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五行分發四時,安養胎法,尤無理甚矣。
若徐之才,又因元方、良甫之謬,而以十月分發某月見某證,則用某藥立方主治,分列條下。
夫孕婦胎前,病邪百出,豈有限于某月必見某證,執用某方以治之,不但膠柱鼓瑟,直是齊東之語,荒誕不稽者也。
故存巢陳二論,删去徐氏十條,以正《婦人良方》訛以傳訛之失。
汪石山見理甚明,亦從而稱述之,何欤? 胎前清熱養血宜開郁為主論 汪石山曰:妊娠必須清熱調血,使血循經,以養其胎。
故丹溪用黃芩、白術,為安胎聖藥。
蓋胎之成,由母之氣血蓄聚以養之,氣血既聚則易郁。
是以先哲多用黃芩清熱,香附開郁也。
胎前不宜服耗氣熱藥論 徐春甫曰:世醫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熱補,為害尤甚。
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安而固。
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胎欲不堕,得乎?香附雖雲快氣開郁,多用則損正氣。
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
況香燥之品,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适以損胎矣。
慎齋按:香附、木香、砂仁,世醫謂安胎必用。
不知此三味性溫而辛,久服反緻耗氣助火。
雖曰胎前須順氣,但藥性有偏勝,宜兼清熱,如黃芩、知母之屬為當。
若胎氣虛寒者,又不在此例也。
胎前體盛不宜補氣論 喻嘉言曰:地之體本重,然得天氣以包舉之,則生機不息。
若重陰冱寒之區,天日之光不顯,則物生實罕。
人之體,肌肉豐盛,乃血之榮旺。
但血旺易至氣衰,久而彌覺其偏也。
夫氣與血,兩相維而不可偏。
氣為主則血流,血為主則氣反不流,非氣之衰也,氣不流,有似乎衰耳。
故一切補氣藥皆不可用,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
緣氣得補則愈锢,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中矣。
湖陽公主體肥難産,南山道士進瘦胎方,而産得順利。
蓋肥滿之軀,胎處其中,全無空隙。
以故傷胎之藥,止能耗其外之氣,而不能耗其内之真氣,此用藥之妙也。
慎齋按:胎前宜順氣,氣順則不滞。
枳殼散、束胎飲,本為氣實肥盛,安佚郁悶者立法耳。
若氣體虛弱,元氣不足,或虛氣脹滿,或虛寒腹痛,必須參、術大補。
豈謂胎前必用耗氣藥乎,宜合春甫一條兼看為得。
安胎用黃芩白術論 方約之曰:婦人有娠則礙脾,運化遲而生濕,濕生熱。
丹溪先生用黃芩、白術為安胎之聖藥。
蓋白術健脾燥濕,條芩清熱故也。
但娠婦賴血養胎,方内四物去川芎,佐之為尤備耳。
辨安胎用黃芩白術論 張飛疇曰:古人用黃芩安胎。
是因子氣過熱不甯,故用苦寒以安之。
脾為一身之津梁,主内外諸氣,而胎息運化之機,全賴脾土,故用白術以助之。
然唯形瘦血熱,營行過疾,胎常上逼,過動不安者為相宜。
若形盛氣衰,胎常下墜者,非人參舉之不安。
形實氣盛,胎常不運者,非香、砂耗之不安。
血虛火旺,腹常急痛者,非歸、芍養之不安。
體肥痰盛,嘔逆眩暈者,非半、苓豁之不安。
此皆治母氣之偏勝也。
若因風寒所傷而胎不安,則桂枝湯、香蘇散、蔥白香豉湯,諒所宜用。
伏邪時氣,尤宜急下。
此即安胎之要訣。
下藥中,獨芒硝切不可犯。
若有客犯而用白術,使熱邪留戀不解,反足傷胎矣。
安胎宜固腎不必用黃芩白術論 趙養葵曰:或問白術、黃芩,安胎之聖藥,此二味,恐胎前必不可缺乎?曰:未必然也。
胎莖之系于脾,猶盅之系于梁也。
若棟柱不固,棟梁必撓。
所以安胎先固兩腎,使腎中和暖,始脾有生氣,何必定以白術、黃芩為安胎耶。
凡腹中有熱,胎不安,固用涼藥。
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溫藥,此常法也。
