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樹詞》注解

關燈
栖雲山劉悟元注 長乙山李涵虛解 序 天台《悟真》,發明内外二藥返還大事,當時淺識無知,或疑為爐火采戰之書。

    葉文叔不明返還,又複以清淨浮言附骥行世。

    翁葆光見而笑曰:“此不知金丹者也。

    ”遂為注以匡正之。

    陸子野、陳上陽遂加發揮,《悟真》三注出而葉注遂堙。

    遼陽張三豐先生,天仙也。

    在武當時,曾作《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與紫陽《悟真》後先伯仲,世亦有認為采戰爐火者。

    涵虛昭然曰:“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

    ”每欲着解彰之,恨無同心丹友。

    栖雲劉悟元,以宏通大辯之才,作書數十種傳世。

    其中有《無根樹注解》,涵虛取而觀之,詞源浩大,理境圓通。

    由是欣然大喜,喜其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也。

    其中有未盡洩者,涵虛乃為補之,内外藥物、返還火候、先後爐鼎,發洩無遺。

    自是而《無根》二解,宛然《捂真》三注也。

    解成,問序于予,予不敏,為記其用心如此。

     丁未立秋日青霞洞主人同師弟何西複拜識 自題無根樹詞二首 鹧鸪天 道法流傳有正邪,入邪背正遍天涯。

    飛騰罕見穿雲鳳,陷溺多成落井蛙。

    難與辨,亂紛嘩,都将赤土作丹砂。

    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賣花聲 無根樹下說真常,六道含靈共一光。

    會得威音前後事,本無來去貌堂堂。

     明洪武十七年歲在甲子中和節大元遺老張三豐自記于武當天柱峰之草廬 [劉注]“無根樹”者,詞之名也。

    凡樹有根,方能生發;若無根,必不久長;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歲月,石火電光,亦如樹之無根也。

    仙翁二十四詞,以“無根樹”為名,叫醒世人,使其看破浮生夢幻,早修性命耳。

     [李解]“無根樹”以人身氣言。

    人身百脈皆生于氣,氣生于虛無之境,故曰“無根”。

    丹家于虛無境内養出根荄,先天後天皆自無中生有,是無根乃有根之原也。

    煉後天者,須要入無求有,然後以有投無;煉先天者,又要以有入無,然後自無返有:修煉根因,如是而已。

    但人身之氣有少、壯、老之不同,修煉之氣有前、中、後之各異。

    二十四章合一年氣候,皆勸人無根樹下随時看花,此道情之盡美盡善者也。

     一 [劉雲]歎世。

    [李雲]勸人養幽花。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

    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⑴。

     [劉注]花者,樹之精神發煥。

    人之身如樹也,人之真靈如樹之花也。

    凡樹有根,故能生發而開花。

    惟人身無根,生死不常,全憑一點真靈之氣運動,真靈旺則身存而生,真靈敗則身亡而死。

    人之存亡生死,聽其真靈之旺敗耳,是真靈者,雖為人樹之花,而實為人樹之根。

    玉陽以此真靈謂黃芽,伯陽以此真靈謂金花,純陽以此真靈謂靈根,紫陽以此真靈謂真金,堯夫以此真靈謂天根,仙翁以此真靈謂金精,諸家丹經又以此真靈謂先天一炁,其名多端,總形容此一物也。

    此物生于先天,藏于後天,位天地,統陰陽,運五行,育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内,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以體而論,在儒則謂太極,在道則謂金丹,在釋則謂圓覺;以用而論,在儒則謂明德、謂天地之心,在道則謂靈寶、謂黍米玄珠,在釋則謂正法眼藏、涅盤妙心。

    人之真靈,本來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不生不滅,不色不空,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因交後天,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便有聖凡之分。

    庶民去之者,去此真靈而逐于假靈也,君子存之者,存此真靈而不逐于假靈也。

    因其庶民逐于假靈,于是真靈幽暗不明,順其所欲,貪戀榮華,争名奪利,不肯休歇,認假為真,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如苦海之舟,飄來蕩去,常在魚龍兇險之處亂遊。

