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語要
關燈
小
中
大
不睡神之法矣。
總之隻是打起精神提撕喚醒,不令一念稍寬即是,然此不過為爾等未能具得一番驚覺者,設一個法子,其實心造其微,則又不必拘拘于此也。
至藏此心于冥漠之中,虛無之窟,久之自有一陽來複之機,若是無歸宿,則亦安能有陽生之候,即或有之,亦是幻象,非真陽生也。
又雲藏之深深,方能達之亹亹,生等此時真陽未充,不必專責乎陽炁之生,必須先從事此靜養,迨至精盈氣盛,而後真陽發生,其勢有不可遏者,否則無秋冬之藏,又安能為春夏之發耶。
要之升降之道,觀諸一年春夏秋冬與天一晝一夜即悟其微矣。
須知一息有升降,一周天亦有升降,在爾等善學者自己審定其中消息,或當升,或當降,不差毫厘,斯無火熱水寒之患矣。
及到歸藏時候,則有三花聚頂,五炁朝元,和合五行,攢簇四象之景,苟未到其間,則上離下坎,左肝右肺,各不相謀,生等打坐則外之炁不調,内之炁不靜,上之炁不降,下之炁不升,所謂坎離不交者是,丹田兩邊之炁,又如兩扇交開,一撞而來,又複一撞而去,所謂龍虎不交者是。
生等務将外之炁與内之炁會成一團,上下左右攢做一處,此即是三花聚頂,五炁歸元,斯時離中真精與坎中元炁,中間用一點真息以媒妁之,是即三家合一,渾成一團太和,如此方算煉丹,若一有不齊,即不成丹,有如夫婦交媾,将一身四體五官百骸之神炁,無不聚積于丹田,由是而生男育女,胎能無一不具,若一有不到,即有所缺,如缺耳缺鼻獨足獨手者,皆由父母媾精時有一處不聚者也。
生等欲修煉大丹,變出百千萬億化身,其必先聚精會神,将一身元炁盡包羅于玄玄一竅之中,自然不求丹而丹自結矣。
尤要知得道有一定,法無一定,猶之士農工商,各務一業,皆可以養身保家,不必區區于一定也。
惟天理良心,是吾人生生之本,固有之良,無論何人皆少不得,若不求諸内而責諸外,務要為農者同乎士,為士者同乎商,則又萬難齊矣。
生等既明得者個消息,則視三教聖人設法,各有不同,要皆歸于一道,否則執此為是,斥彼為非,未有不互相排擠,而刺刺不休也。
果能如此見明,即一切旁門小術亦無惡于志也,但爾等破漏之軀,不得不從事于修命、造命之學,以先固其精神,然後方有大智慧以燭道、大精神以任道、大力量以扶道,以下學上達之基,須自家明明确确,會得其真,方能不受他人之惑。
如今人心日壞,世俗日非,皆由大道不明,以至斯極也,若欲挽回世道,救正人心,非将大道明明道破,直直說出,萬不能将澆漓之世界,變而成淳厚之風俗焉。
但仙佛垂書盡多,究其指出本源、抉破性命之旨者寥寥無幾,此豈諸仙衆聖之不務本而逐末哉,良由斯世斯人痼蔽日深,沉溺日久,即語之以下學,猶覺不能親切有味,何況最上上乘之道哉,惟生等能明三教同源、内外合一之旨,故為師奉命前來,大洩天機,以為天下告焉。
此下手之功,不過了命之學,未可遽語于了性之功,然要知吾道性命雙修,雖曰修命,性在其中矣,若修命無性,則所謂先天一味大藥,又從何而有哉。
吾門弟子盡多,然能明得性源,又能知道命蒂,必從踏實下手,而不落于頑空者,惟生等差足語此,外此但知修命不解修性,亦有但知修性不解修命,此皆落于一邊,其于中道何有哉。
勵及門語 生等欲為上等之人,必行上等之事;欲行上等之事,必先存上等之心、立上等之志。
舉凡一切飲食衣服日用營為,皆須出乎群衆之中,不與庸流為伍,不然心欲仙聖,而所作所為究無異于凡夫,莫說不知道妙,即使知之,亦是口頭禅耳,又何益于身心也哉。
況夫學仙道者,是超凡入聖,請試思之,所謂超凡者,我何以超凡乎,所謂入聖者,我何以入聖乎,此可知學道之人,雖曰不出夫天理人情之外,然而庸衆之所好,我必不好,庸衆之所惡,我必不惡,庸衆之所不為,我必為之,庸衆之所為,我必不為,如此事事自反,概不侪于流俗,方可為出類拔萃之大丈夫。