殊不知兩腎中,其水火之源,沖任之根,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術、黃芩之所安也。
如腎中無水,胎不安,用六味地黃壯水。
腎中無火,用八味地黃益火。
故調經當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出入于六味、八味湯中為快捷方式。
總之,一以貫之也。
此諸書之所不及,餘特表而出之。
胎前用抑陽助陰方論 許學士曰:婦人妊娠,唯在抑陽助陰。
然胎前藥,最惡群隊。
若陰陽交錯,别生他病。
唯南山道士枳殼散,所以抑陽。
四物湯,所以助陰。
但枳殼散少寒,單服之,恐有胎寒腹痛之患。
以内補丸佐之,則陽不至強,陰不至弱,陰陽調而胎孕安。
此前人未嘗論及也。
婁全善曰:觀許學士論枳殼、四物、内補三方,人皆用之,何如?大率妊婦唯在抑陽助陰。
經雲: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蓋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尺中之脈,按之搏手不絕者,妊也。
婦人平居,陽氣微盛,無他病。
及妊子,則經閉以養胎。
若陽氣盛搏之,則經脈妄行,胎始不固,故貴抑陽助陰。
但枳殼散少寒,内補丸佐之,則陰陽調和,而胎氣自安矣。
胎前用達生散論 朱丹溪曰:世之難産者,往往見于郁悶安佚之人,富貴豢養之家。
若貧賤辛苦者,無有也。
方書止有瘦胎飲一論,其方為湖陽公主設也,實非極至之言。
彼湖陽公主,奉養太過,其氣必實,耗其氣,使之和平,故易産。
此南山道士進瘦胎、枳殼散,抑陽降氣,為衆方之冠,溫隐居加木香、當歸佐之。
若形肥人,知其氣必虛,久坐知其氣不運,而氣愈弱,兒在胞胎,因母氣不能自運,故難産。
當補其母之氣,則兒健易産矣。
遂于《大全方》紫蘇飲,加參、術補氣藥,随母形色禀性,參時加減,名曰達生散,人參、白術、白芍、當歸、腹皮、紫蘇、陳皮、甘草,加枳殼、砂仁。
慎齋按:以上五條,序胎前用方之大略也。
胎前用藥,清熱養血為主。
而清熱養血之後,唯以補脾為要,此培後天元氣之本也。
若養葵則不用芩、術,而以地黃飲加杜、續以補腎。
夫胎系于腎,腎固則胎自安,此補脾不如補腎之要妙也。
許學士内補丸已啟其端,趙氏從而發明之,可謂扶安胎之秘旨矣。
胎前調理之法 《女科集略》曰:女之腎髒系于胎,是母之真氣,子所賴也。
受妊之後。
宜令鎮靜,則血氣安和。
須内達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
使霧露風邪,不得乘間而入。
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
務謹節飲食,若食兔缺唇,食犬無聲,食雜魚緻瘡癬。
心氣大驚而癫疾,腎氣不足而解顱,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
兒從母氣,不可不慎也。
苟無胎動胎痛,瀉痢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
孕婦起居所忌 《便産須知》曰:勿亂服藥,勿過飲酒,勿妄針灸,勿向非常地便,勿舉重登高涉險,勿恣欲行房。
心有大驚,犯之難産,子必癫痫。
勿多睡卧,時時行步。
勿勞力過度,使腎氣不足,生子解顱。
衣毋太溫,食毋太飽。
若脾胃不和,榮衛虛怯,子必羸瘦多病。
如犯修造動土,犯其土氣,令子破形殒命。
刀犯者形必傷,泥犯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暗,系縛者相拘攣。
若有此等,驗如影響,切宜避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胎前調理避忌之法也。
經論懷子無邪脈 《素問》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馬玄台曰:身有病者,經閉也。
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