    若能猛省回頭,頓超彼岸,莫待風波壞舟,喪卻性命。

    一失人身,萬劫難出矣。

     [李解]山人在“無根樹”下幽居有年矣,每欲闡發幽玄以招同類。

    時步山園中,見花木清幽,自饒豐緻,乃悟此“幽”字為二十四章“無根樹”生發之源。

    幽,深也,虛無之境也。

    天下虛無之境,皆道人花木壇場,故吾山老師題竹抱齋句雲:“三徑幽花香自在,四園修竹影交加”,妙哉言乎,與此同也。

    花不深幽,香不自在,紅塵間事,日夕難安。

    竹影交加者,虛心與靜氣相依,使人氣養其心,心養其氣,氣盛理充,心安神全,可以葆吾真,可以含吾靈。

    悟元以“真靈”二字為人之樹花樹根;其言亦當。

    真靈者,真知、靈知也。

    靈知屬性為陰,真知屬情為陽,性情不壞,則真靈全備,無奈為七情六欲銷之耗之,則内損其性,外損其情,而真靈沒矣。

    真靈沒則有樹無花,有樹無根。

    悟元之大意如此。

    吾更有說者,花生于樹,樹生于根,根生于無,真靈之體,實從虛無裡胚胎,故曰“花正幽”。

    虛無裡胚胎者,即人先天之智慧,又為人之虛靈,無影無形,具衆理而應萬事,聖賢用之而有餘,仙佛養之而各足,但不可與情欲相幹。

    情欲相幹,日取無中之有以為應用,将日取其有,必日喪其無,日喪其無,必日喪其根,喪其根則喪其樹,喪其樹則喪其花。

    俗雲:“人老颠東,樹老心空”,智慧竭矣,虛靈散矣,有何真靈乎凡皆貪戀榮華,不肯休息,日做浮生之事,全不想百年倏忽,身死事丢,身坐苦海之舟,又不想一旦無常,性沈舟覆,無邊無岸,泊系維難,一蕩一遊,魚龍險處,奔奔波波,勞勞碌碌,徒傷吾之智慧,锢蔽我之虛靈,有何益哉!仙師于此悲憫殊深,乃掉慈航度之曰:世人之所以深入苦海,陷溺難出者,皆因不肯回首,不識岸頭耳。

    若肯回首,即是岸頭。

    岸頭者,覺路也。

    能登覺路,則智慧複來,虛靈長在,已往之非不可谏,将來之是猶可追,神氣雖衰,返還有術,切莫待風波洶湧打壞了舟,庶幾乎舟存人存,可為彼岸之需、出坎之助也。

     二 [劉雲]勉力學人。

    [李雲]勸人栽接。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

    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⑵。

     [劉注]人多疑年老力衰,精神有限,如樹花敗危,無有生發,還不得元,複不得本,而遂自暴自棄,待死而已。

    試觀世間老樹,接以嫩枝,重新發榮,如梅樹寄柳樹,桑樹接梨樹,此皆無情之物,尚能複生,何況人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正氣,老而無有藥醫乎藥醫之道是何道即老而栽接之道。

    欲知此道,急訪明師,求問真方。

    果得真方,下手速修猶太遲也。

     [李解]微,衰微也。

    人老則元氣衰微,不可不急急栽補,觀之梅寄柳、桑接梨,則有式樣矣。

    寄者,比丹法寄居兌戶、寄體西鄰之意;接,比丹法以性接命、以我接彼之意。

    故梅寄柳、桑接梨,正是今人修真樣子、古仙栽接方兒。

    栽接者,醫老之方也。

    接樹有良方,而言梅柳桑梨者,同類也。

    夫以老枝劈開而以嫩枝插入,夾之捆之,好土合之,牝牡相銜,此接樹法也。

    醫老之方,亦必以類入類,妙土打合,而後返老還元。

    是法也,明師知之,在人訪求耳。

    速修猶遲者,恐其時不待人,無常忽至,性未明而命未立,走入渺茫鬼域矣。

    何仙姑雲:“阆苑中,蟠桃上生垂柳枝,扶桑上結交梨子,此東王公與西王母指示仙方也。

    ”三豐之言非無據。

     三 [劉言]煉己之功。

    [李言]明花柳之妙。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

    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⑶。

     [劉注]金丹之道,以至清毫無滓質為歸着,然欲其至清,須要在至濁中度出,能于至濁中絕無點染,方是真清,故曰“無根樹,花正清,花酒神仙古到今”也。

    何以見其花酒能成神仙哉煙花寨、酒肉林,皆易足迷人之妙,能于煙花寨中見色不色,不為煙花所惑,于酒肉林中随緣度日,不為酒肉所累,則是不犯淫欲、不斷葷腥,而食色之性俱化,道心常存,人心常滅,真靈無傷無損,大道可冀。

