊娠以經血養胎,或挾水氣,水血相抟,以緻體腫。
皆由脾胃虛,而髒腑之間,宿有停水所挾,謂之子滿。
若水停不去,浸漬其胎,則令胎壞。
如脈浮腹滿兼喘者,胎未壞也。
妊娠浮腫屬脾胃氣虛經血壅閉 《聖濟總錄》曰:脾候肌肉,土氣和則能制水,水自傳化,無有停積。
若妊娠脾胃氣虛,經血壅閉,則水飲不化,濕氣淫溢,外攻形體,内注胞胎。
懷妊之始,腫滿必傷胎氣,如臨月而腳微腫,利其小便,病自愈。
妊娠子滿屬脾虛有濕清濁不分 何松庵曰:妊娠三月後,腫滿如水氣者,俗呼為琉璃胎是也。
古方一主于濕,大率脾虛者多。
脾虛不運,則清濁不分,須以補脾兼分利。
若夜腫日消,是血虛,宜健脾兼養血主之。
妊娠胎水屬胞中蓄水 陳良甫曰:婦人胎孕至五六個月,腹大異常,胸腹脹滿,手足面目浮腫,氣逆不安,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
不早治,生子手足軟短有疾,或胎死腹中,用《千金》鯉魚湯治其水。
妊娠胎水屬氣壅成濕 陳良甫曰:胎氣壅塞成濕,緻身體、脅腹浮腫,喘急氣促,小便澀。
法當疏壅氣,行水濕,澤瀉散主之。
《濟陰綱目》按:子滿在五六月以後,比子氣與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滿則氣浮,遍身腫,邪無所挾,但一瀉氣利水則愈。
妊娠有水氣 《金匮要略》曰: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徐忠可曰:有水氣者,雖未大腫脹,經脈中之水道已不利,衛氣挾水,不能條暢,則周身之氣為水滞,故身重。
水已通調而順行,逆則小便不利矣。
惡寒者,衛氣不行也。
頭眩者,内有水氣,厥陽之火逆陰氣而上蒸,則所見皆眩矣。
妊娠浮腫脹滿分證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前證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千金》鯉魚湯。
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全生白術散,未應,六君子湯。
若脾虛濕熱,下部作腫,補中湯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洩瀉,六君子湯。
若腿足發腫,喘悶不甯,或指縫出水,天仙藤散。
若脾肺氣滞,加味歸脾湯,佐加味逍遙散。
慎齋按:以上八條,序胎前腫脹有子滿之證也。
子滿有水血相抟,有停水受濕,有經血壅閉,有清濁不分。
總因脾土虛,不能制水所緻。
故立齋治法,不外健脾滲濕,順氣安胎為主。
若《濟陰》雲,但一瀉氣利水則愈,此謬論也。
必兼立齋用藥,乃為求本之要。
至良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