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胎前證上 妊娠惡阻有絕之之法 《金匮要略》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

    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

    設有醫者治逆,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婁全善曰:惡阻者,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

    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

    予嘗治一二妊婦惡阻,病嘔吐,愈治愈逆。

    因思仲景絕之之旨,遂停藥月餘,自安。

    真大哉,聖人之言也。

     徐忠可曰:期有未滿六十日,則胎未成,又加吐利。

    因醫誤治,則脾胃實有受傷處,但當斷絕病根為主,不得泥安胎之說,而狐疑緻誤也,故曰絕之。

     妊娠惡阻屬經血閉塞髒氣不宣 巢元方曰:妊娠惡阻者,心中愦悶,頭眩,四肢懈惰,惡聞食氣,欲啖鹹酸果實,多睡少起,世言惡食,又雲惡阻是也。

    三四月以上,不自勝舉。

    此由婦人本元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飲冷,心下有痰水挾之。

    娠後經血閉塞,水漬于髒,髒氣不宣,故心煩愦悶,氣逆嘔吐。

    血脈不通,經絡痞澀,則四肢沉重。

    挾風則頭目眩,又不知患之所在。

    脈理和平,即是有胎也。

     妊娠惡阻屬五味不化中氣壅實 《聖濟總錄》曰:婦人所食谷味,化為血氣,下為月水。

    凡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為,二月為胚,三月為胎,成則男女上食于母,口如鳥。

    在胚之時,血氣未用,五味不化,中氣壅實,所以脾胃不思谷味,聞見于物,即惡心有阻也。

     妊娠惡阻屬氣血積聚内郁攻胃 朱丹溪曰:凡孕二三月間,嘔逆不食,或心煩悶。

    此乃氣血積聚,以養胎元,精血内郁,穢腐之氣上攻于胃,是以嘔逆不能納食。

    血既養胎,心失所榮,是以心虛煩悶。

    法當調血散郁,用參、術、甘草補中氣,橘紅、紫蘇、木香、生姜,散郁氣,茯苓、麥冬、黃芩、竹茹,清熱解煩,名參橘飲。

     妊娠惡阻屬胃氣虛弱中脘停痰 陳良甫曰:妊娠惡阻病,《産寶》謂之子病,巢氏《病源》謂之惡阻。

    由胃氣怯弱,中脘停痰,脈息和順,但肢體沉重,頭眩,擇食,唯嗜酸鹹。

    甚者寒熱嘔吐,胸膈煩悶,半夏茯苓丸主之。

     妊娠惡阻屬痰飲血壅停滞肝經 戴複庵曰:惡阻者,婦人有孕,惡心,阻其飲食是也。

    胎前惡阻,見食嘔吐,喜酸物,多卧少起,俗名病鬼。

    蓋其人宿有痰飲,血壅遏而不行,故飲随氣上,停滞肝經。

    肝之味酸,則必喜啖酸物,金克木,以辛勝之,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

     妊娠嘔吐屬于寒 《金匮要略》曰:妊娠吐嘔不止,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徐忠可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火。