婦人懷妊一月,則陰陽
若徐之才,又因元方、良甫之謬,而以十月分發某月見某證,則用某藥立方主治,分列條下。
夫孕婦胎前,病邪百出,豈有限于某月必見某證,執用某方以治之,不但膠柱鼓瑟,直是齊東之語,荒誕不稽者也。
故存巢陳二論,删去徐氏十條,以正《婦人良方》訛以傳訛之失。
汪石山見理甚明,亦從而稱述之,何欤? 胎前清熱養血宜開郁為主論 汪石山曰:妊娠必須清熱調血,使血循經,以養其胎。
故丹溪用黃芩、白術,為安胎聖藥。
蓋胎之成,由母之氣血蓄聚以養之,氣血既聚則易郁。
是以先哲多用黃芩清熱,香附開郁也。
胎前不宜服耗氣熱藥論 徐春甫曰:世醫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熱補,為害尤甚。
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安而固。
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胎欲不堕,得乎?香附雖雲快氣開郁,多用則損正氣。
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
況香燥之品,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适以損胎矣。
慎齋按:香附、木香、砂仁,世醫謂安胎必用。
不知此三味性溫而辛,久服反緻耗氣助火。
雖曰胎前須順氣,但藥性有偏勝,宜兼清熱,如黃芩、知母之屬為當。
若胎氣虛寒者,又不在此例也。
胎前體盛不宜補氣論 喻嘉言曰:地之體本重,然得天氣以包舉之,則生機不息。
若重陰冱寒之區,天日之光不顯,則物生實罕。
人之體,肌肉豐盛,乃血之榮旺。
但血旺易至氣衰,久而彌覺其偏也。
夫氣與血,兩相維而不可偏。
氣為主則血流,血為主則氣反不流,非氣之衰也,氣不流,有似乎衰耳。
故一切補氣藥皆不可用,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
緣氣得補則愈锢,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中矣。
湖陽公主體肥難産,南山道士進瘦胎方,而産得順利。
蓋肥滿之軀,胎處其中,全無空隙。
以故傷胎之藥,止能耗其外之氣,而不能耗其内之真氣,此用藥之妙也。
慎齋按:胎前宜順氣,氣順則不滞。
枳殼散、束胎飲,本為氣實肥盛,安佚郁悶者立法耳。
若氣體虛弱,元氣不足,或虛氣脹滿,或虛寒腹痛,必須參、術大補。
豈謂胎前必用耗氣藥乎,宜合春甫一條兼看為得。
安胎用黃芩白術論 方約之曰:婦人有娠則礙脾,運化遲而生濕,濕生熱。
丹溪先生用黃芩、白術為安胎之聖藥。
蓋白術健脾燥濕,條芩清熱故也。
但娠婦賴血養胎,方内四物去川芎,佐之為尤備耳。
辨安胎用黃芩白術論 張飛疇曰:古人用黃芩安胎。
是因子氣過熱不甯,故用苦寒以安之。
脾為一身之津梁,主内外諸氣,而胎息運化之機,全賴脾土,故用白術以助之。
然唯形瘦血熱,營行過疾,胎常上逼,過動不安者為相宜。
若形盛氣衰,胎常下墜者,非人參舉之不安。
形實氣盛,胎常不運者,非香、砂耗之不安。
血虛火旺,腹常急痛者,非歸、芍養之不安。
體肥痰盛,嘔逆眩暈者,非半、苓豁之不安。
此皆治母氣之偏勝也。
若因風寒所傷而胎不安,則桂枝湯、香蘇散、蔥白香豉湯,諒所宜用。
伏邪時氣,尤宜急下。
此即安胎之要訣。
下藥中,獨芒硝切不可犯。
若有客犯而用白術,使熱邪留戀不解,反足傷胎矣。
安胎宜固腎不必用黃芩白術論 趙養葵曰:或問白術、黃芩,安胎之聖藥,此二味,恐胎前必不可缺乎?曰:未必然也。
胎莖之系于脾,猶盅之系于梁也。
若棟柱不固,棟梁必撓。
所以安胎先固兩腎,使腎中和暖,始脾有生氣,何必定以白術、黃芩為安胎耶。
凡腹中有熱,胎不安,固用涼藥。
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溫藥,此常法也。
殊不知兩腎中,其水火之源,沖任之根,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術、黃芩之所安也。