    其曰“不斷葷腥”者,非貪葷腥,乃酒肉穿腸而心不計較也。

    不犯淫而心無煙花矣,酒肉穿腸而心無酒肉矣,心無煙花,自有長生仙花,心無酒肉,自有延命仙酒。

    有仙花,有仙酒,即到清真之仙鄉,彼世之避煙花而忌酒肉者,豈知凡花凡酒中能出神仙!豈知無花無酒道不能成乎!《敲爻歌》雲:“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覓真人,真人隻在花街玩。

    ”可謂花正清之妙用矣。

     [李解]凡人食色之性最重,三豐仙師即借花酒以指點。

    夫貪花酒者多矣,抑知有花酒神仙乎身中元炁,青青秀嫩,人能食之禦之,飲之簪之,自然神清氣爽,此之謂花酒神仙,自古及今皆有,然非世上之煙花寨、酒肉林也。

    煙花酒肉,昏人神志,酒肉氣葷腥,煙花動淫欲,斯二者皆害也,而淫欲甚于葷腥。

    善煉己者,逢食便食,不另需索,故不斷葷腥而葷腥已忘,見色非色,不戀嬌娥,斯不犯淫欲而淫欲乃絕,非然者,精亡液漏,為害不少,故《黃庭經》雲:“葉落樹枯失青青,專閉禦景乃長甯。

    ”以是知犯淫欲者,必喪失長生之寶。

    酒肉穿腸,道猶在心,花酒何嘗迷人哉!人自迷于花酒耳!不覓凡花凡酒,必見仙花仙酒,仙花仙酒,成道之助,即無根樹上青嫩之花也。

    味厚色佳,最能滋補。

    仙師打開元門,說與君聽,若無此等花酒,道難成也。

     四 [劉雲]辟旁門。

    [李雲]歎孤修。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

    歎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劉注]修真之道,須要陰陽得類,方能成全一個真靈之寶。

    若有陰無陽,有陽無陰,是謂孤花無類,真靈不成,亦如雌雞之卵焉。

    難抱雛者,蓋以背了陰陽交感造化之爐也。

    又如女子無夫,男兒無妻,怎能生育彼世之盲漢,不窮陰陽之理,不推造化之源,糊塗于事,或觀空,或定息,或思神,或守竅,或搬運,皆是靜坐孤修,陰而不陽,不特無益于性命,而且有傷于性命,愈修而氣愈枯矣。

     [李解]孤,指内修言。

    内修養性,不能立命,以其孤而無偶,不生命寶。

    猶之雌雞無雄雞匹配,雖能生卵,卻不能抱出雛雞。

    今人以修性為養氣者,而不知其氣正孤陰也。

    欲要不枯,須以真陽配真陰,乃為同類之物,借問修道人,得了同類否今夫真陽者,義也;真陰者,道也。

    配義與道,則不孤矣。

    但此中有三疊層次,始以真陰生真陽,次乃以真陽配真陰,次又從陰陽交感中産出真靈浩氣,豈若雌雞之卵難抱雛哉!不能抱雛者,因其背了陰陽之義、造化之爐也。

    陰陽者,夫婦也。

    聖人之道,造端乎夫婦,化生乎萬物,人間男女夫妻,亦如是也。

    女若無夫,則孤陰不生而為怨女,男若無妻,則孤陽不養而為曠夫,此理之曉然易知者,乃世上迷徒,過于模糊,以為靜坐孤修,可以明心,可以見性,可以一超直入,全不講陰陽匹配,吾恐日日坐,日日修,頑空殿上行,寂滅海中戲,久之而其氣轉枯索矣。