    此言胃氣不清,暫作嘔吐也。

    若妊娠嘔吐不止,則因寒而吐,上出為嘔,不止則虛矣。

    故以半夏治嘔,幹姜治寒,人參補虛,而以生姜糊、半夏,以下其所逆之氣。

     妊娠嘔吐惡阻勿作寒治 《大全》曰:婦人經候不調,或不行,身無病似病,脈滑大,而六脈俱勻,是孕婦脈也。

    精神如故,惡聞食氣,或但嗜一物,或大吐,或時吐清水,此名惡阻,勿作寒病治之,宜服人參、白術、甘草、香附、烏藥、丁香、生姜、橘紅,保生湯。

     按:妊娠嘔吐,《金匮》主于寒,《大全》論勿作寒治,是矣。

    其用藥則多辛熱,何也? 妊娠嘔吐屬肝挾沖脈之火沖上 羅太無曰:有孕婦三月,嘔吐痰并飲食,每寅卯時作,作時覺少腹有氣上沖,然後膈滿而吐,此肝脈挾沖脈之火沖上也。

    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一服膈寬,氣不上,吐止。

     妊娠嘔吐屬怒氣傷肝 朱丹溪曰:有妊二月,嘔吐眩暈,脈之左弦而弱,此惡阻。

    因怒氣所激,肝氣傷,又挾胎氣上逆,參、術補之,大非所宜,以茯苓半夏湯下抑青丸。

     妊娠嘔吐惡阻屬少陽之火上沖胃口 趙養葵曰:惡阻多在三個月之時,相火化胎之候,壯火食氣,上沖胃口,食入即嘔吐,少陰腎水既養胎,少陰之火益熾,須用清肝滋腎湯,即六味飲加柴胡、白芍。

    先用逍遙散止嘔,再用調經滋腎湯加杜、續。

    嘔甚者,加川連、吳茱妙。

     胎前惡阻嘔吐用半夏論 陳良甫曰:《千金方》有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專治惡阻。

    此二方,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能動胎,胎初結,慮其辛燥易散故也。

    須姜汁炒,以制毒。

    凡惡阻,非半夏不能止,是有故無殒也。

     婁全善曰:《大全方》謂半夏動胎不用,今觀仲景用人參半夏幹姜丸,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朱丹溪用二陳加減,并治胎前惡阻,痰逆嘔吐,心煩,頭眩,惡食,俱效,獨不知此乎?予治惡阻,用之未嘗動胎。

    正經雲有故無殒是也。

     薛立齋曰: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滞主藥。

    脾胃虛弱嘔吐,或痰涎壅滞,飲食少,胎不安,必用半夏茯苓湯,倍加白術,安胎健脾,予嘗用驗也。

     惡阻嘔吐用藥大法 薛立齋曰:妊娠若飲食不甘,或欲嘔吐,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

    若惡阻,嘔吐,頭眩,體倦,用參橘飲,未應,用六君子湯。

    若惡阻,嘔吐不食,亦用參橘散。

    或飲食停滞,腹脹嘔吐,此是脾胃虛弱,不能消化,用六君子湯不應,用平胃散加參、苓。

     慎齋按:以上一十三條,序胎前有惡阻嘔吐之證也。

    凡婦人妊孕,其始證先見于惡阻。

    而惡阻,自《金匮》有絕之法而下,病機蓋非一端。

    巢元方以下,主于氣凝血聚。

    陳良甫以下,主于停痰積飲。

    若仲景《金匮》以寒治,太無、養葵作火論,于惡阻病機,可謂詳悉。

    但胎前無寒,産後無熱,此常法也。

    故惡阻嘔吐,大抵寒者少,熱者多。

    總屬血壅胎元,髒氣不能宣通,停痰積飲,郁熱壅滞,變而為火,有熱無寒,緻生諸證。

    故丹溪、立齋論治,每以枳殼、紫蘇、蘇梗、木香、砂仁,為降氣順氣之法,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

     妊娠子煩屬君相二火 陳良甫曰:妊娠煩悶者,以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

    若母心驚膽虛,多有是證。

     李太素曰:煩者,心中煩亂不安也。

    由受胎後,血熱于心,心氣不清,故人郁悶撩亂不甯。

    因妊娠而煩,故曰子煩,非子在腹中煩也。

    古雲: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故煩。

    夫煩多屬火,今胎受君相之火,豈有母煩之理。

    況母既以二火養胎,則火瀉矣,又何煩之有?若曰母虛而煩,則當每月皆然,何獨于四月六月而虛且煩,亦不拘于四月六月也,似說不通。

     妊娠子煩屬于熱 齊仲甫曰:妊娠煩悶有四證,有心中煩、胸中煩,有子煩,諸屬于熱。

    若髒虛而熱氣乘心,令人煩者,名虛煩。

    若積痰飲,嘔吐痰沫者,名胸中煩。

    或血積停飲,寒熱相抟,緻胎氣不安,謂子煩,用犀角散、竹瀝湯之類。

     妊娠子煩屬心肺虛熱痰積于胸 單養賢曰:是心肺虛熱,或痰積于胸。

    若三月而煩者,但熱而已。

    若痰飲而煩者,吐涎惡食,煩躁不安也。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