如但心慕聖人之道,而不志聖人之志,行聖人之行,日徒與世往來,鬧世馳逐,縱使得火得藥,亦任修得非非相,亦不過五通之靈鬼耳,而況夫不返庸衆之事為,而入聖之堂奧,其所煉之藥亦非真藥,所煉之火亦非真火,無真火真藥,即欲成就凡丹以卻病而延年亦不可得,又何能超然物外,而為出世之神仙也乎。
生等既具此願力,以後還要苦修苦煉,第一以忍讓為先,于人所不能忍者,我必忍之,人所不讓者,我必讓之,由是抛其世外,鼓我一往無前之量,一心以仁道為己任,不怕艱難險阻,我總猛力撐持,努力渡過,方算打破愁城,跳出苦海,否則一心向道,一心營外,猶之一足在苦海之中,一足插彼岸之上,如此且前且卻,終不能到灑然油然地位。
吾勸生等,其于大道不知則已,知之必盡力而行;其于世欲不明則已,明之必撒手而去,不要拖泥帶水,以自遏其修持而自阻其行蹤也。
況夫理欲并行,入見大道而悅,出見紛華而亦悅,不能一刀兩斷,安有真精真藥之産也哉。
夫人年華已老,精血枯涸,驟欲得藥,勢有不能,其必法行守中,守中既久,微陽初動,是為精生,斯時不用周天之火,但一升提收回中宮,待至陽物收縮有如童子之狀足矣,若起周天之火,則藥微火盛,藥反随火而耗散,且用火不善,還有許多疾患在此。
然精方初生,渾渾然一如童子未知牡牝之道忽而朘作,方是真精,若稍雜欲念,則水源不清,不可用矣。
況精之初生,其氣尚微,斯時僅有暖氣,其實無精,若任其外陽勃舉,久而不收,亦或知而不采與不知而随其所舉,轉眼之間,氣必化成精,而由熟路趨走向外而洩矣。
此所以下手之初,欲其陽生智長,必先積精累氣,如生得一分精,即采得一分炁,久之精盈氣滿,方有一陽來複之象。
雖然,氣之長也,非長呼吸之氣,乃長先天元炁,元炁無形,呼吸有形,無形必假有形者而始生也。
始生(此二字原本乃如外,羅本改為始生,今從之)之呼吸似有似無,出入往來,微微而無聲臭。
若外之呼吸猶然粗大,了無調停之候,則元炁必為呼吸之氣所撓,不能自主,随其升降而耗散于一身血肉之間,欲其凝聚而為藥成丹,不可得矣。
至于用火有呼吸之火、有元炁之火、有元神之火,呼吸之火能化榖精之氣而生元炁,元炁之火能化呼吸之息而生元神,元神之火能化元炁之火而成大丹。
始而用火隻是調其呼吸之息,待呼吸一調,元炁自見,此間消息,務要認得明白,辨得的确,切不可着一躁暴之性,躁暴則元炁為其所傷,古人所以教人下手興功,必将塵境看空,不要與之争論,塵勞看破,不要動辄仗才仗氣,至于一切非禮非義之事,更無論矣。
尤不可着一惰慢之氣,惰慢則元炁無以團聚,又安能有藥成丹,此所以書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
他如元炁之火,即是離中之陰火、坎宮之陽火,其始興工,則以眼光下照丹田,即是離中之陰火,此際亦要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方合自然之道,若過急過緩,皆不能逼出水中之金,到後水中之金為離中之火逼出,于是外陽自動,丹田自暖,此時又是坎中之陽火出來行事,然而坎中之陽火躁急,學者切切提防,早為收攝,不然一轉瞬間,即化為後天淫欲而随熟路而走矣,此中切不可忽也。
總之火有文武、有沐浴溫養,第一要用火無火,不着一用之之象,斯為得之。
學者尤要以外息之調停,靜觀内裡之消息,方可得藥還丹。
然又何必觀内之真息哉,外之呼吸一呼而出,則内之元炁自吸而降,外之呼吸一吸而入,則内之元炁自呼而升,個中消息,非明師不能知,非有道之士不能悟得此中玄妙也。
生等務于外息調停,審内炁之升降,于此辨認明白,而丹藥不難成矣。
此為修士第一訣竅,聞者其勿輕視焉可。
【終】 自解妙悟 有眼界遂有意識,有意識即有挂礙,而恐怖颠倒夢想相因而生。