如腎中無水,胎不安,用六味地黃壯水。
腎中無火,用八味地黃益火。
故調經當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出入于六味、八味湯中為快捷方式。
總之,一以貫之也。
此諸書之所不及,餘特表而出之。
胎前用抑陽助陰方論 許學士曰:婦人妊娠,唯在抑陽助陰。
然胎前藥,最惡群隊。
若陰陽交錯,别生他病。
唯南山道士枳殼散,所以抑陽。
四物湯,所以助陰。
但枳殼散少寒,單服之,恐有胎寒腹痛之患。
以内補丸佐之,則陽不至強,陰不至弱,陰陽調而胎孕安。
此前人未嘗論及也。
婁全善曰:觀許學士論枳殼、四物、内補三方,人皆用之,何如?大率妊婦唯在抑陽助陰。
經雲: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蓋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尺中之脈,按之搏手不絕者,妊也。
婦人平居,陽氣微盛,無他病。
及妊子,則經閉以養胎。
若陽氣盛搏之,則經脈妄行,胎始不固,故貴抑陽助陰。
但枳殼散少寒,内補丸佐之,則陰陽調和,而胎氣自安矣。
胎前用達生散論 朱丹溪曰:世之難産者,往往見于郁悶安佚之人,富貴豢養之家。
若貧賤辛苦者,無有也。
方書止有瘦胎飲一論,其方為湖陽公主設也,實非極至之言。
彼湖陽公主,奉養太過,其氣必實,耗其氣,使之和平,故易産。
此南山道士進瘦胎、枳殼散,抑陽降氣,為衆方之冠,溫隐居加木香、當歸佐之。
若形肥人,知其氣必虛,久坐知其氣不運,而氣愈弱,兒在胞胎,因母氣不能自運,故難産。
當補其母之氣,則兒健易産矣。
遂于《大全方》紫蘇飲,加參、術補氣藥,随母形色禀性,參時加減,名曰達生散,人參、白術、白芍、當歸、腹皮、紫蘇、陳皮、甘草,加枳殼、砂仁。
慎齋按:以上五條,序胎前用方之大略也。
胎前用藥,清熱養血為主。
而清熱養血之後,唯以補脾為要,此培後天元氣之本也。
若養葵則不用芩、術,而以地黃飲加杜、續以補腎。
夫胎系于腎,腎固則胎自安,此補脾不如補腎之要妙也。
許學士内補丸已啟其端,趙氏從而發明之,可謂扶安胎之秘旨矣。
胎前調理之法 《女科集略》曰:女之腎髒系于胎,是母之真氣,子所賴也。
受妊之後。
宜令鎮靜,則血氣安和。
須内達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
使霧露風邪,不得乘間而入。
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
務謹節飲食,若食兔缺唇,食犬無聲,食雜魚緻瘡癬。
心氣大驚而癫疾,腎氣不足而解顱,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
兒從母氣,不可不慎也。
苟無胎動胎痛,瀉痢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
孕婦起居所忌 《便産須知》曰:勿亂服藥,勿過飲酒,勿妄針灸,勿向非常地便,勿舉重登高涉險,勿恣欲行房。
心有大驚,犯之難産,子必癫痫。
勿多睡卧,時時行步。
勿勞力過度,使腎氣不足,生子解顱。
衣毋太溫,食毋太飽。
若脾胃不和,榮衛虛怯,子必羸瘦多病。
如犯修造動土,犯其土氣,令子破形殒命。
刀犯者形必傷,泥犯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暗,系縛者相拘攣。
若有此等,驗如影響,切宜避之。
慎齋按:以上二條,序胎前調理避忌之法也。
經論懷子無邪脈 《素問》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馬玄台曰:身有病者,經閉也。
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
婦人懷妊一月,則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