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廚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經》是五言古體句法,極為拗衍,故詳述之)
食本子涵虛注
唐京肅明觀尹愔真人曰:“夫存一氣和泰和,則五髒充滿,五神靜正。五髒充滿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此《經》是五髒之所取給,如求食于廚,故雲《五廚》爾。
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一氣者,先天一氣也。和泰和,會合五髒中不和之氣也。既合五髒之氣,則得一氣為道氣,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氣也。一身由泰和之氣,則和氣充周,渾然浩然,無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際:交也,兩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際,慧發遲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無思。卻要求注意規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無意間,一氣生而慧光見,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莫以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莫以内照之心,外緣人欲之心,則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也。既存絕外緣之心,又莫執住絕緣之心,所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動也。心在乎内,亦莫存一個在内之心,為法所縛。隻要得其真常,靜守深淵,《契》所謂“浮遊守規中”是也。
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己無知。
修性之功,先持其志,後離其志。持其志則用志不紛,離其志則委志虛無。若使積力修性,苦持其志,是名邊見,必起住心,必與離志之道不相符合。夫維持其志而不持其志,綿綿若存,則修己之業,無庸以己見參乎其間,自自在在,安安閑閑,則清淨無為矣。
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随取當随洩。
《黃庭經》曰:“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由此印之,諸凡食滋味以養氣者,不過暫時融結之氣,旋飽旋餒,非一氣和泰和之氣,長存身中久久定結也。五髒之中,各有泰和為本。至人攢合五氣,立為丹鼎。鼎中一氣生來,各歸諸氣之本。我随取之,亦随洩之。取則五氣朝元,洩則百骸俱理。《易》所謂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洩:即暢發之義也。
食本子涵虛注
唐京肅明觀尹愔真人曰:“夫存一氣和泰和,則五髒充滿,五神靜正。五髒充滿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此《經》是五髒之所取給,如求食于廚,故雲《五廚》爾。
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一氣者,先天一氣也。和泰和,會合五髒中不和之氣也。既合五髒之氣,則得一氣為道氣,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氣也。一身由泰和之氣,則和氣充周,渾然浩然,無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際:交也,兩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際,慧發遲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無思。卻要求注意規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無意間,一氣生而慧光見,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莫以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莫以内照之心,外緣人欲之心,則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也。既存絕外緣之心,又莫執住絕緣之心,所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動也。心在乎内,亦莫存一個在内之心,為法所縛。隻要得其真常,靜守深淵,《契》所謂“浮遊守規中”是也。
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己無知。
修性之功,先持其志,後離其志。持其志則用志不紛,離其志則委志虛無。若使積力修性,苦持其志,是名邊見,必起住心,必與離志之道不相符合。夫維持其志而不持其志,綿綿若存,則修己之業,無庸以己見參乎其間,自自在在,安安閑閑,則清淨無為矣。
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随取當随洩。
《黃庭經》曰:“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由此印之,諸凡食滋味以養氣者,不過暫時融結之氣,旋飽旋餒,非一氣和泰和之氣,長存身中久久定結也。五髒之中,各有泰和為本。至人攢合五氣,立為丹鼎。鼎中一氣生來,各歸諸氣之本。我随取之,亦随洩之。取則五氣朝元,洩則百骸俱理。《易》所謂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洩:即暢發之義也。