我心自動,我不自解,而謂他人能解乎。
然幻由人生,老僧何以能解一語,以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解此則色相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依然複我先天,所謂無智亦無得也。
昔五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識得此心妙湛圓寂,不泥方所,本無所生雲雲。
于以知悟道不在多言,惜凡夫之聞妙谛而不解也。
了了子自記 學道何須要出家,清心寡欲過年華;一切營謀都不管,誰知我在學瓜瓜。
學得瓜瓜卻也佳,昆侖頂上聚三華;和氣一團胎結就,後來生個怪娃娃。
罵聲老漢不公道,養得兒子學強盜;群仙會上獻蟠桃,偷個回來哈哈笑。
我笑世人頗好道,好道未必知其竅;知其竅者少恒心,隻言凡夫修不到。
有感而作 古聖修真修在裡,璞玉渾金同一體;達者原多濟物心,天涯曆盡無知己。
異于人者在幾希,世俗何能辨是非;那些者個誰能問,識得他時身已飛。
我亦平常苦勸人,勸人修煉反遭嗔;癡心貪戀如春夢,欲問何時喚得醒。
回心向善便回頭,翻身跳入渡人舟;猛力撐持登彼岸,大劫臨時我不憂。
夜間悟道忽笑作此以記之 悟透禅機我好笑,其間頗得玄中妙;誰知大道本尋常,可惜世人知不到。
圓陽道士真遊戲,訪道抛官如敝屣。
八年失偶夢孤栖,夜涼鐵枕寒鴛被。
看容顔,白了髭須。
論年華,猶餘生意。
我勸你早覓黃婆,娶個嬌妻。
男下女颠倒坎離,天台仙子溫柔婿。
洞房不知天和地,性情交感,命共齊眉。
渾渾淪淪那時才見你真心,恍恍惚惚才見你真意,這道情是你們初步仙梯。
李西月 昂藏六尺軀,籠絡三千界;人号臭皮囊,我稱香口袋; 假借好修真,漫把色身壞;癡人欲棄之,跳出天地外; 上士圓通之,自由還自在。
總之隻是打起精神提撕喚醒,不令一念稍寬即是,然此不過為爾等未能具得一番驚覺者,設一個法子,其實心造其微,則又不必拘拘于此也。
至藏此心于冥漠之中,虛無之窟,久之自有一陽來複之機,若是無歸宿,則亦安能有陽生之候,即或有之,亦是幻象,非真陽生也。
又雲藏之深深,方能達之亹亹,生等此時真陽未充,不必專責乎陽炁之生,必須先從事此靜養,迨至精盈氣盛,而後真陽發生,其勢有不可遏者,否則無秋冬之藏,又安能為春夏之發耶。
要之升降之道,觀諸一年春夏秋冬與天一晝一夜即悟其微矣。
須知一息有升降,一周天亦有升降,在爾等善學者自己審定其中消息,或當升,或當降,不差毫厘,斯無火熱水寒之患矣。
及到歸藏時候,則有三花聚頂,五炁朝元,和合五行,攢簇四象之景,苟未到其間,則上離下坎,左肝右肺,各不相謀,生等打坐則外之炁不調,内之炁不靜,上之炁不降,下之炁不升,所謂坎離不交者是,丹田兩邊之炁,又如兩扇交開,一撞而來,又複一撞而去,所謂龍虎不交者是。
生等務将外之炁與内之炁會成一團,上下左右攢做一處,此即是三花聚頂,五炁歸元,斯時離中真精與坎中元炁,中間用一點真息以媒妁之,是即三家合一,渾成一團太和,如此方算煉丹,若一有不齊,即不成丹,有如夫婦交媾,将一身四體五官百骸之神炁,無不聚積于丹田,由是而生男育女,胎能無一不具,若一有不到,即有所缺,如缺耳缺鼻獨足獨手者,皆由父母媾精時有一處不聚者也。
生等欲修煉大丹,變出百千萬億化身,其必先聚精會神,将一身元炁盡包羅于玄玄一竅之中,自然不求丹而丹自結矣。
尤要知得道有一定,法無一定,猶之士農工商,各務一業,皆可以養身保家,不必區區于一定也。
惟天理良心,是吾人生生之本,固有之良,無論何人皆少不得,若不求諸内而責諸外,務要為農者同乎士,為士者同乎商,則又萬難齊矣。