     五 [劉言]匹配陰陽。

    [李言]颠倒陰陽。

     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

    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

    順為凡,逆為仙,隻在中間颠倒颠。

     [劉注]《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悟真》雲:“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若陰陽各偏,或陽感而陰不應,或陰求而陽不招,或陽過而陰不及,或陽盛而陰不足,皆是真靈之花有偏,不中不正,道不成全也。

    人之真情如金,真知如鉛,二物屬剛;靈性如木,靈知如汞,二物屬柔。

    真情真知,剛而易沈;靈性靈知,柔而易浮。

    若以性求情,情來歸性,以真制靈,靈歸于真,剛柔相應,陰陽和合,化為一氣,生機長存而不息矣。

    如情不歸性,靈不歸真,是謂“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焉能返本還元,結成真靈之丹哉!試觀世上,男女相配,生子生孫,代代相傳而相續,可知修真之道,陰陽相合,生仙生聖,亦能代代相傳而不息,但不過有順逆之分,仙凡之别。

    順則為凡,逆則為仙,所争者在中間颠倒耳。

    這個“中”字,其理最深,其事最密,非中外之中,非一身上下之中,乃明陽交感之中,無形無象,号為天地根、陰陽竅、生殺舍、元化門,人生在此,人死在此,為聖為賢在此,作人作獸亦在此。

    修道者能于此處立定腳跟,逆而運之,颠倒之間,災變為福,刑化為德,所謂“一時辰内管丹成”也。

    噫!中間人不易知,颠倒人亦難曉,采戰家以男女交合之處為中間,以男采女血為颠倒,搬運家又以黃庭穴為中間,以氣血後升前降為颠倒:凡此皆所以作俑而已,豈知神仙中間颠倒之義乎好學者早為細辨可也。

     [李解]偏,指明陽相隔,不能成全作丹此。

    夫陰陽合中,則刀圭凝而道術全備。

    金木鉛汞,即陰陽也。

    木精汞性皆屬陰,金氣鉛情皆屬陽,精氣相須,性情交感,金戀木仁,木愛金義,汞去迎鉛,鉛來投汞,方無間隔之病,得生大藥真身。

    若是陰孤陽寡,各在一邊,則陰陽不配,偏而不全,安能化生至寶,流傳萬代乎匹配之法,仙凡相似,隻是凡人用順,仙家用逆耳。

    悟元謂中間颠倒人不能知,吾謂這“逆”字人亦不知。

    中間颠倒,先要知“逆”字妙用。

    人能知逆,則金木鉛汞皆在其中,陰陽乾坤盡行颠倒,而且有等等事件,皆回旋于“逆”字之内,得藥還丹,片晌可期也。

     六 [劉言]藥生之時。

    [李言]坤申之理。

     無根樹,花正新,産在坤方坤是人。

    摘花戴,采花心,花蕊層層豔麗春。

    時人不達花中理,一訣天機值萬金。

    借花名,作花身,句句《敲爻》說得真。

     [劉注]新者,本來之物埋沒已久,忽而又有之,謂花至于新,光輝複生;如月現于西南坤方,純陰之下,一點微陽吐露,比人之虛室生白,真靈發現,複見本來面目矣。

    這個本來面目,即我本來不死之真人,有此人則為人,無此人則非人,乃我之秉受于天,而得以為人者是也。

    但此真人不輕現露,非可常見,當虛極靜笃、萬緣俱寂之時,恍惚有象。

    虛極靜笃,即坤純陰之象,故曰“産在坤方坤是人”。

    這個人久已為塵垢掩埋,絕無蹤迹,一旦現象,便是新花,時不可錯,急須下手,摘之采之,以為我有。

    摘花戴者,摘此真人之花也。

    采花心者,采此真人之心也。

    漸摘漸采,由少而多,積厚流光,真靈不昧,則花蕊層層,萬理昭彰,随心走去,頭頭是道,其豔麗如春日,陽氣遍地,處處花開矣。

    但此花人人俱有,人人俱見,人人不達,每多當面錯過,若有達之者,超凡入聖刹那間耳,故曰“一訣天機值萬金”。

    仙翁慈悲,借花之名,作花之身,即有形無,句句“敲爻”,分說先天之旨,蓋欲人人成道,個個作仙,奈何時人不達此花中之理,而猶有以禦女閨丹妄猜妄作者,雖仙翁亦無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