生等既明得者個消息,則視三教聖人設法,各有不同,要皆歸于一道,否則執此為是,斥彼為非,未有不互相排擠,而刺刺不休也。
果能如此見明,即一切旁門小術亦無惡于志也,但爾等破漏之軀,不得不從事于修命、造命之學,以先固其精神,然後方有大智慧以燭道、大精神以任道、大力量以扶道,以下學上達之基,須自家明明确确,會得其真,方能不受他人之惑。
如今人心日壞,世俗日非,皆由大道不明,以至斯極也,若欲挽回世道,救正人心,非将大道明明道破,直直說出,萬不能将澆漓之世界,變而成淳厚之風俗焉。
但仙佛垂書盡多,究其指出本源、抉破性命之旨者寥寥無幾,此豈諸仙衆聖之不務本而逐末哉,良由斯世斯人痼蔽日深,沉溺日久,即語之以下學,猶覺不能親切有味,何況最上上乘之道哉,惟生等能明三教同源、内外合一之旨,故為師奉命前來,大洩天機,以為天下告焉。
此下手之功,不過了命之學,未可遽語于了性之功,然要知吾道性命雙修,雖曰修命,性在其中矣,若修命無性,則所謂先天一味大藥,又從何而有哉。
吾門弟子盡多,然能明得性源,又能知道命蒂,必從踏實下手,而不落于頑空者,惟生等差足語此,外此但知修命不解修性,亦有但知修性不解修命,此皆落于一邊,其于中道何有哉。
勵及門語 生等欲為上等之人,必行上等之事;欲行上等之事,必先存上等之心、立上等之志。
舉凡一切飲食衣服日用營為,皆須出乎群衆之中,不與庸流為伍,不然心欲仙聖,而所作所為究無異于凡夫,莫說不知道妙,即使知之,亦是口頭禅耳,又何益于身心也哉。
況夫學仙道者,是超凡入聖,請試思之,所謂超凡者,我何以超凡乎,所謂入聖者,我何以入聖乎,此可知學道之人,雖曰不出夫天理人情之外,然而庸衆之所好,我必不好,庸衆之所惡,我必不惡,庸衆之所不為,我必為之,庸衆之所為,我必不為,如此事事自反,概不侪于流俗,方可為出類拔萃之大丈夫。
如但心慕聖人之道,而不志聖人之志,行聖人之行,日徒與世往來,鬧世馳逐,縱使得火得藥,亦任修得非非相,亦不過五通之靈鬼耳,而況夫不返庸衆之事為,而入聖之堂奧,其所煉之藥亦非真藥,所煉之火亦非真火,無真火真藥,即欲成就凡丹以卻病而延年亦不可得,又何能超然物外,而為出世之神仙也乎。
生等既具此願力,以後還要苦修苦煉,第一以忍讓為先,于人所不能忍者,我必忍之,人所不讓者,我必讓之,由是抛其世外,鼓我一往無前之量,一心以仁道為己任,不怕艱難險阻,我總猛力撐持,努力渡過,方算打破愁城,跳出苦海,否則一心向道,一心營外,猶之一足在苦海之中,一足插彼岸之上,如此且前且卻,終不能到灑然油然地位。
吾勸生等,其于大道不知則已,知之必盡力而行;其于世欲不明則已,明之必撒手而去,不要拖泥帶水,以自遏其修持而自阻其行蹤也。
況夫理欲并行,入見大道而悅,出見紛華而亦悅,不能一刀兩斷,安有真精真藥之産也哉。
夫人年華已老,精血枯涸,驟欲得藥,勢有不能,其必法行守中,守中既久,微陽初動,是為精生,斯時不用周天之火,但一升提收回中宮,待至陽物收縮有如童子之狀足矣,若起周天之火,則藥微火盛,藥反随火而耗散,且用火不善,還有許多疾患在此。
然精方初生,渾渾然一如童子未知牡牝之道忽而朘作,方是真精,若稍雜欲念,則水源不清,不可用矣。
況精之初生,其氣尚微,斯時僅有暖氣,其實無精,若任其外陽勃舉,久而不收,亦或知而不采與不知而随其所舉,轉眼之間,氣必化成精,而由熟路趨走向外而洩矣。
此所以下手之初,欲其陽生智長,必先積精累氣,如生得一分精,即采得一分炁,久之精盈氣滿,方有一陽來複之象。
雖然,氣之長也,非長呼吸之氣,乃長先天元炁,元炁無形,呼吸有形,無形必假有形者而始生也。
始生(此二字原本乃如外,羅本改為始生,今從之)之呼吸似有似無,出入往來,微微而無聲臭。
若外之呼吸猶然粗大,了無調停之候,則元炁必為呼吸之氣所撓,不能自主,随其升降而耗散于一身血肉之間,欲其凝聚而為藥成丹,不可得矣。
至于用火有呼吸之火、有元炁之火、有元神之火,呼吸之火能化榖精之氣而生元炁,元炁之火能化呼吸之息而生元神,元神之火能化元炁之火而成大丹。
始而用火隻是調其呼吸之息,待呼吸一調,元炁自見,此間消息,務要認得明白,辨得的确,切不可着一躁暴之性,躁暴則元炁為其所傷,古人所以教人下手興功,必将塵境看空,不要與之争論,塵勞看破,不要動辄仗才仗氣,至于一切非禮非義之事,更無論矣。
尤不可着一惰慢之氣,惰慢則元炁無以團聚,又安能有藥成丹,此所以書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
他如元炁之火,即是離中之陰火、坎宮之陽火,其始興工,則以眼光下照丹田,即是離中之陰火,此際亦要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方合自然之道,若過急過緩,皆不能逼出水中之金,到後水中之金為離中之火逼出,于是外陽自動,丹田自暖,此時又是坎中之陽火出來行事,然而坎中之陽火躁急,學者切切提防,早為收攝,不然一轉瞬間,即化為後天淫欲而随熟路而走矣,此中切不可忽也。
總之火有文武、有沐浴溫養,第一要用火無火,不着一用之之象,斯為得之。
學者尤要以外息之調停,靜觀内裡之消息,方可得藥還丹。
然又何必觀内之真息哉,外之呼吸一呼而出,則内之元炁自吸而降,外之呼吸一吸而入,則内之元炁自呼而升,個中消息,非明師不能知,非有道之士不能悟得此中玄妙也。
生等務于外息調停,審内炁之升降,于此辨認明白,而丹藥不難成矣。
此為修士第一訣竅,聞者其勿輕視焉可。
【終】 自解妙悟 有眼界遂有意識,有意識即有挂礙,而恐怖颠倒夢想相因而生。
我心自動,我不自解,而謂他人能解乎。
然幻由人生,老僧何以能解一語,以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解此則色相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依然複我先天,所謂無智亦無得也。
昔五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識得此心妙湛圓寂,不泥方所,本無所生雲雲。
于以知悟道不在多言,惜凡夫之聞妙谛而不解也。
了了子自記 學道何須要出家,清心寡欲過年華;一切營謀都不管,誰知我在學瓜瓜。
學得瓜瓜卻也佳,昆侖頂上聚三華;和氣一團胎結就,後來生個怪娃娃。
罵聲老漢不公道,養得兒子學強盜;群仙會上獻蟠桃,偷個回來哈哈笑。
我笑世人頗好道,好道未必知其竅;知其竅者少恒心,隻言凡夫修不到。
有感而作 古聖修真修在裡,璞玉渾金同一體;達者原多濟物心,天涯曆盡無知己。
異于人者在幾希,世俗何能辨是非;那些者個誰能問,識得他時身已飛。
我亦平常苦勸人,勸人修煉反遭嗔;癡心貪戀如春夢,欲問何時喚得醒。
回心向善便回頭,翻身跳入渡人舟;猛力撐持登彼岸,大劫臨時我不憂。
夜間悟道忽笑作此以記之 悟透禅機我好笑,其間頗得玄中妙;誰知大道本尋常,可惜世人知不到。
圓陽道士真遊戲,訪道抛官如敝屣。
八年失偶夢孤栖,夜涼鐵枕寒鴛被。
看容顔,白了髭須。
論年華,猶餘生意。
我勸你早覓黃婆,娶個嬌妻。
男下女颠倒坎離,天台仙子溫柔婿。
洞房不知天和地,性情交感,命共齊眉。
渾渾淪淪那時才見你真心,恍恍惚惚才見你真意,這道情是你們初步仙梯。
李西月 昂藏六尺軀,籠絡三千界;人号臭皮囊,我稱香口袋; 假借好修真,漫把色身壞;癡人欲棄之,跳出天地外; 上士圓通之,自由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